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民间舞的基础知识(2)

民间舞的基础知识(2)关于民间舞的基础知识5.胶州秧歌一、胶州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
胶州秧歌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
胶州秧歌中对每个角色的舞姿和动律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扇女在舞蹈表现上具有舒展的特点,小嫚具有婉转的特点,翠花具有泼辣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欣赏到胶州秧歌女子舞蹈的风格所表现出的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内心状态和优美的舞姿特点。
二、山东胶州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胶州秧歌在舞蹈中的体态特点表现为"三道弯",也就是说我们欣赏胶州秧歌时会发现女子舞蹈动作都具有"三道弯"的特点。
它的舞蹈审美特点表现为:拧、碾、抻、韧。
同时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在步法上非常丰富,大多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所以在表现上需要演员的身体具有整体的协调能力,脚下要具有拧劲儿,膝部要有粘劲儿,腰部要有扭颈儿,手臂要有抻劲儿,只有将这些舞蹈动态要求全部做到位,才能完整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
朋友们怎么样,听起来感觉很难吧?事实上也确实很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胶州秧歌这个教材大多在高班才会开设,因为它的训练比较见功夫耗时间,所以没有一些舞蹈基础,想要表现好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很不容易的。
6.安徽花鼓灯一、安徽花鼓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民间歌舞艺术。
从风格特点上看,它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花鼓灯舞蹈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它们在形式上又相对独立,它们的特点表现为:①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歌与舞的结合是否能有机和谐。
②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其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大锣、花鼓、小钹、大钹、小手鼓组成。
扇子和手绢是花鼓灯表演时的主要道具。
二、安徽花鼓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花鼓灯舞蹈在体态动律上多具有拧、倾的特点,以及强调演员身体在拧、倾状态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弯。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从《水中草》看山东胶州秧歌的缩影与延伸-2019年精选文档

从《水中草》看山东胶州秧歌的缩影与延伸-2019年精选文档从《水中草》看山东胶州秧歌的缩影与延伸大多数当代舞蹈都融合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
当代舞蹈《水中草》就是大量运用了民族民间舞蹈山东胶州秧歌元素的当代舞蹈创编剧目,表演者在演绎剧情时将胶州秧歌动作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水中草》作品赏析表演者通过一把长绸扇子,表现出草在水中荡漾、水中抗逆的形态特征,展示了水中草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和顽强性格。
在创编上,编者运用了民间舞蹈山东胶州秧歌为基础素材、融入了现代舞编舞技法和古典舞的基本功技巧、再配上一把长绸扇子做道具,根据情节变化的需要进行创编。
巧妙地利用长扇来演绎草的动态,让观众仿佛看到水中草在水中荡漾、挣扎的情形,最后还是被泥土埋没。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概述胶州秧歌是流传在山东南胶县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是歌、舞、戏结合的秧歌小戏。
这种舞蹈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称之“扭断腰”、“三道弯”、“地秧歌”。
胶州秧歌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角色,即:翠花、扇女、小,她们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的动态,将她们的特点融为一体就形成舒展大方、热情灵巧、明快泼辣的舞姿。
胶州秧歌还具有“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一)胶州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胶州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是“三道弯”。
它是以动作过程中动力脚掌或脚跟的拧碾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它流动中的“三道弯”,且胶州秧歌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扭”上。
“三弯九动十八态”中的“三弯”就是指这点。
“三弯九动十八态”中的“九动十八态”则是指头(腮)、肩、胸、胯、腿、膝、脚、手臂、手等部位的姿态和变化路线。
(二)胶州秧歌律动特点胶州秧歌律动中有“拧、碾、抻、韧”这四个特点。
“拧”是胶州秧歌身体的律动特点:“拧”是以腰为轴,身体向外拧转形成“三道弯”体态。
“碾”是胶州秧歌脚部动作的律动特点:“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动、扭转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
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风格特征的异同

