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自然消退
• 这是指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从而减少这
种行为。
• 方式:采取无视的态度。 • 例如:管理者对某些员工爱打小报告的行为不加理睬,自然会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 注意:自然消退因人而异,适合个例。
(4)惩罚
• 这是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例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
强化与惩罚的对比
强化的分类(根据强化的方式)
•连续强化
• 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
•间隙强化
• 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 • 按照强化时间间隔的稳定性分为固定时间
间隔强化和变动时间间隔强化。
强化理论的启示
• 第一,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的不
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负强化的典型表现—惩罚 。 • 注意事项:1、应用负强化的前提是,事先有不利的刺激存在。2、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
强化有所差别,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 为什么要连续:因为人都有惰性,对每一次不符合为什么要连续 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
斯金纳箱
•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结果:
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 则箱子通电。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 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的含义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
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
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
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
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
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
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强化理论,这是他最为著名的贡献之一、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和奖励来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强化是指一种引起并增加其中一种行为的刺激物。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如果其中一种行为后面的强化物是积极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如果是负面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减少。
斯金纳提出了两种基本类型的强化: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为了增加其中一种行为而引入的一种积极的强化物。
负向强化则是为了减少其中一种行为而引入的一种消极的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控制和改变。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这个理论。
在这些实验中,他使用了所谓的“操作条件反射箱”,就是一种实验装置,可以对动物进行各种刺激和强化。
通过实验,斯金纳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正确的强化来改变或控制。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还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间歇强化”。
这是指在其中一种行为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给予强化物,即不是每次行为都会有强化。
他发现,间歇强化可以增加其中一种行为的持久性和持续性。
斯金纳认为,如果一个行为每次都被强化,那么当强化物被删除时,这种行为也会逐渐消失。
而间歇强化可以让这种行为在强化物不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强度。
然而,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简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忽略了内在的动机和个体差异。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外部的强化。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和奖励来控制和改变。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类型的强化: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并使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在教育和临床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对斯金纳的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 B. F. Skinner) 经过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进行的长期实验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又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产生“强化”这一观点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都曾提到,但真正对“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强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效果律——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景发生联系,如果在遇到此情景,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
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在行为中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贯穿其中,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研究,从中得出操作性行为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
比如:孩子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操作性行为的维持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后,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比如:一个学生每次解答完数学题,老师都给予表扬。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人的行为是通过获得或避免后果来学习的。
斯金纳将这种行为学习的过程称为强化,即通过激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
斯金纳认为,行为是由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刺激和反应组成的。
在强化理论中,强化物质是对行为的激励或惩罚,它可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率。
