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合集下载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论语诠解》是正确把握儒家学说的一把钥匙,通过学习《论语诠解》,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读后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诠解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一人们总少不了要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真正算学习。

而论与之本书就是在叫我们学习,怎样学习。

“学’’子曰:“由,辉汝知之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至句话说我们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们应该诚信对待自己的学习,职业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自称聪明,要分清至还是不知。

对待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制裁是求职的正确道路。

自欺欺人,最终骗不了别人只能影响自己的名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复习过去学的知识,才会有更多的理解。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了过去,才能更好的学习新事物,新东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是说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而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点。

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学问上我们还要多向他人请教。

所谓“不耻下问”才能学得更多还会学得更加好。

“思”子曰“学而不思则忘,思而不学则带”这句话向我们认证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求学问而不思就只会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体验学习也难获得确实的知识和学问。

有了学问没有思想是没有用处的,不能领会贯通新的知识也不会新的发现。

相反的,思想事要学文来互帮的。

因此可知思于学必须两者关注,不学习终究一事无成,只学不像也会糊里糊涂。

书只有读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

我们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识。

只要我们学会学于思我们便打开只是世界的大门。

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二论语让我明白了诚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口头承诺别人也许很容易,但在行动中就不见得人人都能付诸实行。

诚信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的观念,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

诚信,可大可小,可微可著。

这不只是个人奉行的信念,更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这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一直以来都像是一座神秘而又庄严的宝藏,让人怀着敬畏之心去探寻。

最近读了《论语诠解》,才发现原来这座宝藏里藏着的不是冷冰冰的金石玉器,而是温暖如春风、亲切似家常的人生真谛。

以前总觉得《论语》高高在上,是圣人们的高深言论,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遥不可及。

但这次深入阅读《论语诠解》,就像有一位耐心的长者,拉着我的手,逐字逐句地给我解释,让我看到了那些文字背后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情感。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督促学习的话,没啥特别的。

但这次读诠解,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微笑着对弟子们说这句话时的情景。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鼓励,就像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给我们加油打气一样。

而且我还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每次学会一项新技能,比如学会做一道特别好吃的菜,然后隔几天又做一次,做得越来越熟练,那种成就感真的是“不亦说乎”!家里人吃得开心,我自己更是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道德口号。

可现在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事儿太多了。

就说我自己吧,我特别讨厌别人在我耳边不停地唠叨,那我就得提醒自己,别对着别人唠叨个没完。

我不爱吃香菜,所以我出去吃饭跟朋友一起点菜的时候,也不会强迫别人不许点有香菜的菜。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要做到,那得避免多少矛盾和不愉快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前觉得这是要我们虚心学习,可这次读,我想到了那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的事儿。

我们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个大哥特别会规划路线,能找到又好玩又省钱的地方,这就是他的“善”,我赶紧跟着学,也学着提前做好规划。

还有个姑娘,一路上老是丢三落四,搞得大家都很麻烦,这就是“不善”,我就提醒自己可别像她那样没个条理。

读《论语诠解》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板着脸讲道理的老夫子。

他也有风趣幽默的时候,也会和弟子们开开玩笑。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论语别裁的读后感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别裁的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论语别裁的读后感1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

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

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

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

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

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

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

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

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

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

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

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

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

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

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

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

浅谈《论语》中的解释与还原

浅谈《论语》中的解释与还原

浅谈《论语》中的解释与还原管弦(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本科)一、前言《论语》传世千余年,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反应孔子思想的著作,一直被奉为儒家的首要经典。

后世对于《论语》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与解读,希望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以及义理的分析来还原孔子,认识孔子。

然而,正如《论语》中所言,“过犹不及”[1],对《论语》的多重阐释纵然创造了更多理解《论语》,理解孔子的可能性,但由于客观与主观上的局限,阐释的多样化也使《论语》增加了更多模糊和混乱,无形中疏远了《论语》本身。

在阐释与还原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或是该做出怎样的平衡,这对于经典文本而言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作为一名阅读者,我希望以自己的探讨与浅析展开思考,更深入的认识《论语》和孔子,更理性的看待经典与文化。

二、文本域阐释(一)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篇第二》(二)阐释“为证篇”的这一章是后世产生争论颇多的一章,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异端”一词,由于“异端”的释义出现不同,对“政”与“也已”的解释也产生了差异,蒋伯潜曾言:“《论语》注本最精,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最博。