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风格特征的异同内容摘要汉族民间舞蹈是汉族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星星”,有着属于自己的舞蹈风格,其中包含着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这两种民间舞蹈,这两种舞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东北和胶州秧歌都属于秧歌中的一种形式,在二者的风格上有着不同的舞蹈特色,并且从二者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上都显示出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本文在于主要研究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为舞蹈的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东北秧歌胶州秧歌风格特征一、风格特点的比较(一)节奏特征1.不同点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节奏既有2/4拍,也有4/4拍或1/4拍,它的节奏重拍有时是在第一拍,有时在最后一拍或者中间一拍,在节奏上变化极其丰富,有着自己的节奏特点,并且有时在节奏中加入了附点音符,表明了其音乐节奏的特殊韵律。
在这样的音乐节奏下,生动的表现出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出脚快而有艮劲、落脚时稳”。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为“流畅"、"灵活"、"韵律",这三点都鲜明的表现出了专业舞蹈演员长时间训练后的独有“味道”,在舞台上将东北秧歌的节奏与动作特点精彩的展示给观众。
在我的理解下,①"流畅"是通顺的意思,即东北秧歌的节奏韵律与调试调性的变化都体现出了通顺这一特点。
②"灵活"是灵活多变的意思,即东北秧歌的节奏、舞蹈动作与表情等方面在表演时都会随着情绪与舞台道具发生变化,灵活生动的将秧歌的活泼爽朗的特征表现出来。
③"韵律"是有韵味的意思,即在做东北秧歌的动作时,不能干巴巴的去完成动作,要加入自己的情绪和体会秧歌的独有韵味,这样才能将东北秧歌的“味道”所完全的表达出来。
胶州秧歌:其音乐节奏特点是小戏音乐。
在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中加入了附点音符,使得整个音乐节奏有了自己的韵律,是秧歌音乐中所必要的条件。
2.相同点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中都加入了附点音符。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广场艺术。
胶州秧歌在动律上和音乐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韵味,也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坚韧、挺拔、舒展和利落的美感。
标签:胶州秧歌;动律;角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51-01 1胶州秧歌的来源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屯、南旺、后屯等村最为盛行。
“相传清朝初期,马、赵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烟为生。
后来,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世世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秧歌舞蹈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距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今的胶州秧歌舞蹈是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提炼出来,再加以编排,成为了当今专业舞蹈学院中女生必修的民间舞课程,突出展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
2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每种舞蹈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动律、形态和神韵,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体现在“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几乎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只有把握住了动作中“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才能真正掌握胶州秧歌的神韵。
2.1胶州秧歌“拧”的动律特点“拧”是以腰为轴,腰以上的部分与腰以下的部分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呈现出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脚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动力腿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外缘,同时膝部向外侧拧动,膝盖的一关一开、脚跟的拧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抬重落轻的力度感。
2.2胶州秧歌“碾”的动律特点“碾”主要呈现在脚部,是在动作中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动作,膝盖的拧动促使脚部碾转。
在完成“丁字碾步”步伐时,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的脚跟提起,由内侧带动向外侧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关后开的转动快速变化。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胶州秧歌的历史与形态研究

胶州秧歌的历史与形态研究胶州秧歌,在今天看来是一种看似寻常的民间舞蹈形式,但是当我们将探索历史的触角探入胶州秧歌的历史深处,却发现它的起源、历史形态既迷蒙又复杂。
如元代的蒙古人对胶州的屠城及其后的移民;元代杂剧在胶州的流行;自宋代以来南、北人民在胶州的汇集等,这些都为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注入了多维度的历史因素。
因此,本文的研究便是基于胶州秧歌复杂的历史成因之上所成。
本文第一章从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入手,着重分析其诸多起源说及地理人文背景。
