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部分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1、怀中抱月:松贝外层两瓣鳞叶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成心月形。

2、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由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4.鹦哥嘴:
5.发汗:在药材的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直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放一处,使其内部水分外溢,从而发生变色、变软,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利于药材的干燥。

3.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暗红橙色的星芒状小点,由异常维管束形成.
1. 道地药材:质犹效忧的特产药材
3. 车轮纹:车轮纹系指维管束与较宽且平直的射线所形成的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防己。

4. 云锦花纹:云锦花纹系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和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简称“云纹”
5. 蚯蚓头:防风根头不多有密集的细环节,习称“蚯蚓头”。

5、朱砂点:茅苍术断面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
5、芦头:人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1.总灰分是指:生理灰分和外来杂质
1、观音坐莲:川贝药材中的松贝的底部平,能直立于桌面,俗称为“观音坐莲”。

4.晶纤维:甘草等药材的粉末中的草酸钙结晶镶嵌在纤维细胞上。

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中药鉴定学各论第一节植物药鉴定知识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一)根类中药概述定义: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称为根类中药。

特点:无节、无节间、无叶或芽。

形状: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表面: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基,根茎俗称“芦定义:药用部位为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称为根茎类中药。

分类及特点: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有节间,节上常有叶、叶痕、幼芽或芽根。

白及为兰科白及的干燥块茎,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角质样。

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百部为百部科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纺缍形,表面黄白色,有不规则深纵沟。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块茎。

药材呈类球形,表面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布麻点状根茎。

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白术为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

于术,又名于白术、于潜术、烟术、产于浙江于潜地区,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

断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巴戟天为莤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

主产于广东,广西。

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药材为扁圆柱形,略弯曲,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

断面皮厚,易与木部剥离。

白前为萝藦科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干燥根茎和根。

药材质脆,断面中空,习称,习称“鹅管白前”。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在“知药”、“辨药”、“用药”的基础上,对中药材进行科学鉴定和评估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学,我们能够了解各种中药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质、鉴别方法、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中药质量控制、药效评估和药物设计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考试重点三个方面对中药鉴定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课程内容1.中药材的基本形态特征:中药材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药材的外观形态、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实践,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形成对于药材形态的辨识能力。

2.中药材的理化性质:中药材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比重、挥发油含量、灰分、水分、总黄酮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质量特征,需要通过仪器分析和实验进行学习。

3.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材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有效的鉴别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不同的中药材。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高效液相色谱鉴别等多种方法。

4.中药材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中药材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反映了中药材的药效特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评估和应用中药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药效特点、毒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对于中药鉴定学的理论知识,需要认真听讲和笔记,加强对概念、原理、指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多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课件,加深对各个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

2.实验学习:通过实验学习,可以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学习中需要注意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加强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写作的能力。

3.课外练习:通过做题和练习,可以提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做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考试中的注意点和考虑问题的角度,加强思路的拓展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第⼀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变迁。

⑸⼀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中药新药源的⽅法:有9个⽅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载药850种,采⽤图⽂鉴定⽅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总结。

6、《本草纲⽬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态环境。

栽培技术。

⽣长年龄。

药⽤部位。

采收。

加⼯。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1⽇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产质量管理规范(试⾏)》。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

4、川药:四⼤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麦冬;⼲姜;郁⾦;姜黄;黄柏。

5、⼴药:砂仁;⼴藿⾹;穿⼼莲;⼴⾦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重楼;茯苓;⼉茶。

7、怀药:四⼤怀药(怀地黄、怀⽜膝、怀⼭药、怀菊花)。

8、浙药:浙⼋味(浙贝母、⽩术、延胡索、⽞参、杭⽩菊、杭⽩芍、⼭茱萸、麦冬)。

9、关药:⼈参;细⾟;关防风;五味⼦;龙胆;蛤蟆油。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鉴定与鉴别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的总结:一、药材的鉴别1.外形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组织结构:研究药材的显微结构,如维管束、纤维束等的分布情况。

3.气味和味道:由于不同药材含有不同的挥发性成分,所以气味和味道对于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4.理化性状:如气味、味道、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结构形态:研究饮片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等。

3.纯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饮片中有无杂质,如土壤、微生物、金属等。

4.理化性状:如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指纹图谱分析:通过HPLC、GC等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和控制品质。

