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指导现代文阅读之谋篇布局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之谋篇布局

现代文阅读之谋篇布局高考现代文阅读常常从内容、结构、感情、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仅就谋篇布局(行文结构或者行文思路)进行相关探究和归纳。
一、先积累与谋篇布局相关的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5、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二、注意提问的方式: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3、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2、文章是()结构方式。
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3、文章以()为线索。
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
4、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四、揣摩高考试题,不断加深印象,逐步使答题趋于规范。
(一)、2008四川卷《我爱水》17题(8分)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1、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
2、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念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二)、2008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7题(6分)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3到10段分写:3、4、5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6到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高考作文指导之议论文谋篇布局

高考作文指导之议论文谋篇布局高考作文指导之议论文谋篇布局易错点:缺乏逻辑无所谓层次结构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
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
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这些年来,论点和论据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议论文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一线的师生对这个问题仍重视不够。
具体体现就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基本就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这种“同层面绕来绕去”的情况实际是受前几年“文化散文”的影响。
正如孙绍振老师批评的那样:“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
”把随意一篇满分作文的某两个中间段对调位置,读起来居然还是“通顺”的——因为缺乏逻辑,所以无所谓层次、无所谓结构——这也是现在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可怕的习惯,甚至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问题也屡见不鲜。
可把它称为无逻辑无层次无灵魂的高考议论文。
实例分析:主体论述没有拓展和演进1.无层次(主体论述只有一个层面)请看《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的中间主体部分:“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
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胸纳幽兰,神容主若。
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
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论点三个例子,三个事例除了有时间先后之分,内在并无逻辑的先后,此文实际并没有有效地论证。
PPT《布局谋篇》中考高考语文考场作文高分技巧系列指导

布局谋篇的方法
1.一字(词)贯穿构思法: 是指在布局谋篇时,选择一个和中心
思想紧密相关的关键字或词连接文章的所 有材料,从而形成文章的骨架。
运用此法,要扣紧一个字或词来写,只 有这样,才有条件以此为辐射点,进行多角 度思维,才能使文章丰满而有韵味。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 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 写到哪算哪,思路缺乏条理性。
3.层次不清,分段失当。 三段式,还有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 交错,在某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去,破 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 适度性。
4. 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 句篇》
中考高考语文考场作文高分技巧系列指导
布局谋篇是指在写作时,紧扣文章的主 题,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作出安排,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怎么过渡, 怎么呼应,从而有条不紊地将文章的各个部 分连成一个整体,组成一篇层次清晰、结构 完整、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怎样布局谋篇
①.要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对 材料作进一步梳理,拟出全文的框架。
2.片段组合构思法: 是指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表达主题
的需要,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人物、事件或景 物的片段组合成文来表现一个主题的构思法。
2.片段组合构思法: 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写景的文
章,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多角度、多侧面地 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
3.悬念设置构思法: 指在选材构思时,把情节安排得含而
不露,让读者以焦虑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 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功效 的构思方法。
4.纵横对比法: 是指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
考场作文第三步——谋篇布局

