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士文化

两汉以来,读儒家之书,入朝廷为仕,士 大夫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有官职的人, 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文人。也就是说表现出来士大 夫是官僚和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的结合。
士的身份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是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及信念却始终没变过。 《论语》经典语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论语· 述而》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坦 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广泛 阅读,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 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
三、士的故事精神
举例说说中国历史上的有 关“士”的故事,探究“士” 的精神品质。。
晏子,是春秋后期 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 想家、外交家。晏婴头 脑机敏,能言善辩。出 使不受辱,能态度决然, 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以狗国才有 狗洞、不肖者使使不肖 国、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 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蔺相如
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 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 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 于秦王斗智斗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后完璧 归赵。
四、士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和对世人的影响来说,士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
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 为“谋士” “勇 士”“巧士”“使士” 。 “士人”尤指古代的读书 人他们都有崇高的精神追 求和独立的思想特点。
二、士 的发展
1后来统治阶层为了巩固政权,通过竞争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摘要:
1.中国古代士的定义
2.士的历史演变
3.士的社会地位与职责
4.士的精神追求
5.士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包括了知识分子、官员和贵族等阶层,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社会的管理者。
从先秦时期到封建社会,士的定义和角色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在先秦时期,士主要指知识分子,他们通过研究经典和文化,传播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
这一时期的士人积极参与政治,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
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士的定义逐渐扩展为包括官员在内的社会精英。
这一时期的士人除了拥有知识分子的身份外,还担任政府官员,参与国家治理。
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社会的管理者。
在封建社会,士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他们拥有特权,如免役、免税等,并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教育民众等职责。
同时,士的选拔制度也日益完善,如科举制度等,为士人提供了晋升的途径。
在精神追求方面,中国古代士人强调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经世致用。
他
们以忠诚、孝顺、仁爱、礼义等品质为立身之本,力求达到个人品德和家国情怀的统一。
同时,他们注重实践,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士的精神追求中汲取智慧,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
同时,现代社会也需要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精神,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摘要:
一、中国古代士的定义
1.士的起源和发展
2.士的社会地位与职能
3.士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
正文: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可以从其起源和发展、社会地位与职能,以及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士的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主要是贵族阶层的称谓。
随着历史的发展,士逐渐演变为一个涵盖广泛的社会阶层,不仅包括贵族,还包括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士人。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士的定义和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次,从社会地位与职能来看,古代士人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政治参与者。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承担着教育、研究、传播文化的责任,同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政治。
在封建社会,士的地位虽然不及贵族,但他们的影响力往往超越贵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最后,从士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来看,古代士人崇尚道德、学问和品行。
他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成为古代士人不懈努力的动力,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既体现了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职能,也彰显了其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
士人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士人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和地位士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本文将从士人文化的概念、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和具体实践等方面,深入探讨士人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士人文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士人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士人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士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具备了相对高尚的道德修养、才情与学识等方面的品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士人文化。
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尤其是古代的两个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明清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士人开始起到政治和社会的核心作用。
