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 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 865年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 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总局分为几个部分: 一是制造枪炮的军火工厂,二是制造轮船、修理船舶 的船厂,三是1890年增设的中国近代第一个炼钢厂, 四是火药厂,五是机器制造厂。 865年李鸿章把苏州制炮局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建 立金陵制造局。 881年,添设火药局,该局曾为天津大沽炮台承建7 门大炮。 在1870年李鸿章接办了天津机器局。并加以扩充, 除制造各种军火外。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 等.1877年又试造水雷。 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 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 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 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外国技术 人员谋取私利、敲诈勒索; 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 ③整个运动,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地领导 核心; ④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不能彻底变 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随着李鸿章的离去而偃旗息鼓。历 史学家都说李鸿章致力一生的洋务运动是失败的。真的 失败了吗?也许对于挽救清朝来说的确是失败了,但它对 中国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还将延续下去…
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 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 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 找巩固统治的出路。②列强侵略中国的 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 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 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 派,在中央以奕訢、地方以李鸿章、曾 国藩等为代表。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 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 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 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 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 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总理衙门成 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为了应对外来压力,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洋务运动。
而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被任命为主要负责人,他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原因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与侵略,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也使中国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二、李鸿章的角色与贡献1. 李鸿章的背景与才华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才智和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
他早年曾在西方国家留学,深刻了解西方现代化文明。
因此,他被任命为洋务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李鸿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提出了“西学为主、中学为辅”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弥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他积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推动了中国的冶铁、纺织、造船等产业的发展。
3. 修建铁路与航运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大力推动修建铁路和航运事业。
他致力于改善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加强国内各地的联系和迅速调动军队。
其中,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就是李鸿章的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主持了长江航运的改善工程,促进了内河水运的发展。
4. 推动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
他倡导兴办学堂,提倡教育普及,培养人才。
他在天津兴办了北洋大学堂,聘请许多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和科学家担任教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1.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与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实施,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工艺,促进了中国的冶金、纺织、造船等行业的发展。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负面评价
甲午战争 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 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等
谢谢各位观看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1861——1862 1864 1901 北京
人物生平
1853—1860
组建淮军
病逝北京
1901
湘军幕僚
1860
1861
1853
1855
1865
1862
镇压天国 洋务重臣
1865——1894
8%
1863-1864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01
中兴大清的洋 务运动 洋务
原因三
原因四
封建洋Leabharlann 运动具有封 建性在外洋务运动对外有 依赖性
管理
洋务运动的管理 具有腐朽性
在内
中国人对洋务的 知之甚少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 产
03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 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 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思想 支持
洋务运动思想支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 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 人。
0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了一系列军事企业如江南制造总 局等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1823─1901)是晚清第一重臣,任封疆大吏40余年,位高权重。
清政府在其死后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后又于京师建立专祠,由地方大吏春秋致祭。
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当时,他在国外的知名度也是“中国第一人”,外国人“知有李鸿章,不知有清国”。
欧洲雕塑家把李鸿章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日本的“世界之五大伟人明信片”中也有李鸿章。
李鸿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可以说,要了解近代中国,不能不了解李鸿章。
中国近代思想家粱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中说,对人物评价,“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本文不全面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只介绍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洋务运动的先觉者“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则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62年,他率淮军赴上海镇压太平天国,并很快升任江苏巡抚。
叹于洋人武器之威力,惊呼“真神技也”,视为“攻城利器”。
他认识到,中国兵器不如人,必须引进西洋兵器。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
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
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
(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
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
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
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
“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国家贫弱症结的进一步的认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求富原因的了解。
“中体西用”的这种的思想的弊端逐渐的显示出来。
