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第五、干预时要注意问题产生的原因既然非单一 因素,那么干预的解决之道也应该是多元的。
4.介入策略
第一、进入系统。 第二、绘制生态图。 第三、生态评估。 第四、创造改变的观点。 第五、协调与沟通。 第六、再评量 第七、评估。
生态系统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它把人类成长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社区等看做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 境的交互关系,它把人类成长所依存的社 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社区等)看做是 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 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 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 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第六、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 自然环境及其所在的情境之中。 第七、个人的人格是个人和环境经常交流 的长期发展的结果。 第八、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可以正向改变的 。 第九、所谓的问题指的是生活中的问题, 要了解个人的问题应将个人至于其所生活 的整体空间中来理解; 第十,为了协助矫正服务对象,社工人员 应随时准备干预案主所在的生活空间的各 个层面。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3
2.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生命周期、时间与空间。 第二、人际关系与角色。 第三、胜任能力与调适。 第四、生活中的问题。
3.实践原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境是环境资 源不足或障碍,个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学理论,它指的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和空气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这些成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20世纪40年代的荷兰生态学家和植物学家库曼提出的,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生态系统。
他的理论是基于他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复杂关系,他发现不同的生物之间有相互作用的能力。
库曼提出了一个概念,即“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生态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由生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和空气等成分组成,这些成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
因此,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会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即相互依赖。
生态系统理论还提出了“生态功能”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功能作用。
这些功能作用包括营养循环、水循环、气候循环、土壤循环、食物链及其他方面。
这些功能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使得生态系统保持其平衡和健康。
此外,生态系统理论还引入了“生态服务”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的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水源保护、气候调节、食物供应、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其他方面。
因此,人们可以从保护生态系统中获得重要的服务。
另外,生态系统理论还引入了“生态压力”的概念,即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
这些人为因素包括工业污染、农业化学品使用、过度采伐、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其他方面。
这些压力会造成生态系统不断失衡,最终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减少工业污染、减少农业化学品使用、保护森林、减少人口增长、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加强气候变化防治工作以及加强公众意识教育。
总之,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理论,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关系,并且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
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
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
为了寻找解决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的研究机构。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浅析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指对自然界当中具有相同功能类型、相互联系的物种和进程性
事物的系统概观和解析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将各种生物群体的彼此的联系及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复杂的交互作用表述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得到人们的肯定,是因为生态系统理论可以解释经典的生态学理论,例如生态竞争理论、生态模形理论以及其它生态动态理论;另外,它还有助于研究自然界中复杂的系统物种实体,以及群体之间、物种与周边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由六大要素构成:因子竞争,单位成本,生态学竞争,动态扰动,能量法则和关联度规则。
首先,因子竞争是指形成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之间复杂的物种竞争、资源共享以及攻击行为。
其次,单位成本是指参与者求生的具体方式,以及生存的条件。
同时,生态学竞争指的是当物种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类似群体间的竞争。
另外,动态扰动指的是一定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物种比率及相关因子。
此外,能量法则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使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能量传播与分布和环境改变等因素。
最后,关联度规则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包括多样性、联动性及再造性等。
总之,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和科学家深入理
解地球上的生物、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加强全球生态。
生态系统整体原理

生态系统整体原理
生态系统的四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整体性。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 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一实验一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
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
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
为了寻找解决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的研究机构。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巴朗芬布伦的生态系统理论

巴朗芬布伦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