他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为后来的士人文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唐宋明清时期成为了士人文化极为辉煌的时代。
这些时期的文人墨客,不仅是文化思想的翘楚,也是社会政治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深入探索,为后世士人树立了典范。
二、士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士人文化承载了众多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这些价值观不仅构建了士人的精神世界,也为整个中国社会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基因。
首先是“仁”的核心价值观,即对待他人的善良和关爱。
士人强调以仁为本,追求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的疾苦与困惑,体现了人伦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仁心所向,成就了士人所追求的人格境界和伦理标准。
其次是“礼”的核心价值观,即秉持周礼和尚礼的仪节原则。
士人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遵循古代礼制,追求言行适度,礼貌待人。
他的“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姿态,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自律,使社会秩序得以良好维系。
“义”是士人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义”是指坚持道义、正义和公义,为正义事业奋斗。
士人强调在尊重他人权益的同时,要保护个人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就和荣誉,更是为社会谋福祉。
“智”则是士人文化强调追求知识和学问的重要价值观。
士族文化常识

士族文化常识
士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层群体。
以下是士族文化的一些常识:
1. 士族的定义:在中国古代,士族指的是有一定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一般指军、官、学三项。
2. 士族的特点:士族重视家族和家族地位,注重礼仪、修养和教育,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3. 士族的起源:士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士族主要指的是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
4. 士族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士族代表人物,如孔子、朱熹、陆游等。
5. 士族的家训:士族非常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家训是士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族的价值观、家族的历史和传统等。
6. 士族的文化传承:士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书院教育等途径进行,这些途径都注重文化修养和道德教育。
7. 士族的影响:士族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士族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了解士族文化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 1 -。
《笑语问苍天》中国古代士与仕一般指什么人

《笑语问苍天》中国古代⼠与仕⼀般指什么⼈《笑语问苍天》中国古代⼠与仕⼀般指什么⼈“⼠“与”仕“是有区别的。
⼠⼈是中国古代⼈⽂知识分⼦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
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是中国传统⽂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是古代中国才有的⼀种特殊⾝份,是中华⽂明所独有的⼀个精英社会群体。
仕⼈指的应该是为官者,所谓⼊仕就是⼊官场的意思,仕宦是指做官,仕途是指做官的历程。
据史书,“⼠”,在上古时是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夫的家⾂。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的统称。
战国时的“⼠”,有著书⽴说的学⼠,有为知⼰者死的勇⼠,有懂阴阳历算的⽅⼠,有为⼈出谋划策的策⼠等。
如:荆轲为燕太⼦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在不同时期的含义也不⼀样,“⼠农⼯商”的⼠指读书⼈,所有的读书⼈都可以叫做⼠或⼠⼦,“⼠⼤夫”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个贵族阶层,战国时候的⼠则是特指⼀群⼈,⽐如唐雎、颜蠲、苏秦、张仪等。
“⼠”,上古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夫的家⾂。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的统称。
战国时的“⼠”,有著书⽴说的学⼠,有为知⼰者死的勇⼠,有懂阴阳历算的⽅⼠,有为⼈出谋划策的策⼠等。
“⼠农⼯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学⼠、种⽥的、做⼯的、经商的。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也是古代四民(⼠、农、⼯、商)之⼀。
春秋时,⼠⼤多为卿⼤夫的家⾂,有的以俸禄为⽣,有的有⾷⽥。
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的通称,是脱离⽣产劳动的读书⼈。
⼠⼈、仕⼈区别为:性质不同、职责不同、地位不同。
性质不同:⼠⼈是中国古代⼈⽂知识分⼦的统称。
仕⼈指的是中国古代为官者。
职责不同:⼠⼈的职责是学习知识,传播⽂化,是中国传统⽂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仕⼈的职责是⼊官场辅佐朝纲,治理国家,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
地位不同:⼠⼈:⼠⼈的地位⽐仕⼈要低,不⽤参加国家的特定考核,只要读过书就可以属于⼠⼈的范围,数量与仕⼈相⽐较多。
士与中国文化

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士的故事传世。
士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道德、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往往被视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精神修养的人,他们以仁爱、正直、礼貌为准则,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风尚。
士的本质士源于古代中国,是指具有高尚品质和学识修养的人士。
士人具有宽厚、礼贤下士的气度,他们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和修养,追求内心的精神境界。
士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在于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士与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士则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士秉持的仁爱、礼仪、忠诚等美德恰恰体现了儒家的核心理念。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士作为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儒家价值观的责任。
士与文化传统士人不仅承载着文化传统的使命,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他们以经典书籍为指南,追求道德修养和心灵升华,注重修身养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士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实践,将中华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传播给更多的人。
士与当代社会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士的价值观念却是永恒的。
