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强化理论

合集下载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自然消退
• 这是指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从而减少这
种行为。
• 方式:采取无视的态度。 • 例如:管理者对某些员工爱打小报告的行为不加理睬,自然会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 注意:自然消退因人而异,适合个例。
(4)惩罚
• 这是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例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
强化与惩罚的对比
强化的分类(根据强化的方式)
•连续强化
• 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
•间隙强化
• 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 • 按照强化时间间隔的稳定性分为固定时间
间隔强化和变动时间间隔强化。
强化理论的启示
• 第一,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的不
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负强化的典型表现—惩罚 。 • 注意事项:1、应用负强化的前提是,事先有不利的刺激存在。2、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
强化有所差别,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 为什么要连续:因为人都有惰性,对每一次不符合为什么要连续 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
斯金纳箱
•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结果:
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 则箱子通电。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 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的含义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

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

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

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

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

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

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强化理论,这是他最为著名的贡献之一、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和奖励来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强化是指一种引起并增加其中一种行为的刺激物。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如果其中一种行为后面的强化物是积极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如果是负面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减少。

斯金纳提出了两种基本类型的强化: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为了增加其中一种行为而引入的一种积极的强化物。

负向强化则是为了减少其中一种行为而引入的一种消极的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控制和改变。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这个理论。

在这些实验中,他使用了所谓的“操作条件反射箱”,就是一种实验装置,可以对动物进行各种刺激和强化。

通过实验,斯金纳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正确的强化来改变或控制。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还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间歇强化”。

这是指在其中一种行为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给予强化物,即不是每次行为都会有强化。

他发现,间歇强化可以增加其中一种行为的持久性和持续性。

斯金纳认为,如果一个行为每次都被强化,那么当强化物被删除时,这种行为也会逐渐消失。

而间歇强化可以让这种行为在强化物不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强度。

然而,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简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忽略了内在的动机和个体差异。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外部的强化。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和奖励来控制和改变。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类型的强化: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并使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在教育和临床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对斯金纳的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 B. F. Skinner) 经过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进行的长期实验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又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产生“强化”这一观点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都曾提到,但真正对“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强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效果律——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景发生联系,如果在遇到此情景,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

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在行为中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贯穿其中,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研究,从中得出操作性行为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

比如:孩子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操作性行为的维持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后,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比如:一个学生每次解答完数学题,老师都给予表扬。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人的行为是通过获得或避免后果来学习的。

斯金纳将这种行为学习的过程称为强化,即通过激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

斯金纳认为,行为是由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刺激和反应组成的。

在强化理论中,强化物质是对行为的激励或惩罚,它可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率。

当一个行为被强化物质激励时,该行为就会增加;当一个行为被惩罚时,该行为就会减少。

斯金纳进一步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通过增加愉悦的奖励来激励某种行为,例如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积极的行为。

负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某种负面的刺激来激励某种行为,例如避免某种痛苦的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率。

斯金纳强调了所谓的强化计划,即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为,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

斯金纳的实验表明,当给予持续的正强化和间歇的正强化时,间歇正强化会更好地维持行为的发生率。

而对于惩罚,强制或频繁使用惩罚可能会导致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反应,所以斯金纳建议使用正强化来代替惩罚。

强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变量比率和变量间隔强化。

斯金纳发现,如果一个行为得到的正强化是不确定的,那么它就更有可能被固定的强化所替代,这也就是所谓的变量比率强化。

同时,斯金纳还发现,单位时间内变量强化的次数越多,相应的行为的发生率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变量间隔强化。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类行为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家庭、工作和社交等各个领域中,强化理论可以被用来帮助人们学习和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于1938年提出。

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改变,其中强化是指能增强一种行为的刺激,而惩罚则是指可以减弱一种行为的刺激。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行为后紧接着有一个正面的刺激(比如奖励),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加;而当一个行为后紧接着有一个负面的刺激(比如惩罚),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减少。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它被用来帮助老师更有效地管理班级行为。

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及时的正面强化,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同时应该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来阻止学生犯错误。

斯金纳强化理论被用于改善行为的一种方法是“操作条件反射”。

这是一种基于斯金纳的行为改变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一种行为被正确执行时,会有一个正面的刺激(比如奖励),而当一个行为被错误执行时,会有一个负面的刺激(比如惩罚)。

通过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刺激-行为的循环,可以使行为得到长期的改变。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本质,并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行为。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改善行为,改善生
活,并获得更多的成功。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育学考研311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强化理论”是一个高频考点,本文将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1.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考试成绩好父母就给予孩子奖励。

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如果考试成绩好,父母就免除孩子做家务。

正强化还和负强化的目的: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2.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该反应。

例如:一名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外面。

惩罚的目的: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3.消退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例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妈妈要糖果而哭闹时,妈妈都拒绝买糖果,将来再到商店时孩子逐渐不再哭闹。

【历年真题】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B)(2007.全国)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解析:由“认真完成作业”可知,行为是增加了,属于强化,又因为“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是消除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B)(2009.全国)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解析:由“越加越多的表现出类似行为”可知,学生的行为是增加了,应该属于强化,又因为“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强化理论的内涵

强化理论的内涵

强化理论的内涵强化理论的内涵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高校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本身就会实行行为作用于环境——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小提示所谓强化,是指当对一种行为赐予确定或否定时,这种行为的结果就可以在肯定程度上影响或掌握该行为的重复消失与否。

即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消失。

如因工作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获得了肯定的嘉奖,那员工就可能会进一步努力工作。

反之,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逝。

例如,由于迟到而被扣发工资时,迟到这种行为就会削减或消退。

这一过程中,凡对行为有强化作用的手段叫作强化物。

在管理实践中,常用的强化类型有正强化、负强化、惩处和自然消退四种。

1.正强化正强化又称乐观强化,即嘉奖,是指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对那些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进行鼓舞和确定,使其重现和加强。

正强化包括制度化的嘉奖和依据员工表现所进行的不定期、不定量的嘉奖,刺激物包括奖金等物质形式,还包括表扬、提升、改善工作条件等非物质形式。

2.负强化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事先警告,是指事先指出那些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的危害以及对这些行为所实行的惩处措施,使这些行为削减甚至不发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这种强化方式能从反面促使人们重复符合要求的行为。

例如,员工得知不努力工作就会受到批判,而努力按时完成任务就可以避开领导的批判,于是员工就始终按时努力完成任务。

员工之所以努力完成任务,是为了避开领导的批判。

3.惩处惩处是指采纳批判、降薪、降职、罚款等带有强制性、威逼性的措施来制造一种令人不开心甚至苦痛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满足的条件,以表示对那些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的否定,以使这些行为减弱甚至消逝。

例如,有的员工工作没有做好时,管理者即施以不利的回报,如警告、记过、降职、罚款、开除等,其目的在于杜绝以后再消失类似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
斯金纳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

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

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即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生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结果)又反过来对行为发生影响。

因此,当有意识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肯定强化时,可以促进这种行为重复出现;对某种行为进行否定强化时,可以修正或阻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

因此,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这一原理,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和手段,可以达到有效激励职工积极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

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

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论较多地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

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

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

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

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

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Z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

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

但是,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

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

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

这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

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