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刘邦的流氓性格与其事业成功的关系

刘邦的流氓个性与其事业成功的关系卓言摘要: 刘邦以被戏称为流氓式的争霸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
他的流氓性格包括了平民性格中的一些优良品格,在把这些性格加以升华,无论是作用于自己的对手项羽的身上,还是作用在招纳安抚谋臣张良、贤士萧何、勇士韩信等群臣的身上都显得游刃有余。
而他的流氓性格在对于吕后来说又是另外一番话了。
关键字:刘邦流氓性格成功关系刘邦以建立了维持400多年的大汉王朝而功勋卓著,名留史册。
对于他的一生成功之处就是在秦末各豪杰争霸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刘邦称得上是“豪杰”吗?他的争霸被多数人戏称为流氓式的争霸,他的流氓性格在其中到底起了怎样地作用?流氓性格又是怎样发展的?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就在于此。
本文研究对于“流氓性格”作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提出了新解。
在讲到刘邦“流氓性格”时,多数人都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刘邦性格中最不光彩的一面,在此,我用到了矛盾分析法中的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说明他的流氓性格用的恰到好处,并且是他性格中较为优化的因子。
前人对于刘邦的研究,古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今有吕思勉的《秦汉史》、林剑鸣的《秦汉史》、钱穆的《秦汉史》,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剑桥中国秦汉史》。
在这些史书著作中均对刘邦作为汉高祖如何打下大汉江山作了不同的精彩描述。
而由于作者所处的朝代不同,背景不同,对历史的认知不同,在对该客观历史事件记录得同时,也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看法。
而要透过这些现象描写中看到其历史事件的本真,再由这些本质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对于研究史实是相当重要的。
现今也有大量的历史著作和论文对其历史本质进行了研究。
而在所有的这些具体探讨研究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于成败的影响探讨屡见不鲜,对于刘邦具备流氓市井气息的性格特点与其最终成功的关系探讨更是重中之重。
本文对于刘邦流氓性的研究是一个对史实的补充性解说,旨在强调对史实的全面性认识,希望能对刘邦取得成功这一史实研究起到一定的贡献作用。
流氓皇帝——刘邦,他是如何从一个无赖成为至高皇帝的

流氓皇帝——刘邦,他是如何从一个无赖成为至高皇帝的大家好,我是小兵。
我们昨天说了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如何成就他的至尊地位。
如果说秦始皇给我们的印象是威武、霸气,高高在上冷酷的样子。
那今天的主角: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圆滑、无赖、放荡不羁的样子。
刘邦生卒于公元前256~195年,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皇帝。
刘邦排第三,他的父亲叫刘太公,出生时他父亲给他取名“刘季”。
刘邦聪明伶俐,父亲让他去读书,读了几天不感兴趣就不读了。
刘太公也不管他,不读书就种地吧,可刘邦也不愿意干。
整天啥事不干,是一个典型的混混,经常被刘太公骂无赖。
刘邦虽然无赖,不过却是相当的豪爽豁达,在外面混也结交了一大帮朋友。
一帮人整天四处乱荡,无所事事,时间久了也会无聊。
所以就想找点事做,此时的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全国,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呢,于是刘邦就当上了泗水亭长。
入了体制,加上以前的朋友,刘邦在附近可是黑白通吃,名气慢慢大了起来。
于是结识了包括樊哙、萧何、周勃和夏侯婴,这些可都是他以后打天下的班子。
名气大了,交际手段也高了,天性好色的刘邦到处勾搭,还没结婚就和一个姓曹的女子生下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被封为齐王的刘肥。
秦始皇大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需要大量的民夫。
作为一个亭长,刘邦经常押送民夫去咸阳。
一次,他押送民夫时,刚好遇见出巡的秦始皇。
