浅析仲景对小便不利的论治
仲景治疗泌尿系疾病的专方,记住这几个标准,屡用屡效!

仲景治疗泌尿系疾病的专方,记住这几个标准,屡用屡效!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
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1从一个案例说起陈某,女,26岁。
产后4日,突感左腰疼痛,向小腹尿道部放散,经用封闭治疗痛止,此后患侧经常酸痛不适,历50余日未愈。
昨晚疼痛大作,痛沿输尿管向膀胱、尿道、肛门等处放散,二便频数,量均极少,时欲呕恶,彻夜不眠。
今日脉象沉滑,舌苔黄薄,予服猪苓汤2剂。
服第1剂后,先疼痛增剧,约1小时后,腰即不痛。
次日傍晚突然尿意窘迫,似有物堵塞尿道感,解去后即舒适不痛,后经调理而愈。
解说:本案腰痛为结石阻塞,多因阴虚有热,煎熬尿液而成,故伴有小便不利,呕恶,失眠,舌苔薄黄等阴津不足,虚火上亢之候,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尿化石,以止疼痛。
仅服两剂即愈。
足见猪苓汤的化石、排石之功大矣。
——《陈玉林医案》2方证药证方药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
伤寒之邪传人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
水热相搏,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邪热伤阴,加之气化不利,水津不布,故口渴欲饮;水气内停,不得输布,上逆于肺,肺气不利,则为咳逆;水湿下渗于大肠,胃肠升降传导失职,清浊交混,则为下利;水湿中攻于胃,胃气上逆,则为呕逆;阴虚邪热上扰,心神不宁,则心烦不寐。
《金匮要略》中小便不利治疗规律探析

《金匮要略》中小便不利治疗规律探析【摘要】本文主要是运用《金匮要略》中有关小便不利的原文实施系统归纳、分析级总结,研究仲景辨证论治小便不利的病因、涵义、治则治法、病机等方面的特点及规律,有利于对仲景辩治小便不利的学术特点进行挖掘和认识,同时通过对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进行逐渐的总结、深入的研究以及整体的归纳,制定仲景有关人体水液代谢的证治准则,为提升泌尿系统疾病小便不利提供相应的诊治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断,为以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扩充仲景经方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范围。
【关键词】《金匮要略》;小便不利;治疗规律小便不利是证名。
是说小便量减少、小便完全闭塞不通以及排尿困难等。
作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著作,也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对杂病进行诊治的中医专著[1]。
在3世纪初撰写,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第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经过晋王叔和整理之后,其古传本之一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学者依据当时所存的竹简文字重新编校,将其中医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1小便不利的涵义界定1.1《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指出:小便量少,排出不通畅,或者二者兼具,都称之为小便不利。
[2]。
导致小便不利的原因为,湿热阻滞、气不化津或者是水湿失于运化。
在《金匮要略》是从病性对小便不利进行了界定、对其病性而言,主要分为寒热虚实,尽管有不同的症状差异,膀胱气化不利是引发其病因机制的主要原因。
尿急、尿频以及较少的尿量,是临床上的主要症状。
由此可见,尿量减少并非是小便不利的主要症状。
张仲景所言小便不利,是说存在多种不同临床症状,因而小便不利的明确定义应为,其临床表现为:尿液具有异常色泽、尿频、尿急,通利不变,排出困难,同时还具有稀稠的质地或尿痛等症状。
1.2小便不利与癃闭、淋证之间的鉴别情况《黄帝内经》中,首先出现了癃闭,《黄帝内经》中较为相信的论述了癃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称谓,它具有闭、癃、胞痹、气癃、小便闭以及不得小便等多种病症。
张仲景辨治“小便不利”整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仲景辨治“小便不利”整理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小便不利”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在中医药学中,有许多方剂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伤寒论》中所记载的“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而《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和病症,都是由张仲景创建和整理的。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张仲景辨治“小便不利”的方剂、辨证等方面入手,探究其治疗“小便不利”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以期能够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知识进行“小便不利”症状的治疗。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小便不利”方剂和治疗的记载;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现实中的“小便不利”病症案例,以探究实际中医临床如何应用张仲景的理论和方剂进行治疗。
4. 研究内容:(1)张仲景辨治“小便不利”方剂:通过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文献,总结张仲景在治疗“小便不利”方面的方剂,例如“桂枝加芍药知母汤”、“大黄苦参汤”等。
(2)张仲景辨证治疗“小便不利”:通过研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文献,探究其辨证治疗“小便不利”的理论,例如《伤寒论》中对于“小便不利”的辨证及治疗方法等。
(3)张仲景“小便不利”的临床实践:通过分析实际中医临床中的“小便不利”病例,并结合张仲景的理论和方剂进行分析,以探究张仲景的理论和方剂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效果。
5. 研究意义:本研究探究了张仲景辨治“小便不利”的方剂、辨证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于临床中医药医师治疗“小便不利”症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伤寒论》小便不利之脏腑辨证

