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

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

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

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

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

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

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为,如当灯亮时按杠杆可以得到食物,而灯灭时按杠杆得不到食物,于是,动物学会了只在灯亮时按压杠杆。

(二)两种类型的学习:从对动物的研究中,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

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

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

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

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

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

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鸽子的行为。

他曾试图用鸽子建立条件反射,使鸽子能根据颜色用嘴啄动不同的按钮,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导弹的飞行。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开始时鸽子啄红,黄和蓝三个按钮是随机的。

但是,如果在它啄红色按钮时给它一个正强化剌激(如食物),在它啄黄色按钮时不给予任何剌激,在它啄蓝色按钮时给予负强化剌激(如电击),一段时间之后,鸽子啄取红色按钮的次数明显高于啄取其它两个按钮的次数。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

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电击。

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操作性学习理论

操作性学习理论

操作性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操作性学习理论 1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是指斯金纳提出的“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的理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

他是行为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斯金纳把行为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研究行为,并不是因为它有助于解决心理学的问题,而是由于行为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

行为是由于其本身的原因而值得研究。

从职业生涯开始,斯金纳就用自己的程序研究行为,用自己设计的仪器观察行为,用自己的方法分析行为,用自己的观点解释行为。

操作性学习理论 2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

所以,研究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

因此,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仪器,我们称之为斯金纳盒。

这是一个黑暗的隔音盒,盒内有开关(如果对象是小白鼠,开关是小杠杆或者木板;如果主体是鸽子,开关是键盘)。

开关连接在箱外的记录系统上,可以精确记录动物按下或啄下开关的次数和次数。

盒子外面有食物释放系统。

一旦动物按下或啄下开关,一粒食物就会掉进盒子里。

当然,不一定要放食物,这可以由实验者决定。

斯金纳前期用小白鼠,后来用鸽子做实验对象。

此外,实验者还可以控制灯光、声音、电击、温湿度等。

在斯金纳箱中,实验的动物可以主动地作用于环境,称为“自由操作的行为”。

所谓“自由”,即动物的行为不像在迷津里那样受到限制;所谓“操作”,是因为动物的反应是主动作用于(或操作)环境。

在斯金纳看来,行为的实验分析侧重于环境事件(刺激)和生物体动作(反应)之间的关系,即需要考察实验操作是如何引起行为变化的。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一、基本理论(一)基本原理斯金纳将反应分为两种模式:经过刺激后引发的反应——答应式反应个体没有经受刺激但仍然会发出的反应——操作性反应维系操作性反应的关键:强化“强化物”是指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者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例如:即将要考试了,大家经受了即将要考试的刺激于是纷纷去图书馆,去图书馆的这个行就是答应式的反应。

那些即使没有考试但依然每天去图书馆,去图书馆的概率增加,一直在强化这个行为,这就是操作性的反应。

(二)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刺激,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奖励性的刺激负强化:减少或取消刺激,反应概率增加。

厌恶性的刺激例如:孩子起床自动整理的床铺,妈妈夸奖孩子,孩子很开心于是以后经常整理床铺。

(正强化)父母一直唠叨着让孩子清理房间,于是孩子连续两个星期都整理房间,父母的唠叨停止了,孩子也依然会整理房间。

(负强化)(三)强化的安排对学习的影响强化分为:连续强化:每一次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间接强化:并不是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效果:对习得速度的影响。

最初学习给予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映都给予强化,就会比较快。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比例强化安排比间接强化安排的反应速度要快些。

对消退速度的影响。

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变化强化必将强化的比例高——比例低两者互相比较,当停止强化后,前者学得快也忘得快二、案例分析3岁的妞妞睡觉总是要妈妈陪她、哄她,直到她睡着为止,中途不能离开半步,否则就立刻放声大哭。