看见他坐着华丽的大车,后面跟杀气腾腾的军队,不由得感叹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可以看出,刘邦成功是因为他有志于成为人上人。
回来后,一个逃难的吕姓老者举办宴席,这个吕姓老者是县令的贵客,所以很多人都送礼。
当时担任沛县的主吏是萧何,他见人多,就说贺礼不到一千钱的不要进宴席。
刘邦没带钱,充分发挥他的无赖性格,随口说,他出一万钱。
吕姓老者一听有人送这么多礼,连忙出来招待,见到刘邦。
只觉此人生得高鼻龙颜,器宇不凡,认为这是一个宝富贵之人,于是不管刘邦未婚已有一子,也有人说他是无赖,还是决定把他女儿吕雉嫁给刘邦,也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吕后。
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做皇帝的似乎只有两种人:一是流氓,二是豪强

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做皇帝的似乎只有两种人:一是流氓,二是豪强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做皇帝的似乎只有两种人:一是流氓,二是豪强。
杨坚、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是因他们有雄厚的实力和资本有本钱可以豪赌。
那为什么一无所有的流氓也能够夺得天下呢?他又凭什么能夺得天下呢?流氓夺得天下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他们敢赌不怕死,敢把皇帝拉下马,自己做皇帝。
他们敢赌,正是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本钱,反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输了无所谓,还不是把命拿去?对于他们,失败了,不就是没有好果子吃吗?他们本来就没有吃过好果子,干它一票,没准还可以过上几天好日子,捞上几个好果子吃吃!用《水浒》中阮氏三雄中的阮小七的话就是:“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也开眉展眼睛。
”所以,只要有造反的机会,一无所有的流氓就会像干柴遇着烈火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流氓还多为很有胆量的人。
而且也恰恰是他们什么也没有,才有超人的胆魄。
君见过几个荣华富贵的人胆子大的?流氓没有家当,不怕破产没有一官半职,不怕罢官;没有社会地位,不怕丢人;没有知识,不怕说错话;胆子贼大,更是不怕死。
他们是不怕死无葬身之地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买不起棺材;他们也不怕身败名裂,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名;他们也不怕不得好死,不怕千刀万刚,他们就是要舍得一身剐,就是要把皇帝拉下马,能登上皇帝宝座,即使拉不下皇帝,就是吓皇帝一跳,过几天舒心日子,那也就不算白活。
就是失败被杀,那也就是“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反正,我是流氓,我怕谁?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流氓们一旦造反,他们会暂时收敛起流氓的一些习性,善于笼络各种人才,当然该狠该杀的时候,他们更是不会心慈手软,当断能断,当狠能狠,当赏能赏,当罚能罚,是他们致胜成功的砝码。
在《鹿鼎记》小说中,金庸先生就把韦小宝朔造成一个流氓的经典形象。
还有陈近南、施琅这些大英雄,顾炎武这样的大学者最后却都不成气候,最终各门各派竟然推荐韦小宝当皇帝。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流氓小子当皇帝呢?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技术很重要。
从流氓到皇帝的刘邦

从流氓到皇帝的刘邦从流氓到皇帝分类:史海管窥2010-03-22 09:34本文引用自波《从流氓到皇帝》(从流氓到皇帝外一篇)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少年时既不爱读书,又厌恶下地劳动,整个一个混混子。
父亲斥之为“无赖”,要他向埋头务农、不断增值家业的二哥看齐。
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游手好闲,东逛西窜;要么就酗酒玩女人,整日喝得醉醺醺。
喝醉了上路,意识不清,身体失控,醉卧道旁,或者呕吐,或者嘴里说些狠话,那形象实在狼狈不堪!可后来做了皇帝,人们就把他神化了,说他年轻时只要一喝醉,头顶就会出现一条龙盘着,射出一道神奇的异彩。
还有苦心孤诣编造的神话,什么赤帝的儿子杀了白帝的儿子啦,借以自我神化。
