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_车震宇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

建 利 落 形 态 变 化 的 影 响 因 素 模 型 , 指 出利 落 的 形 态 变 化 受 到市 县 级政 策 与 管 理 措 施 开 发 商 与 规 划 师 、村 民 收 八 与村 落 人 口 、传 统 建 筑 材
料 与 建 筑技 术 8 种 素 的 影 响 。
为 例,分析 了城 市化进 程 中的乡村 聚落发展 情况 ,指 出在村 落形 态方面 ,江苏 省的村落
从北 到南呈现从 初期到晚期 的空心村现象 …。 建 筑学 科对村 落旅游 的研 究, 首先是从
[ 键 词]传 统 村 落 , 旅 游丹 发 ; 形 态 变 化 : 喜 关
洲 村 , 西递 柯 ; 龙 泉 柯 寺 登
厂_研 究概 述 及 主 要 研究 结 论 工
研究村落 的保护开始的。 阮仪 三在 1 8 9 6年 周
了外 来经 济活动 对村落 的影 响,但偏 重于城 市化 对村 落形态 的影 响。例如 ,薛 力以江苏
态 变 化 的 研 究 却 相 对 匮 乏 , 在 开 展 传 统 利 落 旅 游 研 究 中 需 弥 补 这 空 白 根 据 旅 游 开 发 过 程
a e n a u e , e e d p a n s v i r — lg r'n omea d tep p lt no h ia e ta a e s ic n o ua i f e vl g ,r — h o t l
tc n lg e , t e h oo i s ec
IW V I l r dt n l ia e T n m e eo me t I I  ̄ l a i a l g , ou s d v lp n, ST i o vl
a g f0m. ih u l e. d Vi e L n q a Vi a i l a 界 、节 点 、标 志 物 、 民 居 、 警 体 风 貌 等 构 成 要 Ch n eD f r Xz o l g Xi l g , o g u n l e Sd n l e l a l a 素 出 发 , 探 讨 各 类 型 利 落 的 形 态 变 化 特 征 , 构 Vi g , ie gVi g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范文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功能。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迁。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过程及其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1. 空间形态的变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现代建筑和设施的引入使得传统空间形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2. 功能演进与多样性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最初主要承担村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功能。
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演进。
一方面,新的功能如商业、旅游等逐渐融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传统功能如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些功能的多样性使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1.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元素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和民俗活动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
同时,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
2. 创新空间利用方式创新空间利用方式是活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产业,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或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XIANGCUN KEJI2020年1月(上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贾风平张若楠侯宇江(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空间格局和空间功能发生变化,村民原有生活空间也会发生改变。
本文以山西省临县碛口村为例,运用半结构访谈方法并借助SPSS20.0,探究旅游开发前后碛口村民居住空间、休闲交往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三方面的空间结构变化及村民对这些变化的满意度。
结果发现:①居住空间变化表现在房屋建筑风格、建材体量、形态的相似性被打破,居住功能从单一向多元转变;②休闲交往空间变化表现在休闲方式多样化、社交对象多元化、休闲交往场所从私密型向开放型转变;③公共服务空间变化表现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
碛口村民对生活空间变化满意度的排序为居住空间变化(3.45)<休闲交往空间变化(3.70)<公共服务空间变化(4.62)。
不同人群对生活空间变化满意度存在差异,这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是否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有关。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活空间;满意度;碛口村[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1-10-5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所在,乡村的魅力在于其区别于城市的农耕美和原生态,游憩价值高。
近年来,乡村越来越受到城市旅游者的青睐。
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1]。
旅游开发给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带来影响,旅游绅士化是一种典型现象[2]。
张娟等解释了乡村旅游绅士化给乡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3]。
旅游空间生产理论、场域理论、空间重构理论等被用来解释旅游活动给目的地带来的空间变化。
