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提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随后,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运用强化理论来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还将探讨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我们将对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本概念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也被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行为是由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驱动的,而非内在的需求或动机。
斯金纳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而得以塑造和改变的。
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即行为的结果(强化物)会影响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强化物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正强化物是指那些能够增加行为发生频率的奖励或刺激,如食物、赞扬等。
当某个行为被正强化物所奖励时,该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会增加。
而负强化物则是指那些能够消除或避免不愉快刺激或惩罚的刺激,如逃避惩罚、缓解疼痛等。
当某个行为能够导致负强化物的出现时,该行为也会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中增加。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强化: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通过给予正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而负向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避免负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两种强化方式在塑造和改变行为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了外在奖励和惩罚在塑造和改变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中,这一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通过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然而,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过度依赖外在奖励和惩罚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和适度使用。
关于行为治疗中正性与负性、强化与弱化概念的认识

关于行为治疗中正性与负性、强化与弱化概念的认识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精神紧张而采取的各种不良的应对行为,如酗酒—“借酒浇愁”;这种不良行为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借酒浇愁,愁更愁”。
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矫正其不良行为,提出了弱化的概念。
强化是使行为增加,弱化是使行为减少;正性是奖励,负性是惩罚。
正性强化是增加行为给予奖励,负性强化是增加行为避免惩罚;正性弱化是减少行为给予奖励,负性弱化是减少行为避免惩罚。
为了叙述方便,便于理解,本文以酗酒为例。
【关键词】正性负性强化弱化行为治疗一词最早于1954年由斯金纳等人首次提出,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矫正治疗或条件反射学习治疗,是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或流派。
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去治疗病人,消除或矫正异常的或不良适应性行为的一整套行为矫正治疗技术方法和原则的集合。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如同人的正常的适应性行为一样,人的异常的不适应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因而人们就可以通过学习来改造或消除它们,也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来取代它们。
来自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的大量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一假设是正确的。
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认为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多寡,提出正强化、负强化等行为心理学的概念,为行为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
本文就行为治疗中的强化、弱化(本人提出的)、正性、负性概念进行探讨,发表一下初浅的认识。
强化疗法是斯金纳发明的,他认为一种行为能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改变其结果,行为也将改变。
同理,如果要求某种行为持续下去,那么就应该不断强化它的结果。
强化疗法的强化物通常是一种食物,也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其他东西,比如娱乐甚至是避免某种惩罚,前者叫正性强化,后者叫负性强化[2]。
不管正性强化还是负性强化,目的都是使行为增加。
斯金纳的“强化”与班杜拉的“强化”对比

【教师招聘考试】斯金纳的“强化”与班杜拉的“强化”对比众所周知,在教育心理学中,斯金纳与班杜拉的理论都是比较重要的考点,并且二者也是比较相似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于强化,二者的观点到底是完全一样还是部分相似呢?那我们今天就详细的来了解一下它们吧。
(一)斯金纳是通过他的做的迷箱实验得出结论的。
他专门制作了一个箱子叫做“斯金纳箱”,里面有食槽,有开关,只要点开关,食槽中就会出现食物。
把一只小白鼠放进来,小白鼠发挥它的天性,乱跑乱窜,无意间碰到了开关,发现食槽中出现一个食物,很开心的吃掉;继续玩耍,无意间又发现食槽中出现一颗食物,又很开心的吃掉食物;小白鼠发现这个规律后,就一直点开关,然后一直吃食物,直至吃饱为止。
其中食物叫做强化物,小白鼠点开关行为频率增加,这个属于正强化。
所以正强化的概念就出现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其行为出现频率。
既然有正强化就会有负强化,负强化斯金纳依然用实验证明了其结论:小白鼠刚放进来的时候,脚下的电板通着电,小白鼠被电的胡乱的在跑,无意间碰到开关,发现电流没有了,所以小白鼠为了摆脱电流的刺激,就会一直按着开关。
