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填空题1、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1)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

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2KNO 3+3C +S =K 2S +N 2↑+3CO 2↑。

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

(2)汽车尾气中存在CO 、CO 2、NO 、N 2四种气体,据此写出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___________+2NO 催化剂__N 2+2___________。

答案:(1) C K 2S 和N 2 (2) CO CO 2 解析: (1)2KNO 3+3C +S =K 2S +N 2↑+3CO 2↑中C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成CO 2,CO 2是氧化产物;N 和S 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成K 2S 和N 2,K 2S 和N 2是还原产物。

故答案为C ;K 2S 和N 2。

(2)由题意分析可知,CO 跟NO 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N 2与CO 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CO +2NO 催化剂__N 2+2 CO 2,故答案为CO ;CO 2。

2、请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

①Al②O2③H2SO4④KOH⑤H2O ⑥乙醇(2)请写出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3)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加入稀硫酸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A.XY段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的BaSO4不是电解质B.当加入硫酸的体积为a时,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当加入硫酸的体积为a时,H2SO4和Ba(OH)2恰好完全中和D.YZ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硫酸电离,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大(4)氯元素的价类图如图所示,其中a- f 表示对应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2.按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叫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叫做浊液。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物理方法(机械法、溶解法)和化学方法(水解促进法、复分解反应法)。

4.胶体的性质:删除了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的部分,因为文章中没有具体比较的内容。

改写了部分句子,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丁达尔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XXX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只有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时,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XXX运动。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胶粒带电荷的原因是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具备吸附能力。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归纳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归纳

礼源中学九年级科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归纳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概念:1.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2. 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3. 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4.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AB+CD=AD+CB5. 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应用:⑴改变土壤的酸碱性⑵处理工厂的废水⑶用于医药7.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解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NaOH)8.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逐渐失去结晶水的现象。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1;钙镁钡锌+2;氟氯溴碘-1;一二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价磷;二四六硫、二四碳;单质化合价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一价:氢氧根(OHˉ),硝酸根(NO3ˉ),氯酸根(ClO3ˉ),高锰酸根(MnO4ˉ);负二价:硫酸根(SO42ˉ),碳酸根(CO32ˉ),亚硫酸根(SO32ˉ),锰酸根(MnO42ˉ);负三价:磷酸根(PO43ˉ);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 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3、铁跟稀盐酸反应: 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4、铁跟稀硫酸反应: 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式中 p─气体压力,SI单位为Pa; V─气体体积,SI单位为m3; n─气体物质的量,SI单位为mol; T─气体的热力学温度,SI单位为K; R─摩尔气体常数,与气体种类无关。
气体常数可由实验测定。如测得1.000mol气体在273.15K、 101.325kPa的条件下所占的体积为22.414×10–3m3,则得:
新返回液体的过程。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当蒸发和凝聚达到动态平衡时: 液体
蒸发 凝聚
蒸气
此时,在液体上部的蒸气量不再改变,蒸气具有恒定的压力。
(3) 饱和蒸气压(蒸气压):在恒定温度下,与液体平衡的蒸气压力。
a. 蒸气压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液体的质量和容器的体积无关。 b. 蒸气压大的物质为易挥发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为难挥发物质。 c.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例4 用锌与盐酸反应制备氢气,如果在25℃时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总压为98.6kPa(已知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7kPa),体积为 2.50×10-3m3。 求:(1) 试样中氢的分压是多少?(2) 收集到的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Ө ─ 标准符号,指反应各物质处于标准状态; △rHmӨ(298K):读作温度在298K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2.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需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2)△H与化学计量数有关,应与具体的反应联系,否则无意义。
2H2(g) + O2(g) → 2H2O(g);△rHmӨ(298K) = -483.6kJ〃mol-1 (3)需在反应式中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g”为气态,“l”为 液态,“s”为固态。 2H2(g) + O2(g) → 2H2O(l);△rHmӨ(298K) = -572.0kJ〃mol-1 (4)逆反应的热效应与正反应的热效应数值相等而符合相反。 2H2O(l) → 2H2(g) + O2(g) ;△rHmӨ(298K) = 572.0kJ〃mol-1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色,检验的存在。

检验Fe3+的存在可用溶液,观察到溶液呈色。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HCl== H2SO4 == HNO3==3、常见的酸:盐酸 HCl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5、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