从时间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农户的空间行为来揭示空间变化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4]。
目前,学者对旅游带来的空间变化和村民行为研究较多,但关注村民态度的研究较少。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的重要代表。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特点及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村庄的布局、建筑的形态和风格、村落环境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1.村庄的布局中国传统村落的布局多以“人”字型或“品”字型为主,即村中心是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分布着村民的居住建筑和田地。
集体活动场所可以是村庄的中心广场,也可以是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布局紧凑而有序,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性和亲密性。
2.建筑的形态和风格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和风格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它们受到当地资源、气候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建筑的材料多为当地的土、木、石等自然材料,结构多采用木质或石质,风格上有广式、闽式、徽派等多种特色。
3.村落环境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山水、田园和村庄的位置、规模、层次等特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1.文化保存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空间规划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乡村空间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可以为当代乡村空间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3.旅游开发中国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批准的项目(旅游类)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旅游类)地球科学部:36项管理科学部:11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项信息科学部:1项共 50 项,累计金额:2, 232.5 万元批准时间金额1. 云南乡村旅游小城镇空间生产与重构研究负责人:车震宇金额:47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 项目批准号:51368023申请单位:昆明理工大学2. 在途游客行为特征与旅游服务协调整合理论研究负责人:董骏峰金额:2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供应链基础理论(G010303) 项目批准号:71301037申请单位:合肥工业大学3. 景区旅游高峰期游客潮流分布优化控制管理策略研究负责人:戈鹏金额:56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管理系统工程(G0109) 项目批准号:71371130 申请单位:四川大学4. 基于农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客源忠诚度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负责人:郭英之金额:55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可持续发展管理(G031201) 项目批准号:71373054申请单位:复旦大学5. 基于移动社会网络的旅游信息服务可信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负责人:胡涛金额:35.8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管理信息系统(G011201) 项目批准号:71361007申请单位:海南大学6. 云南乡村旅游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机制研究负责人:黄继元金额:3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宏观管理与政策(G03) 项目批准号:71363032 申请单位:昆明学院7. 拉萨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网络研究:基于动态社会网络视角负责人:姬梅金额:33.7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管理复杂性研究(G0116) 项目批准号:71361023申请单位:西藏民族学院8. 民国时期旅游管理思想研究(1912-1949)负责人:贾鸿雁金额:5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管理科学和管理思想史(G0101) 项目批准号:71371047申请单位:东南大学9. 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研究负责人:王庆生金额:57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可持续发展管理(G031201) 项目批准号:71373174申请单位:天津商业大学10. 面向酒店服务业的在线口碑可信度研究:以海南旅游岛建设为例负责人:张仙锋金额:3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G021102) 项目批准号:71362027申请单位:海南师范大学11. 创新驱动模式下旅游服务供应链竞争决策模型与方法研究负责人:周永务金额:55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供应链基础理论(G010303) 项目批准号:71371075申请单位:华南理工大学12. 面向智慧旅游的跨媒体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负责人:杜军平金额:30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人工智能应用(F020509) 项目批准号:61320106006申请单位:北京邮电大学13. 