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韦赣)

合集下载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使用课件一、隐喻的定义与作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

它并非简单的比较,而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用另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概念来描述,从而赋予文本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的意义。

隐喻的作用多种多样。

首先,它能够帮助作者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将无形的时间比作有形的河流,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其次,隐喻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中积极参与,与作者共同构建意义。

再者,隐喻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二、如何识别文章中的隐喻要分析文章中的隐喻,首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在阅读时,留意那些不寻常的、富有想象力的表述,这些可能就是隐喻的所在。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寻找“是”“像”“仿佛”等标志性的词语,但要注意,并非所有包含这些词的表述都是隐喻,还需要判断是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

另外,关注那些不符合常规逻辑的描述。

例如,“他的笑容是阳光”,笑容和阳光在常规上并非同一类事物,但通过隐喻建立了联系。

同时,上下文也是识别隐喻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前后文的理解,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某个表述是否为隐喻,以及其所隐喻的真正含义。

三、隐喻的类型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

比如,“争论是战争”,在这个隐喻中,我们会用战争中的词汇和概念来描述争论,如“攻击对方的观点”“防守自己的立场”等。

2、方位隐喻方位隐喻基于空间方位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等,来理解和表达其他抽象的概念。

例如,“心情低落”“情绪高涨”,将心情与上下的方位联系起来。

3、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把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比如,“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将希望这种抽象的情感视为可以充满某个空间的实体。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文学作品犹如一座神秘的花园,隐喻则是其中绽放的奇异花朵。

要真正领略这座花园的美妙,解读隐喻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隐喻的本质。

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作者用以传达深层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它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从而赋予前者新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将“爱情”隐喻为“火焰”,这里并不是在简单地说爱情像火焰的外形,而是借用火焰的热烈、燃烧、难以控制等特性来描绘爱情的强烈和激情。

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是解读隐喻的重要一环。

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其隐喻的选择和运用。

比如,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中,“黑暗”可能隐喻着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内心的恐惧;而在和平繁荣时期,“光明”也许更多地隐喻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他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其笔下的“狂人”隐喻着那些觉醒并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先驱者。

只有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个隐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关注作品的整体语境。

一个隐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就像“河流”这个词,在一首描写生命历程的诗中,它可能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奔腾不息;而在一个描述思乡之情的故事里,“河流”则可能隐喻着与家乡的联系,或者是心中那份无尽的思念之情。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隐喻,而要将其置于作品的整体框架中,结合前后文的情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来进行分析。

此外,文化和传统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不同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象征和隐喻体系。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常隐喻着坚韧和正直;而在西方文化中,“玫瑰”通常与爱情相关。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可能会对作品中的隐喻产生误解或曲解。

再者,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悟能力也会影响对隐喻的解读。

同样一个隐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心境而有不同的理解。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朱红英;吴唯【摘要】在我国,各级政府在职领导人每年都要作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既是对政府工作的回顾和展望,也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人民了解政府的有效途径,因此它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以2005-20]4十年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从批评隐喻分析的角度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使用是大量而频繁的,概念隐喻不仅能表达丰富的政治涵义,而且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来认知新的事物,有助于普通民众对抽象政治语言的理解.认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语境相同,功能相似,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的表达是对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的借鉴.【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识形态;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批评隐喻分析【作者】朱红英;吴唯【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文学技巧,认为隐喻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点缀与装饰,其主要功能是修辞和美化语言,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语言学大师Lakeoff 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使隐喻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域(始源域)向一个抽象的、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

[1]5人们常常以较具体的、直观的、能够感知的事物来体验较抽象的事物、活动、想法等,如“赛场是战场”“人生是旅程”“经商是下棋”“思想是食物”“金融危机是自然灾害”等。

概念隐喻指用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强调源域至目标域的映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也正是通过映射,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政治观念用人们熟知的具体概念表达出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亲和力,有助于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从而赢得支持,实现其劝导和感召目的。

隐喻定义——精选推荐

隐喻定义——精选推荐

修辞学范畴在英语中(汉语见“暗喻”),隐喻(Metaphor)是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