通过收集分析众多资料(不仅限于舞蹈),基本确认了以下事实:(1)胶州秧歌不是本地文化的产物;(2)胶州秧歌的形成最初经历了闯关东又返回的历程,而后在胶州得以基本成型;(3)闯关东的地域所指最大的可能在今辽宁省南部一带。
第二章从胶州秧歌的形态出发,从本体去分析其在诗乐舞多方面的特色,使胶州秧歌的动态样貌呈现出来。
有数百年历史的胶州秧歌,曾经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演出性质和内容类似于当时的戏曲,其表演程式化以及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故深受当地的人民喜爱。
第三章从历史与当今的双重角度,来对胶州秧歌进行文化解读,本文的解读不仅是单向的历史发展之叙述,更是对活态艺术演变的思考。
由于胶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海港城市,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集和交流地,诞生于此的胶州秧歌必然是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本文作者认为,胶州秧歌自身所具有的多元文化与胶州历史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胶州秧歌从歌舞形态逐渐走向单一的舞蹈形态,这是民间歌舞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本文通过对民间胶州秧歌的田野调查、实地访谈和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将胶州秧歌较为完整、真实的文本呈现,这不仅能够对当代民间舞蹈创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也能为这门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而提供一些资料和建议。
对于作者而言,也尽到了一名初入学术研究大门之学人应尽的责任和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有两种流派,“文秧歌”和“武秧歌”。
“文秧歌”细腻、柔美、舒展,又叫“东路秧歌”,以刘彩为代表;“武秧歌”粗犷、火爆、豪放,又叫“西路秧歌”,以陈銮增为代表。
文武两派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后来逐渐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动态形式归纳为“扭腰、脚拧、小臂划8字圆、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律动特点形容为“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
表演过程中有效地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大摆队”、“四门斗”、“十字梅”、“绳子头”“两扇门”、“正反挖心”等。
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舞蹈颇具美感,“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三弯九动十八态”为其动态特征,“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生动贴切地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独特韵味,这些特点源于起初的胶州秧歌表演时要踩着“跷板”(为仿照过去的缠足妇女特别制成的小脚鞋)。
胶州秧歌中“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技巧丰富;“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
2.2 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极具魅力且独具特色,解放后,舞蹈工作者经过归纳提炼加工,把胶州秧歌纳为舞蹈专业课的汉族民间舞女班教材。
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有翠花、扇女和小嫚。
封建社会,缠足是对女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束缚,女性受到身体上精神上的双重迫害。
胶州秧歌中的“扭”、“三道弯”、“闪腰”这些动态形式,无不是缘于旧时妇女缠足后的形态。
胶州秧歌主要动态韵律是“脚拧,扭腰,小臂划8字(动肩),手推,翻腕”。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动律特点表现了胶州秧歌的神韵,它们流动舒展,优美柔韧。
“拧”是通过腰为轴的拧转,形成体态上的“三道弯”。
脚下的“拧”靠脚腕发力,形成身体的拧转曲线。
“碾”是在动作过程中,用脚跟和脚尖的配合旋转完成的,体现在脚部动作上。
在胶州秧歌中“拧”、“碾”是形成“三道弯”身体曲线的动作关键。
如丁字碾步,是靠膝盖和脚的开关配合、胯的转动以及主力腿和动力腿的协调完成的。
动作中先脚跟再落脚掌,形成了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形体曲线优美、柔和、弯曲,动作轻柔又不失挺秀,劲健。
胶州秧歌剧目《俺从黄河来》中的女子动作就是以“胶州秧歌”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演绎母亲河流淌着无尽的酸楚。
这个舞蹈中女舞者们动作节奏的强弱对比以及曲线玲珑的“三道弯”,体现出了胶州秧歌女性动作所特有的含蓄柔美。
“抻”是动作过程中形态的瞬间持续和延长,让动作延伸拉长,呈现一种内在的力量。
“韧”是指力量、韵律感,是通过上肢、手臂的有机配合,体现出身体的内在力量。
比如,常见的胶州秧歌中上步向上推扇动作:因为脚的动作快于上肢推扇动作,所以推扇时要呈现出把“韧”劲向上推,并延伸到身体各个部位,韧劲从脚一直到手指尖,甚至用意念引导继续延伸这种韧劲,直至把全身舒展开来,整个动作抻韵丰厚、舒展饱满。
“扭”是胶州秧歌动律的核心,以腰部为轴心,辅以肩部,胯部等扭动而形成。
通过全身“拧”“碾”“扭”的流动,形成三道弯体态,“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胶州秧歌不仅腰部扭动,手臂、腿部也在扭:比如双臂的横8字交替,脚和膝盖的关开,就有了全身的“扭”。
胶州秧歌舞蹈节奏特点是“快发力和慢延伸”,动作慢伸出去,再快闪开,力的表现是不等量和不平均,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和长短不一。
胶州秧歌在呼吸上是吸气短、快、轻,呼气则缓、稳、沉,任何舞蹈都是讲究呼吸的,胶州秧歌独特的呼吸方法,更容易表现抒情性的舞蹈和女性柔美的性格特点。
“拧、碾、扭、韧、抻” 表现出了收与放、快与慢、重与轻、强与弱等非常鲜明对比的动感特点,每个动律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位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形成了其独有的舞蹈动态风格,给人感觉动作生动细腻,节奏明快丰富。