旅游信息发布对景区内游客时空分流的影响研究负责人:韩艳金额:26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701) 项目批准号:51308015申请单位:北京工业大学14. 长江三角洲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负责人:陈浩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55申请单位:安徽农业大学15. 旅游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海南吊罗山、南丽湖为例负责人:符国基金额:46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估(D011001) 项目批准号:41361089申请单位:海南大学16. 基于多时空粒度的旅游行程链模型与游客行为研究负责人:葛军莲41301144申请单位:南京师范大学17. 地域文化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以苏南地区为例负责人:侯兵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38申请单位:扬州大学18. 乡村旅游地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负责人:黄平芳金额:46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61034申请单位:江西农业大学19. 边缘型旅游地的边缘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演化研究负责人:黄薇薇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经济地理学(D010201) 项目批准号:41301128 申请单位:安徽师范大学20. 基于旅游者时空行为规律的旅游时间规划方法研究负责人:黄潇婷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42申请单位:山东大学21. 旅游干扰下的旅游地生态系统响应、演化与调控负责人:晋秀龙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62申请单位:滁州学院22.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滇中湖泊群旅游开发空间排斥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负责人:李鹏金额:46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D011202) 项目批准号:41361107申请单位:云南大学23. 旅游发展对城市社会空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与调控研究负责人:梁增贤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46申请单位:中山大学24. 旅游地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与机制研究--基于不同运营模式旅游地的比较负责人:刘法建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51申请单位:安徽大学25. 资本、权力与情感——转型期广东滨海旅游地空间演化与地方重构负责人:刘俊41371152申请单位:华南师范大学26. 旅游发展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演变的影响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以徽州地域文化景观为例负责人:卢松金额:8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59申请单位:安徽师范大学27.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评价负责人:鲁小波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37申请单位:渤海大学28. 旅游地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及驱动路径研究:游客视角负责人:马秋芳金额:2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57申请单位:江西师范大学29. 边疆山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机制研究--以云南为个案负责人:明庆忠金额:7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61037申请单位:云南师范大学30. 基于恢复力理论的旅游历史街区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负责人:沈苏彦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50申请单位:南京林业大学31. 旅游发展背景下古镇社会空间变迁的过程与机理负责人:苏勤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60申请单位:安徽师范大学32. 旅游地旅游业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及优化模式研究负责人:唐承财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61申请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3. 旅游对贫困人口扶贫效应的时空分异及成因机制研究--以桂、川、滇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负责人:汪侠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4934. 海岛与腹地城市的陆岛旅游一体化测度与实证研究——以大连市及周边海岛为例负责人:王辉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60申请单位:辽宁师范大学35. 森林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相关碳补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西省为例负责人:王立国金额:46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61035申请单位:江西农业大学36. 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条件价值法和审议货币评估法的比较和应用负责人:王朋薇金额:1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资源与可持续发展(D011201) 项目批准号:41301623申请单位:呼伦贝尔学院37. 