三、中药的品质与质量评价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闻、尝来评价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

2.理化性质评价:如水分含量、热胀冷缩性、灰分含量等。

3.质量评价:通过检测有关药材质量的指标,如挥发油含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

四、药材的加工与保藏1.饮片的制备:认识不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影响。

2.药材的保藏:掌握药材保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存放条件、防潮、防霉等。

五、中药制剂的检验与控制1.理化性质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等。

2.含量测定: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剂型、质量控制、药剂的保存与稳定性等。

六、有毒中药的识别与控制1.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毒理作用:掌握常见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和毒理作用。

2.有毒中药的识别:通过药材的外观特征、结构形态、理化性状等来鉴别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了解有毒中药的制剂与使用原则,避免毒副作用。

中药鉴定学考点

中药鉴定学考点

中药鉴定学考点中药鉴定学是指对中药材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准等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学科。

其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学、显微学、质量分析、鉴别、药性及药效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基础。

中药鉴定学的主要考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态学中药材的形态学描述了中药材的植物形态特征、器官外形和大小、细胞和组织特征等。

掌握中药材的形态学对于正确鉴别、筛选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显微学中药材的显微学是研究中药材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学科。

掌握中药材的显微学特征对于鉴别、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显微学方面常见的考点有:观察花粉形态、表面特征、花瓣和雄蕊、组织和细胞特征等。

三、质量分析中药材的质量分析是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保障质量和安全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鉴别中药鉴别是指在多种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来源或质量的中药材中,通过判断其形态、性质、组成、气味、口感、药用作用等因素来确认其品种、等级、产地和质量等。

鉴别是中药鉴定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中药鉴别常见的方法有:宏观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和生物鉴定等。

五、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药理作用和功效。

掌握中药的药性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阳性、阴性、温性、凉性、平性、毒性、功力等多种性质。

六、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是衡量中药疗效的主要依据。

中药药效的评价主要依据临床试验和药物动力学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

掌握中药的药效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总结大全

中药鉴定学总结大全

第二部分来源总结一、植物类药材(一)菌类(4种)麦角菌科(1种):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多孔菌科(3种):茯苓(菌核)猪苓(菌核)灵芝(子实体)(二)藻类(1种)马尾藻科(1种):海藻(藻体)(三)地衣类(1种)松萝科:松萝(地衣体)(四)蕨类(4种)1.蚌壳蕨科:狗脊2.鳞毛蕨科:绵马贯众3.水龙骨科:石韦4.海金沙科:海金沙(五)裸子植物(2种)1.柏科:侧柏叶•2.麻黄科:麻黄(六)被子植物(139种)1.双子叶植物(108种)(1)单种科(共21种)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商陆科:商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远志科:远志紫草科:紫草川续断科:续断杜仲科:杜仲马钱科:马钱子车前科:车前草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木通科:木通、大血藤瑞香科:沉香桃金娘科:丁香大戟科:巴豆鼠李科:酸枣仁;小檗科:淫羊藿;堇菜科:紫花地丁;报春花科:金钱草;列当科:肉苁蓉;爵床科:穿心莲、青黛、南板蓝根马兜铃科:细辛(2)含2个种的科苋科:怀牛膝、川牛膝见牛膝龙胆科:龙胆、秦艽秦龙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防北斗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石竹太子银樟科:桂枝、肉桂樟科肉桂枝桑科:桑叶、桑白皮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旋花牵菟橄揽科:乳香、没药橄揽乳没葫芦科:天花粉、瓜蒌(3)含3个种的科有科十字花科:大青叶、葶苈子、板蓝根十字大葶板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桔梗党参南木兰科:五味子、辛夷、厚朴木兰五辛厚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木犀秦连女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地黄胡(4)含4个种的科有科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虎杖蓼大黄何虎茄科:洋金花、枸杞子、地骨皮萝藦科:白前、白薇、徐长卿、香加皮萝白前薇长香芸香科:黄柏、枳壳、吴茱萸、白鲜皮芸柏枳吴白(5)含5个种的科有2科五加科:西洋参红参人参、三七、通草五西洋红人三通茜草科:巴戟天、茜草、栀子、钩藤。