6、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之间。

PH ,溶液呈中性; PH越,酸性越强;PH越,碱性性越强。

7、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取被测试的溶液,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对照,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第3节常见的酸(一)酸的个性1、盐酸HCl:盐酸是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性,挥发出的气体在瓶口遇形成而出现。

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浓度。

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2SO4: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溶液冲洗。

浓硫酸的性:使纸上字迹变黑。

浓硫酸还具有性,可用作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的稀释:将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中,并不断用玻璃棒,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二)酸的通性1、酸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2、酸 + 碱 ===== 盐 + 水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2HCl + CaCO3==== (实验室制取CO2)HCl + AgNO3 ====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现象:H2SO4 + BaCl2 ====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现象: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HCl+ Fe2O3====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色溶液)H2SO4+ CuO ==== (现象:)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Fe + 2HCl ==== Zn + H2SO4====现象:第4节常见的碱1、碱: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3、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4、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5、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7、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注意:常见的混合物举例:①气体混合物水煤气爆鸣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主要成分CO、H2H2、O2CH4H2、CH4等CO、CO2、N2等丙烷、H2等②液体混合物碱石灰漂白粉玻璃水泥铝热剂主要成分CaO、NaOHCa(ClO)2、CaCl2Na2O·CaO·6SiO2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Al、金属氧化物常见物质的俗名:物质俗名物质俗名Na2CO3纯碱、苏打KOH苛性钾NaHCO3小苏打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CuSO4·5H2O胆矾Na2SiO3的水溶液水玻璃FeSO4·7H2O绿矾CH4天然气、沼气KAl(SO4)2·12H2O明矾CH3CH2OH酒精CaCO3石灰石C6H12O6葡萄糖或果糖CaO生石灰C12H22O11蔗糖或麦芽糖Ca(OH)2熟石灰、消石灰(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aCl食盐CO(NH2)2尿素CaSO4·2H2O生石膏2CaSO4·H2O熟石膏8、分类的方法(1)树状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第1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9种分散系335、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6、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放电影时、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7、溶液也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是极其微弱,无法观察到。

8、胶体粒子带电:(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Fe(OH)3胶体的电泳: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后,带有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聚沉后的胶体若仍包含着大量分散剂,就成为半固态的凝胶态,如豆腐、肉冻、果冻。

(3)应用:★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除去胶体体系中的有害物质,如工厂中的静电除尘装置。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白矾,KAl(SO4)2·12H2O,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胶体化学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第2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一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1)产生同素异形体的原因①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不同,如氧气(O 2)和臭氧(O 3)。

②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研究对象①同素异形体是指单质,不是指化合物。

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不同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

(3)同素异形体的“同”“异”的含义①“同”——指元素相同;②“异”——指形成单质不同,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

(4)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决定性质”①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差异。

【典例1】 清晨,松树林中的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有极少量的氧气变成了臭氧,反应的方程式为3O 2 放电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 .由氧元素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C.产生的臭氧与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D.这个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思路启迪] 解答该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的相似,有的相差较大,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解析] 氧气与臭氧的转化只有一种反应物,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A项错误;由氧元素可形成O2、O3两种单质,当O2与O3混合时不属于纯净物,B项错误;O2、O3均为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C项正确;O2与O3属于不同物质,所以该过程为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规律总结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1)组成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

(2)物质类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只能是单质。

(3)性质关系: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

(4)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但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
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 还有大量的 H+(或 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 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看是否拆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一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
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
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2)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
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 散 质 粒 子 外观特征
能 否 通 能 否 通 过 有 否 丁 达 实例
大小/nm
过滤纸 半透膜 尔效应
溶液 小于 1nm 均稳定
糖溶液
胶体 在
均匀、有的透 能
1—100nm 明、较稳定
不能

Fe(OH)3 胶体
之间
浊液 大
于 不均匀、不透 不能 不能
没有
泥水
100nm
明、不稳定
2.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电。 ② 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 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氯化钠溶液等。 ④ 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
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非金 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⑤ 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BaSO4、AgCl 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 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 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 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Ba2+和 SO42-、Ag+和 Cl-、Ca2+ 和 CO32-、Mg2+和 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和 CO32-、HCO3-、 OH-和 CO32-、SO32-和 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和 OH-、CH3COO-, OH-和 HCO3-等。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浅绿色)、Fe3+(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