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1垂直的生计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2.1垂直的生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垂直的生计》。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
具体内容包括:1. 农业文明的起源:学生将了解到农业文明的起源以及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2.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学生将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其差异性,包括耕作方式、农作物种类等。
3. 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学生将了解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4. 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将了解到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农业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建立农业文明发展的时空观念,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
2.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片,提取有关农业文明的信息,形成对农业文明发展脉络的认知。
3.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和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能够对农业文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 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我国农业文明的自豪感,认识农业文明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如下:1. 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同时,他们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对于新知识有较高的接受度。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农业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基础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1《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 板书设计:手工业经济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影响,重点突出手工劳动、生产规模、技术传承、劳动密集、产品多样性、组织形式、作用。
3. 经济形态的转变
- 重点知识点:经济形态转变的原因、过程、影响。
- 关键词:生产力、人口、市场需求、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工业经济。
课后作业
1. 结合本节课所学,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劳动力密集、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支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手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小、技术传承、劳动密集、产品多样性。手工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城乡交流、推动技术进步。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相关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的生计》知识点。
2. 手工业经济
- 手工业经济的概念:手工业经济是指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经济活动,包括手工艺、家庭手工业等。
- 手工业经济的特点:生产规模小、技术传承、劳动密集、产品多样性。
-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如铁器制造、丝绸生产)、手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如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经济的作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城乡交流、推动技术进步。
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

作业要求: 1.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设计,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 围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设计主题 3.字数要求 500 字以上; 4.必须原创,要要求完成,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此教学设计完成后,必须实践于学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务必请同伴帮忙录制(借 助手机、DV 录制 10—40 分钟)完成阶段 3“课堂教学视频”上传,以及后期阶段 4“作业 三:教学反思”的提交任务
板书设计
垂直的生计
(秘鲁安第斯山区)
人早期的开发》 , 让学生了解 生的认识。)
印第安人很早就克服了恶劣 的生存环境创造了灿烂的文 明。 过渡: 在垂直的自然环境下, 人们又是如何来安排农业生 产的呢? 二、体验垂直的农业生产 【读出特色】出示《秘鲁山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表述能力) 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 指导学 生读图、分析:印第安人是 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 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过渡: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 人们的生产,那么这里的印 第安人的生活又有什么特色 呢? 三、感受独特的生活方式 播放视频《土豆节》 小组讨 论: 感受独特生 活大概 8 分 (通过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深化学 钟 体验垂直的 农业生产 5 分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南 (通过视频的欣赏,引起学生的关 导入 5 分钟 美洲·野生篇》 ,让学生从空 注,通过带着问题看视频,使学生学 之内 中立体、直观的鸟瞰安第斯 习如何有效收集和处理信息。 ) 山脉,对安第斯山脉有个粗 略的认识。请学生汇报自己 观看视频后, 了解到的信息。 一、 探寻奇特的自然环境
1、 选择合适的地图来描述安 第斯山脉出示《世界地形 图》 , 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 自然环境的
3-2-1垂直的生计

秘鲁安第斯山脉山区马铃薯的收获季节,五彩缤纷: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紫罗兰色以及带黄色斑点的粉色等等。奇 形怪状:有圆形的、有长形的,还有扭曲在一起的,还有像拐 杖一样钩状的,也有像陀螺那样的螺旋形的。当地农夫给这些 马铃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比如:黑美人、白鹿鼻、红影 子等。
勤劳智慧印第安人,不仅 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 了古老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中部大平原
• 1、描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2、从种植的农作物、人口、耕作方式、 房屋四方面比较这里和湄公河平原的差 异。 • 3、什么是商品性农业?为什么美国农业 如此发达?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哪吗?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一、结合世界政区图和课本64页第一段,了解安第斯山脉 1、地理位置: 2、长度: 3、别称: 4、分布国家:
羊驼毛出口
2010年中国 在秘鲁羊驼毛 产品出口市场 所占份额已达 59%,成为秘 鲁羊驼毛最大 进口国。 2011年秘鲁 羊驼毛出口额 超过4000万 美元。
走动的黄金
秘鲁的公路
骆马是当地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印第安人的生活
总结印第安人的生活(衣食住行等) 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哪些影响?
1、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羊驼 和骆马提供奶、肉为食物; 2、羊驼和骆马提供皮革和毛做成衣服; 3、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阅读卡《印第安人早期的开发》
在山区的高海拔 处,气候寒冷,有 广阔的干寒草原地 带,人们以放牧骆 马和羊驼为生。
骆马
羊 驼
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 这说明了什么?
羊驼毛——纤维上帝
羊驼栖息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每群十余只或数十 只,由1只健壮的雄驼率领。以高山棘刺植物为食。妊 娠期8个月,每胎1仔。其寿命长达20-25岁。公羊驼 体高1米,体重达70公斤(母羊驼略小)。羊驼性情温 驯,伶俐而通人性,适于圈养。采食量不大,耐粗饲, 以草为主,羊驼适应性较强。 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 的毛织物。皮可制革。肉味鲜美。也能驮运。每只羊 驼一年可产绒毛3-5公斤,一年剪毛1次。绒毛售价每 公斤90-300美元。种羊驼每头身价高达3万美元。但 种羊驼货紧缺,主要是原产地限制出口。秘鲁有羊驼 300多万只,占全世界总数的70%-80%,但限制出口。 智利每年只允许出口300只。
垂直的生计上课