隐喻又称暗喻。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A metaphor is a literary figure of speech that uses an image, story or tangible thing to represent a less tangible thing or some intangible quality or idea.-----/wiki/MetaphoreViewed as an aspect of speech and writing, metaphor qualifies as style, in particular, style characterized by a type of analogy. An expression (word, phrase) that by implication suggests the likeness of one entity to another entity gives style to an item of speech or writing, whether the entities consist of objects, events, ideas, activities, attributes, or almost anything expressible in language.Cognitive linguists emphasize that metaphors serve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conceptual domain, typically an abstract one like 'life' or 'theories' or 'ideas', through expressions that relate to another, more familiar conceptual domain, typically a more concrete one like 'journey' or 'buildings' or 'food'Some theor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metaphors are not merely stylistic, but that they are cognitively important as well. In Metaphors We Live By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argue that metaphors are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also in thought and action. A common definition of a metaphor can be described as a comparison that shows how two things that are not alike in most ways are similar in another important way. They explain how a metaphor is simply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The authors call this concept a …conduit metaphor.‟ By this they meant that a speaker can put ideas or objects into words or containers, and then send them along a channel, or conduit, to a listener who takes that idea or object out of the container and makes meaning of it. In other words,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that ideas go into. The container is separate from the ideas themselves. Lakoff and J ohnson give several examples of daily metaphors we use, such as “argument is war” and “time is money.” Metaphors are widely used in context to describe personal meaning. The authors also suggest that communic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machine: “Communication is not what one does with the machine, but is the machine itself.” (Johnson, Lakoff, 1980)------------/wiki/Metaphore#Metaphor_as_style_in_speech_and_writing概念隐喻理论是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它是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