王哲藤 何赛萍
浙 江 中医药 大学
杭州
3 1 0 0 5 3
摘要 : 【 目的】 探析 张仲景 对小便不利的脏腑辨治特点。【 方法1 从肺、 睥、 肾、 三焦、 膀胱 5个方面分剐对小便不利进行详 细论述 , 并结合条 文分析仲景
根据 此症对体 内津液的判断以及 疾病的预后 。 【 结果1 从脏腑论治小便 不利有 宣肺开表 法、 健脾化饮法、 通利三焦法、 温肾化 气法和利水通 阳法 , 根据
L oc 卫 z 》r 0 N 工 m J z l o n 工一 z m ∽ m
m 口 一 广 cz一 < m 卫 ∽ 一 — < 0广 0 zo . 王∞ r _ . 0 _
浙 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1 5年 3月 第 3 9卷 第 3期
《 伤寒论》 小便不利之脏腑辨证
t r e a t d y s u ia r f r o m t h e i d e a o f Z a n g - f u Th e o r y ,s u c h a s v e n t i l a t i n g l u n g a n d r e l i e v i n g t h e e x t e io r r ,i nv i g o r a t i n g s p l e e n a n d d i s s i p a t i n g e x c e s s i v e l f u i d ,
癃闭(小便不通)中医辩证论治

癃闭(小便不通)中医辩证论治癃闭是由肾与膀胱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病。
其中,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癃和闭虽有一定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病情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亦有开始涓滴而量少,继则闭而不通者,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道狭窄、尿路损伤、前列腺肥大、脊髓炎所致的尿潴留;肾前性的、肾后性的及肾实质性病变所导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或无尿症,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
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因病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篇说:“三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
”综观其论,是详于病因病理,而略于治法方药。
在汉代由于汉殇帝姓刘名隆,为了避讳起见,凡遇癃均改为淋。
所以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里,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所及,直至宋元,或更长些。
从而混淆了癃闭与淋证的概念,但张仲景对小便不利的辨证治疗,则可补《内经》之不足,提出小便不利若由于气化不行者,用五苓散,由于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由于瘀血挟热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由于脾肾两虚而挟湿者,为茯苓戎盐汤。
同为小便不利,病因不同,治法也各异,为癃闭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诸候》中提出小便不通和小便难的病因都是由于肾与膀胱有热,“热气大盛”则令。
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
【《伤寒论》小便不利】

【《伤寒论》小便不利】《伤寒论》之小便不利作者从《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的条文出发,条分缕析其发生机理及治法,并归纳为四种,分别是热证、虚证、津伤、气化不行,希望能对大家临床有所启发。
如果作者还有遗漏,欢迎大家补充。
《伤寒论》之小便不利探析《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的条文达37条,其中大多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及少阴病篇中。
现就其发生机理及治法作一探析。
1、热证小便不利《伤寒论》之湿热证多出现小便不利,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条)、“太阳病……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第134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第200条)、“阳明病……色黄者,小便不利也”(第206条)、“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第236条)、“伤寒七八曰,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均为因湿热证出现小便不利的条文。
综上可知,小便不利既是湿热证的一个重要症状,又是湿热发黄的一个主要病机。
湿热阻滞故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又使湿热之邪无出路,如此互为因果,遂成恶性循环,终则黄疸、腹满等症随之而起。
其治法则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另外,邪陷少阳亦可出现小便不利,如第107条所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即是本证,为因伤寒误下酿成邪热内陷、弥漫全身、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变证,其“小便不利”乃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阻滞、决渎失职所致。
又如第231条“阳明中风……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耳前后肿”所述“小便难”症,亦为少阳经邪热壅聚不通所致,治当以和解少阳、清利胆热为主。
2、虚证小便不利中焦虚寒,运化失职小便不利之因于中焦脾胃阳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较为常见,如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第98条“得病六七日……小便难者”,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第232条“阳明中风……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等。
《伤寒论》小便异常分析