在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士所倡导的仁爱、礼仪、忠诚等美德,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仍需要传承和发扬士人的品质和风范,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结语士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代代相传。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当重视士人的价值观念,以之为指引,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士人的精神风范薪火相传,为构建美好的人类社会而努力奋斗。
以上是对“士与中国文化”主题的一些思考和探讨,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为社会和谐、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摘要:
1.中国古代士的定义概述
2.士的类别与特点
3.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4.士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
5.结论
正文:
【中国古代士的定义概述】
中国古代士,指的是有一定文化修养、具备专业技能或从事知识活动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有着较高的地位。
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士的类别与特点】
士的类别有很多,主要包括儒士、道士、佛士、文人、书生、侠士等。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共同之处在于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
儒士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追求道德伦理的修养;道士则以道家学说为指导,追求身心的和谐与自然;佛士则以佛教为信仰,致力于修行和传教。
【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担任政府官员、教师、文人等角色,参与国家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士的贡献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传承文化,为国家培养人才。
同时,他们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
着社会风气,传播道德观念,维护社会秩序。
【士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
士的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道德、智慧和境界的追求。
他们秉持忠诚、孝敬、仁爱、义务等道德观念,追求智慧和真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在价值观上,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士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阶层。
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汉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刘降渝2004、4-9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大文化景观,那就是“士”与“士文化”。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化。
文化的传承性昭示我们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士文化”。
一、何者谓士?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
“士人”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中国古代,按士、农、工、商来划分阶层。
历史具有巨大的惯性,新中国的国旗就体现了这古老的传统观念。
五星红旗中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围绕它的四颗小星就象征士、农、工、商。
国旗法规将之释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这“小资产阶级”是知识分子的代词,也就是“士”。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他们是社会的末流,是思想改造的对象。
倘若五十年代的反右只触及他们的灵魂,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则毫不客气地触及皮肉乃至性命,以致“士”的概念彻底消失,乍提起,还陌生。
汉家词汇,“士林”茂盛。
如国士、文士、武士、智士、勇士、义士、壮士、志士、谋士、说士、战士、斗士、名士、寒士、隐士、绅士……学位、职称里也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医士、技士、上士、中士、下士……烈士乃逝者的最高谥号。
从古到今,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其风范大致是: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古有不吃嗟来之食及不为五斗米折腰者;文士爱名节,重义轻利,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孟子喻义不言利;武士以“重然诺,轻生死”为业道,后来被大和民族窃去;他们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爱国,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士为知己者死”,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他们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能以身许国,毁家纾难;他们的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虽然心理上他们欣赏《陋室铭》,孤芳自赏,愿甘寂寞,但其傲骨却铮铮有声。
“见大人则藐之”,甚至敢扳“逆鳞”,这是他们最不讨人喜欢的致命点。
谓予不信,且看《战国策.齐四》中《齐宣王见颜斶》的记载。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
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趋势,王前为趋士。
与其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 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田埂)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悦。
这番应对,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独立人格,“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乃士人自恃而傲“大人”的自负之言。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无官无爵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子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石的先秦诸子、以及其后历代发微抒义的经学大师,连鲁迅在内,全都是士。
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的诸子百家是从不谈鬼神的!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耒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养士成风,动辙数百数千,士人一度有过养尊处优的地位,然而总体来看,中国士人的命运,从来就不昌不济。
老子隐西,孔子流离,孙子刖,韩子囚,鲁迅亦卖文为生。
解放初为农民叫苦遭呵斥的梁漱溟,文革中面对围攻他这只“死老虎”的逞勇之徙,冷静地说:“士可杀,不可辱”,其自尊自爱胜过性命。
虽然语惊满座,其凛凛难犯之正气略有镇慑之效,但这毕竟是万般无奈之际的悲呜。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著的“呆气”。
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当道者对士人的态度大多只是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只作为美谈。
刘备三顾,令士人赞叹了几百年。