当一个行为被强化物质激励时,该行为就会增加;当一个行为被惩罚时,该行为就会减少。
斯金纳进一步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通过增加愉悦的奖励来激励某种行为,例如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积极的行为。
负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某种负面的刺激来激励某种行为,例如避免某种痛苦的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率。
斯金纳强调了所谓的强化计划,即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为,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
斯金纳的实验表明,当给予持续的正强化和间歇的正强化时,间歇正强化会更好地维持行为的发生率。
而对于惩罚,强制或频繁使用惩罚可能会导致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反应,所以斯金纳建议使用正强化来代替惩罚。
强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变量比率和变量间隔强化。
斯金纳发现,如果一个行为得到的正强化是不确定的,那么它就更有可能被固定的强化所替代,这也就是所谓的变量比率强化。
同时,斯金纳还发现,单位时间内变量强化的次数越多,相应的行为的发生率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变量间隔强化。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类行为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家庭、工作和社交等各个领域中,强化理论可以被用来帮助人们学习和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于1938年提出。
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改变,其中强化是指能增强一种行为的刺激,而惩罚则是指可以减弱一种行为的刺激。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行为后紧接着有一个正面的刺激(比如奖励),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加;而当一个行为后紧接着有一个负面的刺激(比如惩罚),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减少。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它被用来帮助老师更有效地管理班级行为。
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及时的正面强化,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同时应该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来阻止学生犯错误。
斯金纳强化理论被用于改善行为的一种方法是“操作条件反射”。
这是一种基于斯金纳的行为改变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一种行为被正确执行时,会有一个正面的刺激(比如奖励),而当一个行为被错误执行时,会有一个负面的刺激(比如惩罚)。
通过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刺激-行为的循环,可以使行为得到长期的改变。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本质,并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行为。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改善行为,改善生
活,并获得更多的成功。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育学考研311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强化理论”是一个高频考点,本文将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1.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考试成绩好父母就给予孩子奖励。
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如果考试成绩好,父母就免除孩子做家务。
正强化还和负强化的目的: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2.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该反应。
例如:一名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外面。
惩罚的目的: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3.消退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例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妈妈要糖果而哭闹时,妈妈都拒绝买糖果,将来再到商店时孩子逐渐不再哭闹。
【历年真题】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B)(2007.全国)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解析:由“认真完成作业”可知,行为是增加了,属于强化,又因为“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是消除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B)(2009.全国)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解析:由“越加越多的表现出类似行为”可知,学生的行为是增加了,应该属于强化,又因为“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是心理学家伯福斯·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行为的起源和变化。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中的刺激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影响,而这些奖励和惩罚可以增加或减少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主要侧重于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通过赋予奖励来增加一种行为的频率。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老师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这样,学生会将取得好成绩的行为与奖励联系起来,进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负向强化是指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一种行为的频率。
例如,当一个员工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经理可以给予一天的休假,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这样,员工会将完成任务的行为与休假的消除不愉快刺激联系起来,进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还包括惩罚和消除惩罚两个方面。
惩罚是指通过引入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时,老师可以给予批评或留校扣分等惩罚措施,以减少学生迟到的行为。
消除惩罚是指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如,当一个员工改正了过去常犯的错误后,经理可以停止对其进行额外监管或批评,以减轻员工的不愉快感。
这样,员工会将改正错误的行为与消除惩罚的刺激联系起来,进而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作场所、家庭等各个领域。