而最荒谬、最诡异、最流氓的则是关于“龙种”的传说,刘老三居然是他娘与蛟龙野合的产物!这个“人与兽”的黄段子,刘邦不授意,谁敢胡编?他的子孙们不认可,哪个史官敢往史册上写?刘老三为了最高权力宝座,政治讲到这个份上,可发一噱!流氓本指无业游民,刘邦却是有业不就,主动选择混世。
既无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又要打肿脸充胖子,强装出一副潇洒相,而且喝酒玩女人都是需要银子的干活,钱从何来?那就只有使出撒泼、耍赖等流氓手段来牟取。
刘邦常常去寡嫂家蹭饭吃,并且还要吆喝其酒肉朋友同往,俨然“吃大户”,小农人家,又是寡妇带孩子,哪能承受得了如此饕餮?嫂厌其常来,每故意敲锅以示“羹尽”,下逐客令。
刘邦对此耿耿于怀,想着有朝一日定要报复……长期的流氓生活使刘邦养成了哥们义气,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由此获得喜好施舍、豁达大度、宽厚仁爱的名声。
他放荡不羁,人情练达,见多识广,视野较同辈村民开阔,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虽遭物议亦不为所动。
他认准了从政做官一条道,总算混了个亭长的职位,十有八九是通过流氓手段,贿赂上级弄到的。
不管怎么说,进入公务员序列,毕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听人们“亭长”、“亭长”地呼叫,着实有点得意忘形的感觉。
历史趣谈:史书上说刘邦是混混无赖 但为什么他能一统天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书上说刘邦是混混无赖但为什么他能一统天下?导语:汉高祖刘邦生于丰邑,长在沛郡,父母为刘太公和刘媪,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
据说,他父亲太公在雷雨交加的天空中看到了蛟龙在盘汉高祖刘邦生于丰邑,长在沛郡,父母为刘太公和刘媪,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
据说,他父亲太公在雷雨交加的天空中看到了蛟龙在盘旋。
不久,刘太公的妻子生下了刘邦。
刘邦本无名,人称“刘季”,用现代语就是刘老三。
年幼时,刘邦在马公书院读书,却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
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大哥刘仲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当时,大家都认为刘邦没有志向,既不能经商,也不能务农,因此没有多少收入。
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成年后,他当上泗水亭长。
青年时的刘邦向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嗜好女色,经常入不敷出。
于是,刘邦经常到别人家中去蹭酒喝。
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当时,刘邦经常到咸阳去服役。
有一次,在去咸阳的路上,他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男人就该像秦始皇一样威风。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
当时,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来到了沛郡定居,因为沛郡县令和他是好友。
在刚刚到沛郡时,许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生活常识分享。
工作以后,才读懂刘邦:只说理想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

工作以后,才读懂刘邦:只说理想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一、区别老板的成色,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对员工的需求感同身受。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恰恰是坏老板、好老板的代言人。
这么说,你可能不信:“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神勇的背影千古无二,这种老板多牛啊。
”而刘邦呢?不过是沛县老炮而已,吃了一辈子狗肉,还和村里寡妇拉扯不清,这样的老流氓也配和项羽相提并论?他能得天下,不过是竖子成名而已。
可是,假如他们都来开公司的话,刘邦依然能白手起家登上福布斯,项羽依然会分分钟破产。
员工的需求能否被满足,决定了他们的成败。
二、项羽是富二代。
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小就能入读贵族学校,即便楚国灭亡以后家道衰落,还有一个很牛的叔叔当监护人。