茜草栀子钩茜巴(6)含7个种的科有1科唇形科:丹参、黄芩、紫苏叶、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7)含8个种的科有1科蔷薇科:地榆、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枇杷叶(8)含10个种的科有1科毛威川草附二芍通黄牡升毛茛科: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川木通、黄连、牡丹皮、升麻(9)含11个种的科有1科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伞形科: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白芷藁本川芎(10)含13个种的科有1科菊科: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款冬花、菊花、红花、鹤虱、牛蒡子、青蒿、茵陈、蒲公英。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以及药效成分分析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药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鉴别是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
分析,来区分中药材的真伪和杂质的方法。

通过对中药材外观、色泽、气味、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以及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细胞学和解剖学研究,可以判断出中药材的真实性和品质。

其次,中药质量评价也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主要从外观、理化指标和有效成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包括评估中药材的色泽、大小、形状等外观特征,测定其中的水分、灰分、挥发油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如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等。

最后,中药鉴定学还包括对中药材中药效成分的研究与分析。

中药材中的药效
成分是中药的主要活性组分,对中药的疗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通过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对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解析中药的药效机制以及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条件对中药材中药效成分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药效成分的
分析。

这些研究内容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部分:1、掌握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1.1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就是鉴定和研究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1.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发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的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3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即:两级药品标准)。

其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1.4常用的中药鉴定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等方法。

1.5中药鉴定的取样要求: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

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②粉末状药材25g。

③贵重药材5~10g。

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

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

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

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2、掌握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草本著作: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用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物等,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

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

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主要的本草著作有:《神农本草经》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

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

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

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

学术价值: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同时代的还有孟诜(shen)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珣的《海药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

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同一时代的还有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新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苏颂等的《图经本草》、寇宗奭(shi)的《本草衍义》等;《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

明代本草学代表作。

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

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学术价值: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

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 种,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收到了阻碍,这期间著名著作和成绩甚少,主要的有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丁福保的《中药浅说》;赵燏(yu)黄和徐伯鋆(yun)的《生药学》(我国第一本生药学)。

解放以后,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1964年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

3、掌握道地药材和重要资源分布:3.1著名道地药材: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玄参、浙贝母、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川药(黄连、附子、川芎、白芷、川贝母、黄柏、金钱草等)、云贵药(三七等)、广药(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广地龙、阳春砂、化橘红、沉香、益智仁、金钱白花蛇、高良姜等)、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金银花)3.2中药资源和区划:中药资源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繁衍受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

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内在质量也在发生变化。

所谓“地道药材”就是由此形成的。

中国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也必然受到影响。

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过度地利用甚至滥采乱挖,乱砍滥伐,导致资源减少,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要保护中药资源,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加强宏观控制,就需要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区划,以合理开发中药资源。

中药区划是在查明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条件基础上,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各地中药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对一致性,药材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并阐明各区的现状、特点以及开发潜力,确定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建设途径。

中药区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经济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制定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掌握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与贮藏4.1中药的一般采收规律:科学的采收应包括: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4.1.1植物药(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

种子类药材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

茵陈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同。

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4.1.2动物药因动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也不相同。

(1)昆虫类: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需在深秋至三月中旬前虫卵未孵化时采收。

以成虫入药的,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

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

(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类蛇类;中国林蛙宜在白露前后捕捉。

(3)脊椎动物大多数可全年采收。

(4)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类中药材,: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厂采收,如麝香、熊胆、牛黄、马宝等。

有的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如虫白蜡、蜂蜜等。

4.1.3矿物药一般全年均可采收,大多数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有些矿物药系采用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4.2常见中药产地加工方法:就药材产地加工过程而言,可将其加工方法分为药材干燥前的处理,如洗涤、清选、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及发汗等;药材干燥后的处理,如修制、分级、捆扎、包装等。

4.2.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要用部位。

如牛膝去芦头、须根;牡丹皮去木心;白芍、山药刮去外皮;香附、金樱子去毛刺等。

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如薄荷、细辛。

4.2.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如大黄、土茯苓、乌药、鸡血藤、木瓜、山楂等。

但是对于某些具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容易氧化的药材,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或长期贮存。

如当归、川芎、常山、槟榔等。

4.2.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先经蒸煮烫的处理,则易于干燥。

中药经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有的可使一些酶类失去活力而不致分解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有的能杀死虫卵,有的易于剥皮抽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