距离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西安与杭州的对比研究负责人:吴晋峰金额:7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54申请单位:陕西师范大学38.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舟山市普陀区为例负责人:肖建红金额:2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资源与可持续发展(D011201) 项目批准号:41301622申请单位:青岛大学39. 乡村旅游对三峡库区移民农户生计策略及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负责人:肖轶金额:2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可持续性评估(D011203) 项目批准号:41301654 申请单位:重庆工商大学40. 旅游小企业创业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旅游目的地发展互动机制研究负责人:徐红罡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56申请单位:中山大学41. 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演化及多尺度旅游影响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负责人:尹寿兵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59申请单位:安徽师范大学42. 旅游者数量控制与分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珠三角景区为例负责人:余晓娟金额:2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4743. 基于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负责人:翟石艳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49申请单位:河南大学44. 地方精神意象感知模式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城市旅游地为例负责人:张郴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45申请单位:南京师范大学45.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效应研究负责人:张宏磊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34申请单位:南京大学46. 国家形象与国际旅游者旅游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基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负责人:张宏梅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71161申请单位:安徽师范大学47. 海岛型旅游地生态安全预警模型与调控机制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负责人:周彬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41申请单位:宁波大学48. 基于有限理性模式的秦岭暴雨灾害游客风险感知评价研究负责人:王晓峰金额:60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项目批准号:41371497申请单位:陕西师范大学49. 基于多模态网络数据挖掘的景区游客流量预测与预警研究负责人:黄先开金额:58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G0306) 项目批准号:71373023申请单位:北京联合大学50. 环城游憩体验价值的多层结构体系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负责人:李江敏金额:23万申请时间:2013 学科代码:社会、文化地理学(D010202) 项目批准号:41301156申请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大理旅游村镇空间形态变化比较研究——以大理沙溪镇、新华村为例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5
寨 门、 本主庙 于 一身 ,功 能齐 备 的千年 古村 。
HUAZHo NG ARCHl TECTURE
3 — 5 层 高 的楼 房 。
新 华 村 地块 变化 也 尤 为 突 出 :
黑龙 潭 东 面 新建 了大 量
的旅 游 设施和 居住 新区 ; 南 邑村 西侧 ,凤凰 山脚新 建新 华国 际生态 园、 寸 氏庄 园等旅游 设施 : ⑧ 居民 新建住 房 向村落南 面
Ta k i n g Sh a x i T ow n a nd Xi n h u a Vi l l a g e f o r E x a mp l e
金红娜
J i n
Ho n g n a Z h e n y u
车 震宇 C h e
中图分 类号 T U9 8 2 2 9 文章编 号
近几 年来 ,民族 地 区传统 村 镇逐 渐 成为 旅游 热 点 ,迅猛 发展 的旅 游 给村 镇 带来经 济 效益 的 同 时 ,也 使得 村镇 的物 质 空间 形态 发 生急 剧变 化 。 因此 ,如何 引 导古 村镇 的空 间 营建 向积极 有 利 的
一
面 发展 就 成 为现在 最 为迫 切 的事 情。 本文 以 大理 沙溪 镇寺 登村 和鹤 庆 县新 华村 的 空间 形态 变化
i n Dal i X i nhu a Vi l l age and S hax i T ow n ,whi ch di f f er ent i n adm i n i s t r at i v e l ev el s .W e e xpl or e t he
m ai n i n l f u enci n g f act or s of t h e chan ge of s p at i al f or m ,and dr aw t he concl us i on i ncl udi n g l ocal
团山村民居宅园景观特点及传承利用

2023年第06期现代园艺团山村民居宅园景观特点及传承利用许纬纬1,车震宇2*(1普洱学院农林学院,云南普洱665000;2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摘要:云南民居受其独特的本土文化影响,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而团山宅院式民居正是云南典型民居的代表作品之一。
团山村作为一处典型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其民居以自由奔放的建筑形式、精湛的装饰工艺而闻名。