项羽跟随叔叔走南闯北,去咸阳见识过秦始皇的威严,结交过秦国官员司马欣,最后落户会稽,也很快混成地头蛇。
虽然阶层掉落,但从来都在上层圈里混。
24岁前的项羽受过委屈、吃过苦,但从来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是不接地气。
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却忽略了别人的欲望。
我们经常在综艺节目上看到某些富二代说:为了留学努力背单词、当服务生赚学费、冬天洗衣服手好冷......注意,只是某些。
然后被自己的心酸往事,感动的热泪盈眶。
可他们的努力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只是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根本不值得拿出来炫耀,更悲惨的努力也不为外人所知。
他们也特别不理解穷人的某些“怪癖”:不经常健身、不懂保持身材、为什么舍不得吃早餐......这些富二代永远活在自己的圈层中,从来不会对下层人感同身受。
很不幸,项羽就是这类人。
三、秦末大乱,项羽“不接地气”的缺点,被无限放大。
他是理想主义者,希望能恢复周政。
于是,天下被封为18个诸侯国,每个国家都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自己的历史,不必再俯首于皇帝的淫威。
很美好的蓝图,对不对?在项羽看来:“公司前景是很好的,你们应该追求梦想,不要整天计较一点小钱,太俗了。
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

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刘邦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其一是识人善任。
刘邦本是一方泼皮无赖,平日游手好闲,好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
但这种社会阅历带来的本事叫读心术,他善于琢磨他人性格,发现他人优点并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边集结了一帮能人异士。
韩信有勇,张良有谋,萧何搞后勤有一手。
有这三股势力在,灭秦才变得势如破竹。
刘邦成功原因其二是懂得分享。
其实,这还是与他早年的混迹社会经历相关。
他亲自与手下士卒出生入死,身先士卒的行为极容易激励斗志。
每每打下胜仗,他就毫不吝啬,大肆封赏犒劳部下。
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原因其三叫虚心纳谏。
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面对阿房宫里如山的金银,如云的美人早已神魂颠倒,跃跃欲试。
在心腹樊哙和张良的劝解下,他很快清醒过来,敌军未灭万不能轻举妄动。
封存金银,不近女色。
这对于一个早年生活淫乱的流氓来说实属不易。
可见他不仅能虚心纳谏,还有很强的自控力。
刘邦成功的原因除了识人善任,懂得分享,虚心纳谏。
还有不少外因,如良好的发兵时机,楚霸王项羽的战略失误等。
但成功终究离不开刘邦个人的努力。
刘邦能够在与项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大一统的汉室大业,善于用人是很关键的一点。
韩信就曾指出自己可以领很多的兵马,刘邦最多只能统领十万,但是刘邦却可以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将领。
刘邦拥有一套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值得学习的用人之道,能让有才之人发挥所长。
第一,刘邦识人善用,唯才是用。
他能够洞察部下的长处,萧何善于管理内务、财政,就派他负责安抚百姓、运送粮饷;韩信作战英勇,深谙用兵之道,就派他带兵百万攻占各地;张良、陈平很会统筹布局,谋划战略,就采用他们的计策。
刘邦本人只需把握大方向就可以了,其他的只要相信部下交给部下去做。
第二,刘邦在用人上有很强的包容性,手下的出身,强盗、贵族、无业游民、屠夫等等应有尽有,但是都能得到合理的任用。
在他的手下,有不少叛将和降将,韩信原本隶属项羽阵营,陈平先前是魏王的人,都得不到任用而投靠的刘邦;雍齿曾经背叛过刘邦,但最后还被封侯了。
汉高祖刘邦到底有多流氓?看看《史记》怎么说!

汉高祖刘邦到底有多流氓?看看《史记》怎么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里的竖子,大抵说是刘邦。
今人评说汉高祖刘邦,除了“皇帝”,还有“流氓”,合二为一称为“流氓皇帝”。
那么,刘邦究竟有多流氓?1、好酒色刘邦起兵反秦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呢?看看《史记》怎么说:“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就是说刘邦“游手好闲”。