小白鼠为摆脱电流刺激而一直按着开关,就属于负强化,那么负强化的概念就出现了。
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频率。
所以,综上所述,斯金纳的强化最终导致的行为频率一定是上升的。
举个例子:小明考了一百分,他妈妈就奖励他100块钱,小明下次依然会考100分,这就属于正强化;小明考了一百分,他妈妈说:这周的衣服不用你洗了,我帮你洗。
小明不想洗衣服下次依然考一百分,这就属于负强化。
(二)班杜拉的强化本质上是从他的理论:观察学习中得出来的。
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的,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
所以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得操作。
浅谈正强化、负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正强化、负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一种改善人们行为的手段,现代教学中,教师通常较多的运用正强化,在合适的条件下恰当使用负强化,这两种强化手段交替使用,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强化法。
【关键词】正强化,负强化,教学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正强化理论,著名的小白鼠实验、操作箱原理,即在行为出现之后,伴随一种积极刺激,正强化的作用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比如奖励有利的行为,例如:给班级考试名列前茅的孩子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等,奖励越丰富,效果越明显。
负强化的意义则与正强化不同,如在一个班集体中,当教师期望的行为不出现时,就实施某种消极刺激,直到所期望的行为出现,才撤销这种消极刺激,即行为伴随着不良结果的去除。
负强化的作用也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
消除不良行为,鼓励有利的行为,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几个调皮的孩子凑一起小声讲话,无视老师所讲内容,这样既影响班级纪律也影响孩子学习的效果,这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负强化的方法,如制定课堂纪律积分表,讲话一次扣一分,每次认真听讲消除一个负分,课堂中施行这一办法,不认真听讲和讲闲话的孩子每次得到负强化,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不认真参与教学活动的次数,到一定程度对学生进行提醒和适度的鼓励,毕竟负强化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
一、正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读了黄振林老师撰写的教育叙事《由棒棒糖想到的……》一文,文中,黄老师讲到:学生成绩好,老师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棒棒糖糖吃?有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学生特别爱吃,你只要给他们糖吃,他们就会认真地去读你教的学科。
文章还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能苟同这种做法,很是替学生和老师担心和担忧。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行为心理学》中的行为训练。
我想,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一次表扬和鼓励就能塑造一个崭新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具有发散的作用,也就是说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他的反应和评价。
斯金纳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解析

斯⾦纳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解析
有很多同学对斯⾦纳提出的正强化作⽤、负强化理解不清楚,所以在这⾥整理⼀下,帮助加深理解吧。
斯⾦纳认为强化作⽤可以分为积极强化作⽤和消极强化作⽤。
虽然其分类不同,但是⽬的都是为了增加反应(期望⾏为)出现的概率。
正强化作⽤是由于刺激的加⼊增加了⼀个操作反应发⽣的概率的作⽤。
也就是说通过增加某种刺激来提⾼期望⾏为的发⽣次数。
举个例⼦:我们期望孩⼦有礼貌,有礼貌就是我们期望的⾏为。
⽐如,⼩明看到叔叔时主动问好,⽼师奖励他⼀颗糖,他在糖的刺激下礼貌次数就会增加,这就是正强化作⽤。
负强化是由于刺激的排出⽽加强了某⼀操作反应发⽣概率。
也就是说通过减少⼀个刺激来提⾼期望⾏为发⽣的次数。
⽐如:我们期望孩⼦有礼貌,有礼貌是我们期望的⾏为,⼩明见到叔叔没有主动问好,⽼师取消给他糖的奖励,为了得到糖,⼩明会主动增加礼貌⾏为的次数,这就是负强化。
⽽惩罚与两种强化作⽤的区别是:惩罚其⽬的在于减少⼩计⾏为出现的次数,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期望⾏为出现的次数。
⽐如:⼩明在幼⼉园“喜欢”打其他孩⼦,⽼师以不许他参加游戏活动作为惩罚,其⽬的是减少⼩明的攻击性⾏为。
这就是三者的区别,你弄明⽩了吗?。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理论简介提出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
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
斯金纳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
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最早的强化概念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
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
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 称为“应答性反应( respondents) ”; 而斯金纳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 emitted) 的, 称为“操作性反应( operant) ”。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 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 刺激) 类条件作用”;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 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 他称为“R( 强化) 类条件作用”,并称为“S-R” 心理学理论。
两种强化类型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 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 和负强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 又称消极强化) 。
斯金纳强化理论