隐喻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隐喻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2 0 1 6年第 3 0 期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镙夕 { . 语 丈
隐的语文教学方法探 究
路 忍 忍
( 陕 西师 范 大学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 摘要 】 隐喻既是语言现 象也是认知现象,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使语言富有启发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途径 , 唤起我们 的文化意识。隐喻在语文教材 中客观存在 , 挖掘隐喻功 能、提 高隐喻教 学能力 , 教师需要更新隐喻观念、提高隐喻教学实践能力。 【 关键词 】隐喻 ;语文教学;隐喻教学能力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3 【 文献标识码 】 A 关于隐喻 习 、深 度 思考 得 以发 生 。从 我 们 的语 文教 学实 践 中不难 看 出 ,教师 长 期 以来 ,隐喻被 当作 修 辞学 术语 , 隐 喻的使 用使 文 字更 生动 、 多注重修辞教学 ,忽视通过修辞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认知发展 。 【 三) 磨 炼 隐喻教 学 实践 能 力 .教育 教学 本 身是 实践 性 的 。隐 形象,相较于明喻更加灵活。西赛罗在 《 隐喻 》一书中指出 : “ 隐 喻 是 明喻 的简 化形 式 ,被 缩减 成一 个词 。这个 词被 放 到一 个不 属 于 喻 教 学能 力必 定要在 实践 中提升 它的位置上 ,却好像就是它的位置。” 语 文 的教 学 、学 习离 不开 阅读 。所 以 ,首 先通 过 阅读 发现 隐 喻 隐喻 现象 的 广泛存 在 及其 对认 知 、思维 的价 值 ,促使 其 成 为众 内容 。 由于学 生 生活 经历 及 文字 感悟 力有 限 ,对 文本 的理 解 仅停 留 多学科 研 究 、应 用 的一个 领 域 。在教 育 学 中 ,高 维教 授认 为 : “ 教 在 字 面意 思 ,难 以透 过 隐喻 看到 文字 背后 的含 义 。教 师应 深 入挖 掘 育学中隐喻 的本质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 、理解 和表达教育和教 教材 ,通 过仔 细 、深 入 阅读 ,引导学 生 体会 、领 悟 隐喻 的 内涵 。其 学 ”。如 叶 圣 陶先 生 所说 的 “ 教 育是 农业 而 不是 工业 ” ;夸 美纽 斯 次,创设情境解读隐喻。隐喻又称暗喻 ,不同于明喻的容易察觉 , 以 “ 种 子 ”喻指 一种 “ 神圣 的 可教性 ”; 杜威 的 “ 教 育 即生 长”等 。 隐喻往往 暗藏文字当中,而且语言表达常不能及。因此进行隐喻讲 隐 喻是语 言 现象 也 是认 知 现象 ,思 维是 一 种认 知活 动 ,语 言是 解 ,应 首先 进行 知 识背 景介 绍 ,创设 恰 当情 境 ,情境 的创设 需 与学 思维 的 载体 ,隐喻对 思 维 的表达 、认 知 的发 展有 着 重要 作用 。基 础 生 的实 际生 活相联 系 , 做到 能够 触发 学生 以往 经验 、 引 发学 生思 考 。 教 育课 程体 系 的科 目之 一— — 语文 ,其 教学 内容是 语 言文 化 ,是人 再 次 ,通 过对 话激 发学 生 潜能 。有 学者 指 出语 文教 学 的本 质 内涵就 们 交流 思想 的 工具 。 隐喻在 教 育领 域价 值挖 掘 、发 挥 的主 战场 非语 是 对话 。 “ 相互 作 用 的对话 ”是优 秀教 学 的本 质性 标识 ,因为 “ 对 文 学科 莫属 。 话 ”是 思 想 的 “ 平 行交 流 ” ,是对 世界 “ 发表 意见 ” 、是 实现 “ 自 由的实 践 ” 。苏格 拉底 的 “ 产 婆术 ”就 是通 过 不断 的对 话 追问 ( 诘 二.隐喻的语 文教学探究 语文学科表现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教材中隐喻广泛存在。首 问 )中使 其学 生意 识 到 自己 的无知 ,然 而 其对 话过 程也 是 学生 思考 先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其生动性 、诗意性体现出隐喻使用者丰富 的过程 。教师通过对话 ,逐步将学生带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加深 的想象 力 、创 造力 。其 次 ,作 为一 种思 维模 式 , “ 所谓 隐喻思 维 , 刻的世界,理解隐喻的真正内涵。文字的神奇 、隐喻本身的启发性 , 就是用具体的对象去感知抽象 的对象 ,用熟悉 的概念去同化陌生的 常常 能够 自动 引起 对话 ,让 人 陷入思 考之 中。 概 念 ,用直 观 的经 验 去理 解 曲折 的经 验 。这是 一种 化 未知 为 已知 , 三 结语 因相似而求同一的思维方式。”人 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 教育传统重知识传授 ,对 隐喻思维关注较少。而情感表达、人 性 的,思维除与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有关 ,还与 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 际交 流 、认识 的深入 、创 造性 的增 强 都得 益 于隐 喻思 维 的发展 。同 隐喻可以凸显一个人某方面的经验,也可能隐藏经验的某一方面。 样 ,语文教学如果 只重视客观知识传授、逻辑分析,这不符合人类 《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认知规律 ,也会削减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工具 性与 人文 性 的统 一是 语 文课 程 的基本 特 的培养将大打折扣。相 比于客观性、确定性 ,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学 征 。语 文不 仅要 使 学生 学会 熟练 地 运用 语言 进行 人 际交 流 ,而且 要 往往 更 难把 握 。对 于 隐喻 的语 文教 学还 需教 师结 合 自身 教学 风 格 、 体 现对 学生 人格 、个 性 、精 神世 界 的关 怀 。隐喻 教 学将 为语 文课 程 学 生特 点 、教学 内容等 ,在 实践 中不 断 摸索 ,借 助 隐喻教 学 发挥 语 工具 性 、人 文性 功能 的发 挥提 供东 风之便 。 文 学科 的工 具性 、人 文性 功能 。 ( 一) 树立 隐喻 教学 意识 ,意 识是 行 动的 前提 参考文献 学 校教 育 中 ,语 文 教学 多停 留在 听 、说 、读 、写等 语文 能力 的 [ 1 ] 高维 . 教 学 隐喻 的 分 类 刍议 U ] ,教 学 月刊 ( 中 学版 下 ), 训练及语文知识传授的工具性层面, 忽视语文学科对学生情感陶冶、

新批评中的隐喻名词解释

新批评中的隐喻名词解释

新批评中的隐喻名词解释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在文学批评中,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阐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主题。

而在新批评中,隐喻承担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它成为理解文学的关键。

本文将解释新批评中的隐喻,探讨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用于不是其字面意义的方式来传递思想或情感。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转喻和类比等方式来表达。

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帮助作家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线索。

在新批评中,隐喻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更是为了揭示作品内在的主题和结构。

新批评强调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关联和互动来产生意义。

而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的元素,被视为展示作品内在结构和主题的窗口。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看看小说《百年孤独》中的隐喻元素。

在这部小说中,马尔克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孤独和命运的无奈。

比如,小说中描述的“黄蝴蝶”可以被解读为自由和美好的象征,而“黄蝴蝶”的消失则意味着人们追求的东西往往如同幻影一样,无法持久。

通过这个隐喻,马尔克斯传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并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在新批评中,隐喻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隐喻是一种多义性的语言形式,它能够为作品赋予复杂的意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与传统的批评方法不同,新批评不仅关注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更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理解隐喻,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作品的内在世界,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