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环境分为四个系统:①微系统微系统是最里层的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对大多数婴儿,微系统仅限于家庭,然后随着儿童进入托儿所、学前班,以及与同伴群体和社区玩伴的交往,此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儿童不仅受微系统中人的影响,而且他们的生物和社会性特征、习惯、气质、生理特征和能力,也影响着同伴的行为。
微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情境,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影响着别人,同时也受别人的影响。
②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指的是在微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挣性关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③外层系统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同样,儿童在校的经历也会受到外层系统的影响,如学校的整体计划。
④宏系统宏系统是指存在于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宏系统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机构中获得经验。
生态系统理论比任何学习理论对环境的描述都更为丰富。
每个人都生存在与中间系统相联系的、嵌套在外层系统和宏系统之中的特定的微系统中。
这一理论表明,儿童青少年有许多最优发展的途径,但它还未能全面解释人类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领导性理论,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
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
尽管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然而他仍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
因为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把这种理论描述为生物生态学理论可能更为准确。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这一点往往被人为设计的实验室里的研究发展的学者所忽视。
他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缺失改变了发展学家思考儿童发展环境的方式。
例如,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学家可能会检验儿童成长环境的某个方面的作用,并将儿童之间的所有差异都归于环境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例如,儿童在认知、社会甚至生理上的不同都可能会归咎于离婚对儿童的影响。
有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就可以思考许多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的环境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x Weber認為科層這種理性組織具有下 列特性:
(a)活動由規範主導 (b)具特定能力範圍 (c)階層化組織管理 (d)人員具有相關專業訓練 (e)人員並不擁有生產工具 (f)人員對其職務並沒有所有權,因此可被
解除職務 (g)所有活動皆紀錄存檔
科學化管理
1、早期組織管理理論 2、源於亞當史密斯。”國富論”。 3、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工作以科學
(2)隸屬於團體之目的
(3)治療團體vs.任務工作團體
(4)團體運作:了解團體過程與動力。
規範、角色、溝通模式、權力與地 位、凝聚力
(5)溝通模式
(6)地位與權力
地位是團體中相對於其他成員的排行 權力指能影響團體決策或其他成員行為 的潛在能力
(7)凝聚力
團體凝聚力是一種驅使個人歸屬於團體 的動力
(8)性別:反應社會結構。
空間,承諾、角色、功能
家庭生命週期—
兩個家庭:為分離的子女 由婚姻形成的家庭:新婚夫婦 有幼小孩子的家庭 有青少年孩子的家庭 子女離家與發展 晚年生活的家庭
有關家庭結構與功能的重要概念
(Ⅰ)結構指「組成」,會影響家庭本質
(Ⅱ)家庭的次系統
*每一次系統均需分開評估 *每一次系統均有其獨特角色,界定、
藉以說明激勵員工工作之因素 4、Z理論,以日本文化為主提出
William Ouchi(1981)區別日本vs.西方 之不同
社會機構與體制
將各種型式之社會生活鞏固在一 起。如:經濟、親屬、教育、法律、 政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這些維持角色、規範之 穩定性。
法律制度
(1)早期法律學者,律法是反映出社區 的風俗習慣及情操。但!現在社會 不一樣
三種因應技巧:
1.取得和使用社會資源 2.個體必須改變舊有無效的因應方式,
適應生活轉變帶來的問體與需求 3.主動影響和改變社會環境使之對個
體的需求有所回應
家庭:被視為是一個社會系統,成員
之間、次系統之間、成員與次系統之間 都相互關連交互影響,受許多因素影響
定義:familiness(家庭性)
*人類成長發展的中心 *功能: *兩人以上,組成親密環境,分享
(Ⅷ)家庭的變遷
單身者日眾、晚婚、少子化、無子 女、職業婦女增加、50﹪可能離婚 、單親、再婚、獨居
(Ⅸ)後現代與家庭
飽和家庭(saturate family) 流動家庭(floating family)
團體:是一種社會次系統
(1)定義
組成團體(formed group) 自然團體(natural group)
解案主與其相關系統之 間的聯絡、互動
生態系統理論
社工生態系統的主要觀點: 「人在環境(情境)中」person-in-
environment *社工實務---包含雙重焦點:人與環境、系統與環境 產生於:人類系統及其環境的交互面 處遇上:個體和系統都會受到改變作用的影響 交互作用能提升有機體之成長並同時改善環境
男性較任務取向的角色 女性被賦予社會情緒的角色
(9)團體決策:分擔風險
*團體極化 *集體思考(團體迷思)
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一種持續性之社會聚合 體。具有兩種重要功能 一為提供個體回饋的機會,使個體能夠 更加認識自己 二是確認個體對他人期待的合理性
Germain將支持系統分為: (a)正式組織 (b)組成團體 (c)非正式的:
範圍,則家庭功能好
(Ⅲ)均衡,資訊,回饋
均衡:指家庭自我管理機制 資訊:流通開放或封閉,適應強 回饋:適應環境改變
(Ⅳ)溝通與互動關係:三角關係
(Ⅴ)規範與迷思
成文vs.不成文規範 失功能規範或具有功能的規範 迷思:家庭成員共有的認知觀點、信念
或期待。如離婚是不好的
(Ⅵ)解決問題、協商、決策
(Ⅶ)心理動力與生理系統
(2)特性:成員擁有自我管理、規範、運
用資源以及決策的權力
(3)功能:
(a)獲得資訊 (b)得到必要資源 (c)感受到照顧與支持
(4)自然協助者:在社會網路或鄰里中 之中心人物,因其智慧、資源、及 關心人特質而得到認可者
情境:組織與制度
(1)正式組織:泛指以理性達成特定目標 的大型社會團體。其中因職位而來之 權責,也是伴隨、依附著該位置,而 非置於個人身上(非因人設事)。
(2)不同社會,標準不一 (3)如:古代,親族扮演執法,鎮壓之
角色,但現代,以警政制度代之 (4)社會工作中,實務幾乎沒有不受法
律影響或左右的
社會空間:用以了解社會關係
(1)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2)單面關係(uniplex relationship) (3)多重關係(multiplex relationships) (4)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5)社會邊緣(social marginality (6)關係空間(relation space) (7)階層
(2)科層組織(Bureaucracy):大型複雜 之組織,被引喻為負面意義。代表無 效率與疏離。
Weber認為理性化是現代社會的主要趨勢。 他辨認社會行動的四種基本型態: (a)工具性理性行為 (b)價值性理性行動 (c)情感性行動 (d)傳統性行動
Weber認為具上述特性的機構在協調成員 行動和達成特定目標方面比較有效率。
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s)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 自然協助者(natural helpers)
自助與互助團體
互助團體可分為兩種:
(a)社會改革團體:改變公共法規或大眾 態度,倡議性團體。如同志團體
(b)個人因應團體:藉由相互協助,以影 響其行為或促進個人成長。
化方式設計後可增加生產力,設計timein-motion按件計酬 4、1937 Luther Gulick提出組織管理七要素
組織中正式與非正式關係
1、組織中的人會發展非正式關係來處理問題 2、1938 Chester Barnard提出人群關係觀點 3、1960 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論,
以社會系統說明評估架構
社會系統的原則: 1、系統間是彼此互動的 2、社會系統與結構是相關的 3、社會結構同時是支持與壓迫的來源 4、多元文化因素對於社會、文化、個人經驗
之分析是重要的
系統理論四層次
1、micro system(微視系統) 2、mesosystem(中間系統) 3、exosystem(外部系統) 4、macrosystem(鉅視系統) 生態圖(ecomap):用以協助社會工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