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李鸿章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其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现实意义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背景洋务运动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自强、求富”为核心的洋务思想。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动军事现代化,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强化国家军事实力。

2、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

他认为铁路和矿物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张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和开采矿产资源。

3、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

他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现代化人才。

尽管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全面和深入探讨仍有待加强。

三、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现实意义李鸿章洋务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他的军事洋务思想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引进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提高军事实力,这与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存在一定共通之处。

其次,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当代教育改革应当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能源和交通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建设和矿物资源开采国家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挑战,李鸿章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具有启示作用。

四、结论李鸿章洋务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其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不同角度的评价中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从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不同角度的评价中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从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不同角度的评价中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一部分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但最终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完败,洋务运动也就此破产。

洋务运动看似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实则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封建统治根基没有改变,所以洋务运动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但是洋务运动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打开国人眼界。

被送往西方学习的幼童也成为中国第一批近代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洋务派可谓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科学的落后让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技术的主张。

但他们过于看重西方表面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背后支撑技术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让他们的改革步履蹒跚。

腐朽的封建体制完全无法支撑洋务运动的发展壮大,但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他们完全避开了对政治体制的改革。

另外,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民众对先进技术的不理解也大大拖慢了洋务运动的步伐。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自强求富的目标。

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发展军工企业,同时也发展了若干民营企业。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洋务派开办了一系列学堂,派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

洋务派还翻译了一批西方书籍,介绍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

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

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

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

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

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

“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一),《复沈幼丹中丞》。

),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李集》,朋僚函稿(五),《复陈筱舫侍郎》。

)必须正视现实,善以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集》,奏稿(二十四),《筹议海防折》。

),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朝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着“神明华胄”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大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然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质问:“尚得谓之弱乎?”(方□颐:《二品轩文存》(十二),《议复赫威两使臣论说》)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的、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李集》,奏稿(十九),《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人,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国际上封建主义完全衰落,资本主义正在全球范围里逐步确立。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洋务企业的吸引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在此意义上说,李鸿章不愧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位杰出的实践者。

当然,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洋务运动以“练兵制器”、技术、官办为中心。

主要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可以说近代化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起步。

在经济上他的洋务企业尽管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本身却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僚性质;在政治上,洋务运动根本没有涉及到改革封建专制体制;在文化上,仍然顽固地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美妙无比,因此其近代化还停留在“器物”层面上,对外国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我们应看到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他对近代化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功不可没。

其历史局限性也是应充分看到的。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
•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在国防近代化方面 •开办近代教育
•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
建立 时间
1872 年 1878 年 1893 年
1893年
企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 安徽合肥人
历史记载的功过
•贪污 •对北洋舰队指挥失误 •谈判的失利
历史记载的功过
•倡导洋务运动
•外交
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 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 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 位,使得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 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 人物。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 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 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 户开放”的。
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End.
创办人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地点
地位
上海
唐山开平 镇 湖北武昌
近代第一个 轮船公司
第一个近 代化煤矿
湖北汉阳
第一个近代 化的钢铁厂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返回
•在国防近代化方面 筹建近代海军
三支海军舰队的规模和布防情况
舰队 名称
总吨位
布防基地
北洋舰队 41200
规模最大 的军事工 业
远东第 一大船 厂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返回
•开办近代教育
兴办新式学堂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 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 交人才。1862年8月,同 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 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 外,主要学习外文。 同文
同文馆
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 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 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
•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 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 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 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 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洋务
洋务:就是指外国的事物,又称“夷务”,泛指当 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务。诸如外事交涉、 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 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我办了一辈子事, 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 虎……不过勉强涂 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 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 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是中 国近代化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个集中表 现。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面上,并 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
派幼童出洋
首批留学生(摄于轮船招商局前)
1872~1875年, 大清政府每年遴 选30名少年赴美 留学,4年共派出 120名,是为中国 最早地官派留学 生。严复、詹天 佑 是其中杰出者。
洋务运动的结局
破产的标志:
•顽固派的阻挠 •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
洋务派
洋务派就是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 朝统治的官僚集团。
洋务运动
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 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
中央
奕䜣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Time Table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大沽、旅顺、威海、营口、 烟台
南洋舰队 19000
江苏、浙江海面及长江口
福建
9700
水师
厦门、马尾
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861年
安庆内机械 曾国藩
安庆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上海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
地位
第一个 军事工 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