“富二代”什么的游手好闲,大可以美其名曰“潇洒”。
但刘邦的老爹只是个穷农民,因此他这只能称为“混混”。
不过这个混混在乡里也混出点小名堂。
原来,刘邦人称“美须髯”,而且“喜施、意豁”(比较大方,花别人的钱不是钱),口才也很好。
成年后混进了公务员系统,做了泗水亭长(大概相当于现代的村长)。
有了权利,刘邦的流氓品性愈发不可收拾,时不时上酒馆喝点小酒,调戏酒吧女,对自己的手下也常常有事没事喜欢调戏,比如摸摸脸拍拍屁股什么的。
史评“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2、吃白食刘邦好酒色,可这得烧钱。
秦朝的亭长可不比现代的村长,刘邦这个基层公务员仍是个穷光蛋,流氓没钱肿么办?“吃白食”!《史记》有记载:“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什么意思?也就是刘邦常常去酒家喝酒,也不给钱,只打白条。
到了年底结算的时候,店家往往将刘邦赊的账给一笔划掉。
不以挣钱为目的的生意,都是耍流氓。
店家为何要金钱如粪土呢?《史记》记载很有玄机:“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刘邦喝酒的时候,后面总能看见神龙附体)。
真正的原因,估计店家觉得刘邦这个混混是个地方小领导,黑道白道估计都有认识人,小生意人没有必要蹚浑水。
当然,简单点说就是:不敢惹。
3、娶霸王亲刘邦好吃白食,结果吃出了一门霸王亲。
当时有个叫吕公的富豪,惹了麻烦,避祸来到了乡里。
外来的吕公自然得摆个场子,结识一下当地名流。
古时吃饭是有讲究的,吕公定下了规矩:“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刘邦可大方了,在贺礼红包上写:“贺钱万”(又是“白条”)。
吕公也是怪人,不但不指责刘邦耍流氓吃白食,反而认为刘邦身无分文敢到老夫宴席耍流氓,器宇不凡啊,想必有几分本事,我看这小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摘要:刘邦以市井无赖、社会底层民众的身份在秦末错综复杂的起义与战争中披荆斩棘,由下层小吏到农民起义领袖,再成为大汉的开国之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扭转乾坤,最终打败声势浩大的项羽。
纵观其成功历程,善于用人,虚怀纳谏等优秀的个人品质自然不可忽视。
然人们往往把刘邦身上所具有的流氓无赖气质作为负面影响而大加回避,忽视刘邦的流氓性对在他开拓霸业的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刘邦的流氓性可以说在成就帝业的过程中是重要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刘邦流氓无赖智慧成功农民出身,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发迹于市井底层,造反的经历以及长时间与下层卒吏,市井小民相交而沾染上了许多流氓无赖的习气,使得它在中国的历史上饱受争议,对于他的评价也相对较低。
对刘邦的非难,自阮籍《登广武战场》之贬始——“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而元代雎景臣在《高祖还乡》(社长排门告示)里,更把刘邦贪杯、贪小便宜、负帐不还的乡村无赖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到李宗吾的《厚黑学》盛行,品行不好的流氓无赖便成了刘邦代名词。
到底刘邦的那修“劣迹”使得其形象总与“流氓”、“无赖”挂钩?于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总结与探讨:1、刘邦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游手好闲,结交社会闲散之人,好酒及色。
(年少时)2、脸皮厚,喜好大言不惭,吃白食。
3、弃子逃生,不顾亲情。
4、弃父不管,任项羽烹食。
5、鸿沟之盟,出尔反尔。
6、为人倨傲,轻侮其下官吏。
7、建国后诛杀功臣及异姓诸侯。
如此劣迹斑斑,必然为当今世俗所不齿。
但是,换路思考,刘邦白手起家,打败优势明显的项羽,除了他善于用人听谏,爱民护民等优点之外,其性格中的流氓无赖气质在其成就霸业的过程中为他赢得许多先机,多次助他反败为胜。
下面,我就借上述几点事例来分析刘邦的流氓性对他事业成功的影响。
一、年少时的流氓气质对其后的建功立业所积累的人脉基础(夏侯婴、卢绾、陆贾)《史记.高祖本纪》云: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史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彭卫先生曾说:“他好四处交游,又不屑于作琐事,也从不为负欠酒账之类事犯愁。
这位在沛地颇有些名气的无赖,举止和语言都很粗鲁,不拘泥小节,是标准的酒色之徒。