《伤寒论》小便异常分析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小便异常”的症状,例如“尿频、尿痛、血尿、少尿、小便颜色深”等,那么这些症状究竟提示我们怎样的临床意义,该如何正确的辨证分析这些小便异常的症状呢? 医圣张仲景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伤寒论》全书中,共提到“尿、小便、溲”等字样共100余次,对小便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论述详细全面。
其中有关“小便异常”的辨证分析精当准确。
笔者将《伤寒论》中所有提到“小便异常”的情况做了总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小便量的异常、小便颜色异常、排尿伴随异常症状。
现将三个方面内容分析如下。
1 小便量的异常通读《伤寒论》会发现,张仲景并没有像现代医学规定“小便量”及“小便次数”的正常值,而是通过对比每日排小便的次数,以及每次小便的量来观察尿量改变的。
例如第203条: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这条原文充分说明了张仲景的观察“小便”的方法。
小便量减少的描述有“小便不利”“小便难”“欲小便不得”“不尿”“关格”共5种不同的程度; 小便量增多的描述有“小便数”“溲数”2种情况。
《伤寒论》全书共提到“小便不利”30多处,是最常见的排尿异常症状。
“小便不利”解释为“排尿困难”应该较为恰当。
从词义上分析“小便不利”的“排尿困难”程度应该较“小便难”、“欲小便不得”略轻一些,有时会伴随轻度的尿量减少。
其产生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主要的类型。
“津液耗伤”是“小便不利”最多见的原因。
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章虚谷注: “下多亡阴津,汗多亡阳津,故小便不利勿妄治之,以饮食调理,得津液生而小便利,必自愈。
”从这一条可以推测出两点: 一是张仲景所述“小便不利”应该是一种比较轻微的排尿困难症状,如果仅见这一个症状,不必用药。
二是引起“小便不利”最常见原因就是“亡津液”。
浅析仲景对小便不利的证治