而当她大哭大闹时,妈妈一出现,就停止哭闹,就这样妈妈每天被迫守在妞妞旁边,拿她没办法。

分析:妞妞一旦哭闹,妈妈就回来陪她哄她,是对妞妞的行为的正强化,于是妞妞就会形成这样的反应:只要哭闹就会得到妈妈的安抚。

想要制止住妞妞的这种反应就要给予她负强化,在妞妞想要哭闹时不理她,让她即使哭闹也得不到妈妈的安抚,连续强化这样的行为几次,妞妞就会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就能改变这种反应。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PPT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PPT

泛化
泛化是指一个行为在某一情境下 被强化后,在其他类似的情境下 也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
03
CATAபைடு நூலகம்OGUE
强化与惩罚
强化
定义
应用
强化是指通过给予某种刺激来增加行 为发生的概率。
在教育、训练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广泛 应用。例如,在教育孩子时,给予孩 子表扬和奖励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动 力和自信心。
实验过程
设置刺激
设置特定的刺激,如灯光或声音,以引发动物 的操作行为。
操作行为
动物在接收到刺激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操作行 为,如按压杠杆或按钮。
强化
当动物的操作行为符合预期时,给予正强化,如食物奖励。
实验结果
学习曲线
记录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行为的次数和频 率,绘制学习曲线,以观察学习过程和效果 。
06
CATALOGUE
评价与争议
支持观点
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塑造的有效性
斯金纳认为,通过建立操作条件,可以有效地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这种观点在教育、动物训练和心理治疗等 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强化原理的普遍性
斯金纳认为,强化原理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其他动物。通过正向和负向强化,可以促进或抑制特定行为的 出现。
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给予某 种奖励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 化是指消除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 行为发生的概率。
惩罚
定义
惩罚是指通过给予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类型
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给予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负惩罚是 指消除某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0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强化方式。例如,在教育孩子时, 可以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①含义: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 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 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 ②作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 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 任何强化,从而降低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在消退早期,在不 施与任何强化时,行为频率会在短时间内忽然增 加,之后频率减少,才是真正的消退。
(3)、惩罚:
①含义: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 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②作用:惩罚与负强化和消退都有所不 同,负强化是要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消退是不施与强化。但惩罚是通过厌恶 刺激的呈现来使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降低。
(4)、总结
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三、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斯金纳箱 2.学习的两种类型 3.主要规律
1、斯金纳箱
2.学习的两种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反应特征 形成条件 刺激 应答行为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 匹配 操作性条件反射 自发行为 及时强化
对特定刺激才能产生反应 不需要特定的刺激
消退
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
将强化物去掉
反射学习
操作学习
3、主要规律
(1)、强化(含义,类型) (2)、消退(含义,类型) (3)、惩罚(含义,类型) (4)、总结
(1)、强化

含义: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② 强化物含义:使反应发生概率化 ④ 作用:塑造行为
(2)、消退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试讲人:
一、生平
二、操作学习理 论的提出 三、操作学习理论的基 本观点
一、生平
简介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20世纪后半叶最卓越、 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是新行为主义中 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 论的建构者,也是力图将心理科学在实际生活 中推展应用的著名心理学家。在20世纪100位 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一。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来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

斯金纳强调,行为是一种通过与环境的接触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

这种学习过程通过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来加强或抑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

在实验中,动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行为来获得奖励,比如食物。

当动物展示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它们会被奖励,这增加了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相反,如果行为不符合要求,动物会受到惩罚,这减少了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的反馈来塑造和增加或减少行为。

他将这种学习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它涉及到个体主动操作环境来获得奖励。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是“强化”,指的是增加或加强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老师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或小礼物,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第二个概念是“惩罚”,指的是减少或抑制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比如,当一个孩子做了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可以施加其中一种惩罚,如责骂或罚款,以降低这种行为的概率。

斯金纳还提出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概念。

连续强化是指在每次正确行为发生时给予奖励。

这种强化方式适用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

而间歇强化是指不是每次正确行为都给予奖励,而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特定的行为频率给予奖励。

间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持久性,因为个体无法预知何时会得到奖励,所以会持续展示这种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育、工业和临床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奖励或惩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在工业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在临床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戒烟、减肥等。