他不乏无赖中常有的那种光棍式的勇气,却无政治大志,追求的只是荣华富贵,固此,他参加反秦斗争只是为了满足‘大丈夫当如此’的欲望。
”彭卫著《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第306——30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诚然此时此刻的刘邦身上还残留着小农阶级的局限性,有着流氓无赖气质。
但正因如此,他交友广泛,从官吏士卒到最底层的市井小民,他都有所结识。
无论是作为县吏的萧何、曹参,还是以屠狗为生的樊哙,刘邦都与之建立了甚好的关系。
史载“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可见多次为刘邦立下大功的樊哙出身地位并不尊贵。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还记载刘邦与卢绾、夏侯婴等早年便手足情深。
萧何作为县吏,地位比刘邦高,以屠狗为事的樊哙地位比刘邦低,但他们都愿意与刘邦相交,可见当时的刘邦已经有着非常不错的人缘。
因当时沛地之风史载“人颇劲悍轻剽,其士子则挟任节气,好宾尚游,此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下)》。
故而刘邦所结识之人,多与他有着类似的出身、生活经历以及身受相同的社会风气的熏陶,身上便或多或少有些市井无赖的习气。
正是由于刘邦的放荡不羁,不拘小节的流氓习气使他在底层社会的交往中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种人格魅力,会使得与他相交或追随他的人感到亲切,平易近人。
故而使得萧何、曹参、樊哙、卢绾、夏侯婴、王陵、陆贾等一开始便愿意追随他,这些人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刘邦的流氓特质在处世交友方面颇有益处。
他的流氓性是有分寸的,既不让人真心恶之,再加上当时他对“龙子”、“赤帝子”的造神烘托,使得人们认定他必非凡人,所以在陈胜起义前,他的追随者“已数十百人矣”,成为沛公后,又能迅速“收沛子弟二三千人”。
故赵翼《十二史札记》卷二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指出:“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
”此刻,沛公刘邦以他独特的流氓气质形成的人格魅力已经颇具号召力。
再者,吕公迁居沛地时,大设宴席,“进不满十钱,坐之堂下”,而刘邦却诈称“贺钱万”而成功入席,“实不持一钱”,且在席中“无所不狎侮”。
然当地无百万富翁,能够一掷千万钱。
刘邦此举,看似流氓无赖吃白食,却引“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还亲自“引入座”。
对刘邦这种开空头支票的欺骗行为不但没有反感,反而视他为座上宾,更是将其女吕雉许配给刘邦。
吕公有财产、名望、阅历、关系人脉,正是因为刘邦的流氓无赖之举使得吕公从众多进贺者中关注到他,从而为自己的基业起步拉拢了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靠山。
刘邦的流氓作风又为其事业的成功勾勒出精彩的一笔。
二、建立霸业的过程中流氓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与项羽中的斗争)在实力悬殊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再次凭借其流氓无赖的品质忍辱负重于同项羽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最终荣登帝位。
在这过程中,其流氓性的作用主要发挥在以下几件具体的对他局势的扭转有关键性影响的事件中。
①、鸿门宴上极尽卑微之能事的“流氓无赖”之举。
鸿门宴是刘邦灭秦之后遭遇到的第一次危机。
他能从危机四伏的宴会中成功脱逃,既得益于自己善于应变,众将之庇护,又离不开其在宴会中的流氓无赖品行对项王的蒙蔽。
勾结拉拢项伯是刘邦在鸿门宴中的流氓性的重要体现。
为使项伯从中斡旋,不仅与其结为兄弟,还毕恭毕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在封建社会,姻亲关系被极度重视,“约为婚姻”无疑是上佳的政治手段。
刘邦的虚以委蛇的承诺与恭敬成功赢得了项伯的支持。
他不仅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辩解,还在鸿门宴中“以身翼敝沛公”。
为刘邦的成功脱逃助了一臂之力。
然而,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项羽死后,项伯虽以破项羽有功被刘邦封为射阳侯,但在三年之后便身死国除,其子嗣也未能继位。
刘邦又再次发挥流氓本色,以谎言,许诺空头支票利用项伯,为自己成功脱逃赢得先机。