2 ㊀ 里热伤阴 ( 津) 而致 小便不利
2 1 ㊀阳明热炽伤津证 ㊀ “ 伤寒若 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条文中虽然没 有 “ 小便不利 ” 的字眼,但根据 《 伤寒论》 第 5 9条: “ 大下之后, 复发汗,小 便 不 利 者,亡 津 液 故 也,……” 。应知里热炽盛,伤阴 耗津,小便不利,当在其中。治以 清热生津而保源泉。 2 2 ㊀阳明腑实证 ㊀ 邪热深伏,热 结于腑,阳 热 亢 盛,阴 液 极 度 消 耗,小 便 乏 源,如 《 伤 寒 论》 第
汤 ( 又 名 人 参 汤 ) 治 疗。 不 效, 当利其小便分清浊而实大便。 4 2 ㊀虚寒下利证 ㊀ 少阴病二三日 至四五日,寒邪内入,阳虚寒滞, 故腹痛;脾肾阳衰,统摄无权,滑 脱不禁,故下利不止;寒伤血络, 故便脓血。因下利过多,则津液损 伤,故小便不利,与津液偏渗肠道 之小 便 不 利 不 同,固 治 宜 温 涩 固 脱,方 用 桃 花 汤。 如 《 伤 寒 论》 0 7条。 第3 4 3 ㊀气利证㊀本证由于脾虚不 运,湿滞 气 阻,蕴 郁 肠 道,致 使 肠道泌 别 功 能 失 调,水 液 不 能 正 常代谢 所 致。其 证 除 下 利 而 兼 矢 气外,当 有 肠 鸣、腹 胀、小 便 不 利等兼 证,故 治 当 利 小 便 以 分 利 肠中 湿 邪,使 湿 去,气 行 而 泄 利 自 止。 此 即 后 世 所 谓 “ 急开支 河” 法, 可 用 五 苓 散 之 类 治 疗。 若日久 中 气 下 陷 者,当 用 诃 梨 勒 散敛 肺 涩 肠,止 利 固 脱。如 《 金 匮·呕吐 哕 下 利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七》 第三十一条。
3 ㊀湿热内阻致小便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仲景对小便不利的论治姓名:胡超越学号:201135750111 班级:11级中医一班
摘要:仲景对小便不利证治非常重视,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文涉及小便不利的多达
40多处,如伤寒论第71条太阳蓄水证、第174条的风湿在表的防己黄芪汤证等;仲景在论治过程中由爱用一些药对组合如苓桂剂,苓芍剂等;本文只是对其条文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对其所用方剂的简单分析,如有不足之处,望加修改指正。
关键词:
1病症及病机:
1.1邪气在表
&1.1.1太阳蓄水症(膀胱气化不利):风湿寒邪侵犯人体机表,最易影响肺气,使肺气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气机受阻,使通调水道功能失常,不能下输与膀胱而导致小便不利。
如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段主要是讲外邪入里影响膀胱的气化,使气化不利,水道失调,使水液蓄积于体内,而导致小便不利。
&1.1.2外寒里饮症: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这段主要讲的是水寒滞气,气机不利,故而小便不利。
&1.1.3风湿在表兼表阳不足:(见1.2阳气不足)
1.2阳气不足
&1.2.1风湿在表阳虚:如金匮痉湿暍证治第二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重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段是说风湿相搏,使表里阳气不得宣发而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导致的小便不利。
&1.2.2卫阳不足: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条是发汗太过,阳气受损,阳不摄阴,使阴液大伤,导致阴阳两虚之症。
阴津亏虚膀胱津少,而小便不利。
&1.2.3脾阳不足:如金匮痉湿暍脉证第二14条,“.......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此条是由于脾阳不足,内湿滋生,趋于大肠则大便反快,湿邪阻滞气机则小便不利。
&1.2.4肾阳不足:如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此条是由于肾阳不足,水液气化不利,停蓄于内,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不利。
再如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0条,“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翟麦丸主之。
”此时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水滞不行,故小便不利。
1.3水气病
&1.3.1水饮内停太阳经气不利:如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条是水液内停,在内影响气机升降,在外阻遏太阳经气。
使机体气化不利,水饮内停,凝结心下,而至小便不利。
&1.3.2皮水: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5条“如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水液不能循常道输布,故出现一身面目肿甚,小便不利等症。
1.4里热炽盛
&1.4.1水热互结伤阴:如伤寒论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乃阳明热证误用下法后,邪热未除,且阴津受伤,水气不利的证治,其病机是水热互结而至的小便不利。
&1.4.2热盛伤津症:如伤寒论第168、169、170、222条虽未提及小便不利,但根据伤寒论59条“.......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可知当亡失津液时亦可出现小便不利,而168、169等条中是阳明热盛亡津液的证治表现。
其病机应该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使津液不足,导致小便不利。
&1.4.3阳明府实证:如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宜大承气汤。
”此条于上条病机类似都是热盛伤津,而小便应当不利。
1.5湿热
&1.5.1湿热夹淤,脾肾亏虚:如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1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主之。
”是由于湿热淤结,膀胱气化不利或中焦脾虚湿盛、下焦肾虚有热所至的小便不利。
&1.5.2湿热发黄:如金匮黄疸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8、19条“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此条乃是湿热内蕴,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行,而小便不利。
1.6寒湿
&1.6.1寒湿发黄:如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3条“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由于湿浊下流膀胱,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小便难。
&1.6.2湿滞气利:如金匮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31条“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由于脾阳不足寒湿内生,阻滞气机,蕴于肠道,故见下利;湿阻气机,气机失常,则小便不利。
2治则及方治:
2.1邪气在表
&2.1.1太阳蓄水症: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使气机得利则愈。
方用五苓散。
&2.1.2外寒里饮症:治宜温化水饮,辛温解表使水寒去,气机得利则小便即愈。
方用小青龙汤。
2.2阳气不足
&2.2.1太阳表湿阳虚症:治宜蒸腾阳气,和缓散湿使其微微汗出则愈。
方用甘草附子汤。
&2.2.2卫阳不足:其主要矛盾在于卫阳不足,腠理不固,津液外泄,治宜扶阳解表,使阳复汗止则阴液始复,小便自利。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2.2.3脾阳不足:治宜温阳健脾利水,使脾健则湿邪自去,小便自利则大便不快。
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2.4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使肾阳得复,气机得行,则小便自利。
方用
真武汤或瓜蒌翟麦丸。
2.3水气病
&2.3.1水饮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治宜健脾益阴,利水通阳。
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3.2皮水:治宜健脾宣肺,通调水道利水。
使使脾气的得健,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则愈。
方用越婢加术汤。
2.4里热炽盛
&2.4.1水热互结伤阴:不在发汗,而应利其小便,使水热自小便下泄则愈,即清热利水滋阴。
方用猪苓汤。
&2.4.2热盛伤津症:治宜清邪热、益津气,使津气足则愈。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2.4.3阳明府实证:治宜急下存阴,以挽津液。
方用大承气汤。
2.5湿热
&2.5.1湿热夹淤,脾肾亏虚:治宜活血化瘀、泄热利湿方用蒲灰散;或益肾清热、健脾利湿方用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
&2.5.2湿热发黄:治宜清利湿热。
方用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
2.6寒湿
&2.6.1寒湿发黄:治宜温寒化湿。
方用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
&2.6.2湿滞气利:治宜健脾利其小便,使湿邪自小便排出则小便的利,大便的解。
方用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汤之类。
3小结:
&伤寒杂病论中讨论小便不利的条文很多,对我们临床上治疗小便不利有很多的帮助之处,但其散见于全书之中不便我们查找,本文简单浅略的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后来的学习与探讨。
仲景对小便不利的阐述即可是一个病症,也可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某个疾病的病因。
其中有虚实、寒热......之分,如虚者可以是津液亏虚膀胱津亏,也可是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实者可是实热内结影响膀胱气机、也可是湿热蕴结膀胱导致等等。
在治疗方面可以清利湿热、滋阴健脾、急下存阴、通利水道等等。
总之,小便不利的治疗还需我们临床上辩证后进行治疗,正如仲景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