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论论文

合集下载

机器人概论论文教育机器人

机器人概论论文教育机器人

教育机器人一、机器人发展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

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

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

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

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

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 公司推出的“UNIMATE”。

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

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

机器人工程导论 论文

机器人工程导论 论文

人类是否面临机器人的挑战?为什么?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摘要: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近50余年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在人类生活领域不断的扩大,国际上正重新认识机器人技术的作用和影响。

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挑战着“人”和“机”的又一次革命。

人类创造了机器人,那么它也应遵守人的命令,在人的控制之下更好的为人类而服务。

关键字:快速发展挑战遵守一、引言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指出:“机器人学的进步和应用是20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

二、机器人对人的挑战,是基于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来说的,它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现代机器人的研究的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

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1962年美国A M F公司推出“V E R S T R A N”机器人,U N I M A T I O N 公司推出的“U N I M A T E”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年,MIT的Robo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在工业机器人飞速发展的同时,在非制造业领域对“机”与环境交互作用更加复杂、控制更加困难、具有智能化的特种机器人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开发也非常活跃。

目前,随着控制系统等其他学科的迅速发展,具有感知、思维、决策功能对环境有较强的自适应性的智能机器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①。

日本的机器人学创始人,已故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先生曾仿照微型控制,并预言“微型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机器人概论论文(共5篇)

机器人概论论文(共5篇)

机器人概论论文(共5篇)第一篇:机器人概论论文论机器人摘要:简要回顾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当今世界机器人技术。

并预测了今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机器人,机器人技术,发展机器人的诞生与发展1920年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剧情是这样的:罗萨姆公司把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的工业产品推向市场,让它去充当劳动力,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

后来,罗萨姆公司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

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农奴)写成了“Robot”(机器人)。

这也是人类社会首次使用“机器人”这一概念。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诞生,推动了现代机器人的发展。

50年代是机器人的萌芽期,其概念是“一个空间机构组成的机械臂,一个可重复编程动作的机器”。

1954年美国戴沃尔发表了“通用重复型机器人”的专利论文,首次提出“工业机器人”的概念;1958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研制出第一台数控工业机器人原型;1959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6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进入成长期,机器人开始向实用化发展,并被用于焊接和喷涂作业中。

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进入实用化时代。

日本虽起步较晚,但结合国情,面向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使用机器人的措施,其机器人拥有量很快超过了美国,一举成为“机器人王国”。

80年代,机器人发展成为具有各种移动机构、通过传感器控制的机器。

工业机器人进入普及时代,开始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得到大量使用,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为满足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趋于小批量、多品种。

90年代初期,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与需求进入了高潮期:1990年世界上新装备机器人81000台,1991年新装备76 000台。

机器人导论论文

机器人导论论文

机器人导论论文对机器人的初步认知及机器人在深海勘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问世以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对机器人的定义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主要是机器人不断地向前发展,新的机型及新的功能不断涌现,并且机器人也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

我记得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许多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机器人的定义多种多样:1.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对工业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装备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够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

”2.美国国家标准局对机器人的定义是:“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执行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任务的机械装置。

”3.法国的埃斯皮奥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学是指设计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现预先规划好的作业系统,并以此系统的使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4.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5.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要发展机器人呢?对我来说机器人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让机器人替人们干那些人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喷漆、重物搬运等;有些工作要求质量很高,人难以长时间胜任,比如汽车焊接、精密装配等;有些工作人无法身临其境,比如火山探险、深海探密、空间探索等;有些工作不适合人去干,比如一些恶劣的环境、一些枯燥单调的重复性劳作等,这些都是机器人大显身手的地方。

毕业论文 机器人

毕业论文 机器人

毕业论文机器人机器人,是指能根据预定程序或经过学习能力,自动地执行人类指令的智能化机械设备。

自20世纪40年代初期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以来,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农业、教育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篇毕业论文将就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机器人发展现状1.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业是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在工厂的装配、生产线、质量检验等领域,机器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出至少260万台机器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机器人已达到了140万台。