然而,要准确地解读隐喻并不容易。

隐喻的理解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需要读者具备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解读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上下文、语境以及作品的整体结构。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自身的主观理解,以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解作品的意图。

理解文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使用课件在阅读文学作品或其他类型的文本时,我们常常会遇到隐喻这种修辞手法。

隐喻不仅能够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够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要真正理解文中的隐喻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隐喻,我们专门制作了这份课件。

一、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但不直接说出“像”“如”等比喻词。

它通过将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进行隐含的比较,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描述的对象。

例如,“时间是金钱”就是一个常见的隐喻。

时间和金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但通过这个隐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需要珍惜。

隐喻的特点在于它的隐含性和暗示性。

它不像明喻那样直接、明显,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联想来领悟其中的含义。

二、隐喻在文中的作用1、增强表达的生动性隐喻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枯燥的描述变得充满活力。

比如,“他的笑容是春天里的阳光”,用“春天里的阳光”来比喻笑容,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笑容的温暖和灿烂。

2、深化主题和思想优秀的隐喻往往能够传达出作者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比如,“人生是一场旅行”,这个隐喻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目标和经历的种种思考。

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由于隐喻需要读者自行解读和联想,它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

三、如何识别文中的隐喻1、注意不寻常的表述当文中出现一些看似不符合常理或常规的表述时,很可能是隐喻。

比如,“她的心是一座空城”,心不可能是真正的城,但这种表述很可能是在运用隐喻。

2、寻找相似性和关联性思考作者所描述的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或内在的关联。

如果有,那么很可能是隐喻在起作用。

3、结合上下文理解隐喻的含义往往需要结合文本的整体语境来理解。

通过分析上下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使用隐喻想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运用课件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运用课件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运用课件在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隐喻是一种常见而又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能够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赋予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感染力。

那么,什么是隐喻?它在文章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但不直接说“像”或“如同”。

比如,“时间是金钱”,这并不是说时间真的能变成金钱,而是通过把时间和金钱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宝贵。

隐喻在文章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当作者用一个生动而贴切的隐喻来描述某种情感、现象或情境时,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内涵。

比如,“他的心灵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这个隐喻让我们立刻对这个人内心的空虚和孤寂有了强烈的感受。

其次,隐喻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爱情、希望、恐惧等,很难用直接的描述来让读者完全理解。

但通过隐喻,比如“爱情是一场美丽的旅行”“希望是黑暗中的灯塔”,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变得更加清晰、形象,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再者,隐喻还能为文章增添文采和艺术魅力。

一个巧妙的隐喻往往能让读者眼前一亮,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语言创造力和思维深度。

那么,如何在文章中有效地运用隐喻呢?第一步,要善于观察和联想。

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可能成为隐喻的素材,关键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

比如,看到一片飘落的树叶,你可以联想到人生的无常;看到一盏明灯,可以联想到知识的指引。

第二步,要确保隐喻的贴切性和合理性。

隐喻不是随意的比喻,而是要基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隐喻过于牵强,反而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