基于此,阐述了宅园的含义、意义及团山村的由来,分析了团山村的空间布局和景观体系,探讨了团山民居宅院对云南现代居住景观的启示,以期能继承和发扬云南本土文化,为形成代表云南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团山村;民居;宅园;景观特点1宅园的含义及意义“宅旁与后有隙地可葺园,不第便于闲乐,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这是《园冶》在“相地”篇中“傍宅地”的描述,文中虽未明确提及宅园的含义,却是明确指出住宅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即宅旁造园及园林对家宅的庇护作用。
现代学中对“宅园”的定义早已明确,汪菊渊提出,宅园就是指连接在居住第宅之旁的日常游息生活的园地,或就在宅第之中,园地与居住建筑浑成一体的园宅[1]。
周维权[2]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提出“建置在城镇里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
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前宅后园格局,或位于邸宅的一侧成为跨院”。
宅园的定义由古至今引申发展,宅园即宅居建筑的附属绿地或被建筑包围的庭院绿地等较为完整的园林绿化环境。
宅园作为古民居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团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性气候及历史文化内涵。
2宅院式民居———团山村的由来团山村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落,原是一个纯粹的彝族山村,“团山”名字因彝语音译而成,原意为“藏金埋银之地”。
后或因明王朝鼓励内地汉民开发云南、移民云南,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张福一路经商至建水县定居于此,并最终在此“建百世之业,房屋栉比,子孙繁衍,竟成巨族”。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刊第32卷2017年第1期Tourism Tribune V ol.32No.12017
府的推动,使得乡村旅游经历了一个过渡性的“农家乐”阶段。
这个阶段的积极意义是唤起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解决了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社会进入性问题,而其消极意义则是树立了低品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样板。
很多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的此类乡村旅游项目,正逐渐呈现出发展的颓势,这与乡村旅游产品在品质上的粗鄙化有关。
这里所说的粗鄙近于粗俗,它不同于粗糙,不同于原初,不同于素朴。
旅游世界不排斥原初与素朴,但应拒绝粗鄙。
(作者为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6-11-30)
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
车震宇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云南昆明65000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6
依托传统的村落形态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许多传统村落成为了旅游目的地。
旅游促进乡村地区城镇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推动了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有别于其他产业主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如在空间形态方面,既要保护和利用好原传统形态,又随着保护与开发出现新的形态变化。
从近30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看,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演变是较为明显的,以周庄为例,其在1984年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上的传统村落,现在已发展为一个水陆相通、功能完善的小城镇。
村镇演变的本质是功能与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宏观到微观,空间形态演变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
一、镇域层面的空间形态演变
传统的村镇空间演变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村镇的生长、发展离不开农田的依赖。
镇域内各村落多为农田等包围,通过人流物流、道路网络、各级村落形成了一个区域空间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时期,基于点轴理论的发展方式,各村落主要沿公路两侧发展,形成了一个轴向扩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村落旅游的兴起,道路交通进一步改善,在镇域空间结构中,旅游村落成为高级别的节点,在其内部及周边,随着餐饮住宿等附属产业的兴起,村民新建房和地产投资的增多,旅游村落沿交通线、游览线辐射,其空间扩展比非旅游村落明显,整个镇域空间结构处于轴向填充
阶段。
随着轴向填充的蔓延,再加上其他产业的带动,村与村距离拉近,一些原来被农田相隔的村落建成区将逐渐连接在一起,出现了“村落连绵区”,如大理市苍洱坝区较为明显。
2000年以来,基于农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旅游景观保护、村民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政府在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村落连绵区”主要以交通线周边为连接地带,尚未形成建成区的面状蔓延、面状连绵,这也是村落扩展有别于城市扩展的一个特点。
二、村镇个体的空间形态变化
传统村落受旅游影响使原来同质性的村落更趋于异质性,旅游介入后,大部分村落的空间规模增大,出现空间分异,社会空间活动区域逐渐发生改变,在村落建成区形成游客活动区和居民活动区两大社会空间。
游客活动区随着游客量增多而增多,但因受到团队固定游线、游客观赏行为、游客寻路困难、游客疲劳限度、游客从众心理的综合影响,游客活动区不会无限增大,它可以控制在村落建成区的60%以内,以传统村落核心区为主。