”[2]因学历有限,我遂照蒋老所言书目,以何晏、朱熹、刘宝楠之家为基,将《为政篇》中第十六章有关“异端”的阐述在此节做相应的对比和浅析。

“异端”作为本章的中心词,其所指代的内容变成了关键。

何晏的《论语集解》就“异端”作出如下解释:“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3]在《集解》的其他两处中,何晏也提及“异端”。

[4]《论语集解》为汉魏论语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仅包含两汉经学家们流传下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加入了魏时玄学家们对《论语》的解读。

此处,“异端”为何晏等人的新注,[5]自然就包含了当时成为主流的玄学思想。

《集解》深化了老子学说的核心——“道”的意义,在以道释儒的过程中强调“道”的终极地位以及其“通于一而万事毕”的特点。

《卫灵公篇第十五》“予一以贯之”依据的注释就充分体现了这点。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阅读《论语》是我大学期间的一项必修课程,通过对这本经典的深入研究,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德为基础,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仁者,爱人、爱物,关心他人的利益,积极为他人着想。

这种仁德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应该贯彻到社会关系中。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论语》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思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持续不断的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

而“时习之”则强调了学习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学习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及正确的行为举止。

而小人则相反,他们追求私利,不顾道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孔子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责任感,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这一思想让我深思,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尚的品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见解。

他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学”和“君子”等思想,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的。

他的思想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道德的要求。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总之,阅读《论语》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次有意义的经历。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论语别裁》是对于《论语》的报告录,是台湾出名学者南怀瑾师长教师以赅博的学问,引经据典,拈提古今而撰成的。

上面是好带来的读论语别裁心患上领会,欢送检查。

读论语别裁心患上领会范文1患上半部《论语》者,患上全国。

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那里听到的。

从前,我大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感到这句话过分夸大。

不外,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于《论语》有了新的了解。

我颠覆了本人的看法,有了新的见地。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志是为了进步本人的白话文才能。

不外,当我打仗了《论语别裁》后我对于做学识,作人有了新的看法。

不外,因为我天天只要一小时,以是如今我并未完整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

我只是浏览了《学而篇》,大略地翻阅了《为政篇》以及《公治长》。

我上面一切的感触感染,只是对于《学而篇》的读后感。

起首,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看法。

如今读《论语别裁》,没有像从前那末单调有趣,那末难明,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师长教师背靠背扳谈同样。

本来读《论语》这种四书五经的书也能如许风趣。

异样,我也颠覆了从前所以为的前人念书都患上冷窗苦读的见识。

而后,是我对于三家店的看法。

南怀瑾老师长教师活泼抽象地比方,让我理解理睬了本来五四活动时,那些自称常识份子的人竟如许了解孔子的话。

另有便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存心正在写。

他把本人本来的看法与如今的了解,毫无保存地都说进去了。

这是我正在读学而有何乐时了解的。

起首,南老师长教师是经过字面来表明。

说悦应改成苦。

冤家来家是负担,固然很实在,,但我事先就以为这些看法似乎是一些自觉得是的没有想念书的先生正在钻牛角尖。

不外,当我接着看上来,这个成绩,就水到渠成了。

男老师长教师把这统统都分隔隔离分散做理解释,并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理解你这一大节。

南老师长教师正在这一篇中对于孔子的话提出了本人的见地,并将一切本人的表明都总结正在了一同。

特别是这篇中援用明朝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如其分。

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台大中文系陳修武副教授,從《論語》談傳統解讀的反思交通大學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本周邀請到由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陳修武先生主講,透過閱讀《論語》這部影響東亞世界的經典,讓大家全面性地瞭解孔子與《論語》的關係,並帶領台下的莘莘學子及在場聆聽者以反思的眼光,重新審視《論語》及解讀孔子,希望能夠開啟大家對於人文經典的獨立批判力。

閱讀《論語》,得到的是「指點」,絕不是「教訓」「《論語》是既老又新的事物;老的是書,新的是解讀。

」「《論語》談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個體生命的指點,不需要一個一個字解讀。

」陳修武副教授點出自己多年來閱讀《論語》的一些心得。

其實《論語》在春秋時代絕非「聖人」經典,可惜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經典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及政府的用人準則上,被視為「聖人聖言」。