住
安第斯山区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情景, 体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
印第安人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安第斯 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地 发展生产,把自己的生产与山区地势的变化融为一体,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 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环境向着有利于 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羊驼毛出口
2010年中国在秘 鲁羊驼毛产品出 口市场所占份额 已达59%,成为 秘鲁羊驼毛最大 的进口国。 2011年秘鲁羊驼 毛出口额超过 4000万美元。 羊驼毛出口是秘 鲁外汇收入的重 要来源。
阅读教材P66,说一说:
1)印第安人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 在海拔较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 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分布着广阔的干寒草原, 居民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2)印第安人的生活(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 关系。 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马铃薯为食物。 驯养骆马、羊驼提供奶、肉、皮革、毛等, 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3)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这说 明了什么? 骆马;说明了骆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南 美 洲 西 部
观察: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终年积雪 -2℃ 寒温带,分布 7℃ 着大片的草原 暖温带,分布 16 ℃ 着灌木和林地 热带,分布着大 25 ℃ 量的热带雨林
垂 直 的 生 计
1、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特点 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积雪带,终年 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积雪。 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山上山下不同的景观
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鲁印第安人又是如 何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呢?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第一篇:《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浙江省青田伯温中学任泓旭一、课程标准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欣赏图片】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学生答:美!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答:想!(一)寻找安第斯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
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学生回答:印第安人!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垂直的生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 以下几点:
1.安第斯山脉和秘鲁的位置及其自然条件 特点。
2.理解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对当地印第安 人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 3.体会到因地制宜的观念,学习秘鲁印第 安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尊重自然, 改造自然,创造印加文明的精神。
秘鲁的公路 观察安第斯山区的交通状况
想一想,他们会选用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 式呢?(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什么?)
(2___________________。
(3)被称为“行走的黄金”的 是 ,它的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 入的重要来源,享有“纤维上帝”美 誉的是 。
(一)地理篇:秘鲁和安第斯山脉: • • • • •
1.(位置)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和走向:位于 ____半球 大洲,是 走向,全长 千米 (世界上最___的山脉),素有 之称。 2.气候: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平均海拔 多米。 这里气候属于 (类型),具有 _______,_______特点。
(二)历史篇:安第斯山脉中段 地区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二)历史篇: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区是南美洲古 代文明的发祥地 可敬的 ______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他
们利用安第斯山区条件,创建了历史悠久 的 文明时代。其中的部族______,建 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维中心的________。
(三)生产篇 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区在各海拔高度,植被分布有何特 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从气候分析)
•
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顺 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 展经济(垂直的生计),与 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奉献 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 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1.在海拔较低处的 和 ,印第安人开辟 , 种植稻米、小麦、大麦、 、 。 2.在海拔较高处广阔的 地带,居民以放牧 驯养的 和 为生。
垂直的生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之垂直的生计课程标准: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几个国家的国旗(其中一幅是秘鲁国)问:它们各是哪些国家的国旗?秘鲁国旗上有哪些图案?在这面国旗上,你看到什么?生:羊驼、树、……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秘鲁这个国家。
新课教学:出示南美洲区域地图问:请位同学描述秘鲁的地理位置?学生:……再出示南美洲地形图问:对照两张地图,说说秘鲁的地形?学生:……问:这里的山是什么山?学生:……问:请位同学描述一下安第斯山脉。
学生:……问:这里的地形有什么特点?生:海拔高,坡度较陡。
师: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是印第安人。
师:这里的山区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生:高原山地气候……师:这种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出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出示右图。
问:南纬5°是什么温度带?生:热带师:我们以热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25°为山脚的年气温,请学生根据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
计算各海拔段的气温。
……问:结合刚才计算的结果观察景观图说说各海拔段的植被变化?……师:位置、地形、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哪一类环境?生:自然环境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如何生产生活的呢,为什么这样生产生活?接下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浙江省青田伯温中学任泓旭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
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
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小结】
【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