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7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技能,而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习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和情绪智力等方面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认知心理学角度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规律,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主动收集信息,并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信息。

教师可以组织情境、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2. 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独特和新颖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游戏化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察他人的经验而获得的。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指导原则: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身上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技巧,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观察学习:学生通过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专家的解决过程,或者通过展示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习问题解决的技巧。

3. 提供反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心理学在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面临问题或任务时,能够产生新颖、有独创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分享有趣的事例和故事,以及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对问题和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

2.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权和表达空间。

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促使学生形成自信和勇气,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资源和环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让学生能够广泛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教室环境的设计也需要提供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如墙上贴上学生的作品和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意识。

他们应该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要轻易放弃。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教授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如分析、归纳、排除法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和应用,逐渐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解释名词题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解释名词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解释名词1、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3、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

4、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解释名词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2、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4、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5、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目标是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6、内知内驱力:是指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习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亲和内驱力:又称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

9、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10、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第六章认知学习解释名词1、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精品文档你我共享26、为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角色创新?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概述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重点记忆桑代克、乌申斯基、寥世承。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侧重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中3-18岁期间的发展任务。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基本理论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考查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的学习理论,注意理解建构主义和新课改的关系,建构主义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重点会区别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五章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形成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于考查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考查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要注重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或简答题。

客观题侧重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特点、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

简答题可以考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八章学习心理学习心理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或简答题。

客观题侧重于学习动机的分类、迁移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

简答题可以考查如何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九章教学心理教学心理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侧重病症的鉴别,重点要记忆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简单了解每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十一章教师职业心理教师职业心理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侧重考查教师专业成长。

冲刺讲义题

冲刺讲义题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单项选择题1.“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下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理角不正确的是()。

A.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B.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都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形式C.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D.心理定势对问题具有积极作用2.下列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B.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C.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过程,它将已经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重新转换或组合D.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者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3.先有一个目标,它与之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知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来减小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算法策略B. 逆向反推法C. 尝试错误法D. 手段目的分析法4.牛顿专心致志研究问题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

这说明()。

A.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B.创造性思维没现成的答案C.迷恋和目的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D.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点5.“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把整个问题分解为局部问题,使矛盾充分暴露,再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主要矛盾。

”这句话描述的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A.提出问题B. 明确问题C. 提出假设D. 检验假设6.解决问题的诸过程中,()阶段是其中最困难最有挑战性的。

A.表征问题B. 选择策略C. 执行策略D. 识别问题7.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心理定势B. 迁移C.酝酿效应D.功能固着8.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是()。

A.提供榜样B.给学生心理上的自由B.思维训练 D.人格培养9.老师问题学生一个急转弯“两对父子去买帽子,为什么只买了三顶帽子”,同学们思考了很久,也想不出为什么,同学们解决问题受到了()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结构 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个定义良好的途径来达到解 决问题的目的。
与结构良好的问题相对的就是结构 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一个更为完善的定义(Duncker,1945)
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 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 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 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个需要的情境时,就 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 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 境达到需要的情境。
2.问题解决
结构不良是指,这类问题没有明确 的解决途径。
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是一个结构不良问题,而不是一 个结构良好的问题。
教师应当学会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结 构良好的,什么样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
2.定义明确的问题 和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问题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全部信息,这样的问题就是“定义明确” (well-defined problem)的问题。
目标中隐含着清楚的判断标准。
例如:象棋
目标状态或初始状态或两者有时只有 部分论述,这种缺乏某种成分的问题被认 为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
我们在世界上面对的大部分是定义不 明确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一个人的成功?
一般地讲,如果初始状态是模糊的或 不具体的,或目标状态不清楚,或要求从 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是不清楚的, 这个问题就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关注问题解 决的每一个步骤。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项选择题1.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缩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试误法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3.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4.发散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是()。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应了创造性的()特征。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6.搜寻解决方法的首选策略是()。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启发式策略D.问题分解E.想法-检验7.当人们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

A.流畅性B.变通性/灵活性C.独创性D.新颖性8.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表征是在()阶段。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A.目的性B.序列性C.结构性D.认知性10.有一种创造,它所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

这种创造叫做()。

A.假创造B.真创造C.类创造D.虚创造11.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l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问题分解

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的子问题,再对各 个子问题进行逐级分解,逐步简化,直到每个 子问题都能解决,从而找到解决总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想法-检验

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尽力想(“蒙”) 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然后逐一检验,看哪 个方案是可行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学习者就要实际 执行这种解法,看它能否解决问题,比如列出 应用题的算式,求出得数,并验证答案。很重 要的一点是,为了提高问题解决的水平,学习 者应该在解决问题之后对问题及其解法进行深 入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诺塔: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是源 于印度一个古老传说的益智玩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结构不良问题 这类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 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 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如何在本市 建一条高速公路)。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问 题。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 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而为了 解决这种问题,学习者要自己明确问题的目标, 并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①初始条件 ②目标 ③障碍 ④解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问题的分类 1.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 题”,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 家所采用的问题(河内塔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 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策略:


问题类比 手段-目的分析 问题分解 想法-检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问题类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表明,学习者并不总能看到当前问题与以 往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当给学生一些提示线 索时,他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到这种相似性,但 如果不给他们提示线索,他们常常难以联想起 自己曾解决过的问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解 决问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 害关系 问题解决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中的多种可 能性,从多个角度、不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把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结合起来, 看哪种理解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问题的解 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在确定了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解决方式之后,解 决者就可以分别从这些立场和理解方式出发, 看有哪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 这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寻找一种在各种解 法中最为可取的解决方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五)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 首先,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理解状态进行监控, 而且会涉及到我们的认识论信念。同时,又要 从自己的思路中跳出来,看看其他人、从其它 角度出发会怎样理解这一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监控并不 是一个独立的、在问题解决之后发生的活动环 节,它贯穿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研究表明,专家由于具有更丰富的领域知识, 有更丰富、更精细的问题图式,因而可以更好 地把当前的问题与有关的问题图式和原理知识 联系起来,更快、更迅速地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搜寻解法 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 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主讲:朱明
高级技师、经济师、工程师 高级技能专业教师 汽车维修工高级考评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一 问题解决及其分类



(一)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在人做某件事、打到某种目标的过 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暂时不知道通向目标的 方法。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逐渐解 除疑惑、得到明朗的理解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表征不是问题的客观的描 述或存在形式,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 起来的心理表征。在分析、理解问题的表述时, 学习者实际上需要激活、调动自己有关的背景 知识,来澄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 系,明确问题的结构。 在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 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 这就在头脑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Analysis)

手段-目的分析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 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 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在 采用这种策略时,学习者首先明确目标的要点, 找出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最主要的差距, 而后选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缩减这种差距, 之后再找出遗留的主要差距,再设法缩减,直 到完全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图8.1 (一)建立问题表征


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问题表征,也就是要理解问题 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 点,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 与目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 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征。


(一)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 在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时,解决者常常首先要确 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有时,所寻找的信息实 际上就隐含在情境中,只是我们一时没有察觉。 其次,问题解决者要查明问题的实质。为了解 决问题,解决者必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 把握问题的实质。他要权衡各种可能的理解角 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