第三步,要注意隐喻的多样性。

不要总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隐喻,要不断尝试新的组合和创新,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在分析文章中的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解隐喻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比喻上,而要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隐喻,它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备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 • 从前…… • 每一天…… • 但有一天…… • 因为那样…… • 因为……(如果需要, 重复) • 直到后来…… • 从此以后……
准备几个故事 1. 我是谁? 2. 为什么我在这里? 3. 愿景 4. 价值观 5. 信念 6. 教导
构建隐喻
» 横向归类以确认一过程或设立一类似呈现
① 隐喻故事要与案主的世界 成一种对称的“同态体”。 案主世界里的元素和过程, 都能在隐喻故事里找到对 应的脉络。 ② 隐喻故事里,要先同步同 理案主的世界,同时,并 为案主找到一条出路。
隐喻故事的构建
隐喻故事的九格创作法
红T恤与蓝T恤
今年暑假我去延吉游玩,爷爷给我买了两 套漂亮的T恤,一套红T恤,一套蓝T恤。我很 喜欢这两套T恤。 这天下午,我跟哥哥去游泳,回来后感觉 疲劳就坐在躺椅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奇 异的事情发生了。我看到一个穿红T恤的小孩在 奔跑,他跑向海边,沙滩上留下一串快乐的脚 印。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件蓝T恤,像是隐形人穿 的,看不见人,但可以看见蓝T恤,真是神奇。 红T恤小孩走到哪里,蓝T恤就跟到哪里。 红T恤小孩喝饮料,蓝T恤就过来夺。红T恤小 孩玩碰碰车,蓝T恤也过来凑热闹,争抢着要握 方向盘。红T恤小孩坐上木马,蓝T恤也跟着跳 上来……搞得红T恤小孩很恼火,索性一把抓过 蓝T恤放在旅行包里,拉上拉链。这下蓝T恤没 辙无奈地在旅行包里挣扎着。
传输隐喻练习
练习︰(三人一组,共10分钟) • A看看他或她的视觉建构方向,手 指着那方向,并说一句非常普通的 话。 (如︰爱就像…、人生如…、学 习就像…) • B马上看看他/她的视觉建构方向, 手指着那方向,并说一句连下来的 话。 (如︰爱就像跳舞、生命如云 霄飞车、学习就像天空) • C马上加一句子来完成这一段陈述, 不管听起来有多奇怪。 (如︰有时 流畅有时停滞。高潮迭起,有人喜 爱有人怕。有时情空万里,有时乌 云密布)
人生的隐喻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他一生
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 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鹰活到40 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的抓住猎 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 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的又浓 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 等死,或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 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的飞到山顶,在 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鹰首 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 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 喙,把趾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当新的趾甲长 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个 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开始飞翔,重 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如果鹰不拔掉羽毛、趾甲和喙,它就只能 活40年,为了再活30年,它必须完成蜕变。如 果婵不完成蜕皮,它就无法长出翅膀,为了完 成飞得使命,它必须蜕皮。如果蛹不破茧而出, 它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为了获得重生,它 必须挣脱茧的束缚。
隐喻
朋友
老酒
隐喻的定义
» 在心理治疗的文献上,隐喻被定义为一种语言表
达和认知结构的形式,涵盖了不同文本和建构系 统间的转换。
» 隐喻提供了一种有弹性的表达形式,本身非常容
易扩张,涵盖了认知、语言、记忆和创造力的范 畴。 隐喻本身会引发聆听者有如冥想般的身体 经验,与知觉感官不同层面的经验。
» 隐喻富含影像,可以有效率的运用在问题解决上。
安抚内心矛盾的隐喻故事

红T恤与蓝T恤
红T恤小孩可以尽兴玩了,坐摩天轮,玩水 上射击比赛,还有拳击,走迷宫等等。不知玩 了多少天,也不知玩了多少种游戏,忽然有一 天,红T恤小孩感觉生活中少了些什么。他发现 蓝T恤不见了,他找呀找,在所有玩过的游乐场 找遍了,也没找到。 在万般无奈之下,红T恤小孩向他最不喜 欢的学校走去。学校今天好像很热闹,原来是 给长篇童话《棋侠传》的小作者周果果颁发荣 誉博士证书。这周果果可是红T恤小孩的同桌同 学,两个曾经比着学习,也比着参加文体活动。 后来红T恤小孩喜欢自由玩乐,也就不理周果果 了。这时颁奖仪式开始,只见周果果笑容可掬 地走上主席台,更令人惊异的是周果果竟然穿 着蓝T恤。红T恤小孩明白了,蓝T恤从他包里 逃出来就去找周果果了。望着周果果手捧荣誉 博士证书,红T恤小孩心里很不是滋味。
是所谓的一种”复杂现象的象征化’,将复杂的人 类经验用一种富含影像的文字呈现。
隐喻构建原理
隐喻对潜意识的影响
隐喻与明喻
明喻
• 有动词或连接词做比拟 词。
隐喻
• 明喻不加说明就成了隐 喻。
心乱如麻
如坐针毡 如芒在背 如花似玉 目光如鼠 如狼似虎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热锅上的蚂蚁 惊弓之鸟 羞花闭月 坐井观天 虎狼之年
安抚内心矛盾的隐喻故事

红T恤与蓝T恤
当红T恤小孩找到周果果讨要红T恤时,周果 果已经把红T恤洗干净折叠好,正要还红T恤小孩 呢。红T恤小孩感到不好意思,想不到周果果博士 说:“红T恤是我们自在做自己的能量。蓝T恤是 我们不断进步的能量。其实无论红T恤还是蓝T恤, 都在我们内在的心灵世界,不必向外求的。”哦, 原来这样哦,那我可以轮换穿红T恤和蓝T恤,张 弛有度,劳逸结合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梦醒了,看着自己身上的红T恤,我想,我该 补写作业了,放暑假以来一直在玩,已经玩了半 个月了。于是我换上蓝T恤向书房走去。 这个故事对金宏圳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我 们知道的是,金宏圳主动找作文老师索要作文高 手郭澍泽、刘家岐和李浩铭的作文,并分别装订 成册,认真揣摩研读。是故事让贪玩的孩子开始 积极主动地学习了。
父亲是我心中的 大山 父爱深似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身份
信念价值观