三、考场作文第三步——谋篇布局一、习作斑马线写作素材好比一颗颗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珠子,但是这些珠子是分散的,无序的,我们需要将他们排列组合,并用一根线将他们穿在一起,珠子才会变成一串完整漂亮的项链。
这节课就学习连珠成串的技巧。
1、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保证一篇文章的完整有序,条理清晰和详略得当。
2、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层次与关系。
3、在宏观地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精巧布局,出奇制胜。
二、习作指南针1、文章的结构。
一篇完整的文章至少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并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原则(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会具体讲述)。
2、文章的顺序。
如果没有一定的顺序,文章就会杂乱无章。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3、文章的详略。
一篇文章,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是有讲究的,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
比如说有一篇名为《看戏》的习作,中间有两段,一段是对舞台上演员的描写,另一段是对下面观众的描写,那么第一段就该一笔带过,第二段重点刻画,否则,主题就变成了“演戏”。
4、文章的层次。
大家都吃过汉堡包:开头一层小面包,垫一块肉,夹一片蔬菜,抹上一层沙拉酱,再盖上一小片面包。
非常好吃。
我们的文章也是这样,要有层次,每一层又有不同的内容,这样才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如果一段到底,就成了面疙瘩。
像汉堡包一样,文章的头和尾是两片面包,点题、扣题,突出中心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短小精悍是他们的主要特征。
那么文中的具体过程,包括发生、发展、高潮等部分则是一层又一层的,还有衔接和过渡,每一点,每一层都分得很细,马虎不得。
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注意文中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
5、文章的曲直。
有个词叫曲径通幽,讲的就是进过一番曲折之后往往能看到幽深处独特的风景。
我们的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情节平淡,波澜不惊,就像死水一样没有生命力。
谋篇布局篇-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策略解密
3.形象描述材料 写景状物,论述观点,求其穷形尽相;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求 其神情毕肖;描述故事,阐发感悟,求其引人入胜。这景物、人物 、故事、事实、名言,便构成了形象生动的精彩背景材料。描绘背 景材料可从多角度入笔:或视觉,或嗅觉,或触觉,或听觉,或味 觉,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
策略解密
义解说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 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布局谋篇时,要围绕文章所要 表达的中心,对材料做全面的梳理,拟出全文的框架。哪 个材料在前,哪个材料在后,是详写还是略写,都要根据 与主题的契合度、可能发挥的作用等来安排。拟好简单的 框架后,列出文章的写作提纲,进一步用简要的文字明确 文章的全貌,包括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部分怎样展 开、如何承接与过渡等,都要尽可能考虑清楚,完善的提 纲有助于我们一气呵成地写完全文,避免出现边写边改以 致文气不畅的情况。
策略解密
4.角度选择法 角度,有体裁角度、主题角度、选材角度、结构角度、 人称角度等等。在作文有限的时空里,能否快速选好角度 ,关系着文章的成败。选择角度总的原则应该是,你选定 的角度,有利于你用熟悉的材料、拿手的技法,写出新颖 切题的文章。
策略解密
3.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和这一事物具 有某种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 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从某一事物( 此)出发,按照审题立意的要求,联想到其他相关事物(彼),让 它们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构思法。由此及 彼的构思,可以使文章开合自如,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由物联想到 人,由某一景联想到某一种思想、情操等等。这种由此及彼的构思 ,并不局限于一物一景一人,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多次使用:由甲 及乙,由乙及丙,由丙而丁……只要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 采用这种构思。当然,这里说的“此”与“彼”一定要有某种联系 ,不能主观地硬性搭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布局谋篇之先抑后扬写作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布局谋篇之先抑后扬写作法【明确方法】先抑后扬通过前后的反差,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什么是先抑后扬?答:先抑后扬是指先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的写作技法。
【增分技巧】技巧一:“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写作法,非常适合用来写人。
我们对人物最初的印象也许不是那么完美,甚至是这个人给我们给我们的感觉是惧怕的、厌恶的,但随着与之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也许会发现她身上可爱的另一面。
而这个“可爱”才是她最本质的形象。
相关范文:我的“凶悍”姐姐我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不怕一脸严肃的爸爸,不怕爱唠叨的妈妈,也不怕严厉的班主任老师。
可是,一见到我姐,我这只“孙猴子”,就像见到“如来佛”一样,立即安静下来。
我害怕姐姐,因为她很“凶悍”。
平时,只要她杏眼一瞪,眉毛一竖,我顿时就会紧张起来,连说话都变得结结巴巴的。
所以,当爸爸妈妈搞不定我的时候,就会把我的“克星”-姐姐搬出来。
“戴岩枫!爸妈这么疼爱你,你竟然还惹爸妈生气,真是的……”她的嘴巴就像一把机关枪似的,“突突突”地喷出一大段一大段的话语,我想反驳,可她却不给我任何机会,于是我只好向她求饶:“姐,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可姐姐还不依不饶,非要让我向爸爸妈妈道歉,才肯罢休。
不仅如此,她房间里的东西,连摸都不让我摸。
如果一不小心把她的东西弄坏了,那她一定会火山爆发般地把我骂个狗血淋头:“谁让你动我的东西的?我都告诉你多少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坏了她的钢笔,她知道后不依不饶,一定要我赔她一支一模一样的钢笔。
最后我只好把自己的零花钱都赔给了她,她才不跟我计较了。
我一直都很不喜欢她,直到那一次爸爸生病,我才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我上二年级时,爸爸因胃病住院了,妈妈在医院照顾爸爸,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姐姐。
早上,原本喜欢睡懒觉的她,却早早地起了床,先是把我喊起来,然后为我准备好牙膏牙刷,等我洗漱完毕,再送我上学;放学回来后,她还会给我做晚饭,辅导我写作业。
高考语文专题特训-谋篇布局