第5讲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5讲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五讲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猫实验。

在巴甫洛夫拿狗做研究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做实验。

把桑代克关于学习的动物研究归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范畴内。

这个学习理论与巴甫洛夫的一样,也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但是它揭示的学习过程更显智慧性,所以对广大小学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也更有意义.3.斯金纳的鼠实验。

桑代克的猫实验侧重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的尝试-错误阶段,而斯金纳的鼠实验则注重于这一阶段结束后的行为重复上,认为正是强化才使小白鼠不断按压杠杆。

4.逃脱学习和回避学习逃脱学习即学会逃脱和回避学习即“学会回避”,是负强化的两种形式。

5.惩罚的几种错误使用(1)实际惩罚了好行为;(2)惩罚养成消极的畏惧;(3)惩罚奖励了坏行为;(4)恼羞成怒使惩罚变得莫名其妙;(5)攻击性惩罚滋生攻击性行为。

6.尝试-错误的含义(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7.桑代克学习三律的大意及其修正桑代克提出学习三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的大意是:(1)若学习者做好学习准备了,则学习起来就愉快;(2)若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却不让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懊丧;(3)若学习者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却要求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不开心。

桑代克格外审慎地对待练习律,练习律又称作重复律,强调练习中的重复一面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成分或环节。

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3岁的妞妞,最近每天午睡时都要妈妈陪她、哄她、 安抚她,才肯乖乖上床,直到她睡着为止。中途不 得擅离一步,否则立刻放声大哭,在床上翻滚,把 床栏杆当鼓踢,敲得乒乒乓乓,闹得全家鸡犬不宁。 当她大哭大闹之际,只要妈妈一出现,哭声立止, 脸露微笑,两颗眼泪在眼角徘徊,还来不及流下来 呢!(她的哭大半是假哭干嚎,眼泪不多。)这样, 妈妈被迫天天留守,以求得片刻安宁。慢慢地,妞 妞还把哭闹这一“法宝”推而广之,治得妈妈服服 贴贴拿她没办法。 讨论:使用所学知识对妞妞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想 出改变妞妞不良行为的办法?

类化强化物:与许多其它强化物重复地相
伴出现之后,才变成强化物。如(金钱、
荣誉等)

案例:动物与金钱
3、操作过程的四种机制
(1)正强化 (2)负强化 (3)消弱或不强化 (4)惩罚 区分:惩罚与负强化的不同(见书)
反应后呈现 反应后消除 奖励性刺激 正 强 化 惩罚(1)
厌恶性刺激 惩罚(2) 负 强 化
长期影响
大哭的行为会慢 慢减少
丽丽晚上上床 看不到妈妈就 大哭
同学相处
晚餐
明明喜欢告状
安安不爱吃, 动作慢吞吞
老师沒有反应
告状行为会逐渐 减少
妈妈不管她,时 吃饭动作慢的习 间一到就收拾餐 惯会改善 桌不给她吃 爸爸沒有反应 趁机要钱的行为 会减少
父亲在跟客人 文文趁机吵着 交谈 要钱 课堂上 滔滔做鬼脸, 又说又唱
如:剥夺某种权利,罚款等。
讨论:
惩罚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 吗?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化,感 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 辅的原则。”
(二)影响惩罚有效性的因素
1、惩罚的严厉性 2、惩罚的引入方式 3、惩罚的一致性 4、惩罚的及时性
(三)惩罚的弊端及其克服
3、奖惩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和个性特点

所谓消弱是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连续 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 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 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从个人的行 为领域消失。简言之,有意忽视不当行 为,对之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弱。
消弱的应用举例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妈妈不管她
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是自由的; 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 ; 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

四、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1、两种行为与两种反射 两种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 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1、弊端 (1)惩罚效果的局限性
首先,惩罚有时候只能暂时抑制某行为,并非永 远消除该行为。 其次,惩罚有时候不能抑制或减弱某行为。
(2)、惩罚效果的过分泛化 (3)、惩罚引发消极的情绪与无助感
(4)、惩罚导致其他不当的防患行为
(5)、惩罚有时会引发攻击性行为
相关视频
2、如何使惩罚更有效
(1)、有节制地使用惩罚
1904 年 3 月 20 日出生在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 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 1930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 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 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 任讲师和副教授, 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 授和系主任, 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 授,直到1974年退休。

