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应用尺度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主要理论)-试卷1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主要理论)-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简述认知学徒制。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认知学徒制是由布朗等人提出的。
它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在这种学习中,任务是真实的,环境是真实的,知识技艺是蕴涵在真实活动之中的,徒弟学到的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解析:2.简述情景性教学。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情景性教学是情景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这种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解析:3.简述抛锚式教学。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以布兰斯福德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提出了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

(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历程随着行为分析思想在创造力研究中的回归,我把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及其应用作一梳理,以期开阔研究思路。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阐述了其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并综述了近期这一理论在教育各领域的应用历程。
关键词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教育领域应用历程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实验,他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
1、操作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实验学家斯金纳做了一系列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这是一种反复试验类型的学习,即动物开始时是自发的做出各种反应(先天具有的各种反应),后来,其中的一种反应被反应的结果所强化。
由于这一反应一次次的成功而增加出现的频率,反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他反应则由于一次次的失败而被放弃,结果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条件反射。
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是把一只老鼠放在“斯金纳箱”里,箱中惟一可移动的物体是一个按钮,老鼠每按一次按钮,便会得到一粒食物。
这样老鼠一旦学会按按钮,便会不断地去按,以得到更多的食物。
斯金纳实验的动物能学会把一定的动作同食物联系起来,但只有当它们饥饿时,而且有食物犒赏时,它们才会做连续的动作(王瑞文,刘波,2002)。
操作条件反射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基于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动物具有探究行为。
很多动物都有好奇心,喜欢四处走动,就像家养的小猫对家中新添置的物体总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会不小心打碎新买的花瓶。
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潜在学习”。
正是由于动物存在潜在学习行为,“斯金纳箱”中的老鼠才会去按按钮,实验才有可能成功。
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第十七页,共39页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反射
刺激型条件反射 应答型行为:由已知刺激引 起反应
反应型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反应不是由已知的 某种刺激物引起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级强化物: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 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诸如:金钱、音乐、分数 条件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个强化刺激反复联合,那 么它也获得了强化的性质。最典型:金钱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 “如果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 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 削弱”
间隔式强化比连续式强化居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 固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此后组建加快反应速率,直至 下一次强化到来
固定比例对稳定的反应率有益,变化比例对维持稳定和 高反应率最有效
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变化强化方式作用下行为消退的更慢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童年生活
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 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
漂流300英里。 试制过简易滑翔机。
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
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
第六页,共39页
少年时期理想志向
1926年为止汉密尔顿学院学艺术和语言学。想成为作家。
拜读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著作,开始对人类和 动物的行为感兴趣。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负强化物: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环境中被排 除时能增强该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 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 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 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 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 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 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 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操作性条件反射 林甸县职教中心 欧贵林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 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改 进了桑代克的迷箱,设计了“斯 金纳迷箱”。箱内有一个杠杆, 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箱内的 动物按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物 丸滚到食物盘内,动物即可得到 食物。
• (3)消退
• 如果以机体作出以前被强化过的行为反应之 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这一反应在今 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因此,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它与正强化和负 强化不同,它不是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的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 它是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不良习惯的有效 方法。
•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 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 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 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 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是 负强化的一种类型,它揭示了有机体 是如何摆脱痛苦的。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二刷题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二刷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吴老师总是喜欢搞突袭考试,学生们怨声载道,而吴老师却认为这样才能够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牢固。
吴老师的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单选题]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正确答案)D.动机律答案解析:答:C;本题考查桑代克试误说的基本规律。
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题干中吴老师喜欢搞突袭考试,不给学生准备时间,学生不容易掌握学习的内容,违背了准备律。
故正确答案C2.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是()。
[单选题]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B.学习的替代性(正确答案)C.学习的社会互动性D.学习的情境性答案解析:答:B;本题考查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相关内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因此,学习的替代性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3.云云和妈妈经过一家玩具店,云云看到了自己心爱的芭比娃娃,哭闹着让妈妈买,妈妈选择不理睬,云云最后不再哭闹了。
这体现了()强化原理。
[单选题]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答:D;本题考查对强化原理的理解。
消退是指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故正确答案为D。
4.下列选项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单选题] *A.眨眼反射B.吸吮反射C.信号反射(正确答案)D.膝跳反射答案解析:答:C;本题考查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条件反射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
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
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
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
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
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
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为,如当灯亮时按杠杆可以得到食物,而灯灭时按杠杆得不到食物,于是,动物学会了只在灯亮时按压杠杆。
(二)两种类型的学习:从对动物的研究中,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斯金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人。
他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排除内在心理历程,只研究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一、实验:斯金纳箱斯金纳箱是一个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在箱子内白鼠只要轻轻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子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
箱外有记录器,可以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
一只白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些胆怯,经过多次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子落入盘中,若干次后就形成了白鼠按压杠杆取得食物的反射。
二、知识点梳理1.强化物:凡能够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
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伴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所谓的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伴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排除时,可以增强该反应。
2.正强化和负强化:由积极强化物引起的反应,为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由消极强化物引起的反应,为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
3.惩罚和消退:惩罚指的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物伴随的过程,目的在于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
4.强化程式是按照合乎要求的反应次数以及各次强化之间的时距的适当组合而做出的各种强化安排。
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两类。
连续强化指的是每次行为出现都受到强化;间断强化正好相反。
其中,间断强化又进行细分,根据反应是否固定间隔分为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根据反应的时间或数量分为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1.程序教学:学习就是行为,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分解成详细的行为目录,可以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
提出教学机器,把现代技术引进到教育中。
2.行为矫正: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技术对行为不良的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塑造良好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
11
.
12
.
9
3、特点: 1) 小的步子:教材上的知识项目应该 是许都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 以上一步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 要方便学生顺利的学习。 2) 积极反应: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 出积极反应。 3)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 出反馈信息,进行强化。
.
10
4) 自定步调: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确定学习的进度,不必同时、同步学 习同一知识项目。 5) 低错误率:将错误率降到最低限 度,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 反应。
.
4
二.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课堂中的应用广
泛,有两个经典的方法:
.
5
✓1.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行为
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塑造 中效果显著。
✓注:实施时要减少干扰性的盲目奖励, 保证日常监督,阶段性的调整代币系统
.
6
2.行为契约法 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约定,
内容包括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具体行为以 及做到之后学生可以获得的奖励。
.
7
(二)程序教学 1、原理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 式, 该行为一时作不出来,可以采用连续接 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 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 育特定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 的行为模式。
.
8
2、基本做法: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 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 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 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 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 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 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