通过正确运用强化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然而,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也受到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过度使用强化原理可能导致行为的机械化,剥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强化原理,以达到积极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三:洋洋因为想要玩具机关枪不能被满足而 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坚持,不为所动。这时恰 好爷爷奶奶来了,一看孙子哭得厉害,不仅批 评儿子、媳妇,还一个劲地安慰孙子,并承诺 马上买。 爷爷奶奶的卷入和不正确的处理方 法,使本来有可能执行得很好的消退程序半途 而废,从而可能使孩子把哭闹当作达到自己不 合理要求的手段。 无意中中断消退程序,使消退半途而废
负强化的实施前 提:个体处在某 种厌恶刺激下
增多
思考:
正强化 行为反应频率 方式 刺激特点 情绪体验
惩罚1 行为反应频率 惩罚2
负强化
惩罚
方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刺激特点 情绪体验
正强化 行为反应频率 增多 方式 呈现 刺激特点 愉悦 情绪体验 快乐开始
惩罚1 行为反应频率 减少
负强化 增多 去除 厌恶 痛苦停止
惩罚2 减少
2.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 为的过程。 (1)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 (2)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 (3)行为发生概率降低。
22
例二:在上小学后,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进 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教育孩子在早晨上 学前和父母说:“爸爸妈妈再见”,放学 回家时在门口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但是,有些父母根本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文 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在孩子说:“爸爸妈 妈我回来了”和“爸爸妈妈再见”时没有 任何反应。 无意之间消退了应该强化的好行为
分析:
妈妈买巧克力的行为,增加了孩子哭闹的 频率,是正强化。
孩子对妈妈哭闹,塑造了妈妈卖巧克力的 行为,是负强化。 妈妈这样做会养成孩子娇纵的不良习惯。
(二)强化物:使行为增加的刺激物
社会强化物 自然强化物 反馈 活动强化物 认可、关注【口头表扬、拍拍肩膀】 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有兴趣的活动】 提供活动表现的信息【评语、成绩单】 普雷马克原理:用喜欢的活动强化不喜欢的行 为;【奖励自己读十页书后就可以看一个电视 节目。】 可以赚到的有价值的实物【球、钱、书】
思考: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更多的要使 用哪种强化物或惩罚物? 结论: 社会强化物、自然强化物、活动强化物 移去性惩罚
思考:
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是否是无限期的?强化 消失,学生行为会不会消失? 结论 合理运用强化间隔,可以提高反应稳定性
(五)强化的程式:是指通过控制强化出现的时机 和频率,来增强或减弱行为。 1、连续强化:即每次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及时 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 2、间隔强化:即偶尔强化某一行为——延缓强化 【在巩固反应时最为有效】
– 时距式、比率式【21表】
最佳组合:最初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 强化安排——最后变化比例强化安排
19
(六)强化技术:行为的塑造和消退【21】 1.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 相继近似法: (1)确定目标行为 (2)确定起始行为 (3)选择适当强化物 (4)设计塑造步骤 (5)按正确步调前进
27
本节小结
1.可以通过控制强化来控制行为 2.使用正强化应注意及时强化、正确选择强 化物等 3.在矫正不良行为时,应谨慎使用惩罚,并 配合正负强化使用 4.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消退 的使用
作业:
根据案例3“买糖果与发脾气”, 制定一份 行为矫正计划。
惩罚 减少 呈现 厌恶 痛苦开始
方式
刺激特点 情绪体验
呈现
厌恶 痛苦开始
移去
愉悦 愉快结束
(四)惩罚物:使行为减少的刺激物。 1.呈现性惩罚物: 体罚:对身体施行厌恶刺激,如电击、身体练习。 谴责:强烈的、否定的语言刺激或警告语句。
反映限制:当问题行为出现时马上采取措施对身体 进行限制。 矫枉过正:偷一罚十、错一字写十遍 2.移去性惩罚物: 隔离、反应代价
案例1:一位男同学的恋爱史
电话
第一阶段:男生 (赞美之词)
电话
女生
应答性行为
第二阶段:女生
男生(赞美之词)
操作性行为
思考: 是什么让个体形成“操作性反射” 结论: 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结果对某种行 为的增减产生影响。
– 凡是其结果使行为增加的,称之为“强化” – 凡是其结果使行为减少的,称之为“惩罚”
二、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受行为后果的控制,因而改变刺 激后果就能改变行为——后果刺激
( S) → R
s
强化特点: (1)强化并不一定都令人愉快; (2)强化存在个体差异与情境性;
4
(一)强化:某行为结果使行为概率增加的 过程。 1.正强化:通过呈现某一想要的、愉快的刺 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2.负强化:通过减少或取消某一厌恶性、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第三阶段:女生
电话
男生(拒绝)
惩罚
惩罚作用
①惩罚只是教人不该做什么,而不是教人该 做什么。 ②惩罚只能抑制而不能消除不良行为。 ③惩罚会导致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惩罚至少在抑制不良行为方面是非常有效 的。避免危害扩大。
罚站,到底 是算惩罚物 呢?还是负 强化物?
减 少
讲话
罚站 回答提问
去除罚站
实物强化物
符号强化物
可交换【积分兑换】代币【P22】
9
三、惩罚
某行为结果使行为概率降低或消除的过程。 1.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 频率【呈现性惩罚】 2.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减低反应 频率。【移去性惩罚】
案例1:一位男同学的恋爱史
电话
第二阶段:女生
男生(赞美之词)
正强化
案例2
1.父母唠叨着让孩子清理房间——孩子连续两 个星期都整理了房间——父母的唠叨停止了。 (负强化)
2.孩子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妈妈夸奖说“床 铺整理的好整齐!”——孩子以后经常整理 床铺。 (正强化)
6
案例3买糖果与发脾气
妈妈带着孩子在商场购物,当他看到巧克 力时,他要妈妈给他买。但是,妈妈没有 答应。这时小家伙开始哭闹,甚至大发脾 气。无奈之下,妈妈只好给他买了。以后 的几周里经常能看到这一幕。再后来,这 位妈妈只要一走进食品区,就先给孩子巧 克力。 思考:分析妈妈的行为,说一说这样做对 吗?为什么?
26
例四:一对夫妇想通过消退法消退女儿的打断别 人谈话的不良行为。一天有人来访,女儿又打扰 大人谈话,父母没有理她,可是,女儿却在一边 大吵大闹。父母感觉没有办法,走过来和她讲道 理(这就强化了她的不良行为,中断了消退)。 下一次出现类似情景时,父母又试图用消退法消 退孩子的打断大人说话的行为。这就是间歇消退, 并不能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无意中使用了间歇消退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9】
一、分析两种行为 思考:小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和巴普洛夫实验中 狗听到铃声掉口水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狗: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外在刺激引发的行为—— 应答性反射S→R 鼠:操作性行为:有机体“习得”后,主动发出的行 为——操作性反射R→S
两者的区别:行为是否有目的 结论:想增强某种行为,就奖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