因此有系統瞭解古今之孔子,並藉由解讀孔子之餘,批判孔子、欣賞孔子等不同觀點,更能讓遠古的智慧在今日活出新生命。

《論語》不是一部「專書」,需搭配其他經典相輔相成演講中陳修武副教授更提到,若要如實的理解《論語》,需有幾點要留意。

好比《論語》不是一部「專書」。

從前講的「專書」,只是學校排課時所用的方便術語,千萬不能當真。

倘若將《論語》像其他專書一樣,依照「以經解經」的方式解讀,是無法吸收其真正的精髓。

因此,解讀《論語》不僅應參酌其他儒家經典,更應該參照其他先秦諸子乃至中土以外的書籍,如佛老及主導西洋文化的基督教經典。

陳修武副教授更建議,假使能搭配我國古典小說,相信更能體會其中之生活意趣與理趣。

畢竟《論語》能流傳至今,就是在不斷地詮釋與參照中獲得難以取代的影響力。

重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悟研讀中華文化經典的視野在今天本就應該更開放、更多元,只要秉持著「取其原意,吸其精華」,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詮釋,這樣經典重讀的意義就能真正發酵在每個人的心底。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第一部分:学习背景与目的《论语新解》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对有限,因此我决定在____年开始深入学习《论语新解》,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

首先,我希望通过学习《论语新解》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根源,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

其次,我希望通过学习《论语新解》来拓宽自己的思考角度,加深对人与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运用到现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中。

最后,我希望学习《论语新解》能够帮助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决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包括每天选择一篇《论语新解》进行阅读和思考,每周进行一次笔记整理和总结,每月撰写一篇关于《论语新解》的心得体会。

接下来,我将围绕我学习《论语新解》的心得体会进行详细的叙述。

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与体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按照学习计划认真地阅读了《论语新解》,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和总结。

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颇多,形成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思想的独特与卓越。

《论语新解》中,孔子的言论都富含智慧和道德规范,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仁爱、诚实和谦虚的思想。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只有不断追求“仁”的境界,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他还强调了诚实的价值,认为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谦虚谨慎的品质,他对自己弟子的教导中经常提到“克己复礼”,认为只有谦逊有礼的人才能够与人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我感受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与深刻。

其次,我认识到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尽管《论语新解》是2000多年前的著作,但其中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大中文系陳修武副教授,從《論語》談傳統解讀的反思
交通大學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本周邀請到由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陳修武先生主講,透過閱讀《論語》這部影響東亞世界的經典,讓大家全面性地瞭解孔子與《論語》的關係,並帶領台下的莘莘學子及在場聆聽者以反思的眼光,重新審視《論語》及解讀孔子,希望能夠開啟大家對於人文經典的獨立批判力。

閱讀《論語》,得到的是「指點」,絕不是「教訓」
「《論語》是既老又新的事物;老的是書,新的是解讀。

」「《論語》談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個體生命的指點,不需要一個一個字解讀。

」陳修武副教授點出自己多年來閱讀《論語》的一些心得。

其實《論語》在春秋時代絕非「聖人」經典,可惜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經典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及政府的用人準則上,被視為「聖人聖言」。

因此有系統瞭解古今之孔子,並藉由解讀孔子之餘,批判孔子、欣賞孔子等不同觀點,更能讓遠古的智慧在今日活出新生命。

《論語》不是一部「專書」,需搭配其他經典相輔相成
演講中陳修武副教授更提到,若要如實的理解《論語》,需有幾點要留意。

好比《論語》不是一部「專書」。

從前講的「專書」,只是學校排課時所用的方便術語,千萬不能當真。

倘若將《論語》像其他專書一樣,依照「以經解經」的方式解讀,是無法吸收其真正的精髓。

因此,解讀《論語》不僅應參酌其他儒家經典,更應該參照其他先秦諸子乃至中土以外的書籍,如佛老及主導西洋文化的基督教
經典。

陳修武副教授更建議,假使能搭配我國古典小說,相信更能體會其中之生活意趣與理趣。

畢竟《論語》能流傳至今,就是在不斷地詮釋與參照中獲得難以取代的影響力。

重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悟
研讀中華文化經典的視野在今天本就應該更開放、更多元,只要秉持著「取其原意,吸其精華」,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詮釋,這樣經典重讀的意義就能真正發酵在每個人的心底。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論語》不僅是一部書,更是孔子聖人人格理想之最真實呈現。

因此孔子的聖人特質,應該是大家此生共同努力的目標,相信每個人只要心純正念,「雖不中,亦不遠矣」!演講最後陳修武副教授勉勵大家應該時時秉持生命共同體的精神,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幫助大眾,造福社會。

預計上午十點左右開始的演講,陳修武副教授九點時已蒞臨會場等候,儒家溫柔敦厚的精神,在這位可敬的長者身上,處處可見,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亦是此次演講外另一個重大收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