其次,在鸿门宴上,刘邦极尽低下卑微之能事讨好项羽,展现流氓本色。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说项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刘邦自称臣下,甜言蜜语,将本是有计划的“欲王关中”说成是“不自意”。
他称臣谢罪,将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欲王关中之心撇得一干二净,成功麻痹项羽。
正是他的狡猾,近似流氓般的政治手段,助其于鸿门宴成功脱险。
②、败走彭城弃子女的流氓行径在战争中对刘邦的正面帮助。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大败。
在逃亡的过程中,《史记.项羽本纪》载“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于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对此记载则更为详细:“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至孝惠、鲁元于丰。
”刘邦此番行径自然是被后世所不齿。
虎毒尚且不食子,而刘邦在关键时刻却为自保推子女下车,并反复多次,其流氓性可见一斑。
诚然,刘邦此番行为定为道德所唾弃,但仔细想来也有理可依。
当时楚骑是一人一骑,而刘邦车上有包括他和夏侯婴在内的四人,速度定无追兵快,继续以这种速度逃亡四人皆必死无疑,但如果将子女推下车,减轻车的负荷,加之夏侯婴高超的御马术,刘邦便能成功逃走。
此外,对于被推下车的孩子,刘邦大致也想到楚兵不会真正想杀他们,最多像对待其父其妻那样,将他们挟持起来作为人质,性命尚不堪忧。
这样做看似残酷、流氓般的手段,实则是有把握的冒险行为,使刘邦保全大局,成功脱逃。
危难之际弃子逃生的流氓行径虽可耻,但从全局出发加以考虑的话,刘邦的流氓性为他的战争局势的扭转助力不小。
正因为刘邦能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因而在面临危机的关头总能舍小义,顾大局。
刘邦较项羽而言,为何最终能成帝业,其身上的流氓性已经成为他成功不可或缺的特色,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项羽永远无法拥有的优势。
③、任项羽烹父并要求“分一杯羹”的大逆不道——有把握的冒险行为公元前203年,项羽妄图激汉军主力决战,但汉军避开楚军锋芒不与之交锋。
项羽军至广武,与汉军周旋数月仍然未见战机,此刻楚军军粮也日益匮乏。
《史记.项羽本纪》记:“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紧急之下,项羽想用手中的人质——刘太公逼刘邦就范。
于是项羽“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然面对项羽烹父的威胁,刘邦再次出乎常人预料,耍起了无赖腔,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世俗之人再次惊叹刘邦此次的流氓耍得有点荒唐了,不但不顾父亲的生死,还要求分一杯羹,可恶至极,惊世骇俗。
刘邦此次的行为从表面看来,似乎连一个普通人起码的伦理道德都未能践行,更何谈成就霸业,坐拥天下,成为千古帝王。
然众人皆醉刘邦独醒,从当时战争局势以及项羽的个性特征加以剖析,那刘邦此举便是看似流氓实则智慧之举。
首先,刘邦对当时局势有清晰的认识。
他料定项羽只是以暂时的威胁逼他就范。
就当时双方实力而言,刘邦已超过项羽,且当时项羽几面受敌,有弹尽粮绝之险,此刻项羽怎敢轻举妄动?再者,多次同项羽作战加之以前的一起共事,刘邦对项羽为人有较全面的认识。
项羽出身贵族,贵族阶级“重名声,讲义气”等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
刘邦从便道义上攻破项羽的心理防线——我俩乃结拜兄弟,我父亲自然就是你父亲,杀我父亲就是杀你自己的父亲。
这样一来,反而将项羽推向了不仁不义的境地。
刘邦在在心理拉锯上完胜项羽,使得重名声义气的项羽不得不就此作罢。
最后,鸿门宴上起了重要作用,与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不可忽视。
刘邦遇难,项伯必定不会坐视不理。
据史载“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由此观之,刘邦从当时局势,项王个性特征以及项伯之助这三重保险来看,便可放心地“耍流氓”,与项羽比无赖。
项羽最终还是退缩了,与刘邦签订鸿沟之盟,并放了刘太公。
刘邦的流氓性在这次面临失父失势的过程中再次发挥了极大作用。
反之,如果刘邦受其威胁,则很可能面临太公不保、自己不保、城池不保、帝王之业终结的危险。
所以,刘邦的看似残忍、不顾亲情的流氓之举,不但能救回太公,与项羽签订鸿沟之盟,而且也为乘势打败项羽赢得先机。
鸿沟之盟约定以鸿沟为界,刘项各占一方。
可正当憨直的项羽退兵东归之际,刘邦再次展现流氓本色,欺骗项羽。
在接回太公和吕雉后,他并未履行约定,反趁楚军东归大意之际尾追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