2.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减低反应 频率。【移去性惩罚】
案例1:一位男同学的恋爱史
电话
第二阶段:女生
男生(赞美之词)
正强化
第三阶段:女生
电话
男生(拒绝)
惩罚
惩罚作用
①惩罚只是教人不该做什么,而不是教人该 做什么。
②惩罚只能抑制而不能消除不良行为。 ③惩罚会导致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惩罚至少在抑制不良行为方面是非常有效
25
➢ 例三:洋洋因为想要玩具机关枪不能被满足而 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坚持,不为所动。这时恰 好爷爷奶奶来了,一看孙子哭得厉害,不仅批 评儿子、媳妇,还一个劲地安慰孙子,并承诺 马上买。 爷爷奶奶的卷入和不正确的处理方 法,使本来有可能执行得很好的消退程序半途 而废,从而可能使孩子把哭闹当作达到自己不 合理要求的手段。
22
➢例二:在上小学后,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进 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教育孩子在早晨上 学前和父母说:“爸爸妈妈再见”,放学 回家时在门口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但是,有些父母根本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文 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在孩子说:“爸爸妈 妈我回来了”和“爸爸妈妈再见”时没有 任何反应。
➢无意之间消退了应该强化的好行为
➢ 无意中中断消退程序,使消退半途而废
26
➢ 例四:一对夫妇想通过消退法消退女儿的打断别 人谈话的不良行为。一天有人来访,女儿又打扰 大人谈话,父母没有理她,可是,女儿却在一边 大吵大闹。父母感觉没有办法,走过来和她讲道 理(这就强化了她的不良行为,中断了消退)。 下一次出现类似情景时,父母又试图用消退法消 退孩子的打断大人说话的行为。这就是间歇消退, 并不能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强化理论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摘要: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强化理论在教育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概念和功能入手,分析强化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强化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学校教育新行为主义代表人斯金纳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用来解释动物和人类行为,进而提出了强化理论,并将其运用推广到教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认识不足,滥用行为主义来控制学生行为,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完成伤害。
因此正确认识、善于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强化的概念和含义在行为主义中,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都曾提到过强化,但是真正地系统完整地提出强化理论的是斯金纳。
斯金纳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出发,赋予强化新的含义。
他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两种: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自主发出的操作性反应。
巴普洛夫实验对象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自主的,是由对后续结果的期待所引起的。
而这种期待就起一种强化。
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刺激。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因此行为的控制可以通过强化来实现。
(二)强化的功能及分类强化的功能就是根据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修正、规范、限制和改造人的行为,使其朝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主体接受行为后果反馈,不断地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刺激。
凡事能够增加反应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
可以理解为有机体某种反应,随后得到外部的肯定和奖励,从而使反应出现的概率、频率和次数增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运用的事物叫做正强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
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正惩罚和负惩罚
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的,还有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当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儿童处罚的一种方法。
通常正惩罚采用的刺激都是儿童极力避免的刺激,这种刺激一般会令儿童感到不快。
从而使得儿童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
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儿童适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正惩罚和负惩罚正好相反,是为了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概率。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对这两组的词义不能很好的理解。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正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当儿童出现吃药的行为时,即给予儿童好的刺激,鼓励其增加吃药的行为。
负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就告诉儿童“如果不吃药,就会病的越来越重,最后可能会病死”。
这样为了避免病重,儿童就会选择吃药这一适宜性行为。
正惩罚:儿童不愿意吃药,就惩罚他不准看电视,直到儿童吃药为止。
负惩罚:儿童不愿意吃药,本来家长要带儿童出去玩耍,这样就可以取消玩耍的计划,直到儿童吃药为止。
在实际生活中,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都是混在一起使用的,人们不会明确的区别在干预儿童的某项不适宜行为时我采用了某一种单一的方法,往往针对一种不适宜行为,要采取两种甚至更多的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