传统村落在演变过程中,根据空间形态在旅游开发前后变化的差别,会发生渐变型、突变型、恢复型、稳定型4种类型变化中的一种,或这4种变化中2~3种的组合(如渐变+突变、恢复+渐变等)。
传统村落区既是游客活动区也是遗产保护区,不容易产生明显的形态变化,但在村落外围边界和道路延长线周边,为满足游客和村民需求而新增的旅游设施和居住新区逐渐增多,外围的房地产发展较快,在以上4种变化类型基础上将继续出现新的形态变化。
整个村落具有较大的旅游或经济活动较强的集聚核,向外辐射并与周边村落连接在一起,2~3个村落形成“连接型村落”,随着社会空间分异、经济空间集聚、文化空间变迁,“连接型村落”逐渐形成小城镇,原传统村落成为了小城镇的核心区。
在一个镇域内,“连接型村落”与“连接型村落”,或“连接型村落”与其他行政村之间进一步接近,可形成“村落连绵区”。
自然村的集聚核较小,难于形成小城镇,但村委会所在地,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落集聚核较大,可经过“扩展型村落”阶段后形成“小城镇”空间形态。
当外来市场力量对某些村落大力投资开发时,村落形态短期内增大,则村落可未经过“连接型村落”阶段就形成“小城镇”空间形态。
相反,在一些旅游城市边缘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需保护未被拆迁,但旅游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传统村落被城市的房地产或开发区所包围,该传统村落容易成为一⋅⋅10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第32卷2017年第1期
个新城区中的“城中村”。
最终,在不同外力作用下,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呈现出:村落—连接型村落—小城镇、村落—城中村三种空间演变模式。
村镇空间成为了市场力量、政府力量、村民力量和外部力量角逐的场所,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如旅游商店、客栈、餐饮等靠近游客活动区,与旅游活动联系较弱的诸如政府、粮管所、派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向外搬迁远离游客活动区。
有镇政府和没有镇政府的旅游小镇虽然空间形态面积不相上下,但分别作为“小城镇”的内涵和外延都差异性较大,有镇政府的“小城镇”采用改造、重建、保留等手段对老镇区公共建筑区进行重构,使政府职能组团逐渐转化为旅游组团,且建设新的政府职能组团;没有镇政府的旅游小镇则缺乏这类职能组团的变化。
三、村镇内特色空间塑造
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演变中,村镇中的边界、地块、街巷、节点和标志物等室外公共空间场所构成其特色空间,其中,节点可划分为道路交叉口节点、广场节点、过渡节点、出入口节点、参观节点5类。
游客对空间的识别是以视觉感知为主的,而对空间的认同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主的。
因此,村镇特色空间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是变化较大的,既展示了旅游商业文化,也融合了地方社会文化。
边界空间可让游客感知村镇建成区与外围农田景观的差别,对村镇有一个整体意象;地块空间差异可让游客感受到不同的村镇区域,如村落核心区和新建设发展区的区域划分;街巷、节点空间是游客感知、游览、消费和交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导致高密度人群聚集,这在积极方面可让空间更具内聚力和吸引力,在消极方面则影响了街巷空间环境,使街巷和节点的形态变化较大。
标志物也是高密度人群聚集地,但村落标志物多属重点保护建筑等,在旅游发展中变化较小。
在村镇拓展出的新区,会产生新建的街巷、节点、标志物等特色空间。
村民的自建房屋导致村镇区域、街巷、节点、整体风貌等的变化。
村镇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一栋栋房屋共同组合而成,因此自建房屋的建筑形式、位置、层数等都会对村镇的特色空间带来影响,最明显的如大理双廊镇近几年沿湖岸大量新建的海景客栈,3~5层不等,占领了滨水空间,影响了村镇的边界、地块等特色空间形态。
四、传统民居向旅游民居的转型
为满足游客和商家需要,村落中传统民居逐步向旅游民居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民居功能由面对村民生产生活转变为面对游客休闲体验。
民居转型多分为民居转型餐饮、民居转型客栈、民居转型零售3类,它可以让传统民居重获生机,并于活化再利用中实现良性发展,避免一些民居因无人使用而造成的“空心化”损毁。
一旦旅游民居的功能空间发生置换,说明转型已经开始。
转型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功能空间置换、立面易容、结构更替、庭院造景、空间组织改变、表皮与细部处理、服务系统安设8个方面。
民居转型的施工做法为拆除重建、加建、改建装修,传统民居从原有的自用型建造系统转型为营利型建造系统,而村民新的自建房也走向自用型建造和营利型建造综合。
一些旅游民居在转型时未对传统民居深刻了解,加上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的广泛运用,其构筑做法已经完全超出传统民居,陷入盲目彰显的表现形式(如大玻璃窗、钢结构坡屋顶)。
由于旅游民居文化构成和大众审美迎合的复杂性,一些民居呈现出杂糅的建筑外观风格,但多数旅游民居能够在设计与做法上基于传统原型。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演变为小城镇,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形态扩展的结果,关键在于是否形成高于普通行政村等级的集聚核,也就是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是否辐射到周边其他村落。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空间营建和形态变化,这些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影响,或者说是地方政府、开发商、村民、外来商户、游客等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利益是一个隐性因素,利益相关者是显性因素,其中,政府是主要的、决定性的显性因素(尤其是政府编制规划、制订政策与实施管控等),而其他则是修正性因素。
(作者为该系系主任,教授;收稿日期:2016-11-30)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魏云洁]
·预告·
2017年第2~6期笔谈主题:
第2期主持人:孙九霞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第3~4期主持人:郭文
旅游空间正义的伦理与实践反思
第5~6期主持人:张凌云
“一带一路”与旅游
欢迎踊跃投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