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
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
慧眼独到之至,则有“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甚至“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他们基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的民主观,敢为天下倡。
其所称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以天下为已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则是起码的士人观。
由此亦可见,“士”是民主政治的道上人。
二、何谓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汇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
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是民主主义的雏形。
人类一万年前还在使用石器,从事物质生产的种植史约有七千多年,脱离蛮荒而进入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也只有五、六千年。
当人类步入有国家理念的社会形态后,管理自身的治道一直是一个跨民族、跨文化、跨时代的课题,至今世界各国仍在探索之中。
治道是一个既有民族传承性、又具有多领域综合性和发展性的思想体系。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
当代东西方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包括治道在内的文化冲突。
故地理上的中东,自成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雷管及战场。
智慧型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治身、治学、治事、治人、治兵、治家、治国、乃至治水、治病之道。
2400年前,就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典籍之丰,汗牛充栋,故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治道思想库。
“提高执政能力”的真谛,就是寻求最佳的治道。
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人文思想中的硕果,具有深远的价值。
它传承了数千年,并不因古老而陈腐,反而如醇,愈陈愈浓。
例如在西方,《老子》的影响力是仅次于《圣经》的。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方兴未艾于中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那就是有士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
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
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第九》这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一样,都是一个文化标准。
令西方大讶而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老子曰:“爱民治国,能无智乎?”《老子.10章》邓小平兴邦治国的智慧,不是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本里翻出来的。
而是由于切肤之痛,体验了“草民”的疾苦,纯出于“爱民”两字,故智出不穷。
他“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
”(创造了一切却不占有,做了大事却不自恃有功,居万物之首却不以主宰者自居。
《老子.10章》)在汉文化里,“元德”是最崇高的盛大之德。
在《说文解字》里,“元”是意义最大、仅次于“一”、排在第二位的字。
“一”就是“道”,“道无双,故曰一。
” “爱民”乃治国之本。
胡锦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温家宝“以人为本”的思维,既是共产党的宗旨,又是邓小平爱民情结的继承和发展,亦是传统士文化的再现。
三、“士”与“士文化”的历史作用中国的“士”与“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并非无中生有而耸视听,因为它确实存在,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
中国上百年的落后挨打,是由于士气不张及士文化的衰落,是封建文化将士人铸成缺少“士气”儒生的必然结果。
而中国近代的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讲,实因士人的觉醒和士文化的复苏而勃发。
1842年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只激发了洋务运动。
而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后,日本不仅索赔白银二亿两,还割去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举国震惊之余,士人由悲而愤,于是“名士”康有为联络在北京会试的各省士人一千余人,联名上书请愿,要求变法图强。
国家都要亡了,还考什么试?做什么官?他们第一要废除的就是扼杀士人的科举制,不愿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这不是士人的觉醒吗?而封建社会对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杀! 1895年著名的“公车上书”实为近代革命的起点。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推翻帝制的同盟会员及早期的共产党员,皆是深受士文化影响士人出身。
他们前仆后继,志在天下,以身许国,可歌可泣。
由于康、梁、孙中山等人是以士文化来反封建文化,所以只能唤起少数的志士、义士和勇士,而没有唤起民众。
故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这条唯一的经验,实质上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总结革命的得失,故十分深刻。
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毛泽东,是在士文化的土壤中成长的。
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抒志之词,也“士气”十足。
毛泽东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后,将之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不仅唤起了民众,还高度重视团结广大士人。
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他总结为靠“三大法宝”。
法宝之一就是“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之旨,在于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
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
中国的特产“统战部”与“政协”,不是什么权宜、权谋之计,而是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士文化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故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就有了绅士李鼎铭,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六个副主席中就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名士。
政府中一百多个正、副部级的职位,有三分之二是由党外人士担任的。
历史上,“士”从来就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捍卫人,亦是社会教化的力倡者。
士人汹汹,不一定是坏事。
天下士人皆箝口不言,则是治道的悲剧。
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用科举制将天下士人一网打尽,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天涯海角的华人亦沛然填膺,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爱祖国--祖宗之国,这是祖先给我们每个中国人打下的烙印!四、历史的沉思江河里有一种富集了沙金的“金窝子”,很难被发现,它们是万千年江水荡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