不能视愤怒程度决定惩罚程度。

不应该逐渐增加惩罚的强度。
(2)、使受罚者明白为何受罚
(3)、惩罚应及时、一致
(4)、提供适宜环境
七、自我评价
贡献:

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打破了传统行 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 观点。

程序教学的思想对传统教育起到很大的冲击。
局限:

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 而不 探讨内部心理机制。 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 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
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 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
三、实验(斯金纳箱)
实验过程 :
(一)累计次数的纪录
(二)制约压杠杆的反应
1、剥夺(deprivation) (本质是桑代克的准备律) 2、食物库训练(magazine training) (卡答声和食物丸的出现联结在一起)
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区别: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一)教学机器 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 优点(与传统教学相比): 强化效果不同(及时) 提高学习动力(内驱力) 教学效率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程序教学的原则
积极反应 小步子 即时反馈 自定步调 低错误率

(三)程序设计模式
老师和同学们都 出风头的行为会 不理他 逐渐减少
斯金纳箱

顶上的小窗口用来呈现教 学内容,紧跟着是一个与 内容相配合的问题,学生 在空白处写下答案,通过 转动把手使机器前进,刚 才写的答案就转到玻璃下 面去了,不能修改,但仍 能看到。同时露出正确答 案。如果答对了,机器会 进入下一内容和题目。

程序教学 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矫正 动物驯化 特殊行为问题矫正
六、惩罚的相关理论及应用

(一)惩罚的含义与类型 (二)影响惩罚有效性的因素 (三)惩罚的弊端及其克服
(一)惩罚的含义与类型
含义: 惩罚是针对某种行为出现而采取的一切
减弱该行为的手段、方法等。
惩罚类型:
正向惩罚:给予个体不想要的。 如:电击、批评等 负向惩罚:拿走个体想要的。
4、强化的时制
(一)固定比率时制 (fixed-ratio,简称FR) ,强化会在有机 体发出固定次数的反应后出现。 如:FR-1 、FR-25 。
(二)不定比率时刺 (variable-ratio,简称VR)时制中强化物 之间的平均反应数是事先决定的。 如:VR-10 、VR-110 。 它在所有时制中将会产生最高的反应速率
(三)固定时距时制 (fixed-interval,简称FI),强化物会为某 一固定时间后所作出的第一次反应而出现。 如:FI-1O 。
(四)不定时距时制 (variable-interval,称称VI),平均的间 制是预先决定的 。 如,VI-20
四种时制的比较:
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应用举例来自直线式程序模式(如下图)
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如
下小步子: 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 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 流); 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 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 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 ……
1、剥夺型惩罚更有效 2、惩罚要配合表扬
第五讲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实验原理及其过程。 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内涵,并与经典条件反 射相区别。 重点掌握程序教学的原则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生平及著作 思想背景 实验(“斯金纳箱”) 新行为主义理论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评价

一、生平


相关理论:行为“定型”

鸽子行为定型实验 在医疗中的应用:“行为修正法”
(二)强化理论
1、强化 定义:是任何使一个反应发生可能性增加的 手段、措施等。 分类: 正强化:呈现某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取消某刺激使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
2、强化物

原强化物:是不需要发生学习就有强化作 用的刺激。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 《科学与人类行为》 《言语行为》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教学机器》

二、思想背景
(华生)摒弃主观的内省法,否定意识、自我、心 灵等之存在。 心理事件(诸如思考和想象)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 的示例 。

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
两种反射:
应答性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或S(刺激)型反 射。 操作性反射 :为R(反应)型反射

两者的不同:
1 .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应答性条件反射 :S(刺激)— R(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反应-强化” 2 .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应答性条件反射:不注重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