3.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浅析3.1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胶州地处胶州湾西北岸,历史上是宋、明时期北方贸易港口以及重要商埠。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曾呈现出一派桅樯林立、商贾成群的繁荣景象,美名其曰“金胶州”。
南来北往的经济交流,方便的交通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历史上胶州出了不少名人名家。
在这种经济、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胶州人较强的商品经济观念、灵活应变的思路、开拓性思维、浓郁的竞争意识等独特素质。
加上长期受“孔孟之道”为代表的齐鲁文化的熏陶,胶州秧歌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熏染,如“小嫚”表演中体现了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少女”情怀;“翠花”的爽直泼辣、无所顾忌体现了封建社会“婆婆”的地位。
胶州秧歌结合了歌、舞、戏,口头创作剧本,体现和反映农民生活,运用民歌小调和唱腔,乡土通俗又幽默风趣。
胶州秧歌的排练演出与农耕生产时间紧密结合,每年从春节前三个月开始排练,此时正值农闲后,春节演出,秧歌队互相串村表演直到清明,表现出了我国民间农业文化的特点。
长期的潜移默化,使胶州人在性格上具有山东人的粗犷、诚实、豪爽、进取、不甘落后;又具有周到、细腻、富有耐力和灵活应变的特点。
胶州人的性格,也充分体现在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中。
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循环往复、充满动力、富有激情的动律特点,体现了胶州人实在坦诚、粗犷豪放、坚韧不拔、富于进取和灵活多变。
胶州秧歌是舞蹈戏曲艺术,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的文化风貌和胶州人的性格特征,更是齐鲁人民生活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3.2 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舞反对古典芭蕾程式化的体系,打破传统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解放肢体,释放心灵,注重个性的发挥,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更强调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群体中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强调实用性技能训练,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套能突出自身优势并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开发自身潜能,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5, 6]。
然而,以胶州秧歌为例的民间舞课堂技能训练追求的是一定模式的、规则整齐的动作定势,就像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训练手法,抹杀了个性创造性,把舞者全部框在一个框架里。
它忽略了主体意识,忽略自我掌控、自我体会、自我完善的内心感受。
因此民间舞课堂上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训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训练效果如一潭死水。
因此,将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民间舞教学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唤醒知觉,以情带动体味身心变化,感受空间变化,体验力度变化等不同动作模式,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
3.3 不懈的艺术创造是胶州秧歌丰富和发展的动力胶州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最初是由因生活所迫而卖艺的穷苦农民创造的。
他们在表演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有规律的舞蹈动作,并吸收其它艺术,融进本地风情,使胶州秧歌逐步完善。
由于秧歌这种民间舞蹈很适应劳动人民的自娱要求,所以随着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改革创造,由简单动作、简单角色演变创新而来的表演形式。
既发展了女性角色的动作和种类,又把当地的武功把式糅进男性动作,使女性动作既含蓄内在又明快潇洒,而男性动作则显示了英武与矫健。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对胶州秧歌的整理发掘,使胶州秧歌更为健康地发展,得以登上大雅之堂,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一直在国内外舞坛上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参考文献【1】潘志涛.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 胶州大秧歌[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冯双白. 宋辽金西夏舞蹈史[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4】郭泮溪. 胶州秧歌发生形成历史之探析[J]. 东岳论丛,2010,31(3):111–115.【5】梁辰. 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研究[J]. 大众文艺,2010,55(16): 159.【6】刘琳. “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文化解读[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 72–76.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理工类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程课题《东小屯村胶州秧歌保护理论研究》(2011Gx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