特别是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体西用”的思想渐渐的丧失其历史进步的意义。
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思想障碍。
【2】李鸿章与洋务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李鸿章认为在与洋人的坚船利炮的频繁接触中,深感西方武力的强大,逐渐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的念头,在“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4]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工业。
在安庆,上海,福州,等地相继设局,制造枪炮轮船。
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是创办了当时最大的最具有示范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这些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的,应用一套封建的官僚制度来管理运行,其制造的武器直接拨交军队使用。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主要军队,如湘军和淮军以及所建立的水军的武器的来源为这些企业所提供。
在洋务运动的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存在的资金,燃料短缺,交通运输困难等,李鸿章又率先创办了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辅助军事企业。
在具体创办民用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极力推行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为资本所有者投资近代工业开放了条件用股份制集股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其中李鸿章对于兴办近代矿业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比较早和明确。
虽然存在资金,科技人才及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保守势力强烈反对的重重阻碍下,他仍积极
倡办我国近代第一个矿业工厂——开平煤矿。
以及随后建立的漠河金矿,逐步建立近代化的矿业体系影响所及还有开矿事业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重视,为弥补财政不足解决军饷有重要的意义。
李鸿章于1872年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打破了外国的航运公司的垄断。
因此,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充实了军费加强了近代的国防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而且洋务派的企业广泛使用的雇佣劳动,促进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使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变革。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使近代的技术和和机器渐次的取代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非生物行动力开始取代人力畜力作为生产,运输的主要动力。
近代的工商业开始在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为后来的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放弃原本的重本抑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推行各种近代化的经济政策,建立工商经济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为整个的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创办近代的海军
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的加剧,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实践者看到了清朝军备废弛,海防空虚,列强之所以在我国近海横行无阻的原因在于“为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炼以年久,非中国水师所能聚集。
”[5]中国唯有“师其所能,夺其所持”才能与之抗衡。
所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着手建新式海军的活动。
李鸿章被清廷委任为北洋大臣创建海军。
1885年他建立海军部,1888年创办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舰队。
李鸿章对海军建设的励精图治,终于建成了总排水量当时位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李鸿章的海军建军方略是以水为主,重视外海作战的能力和机动战术,募集资金为创建近代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购买与自造相结合,使海军的建设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重视培养、选拔海军所需的人才;坚持“权自我操”加快了我国海军近代化的脚步。
不过由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因李鸿章的坚持“避战求和”的政策,寄希望于英、俄“调停”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贻误战机,使战事节节败退,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日军围攻北洋舰队,使其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在李鸿章创建海军失败的最终原因是他把北洋舰队当做了自己政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中为了保留自己的资本不惜采取“保船避战”的策略。
缺乏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没有把北洋舰队当做保家卫国的利器,这是他在晚清近代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创建北洋舰队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不过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因它而起。
所以李鸿章与海军的建立在史学界最富有争议性。
【4】近代教育的兴起
随着洋务运动从创办的管理处处受到洋人的控制使李鸿章等洋务派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而萌发了改革育才用人制度的思想。
李鸿章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播使中国的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在国内进行科举制度改革,以功名利禄鼓励人们入“洋务”科馆学习的洋务思想是对科举八股取士的参透和极大冲击;建立新式学堂如江南机械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这些学堂涉及经济、翻译等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直接服务于洋务运动的各个方面;并且向美、德、英等国家有计划的派遣留学生,其中很多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才。
李鸿章在培养人才的方面力主革新,一改“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的学习弊端,积极向西方先进的国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了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先河,致使以后的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西方的文明不断通过大批的留学生传到中国改变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并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质的变化,使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发展。
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思想的基
础。
小结
综上所述,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这些新的东西包括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海军、改革传统的教育等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构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符合当时中国独立自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旋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而要充分肯定它的进步性、爱国性。
在当时国势衰弱,时局紧张、人才缺乏的困难形势下,李鸿章坚持兴办洋务,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路先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李鸿章传》【M】,海口:海口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99页。
【2】《李文忠公全书》【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19第43页。
【3】《李文忠全书》【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2第41页。
【4】《筹办夷务始末》【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卷25第10页。
【5】《李文忠全书》【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24第14页。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4期
《李鸿章与中国晚清科技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1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一期
《左宗棠与李鸿章异同论述》
《论李鸿章海防思想》《安徽史学》1997年2期
《论李鸿章在近代海军装备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4年4月北京第4版,第3章第1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