第一部分
一、开头——先声夺人 (一)开头总体要求
考点整合
新题演练
-4-
第一部分
考点整合
新题演练
-5-
(二)打造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主旨点穿 在开头直接点明文章立意,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彰 显文章的题旨。记叙文一般都是直接进入对事件的叙述,表明主旨; 一般性的议论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 【示例】 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 是魏源的眼界与格局;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敢说敢作敢当,为同仁呐喊,为革 命鼓与呼,这是鲁迅的担当。(2017·全国Ⅱ卷优秀作文《大格局 勇担当》)
第一部分
考点整合
新题演练
-19-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 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 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 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戏吧。”爷爷清了清嗓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 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爷爷的声音并不动听,却带着 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白了:智慧 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 外协调。 【点评】 此文开篇点出“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 纯朴的智慧”。主体部分用了“牛耕”“珠算”“戏曲”三个相当于小标 题的并列式词语,层次极为清晰。这三个层次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等,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爷爷的形象,非常有生活气息。
第一部分
考点整合
新题演练
【现代文阅读题型归类】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

【现代文阅读题型归类】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以《永不掉队》为例分析谋篇布局,是近年来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热点。
谋篇布局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但是在我们的备考体系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知识点都是分块的,题型都是分类的:于是很多学生对谋篇布局感到很模糊,对这样的题目无从下手。
(命题人似乎稳准狠的掐住了学生备考的弱点,让那些平时主要靠死记硬背和熟悉套路做题的考生一下子懵了。
这正好说明平时把注意力放在“题”上而不是放在“文”上的备考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从根本上讲,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考生对文章的写作规律认识不到位。
大凡一个人要写一篇文章,他心中肯定有一个要表达的“意”。
这个“意”我们一般称为中心或者主题。
有了中心或者主题,他就要选择材料,也就是考虑选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完成这个“意”的表达。
选好了材料还要考虑如何去安排这些材料,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方式。
同时他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法来突出表现自己的中心或者主题。
所以简单的来说,谋篇布局就是指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通常而言,就是围绕文章的核心——主题或中心,来谈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
谋篇主要是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设定;布局主要是指情节的安排技巧和结构方式。
狭义的谋篇布局主要指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学作品内容、材料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小说的结构包括情节次序的安排、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布置、以及协调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
美国哲学家兰德尔说:“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
”好的结构能使文章中心突出、脉络分明、思路完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阅读中的谋篇布局就是透过“布局”的外形,把握“谋篇”内核。
但在具体的阅读试题当中,命题人一般不会出这么宏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他会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去切入,让学生思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之谋篇布局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常从内容、结构、感情、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仅就谋篇布局(行文结构或者行文思路)进行相关探究和归纳。
一、先积累与谋篇布局相关的术语:
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5、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二、注意提问的方式:
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3、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
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
2、文章是()结构方式。
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
3、文章以()为线索。
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
4、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四、揣摩高考试题,不断加深印象,逐步使答题趋于规范。
(一)、2008四川卷《我爱水》17题(8分)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1、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
2、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念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二)、2008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7题(6分)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3到10段分写:3、4、5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6到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11、12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敬意,照应标题。
(三)、2008湖北卷《雾》19题(6分)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2、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3、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4、作者最终“陶醉”在雾景的幻想之中。
(四)、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文章。
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
文章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
在叙述之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
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都如些。
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自然。
③前后呼应。
本文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响应之态。
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
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等等。
五、针对答题情况的温馨提示:
1、不要轻易与主旨情感(中心句)分离。
2、不要乱凑概念术语,而应真正地理解到位,并且能展开具体的表述。
2008年其他地方的试题,考查到结构上的作用的:
1、全国卷一《阳关古道苍凉美》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回应了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呼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全国卷二《马樱花》16题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的“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为马樱花的出现作反衬;为对比马樱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生活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能突出地表现作者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马樱花的热爱赞美。
3、福建卷《吟风》11题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谱写了一盆银杏?(3分)
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4、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8题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句子“它来的是那么神速,将我的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问题。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使用“惊醒了”一词,好在哪里?(2分)这句话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惊醒了”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5、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