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科举各级考试知识点

合集下载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B.探花C.榜眼D.解元【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它对于选拔人才、锻炼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下面将对科举考试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类知识点1. 周代的政治制度:太宰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

2.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度、郡县官制、官吏选拔制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察举制度、州郡官制。

4.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节度使制。

5.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改革、乡试、会试、殿试、举人、进士、状元。

二、文化类知识点1. 古代文化经典:《诗经》,《礼记》,《左传》,《论语》等。

2. 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3. 古代文化思想家:孔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

4. 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

三、经济类知识点1. 古代的经济制度:封建经济、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

2. 古代商业与贸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南海贸易等。

3. 古代的农业技术:水利灌溉、农田整治、肥料使用等。

4. 古代的税收与财政:赋税制度、钱币发行、财政收支等。

四、法律类知识点1. 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秦律、汉律、令、章程等。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魏晋律、南北朝律法等。

3. 唐宋时期的法律制度:唐律、宋律、乐府词、宋会要等。

4. 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明律、大清律法等。

以上仅仅是科举考试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

在备考科举考试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准备,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阅读原文、理解文化背景、分析思想内涵等能力的培养。

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点,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综上所述,科举考试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经济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科举制的知识点

科举制的知识点

科举制的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之一,源于隋唐时期,兴于宋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尽管科举制已经在1912年被废除,但其影响至今仍然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举制的一些知识点,包括科目、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一、科目科举制按照职务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科目,主要有举人、进士、翰林等。

其中,举人是科举制的第一级别,进士是第二级别,翰林是最高级别。

举人科目主要包括经义、礼义、诗词、纂书等方面的考试内容。

进士科目则更为严格,除了经义、礼制、历史外,还必须掌握音乐、舞蹈、绘画等举几种附属考试。

翰林科则更加高深复杂,注重对汉字的演练、文章的修辞等方面的考试。

二、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诗词创作、经义背诵等方面。

其中,考试内容涵盖了经典著作、文学作品、通识知识等各个方面。

考生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胜任科举考试。

例如,举人科目主要考察人们对《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有些科目甚至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字学研究技巧,比如评剑。

进士科目则更加注重文体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

考生要能够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背诵。

三、考核标准科举制的考核标准非常高,不仅需要考生掌握深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求其作文妙笔生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考官们通常会降低分数,如果考生的作文没有新意或者创意性不足的话。

许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非常紧张,通常会选择模仿前人的作品,这样的精神却成为制约科举制发展的一个因素。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发挥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科举制强调文化素养和人才选拔,因此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的方面和中庸之道,并且注重知行合一。

科举制的发展倡导了官员们的学习,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行政效率和人民满意度。

科举各级考试知识点

科举各级考试知识点

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初步的雏形。

隋唐科举制度主要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医、明农、明艺等多种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考试是最重要的一种。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涵盖了《五经》和《史记》等儒家经典,考试难度很大,要对这些书籍有扎实的功底才能通过。

考试形式主要有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种,通过这些考试可以获得进士身份,被称为“举人”。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代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科举制度基本沿用了隋唐时期的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辉煌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改进。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中殿试和会试的选拔机制,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改革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贴近生活的科目,如明法、明医等。

这些改革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更加丰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官僚选拔的主要途径,大大提高了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性,也使得社会精英层面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活跃起来。

然而,科举制度也是一种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如社会上层阶层的闭塞性、世家望族的地位稳固等问题。

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政治的影响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多数是拥有丰富知识和才能的人才,为朝廷的政治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开、公正,也为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学等多个领域。

科举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乡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也很有特色,以明清时期的进士科为例,考试科目包括诗赋、经义、策问等,其中策问是针对时政或历史问题的回答。

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很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许多考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训练才能参加考试。

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例如科举考试的制度、历史沿革、影响等。

此外,科举考试还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是必读书目之一,而许多
考生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总之,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明代科举知识点归纳总结

明代科举知识点归纳总结

明代科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科举考试的类型及内容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的,主要是选拔乡试举人。

会试是在省城举行的,选拔的对象是会试贡士。

殿试则是由在京官员组织的,选拔的对象是殿试进士。

乡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文章,包括经义、子史、经传、史传、诗文等方面的内容。

每一科考试有不同的考试范围和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和文学的掌握程度。

会试的考试内容包括文章和策问。

文章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策问则是一些实际政治和管理问题,考察考生的政治才能和能力。

殿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政制、试策、陈词等。

殿试进士是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考察的内容也更广泛和深入,要求考生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二、考试的选拔标准明代科举考试的选拔标准主要是文化水平和政治忠诚。

文化水平是通过考试成绩和知识面来评定的,而政治忠诚则是通过参加考试的资格和政治立场来考量的。

在明代,重文轻武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因此文化水平在科举考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试的选拔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和学历资格。

考试成绩是通过笔试和口试来评定的,而学历资格则是通过入学的资格和家世来考量的。

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重视考生的学识,还会考察其家世和政治立场,这也是为了保证选拔出来的士人符合官僚的要求和标准。

会试的选拔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和政治评定。

考试成绩是通过文章和策问的表现来评定的,而政治评定则是通过政治背景和政治倾向来考量的。

在明代,政治背景和政治立场对于会试的选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会试贡士不仅要有文化水平,还要有政治能力和忠诚度。

殿试的选拔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和政治评定。

殿试进士是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因此政治忠诚和政治能力对于殿试的选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殿试还要考察考生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是否有所了解和掌握。

三、科举考试的影响明代科举考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小升初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

小升初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

小升初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小升初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小升初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1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小升初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2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

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

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

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

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

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

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 “连中三元” 。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古代会试场景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 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
唐朝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 设立御史府, 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
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 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 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 陈群创立九品中正, 由特定官员, 按出身、 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 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
在唐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 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 ”
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 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 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
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 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前者难,后者易) 。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
,所以也很重视科
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 其中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
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
王维, 宋代文天
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贡院内的号舍
【童生试】也叫“童试” 。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 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 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
科举制常用术语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 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 茂才等。(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清朝:
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 19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 制度发生改变。 1888 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 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 年,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 题。
1905 年 9 月 2 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 1906 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朝: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 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 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 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 题名。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 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 八比文。
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 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 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 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 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 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 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 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