能力
像牛一样,吃的 是草挤的是奶 像个闷葫芦,不 说话。 父亲的脸像黄土 地一样布满沧桑

关于父亲的 隐喻
意 识
行为
环境(外表)

传输隐喻
• 呼应当事人的知觉经验系统和 声音品质,利用并整合持续发 生的反应为一个故事。 • 累积事实来帮助当事人,达到 忘我状态且能开放自我,来学 习隐喻中的启示。 • 使用米尔顿模式,当事人因而 可以很快理解预设的背景情境 中的意义和启示,如此隐喻可 发挥最大功能。
的事件的过程。挑选一最适合此人的隐喻 类型。如︰动物的故事、神仙故事、民间 传说,名人轶事…等。
» 筑基并计划隐喻,使其有相同结构及关键
要素。
» 决定达到预期结果,所需的解决之道及创
意资源。
» 方法:隐喻故事的九格创作法
隐喻的原理
• 隐喻故事绕过对方的心理抗 拒,直接与潜意识沟通。在 听故事,而潜意识接收到的 却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讯息。 即所谓meta-story • 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两个 基本条件:
安抚内心矛盾的隐喻故事

故事发展
存在脚本
成长脚本 困局脚本 隐喻格 故 事 层 次
关系格
资源格
转化格
进程格
结局格
隐喻故事的九格结构
故事层次三格(隐喻格+进程格+结局格) 故事发展三格(资源格+关系格+转化格) 故事脚本三格(困局格+成长格+存在格)
隐喻格
故事隐喻的设定: 红T恤,自在做自己的动机;蓝T恤,不断进步的动力。两者都 既是障碍性又是帮助性隐喻,看你怎么使用。 为抵达问题解决的结局,安排合理的故事情节发展进程: 蓝T恤不让红T恤小孩尽兴玩——蓝T恤被冷落——尽兴玩乐失却 蓝T恤——对周果果获荣誉证书不服——原来蓝T恤在帮周果 果——讨要蓝T恤——真相大白。 解决方案的设定,为故事寻求一个问题解决的圆满结局: “我可以轮换穿红T恤和蓝T恤,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有益于 身心健康。” 红T恤和蓝T恤对故事主角来说都是有所助益的宝贵资源。 红T恤小孩与周果果先是竞争性,后来是帮助性的关系。 蓝T恤受冷落帮周果果获得荣誉证书引起红T恤小孩的不满。 故事主角不能尽兴玩耍的障碍引起故事的张力,这是重点段之 一。 故事主角在克服障碍性元素过程中得到教训,也就是与周果果 讨要和争夺蓝T恤的情节,这又是一个需要做重点拓展的段落。 经由成长的历程,故事主角有了新的生活态度与生存状态。也 就是与周果果对话的段落,是关乎主角转化的重点段。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 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 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 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 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 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 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商标的隐喻
关于隐喻的隐喻——隐喻像什么?
钥匙 地图 窗口
当头 棒喝 一盏 灯
安抚内心矛盾的隐喻故事

红T恤与蓝T恤
红T恤小孩流着泪回到家里,心情郁闷,极 度烦躁,前几天尽兴游乐的喜悦早已跑到九霄 云外了。不行,我要找回蓝T恤。 红T恤小孩来到周果果家讨要蓝T恤,周果 果不给。红T恤小孩马上念转移神咒,蓝T恤就 飞到红T恤小孩身上并套在了他的红T恤上。红 T恤小孩撒腿就跑,周果果光着脊背紧追不舍。 二人在街上奔跑着,行人感觉蹊跷,就驻足观 望。很快红T恤小孩就汗流浃背,毕竟是套了两 件T恤呀。眼看着周果果追上来了,红T恤小孩 又集中精力到红T恤上念转移神咒,结果红T恤 就飞到周果果身上了。周果果穿上红T恤,就不 追红T恤小孩了,而是奔儿童城游乐去了。
政治领袖的隐喻(构建隐喻)
» 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
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 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 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 山。 » 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 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 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编写· 讲授:韦赣
隐喻及其运用· 2013
隐喻及其运用
隐喻的概念
隐喻的一般 原理
隐喻故事的 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