在我国智能制造的实践中,机器人也是关键技术之一。

2.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现在已经可以进行心脏手术、肝移植等复杂手术。

另一类是照护型机器人,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技术,实现自动化护理。

3.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可以实现苗种培育、自动种植、农作物检测、果实采摘等工作。

二、机器人的应用场景1.生产制造机器人在生产制造领域是广泛应用的。

它可以对特定的产品进行加工和组装,有力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

2.医学护理机器人在医学护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协助医生完成手术、进行诊断,还可以提供长期的照顾服务。

3.军事作战机器人可以在战争领域中发挥作用,可以在地面、海洋或者空中协助作战,减少了士兵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作战效率。

三、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机器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机器人更好地处理和分析数据,进一步改进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

2.多功能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不仅仅只为一件事情而存在,更多的是具备多个功能的机器人,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的运用价值和使用范围。

3.生物医学生物医学领域也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通过机器人帮助人类进行远程手术等,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关于机器人的论文6篇

关于机器人的论文6篇
第二:聪明透顶。那时,如果遇到难题不用
关于机器人的论文三:我发明的机器人
我的发明
我发明的机器人
我想发明一个机器人,一个老师机器人。因为我们的老师实在是太辛苦了,所以我想发明一个机器人帮助老师工作。老师把讲课的内容输入到机器人的电脑里,机器人就可以帮老师讲课了。机器人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调,它朗读课文的声音可好听了。
关于机器人的论文6篇
关于机器人的论文一:关于机器人的作文 机器人艾莉娜
关于机器人的作文 机器人艾莉娜
我要发明的机器人名字叫艾莉娜,她跟我一样高,身体白白的,胖胖的,摸起来像一个圆鼓鼓的气球。艾莉娜的头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还有一张小小的嘴,最重要的是艾莉娜的声音不像其它机器人那样生硬,而是非常柔和,这样她就能和我们更加亲近了!
每天早上艾莉娜叫我起床,然后就会去做特制的营养早餐,她会做丰富多样的早餐。“啊,好香呀!”“谢谢主人夸奖,您快一点用餐吧,不然凉了吃进去对身体不好的。”吃完了早餐,艾莉娜就送我去学校。下午,艾莉娜跟平常一样接我回家。她就像保镖一样保护着我,这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用担心我的安全了。回到家之后,
她会做一个奶油小布丁,这是我最喜欢的食物,吃完布丁后,她就会督促我去写作业。“这题怎么写啊”“主人应该先算这......”看!艾莉娜正在耐心地教我呢!是等我的作业写完了,艾莉娜就会出几道刚才我不会的类似的题目考考我。晚上我睡觉时它还会讲好听的故事给我听呢!她就像我的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成长。
我吃着机器人做的饭菜,感觉特别开心。没想到这些曾经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场景,今天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真是太喜爱这家机器人餐厅了!
评语:通过对机器人餐厅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机器人餐厅的喜爱。结构清晰,文笔简洁流畅,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真实,从好奇到失望,从激动到喜爱,通过作者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描绘出了机器人餐厅的特色。

工业机器人论文8000字

工业机器人论文8000字

工业机器人论文8000字一、机电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一)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在定程度上可替代人的劳动,对于高辐射、高噪声污染、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工作场合来说,工业机器人是个理想的选择。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较低,只能通过预设的程序进行简单的重复动作,无法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其可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动作单元,从而进行些适应性的工作,这种机器人虽然智能化程度较低,但已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得以成功应用。

在机电体化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第三代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可以通过强大的传感原件收集信息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类似于人脑的判断,因此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独立作业,但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应用。

(二)分布式控制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是通过台中央计算机对负责现场测控的多台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指挥,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安全性,使其成为当前大型机电体化系统的主流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层级可分为两级,三级或更多级,通过中央计算机完成对现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管理和操作控制等,同时,随着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分布式控制系统还可以对生产过程实现实时调度、在线最优化、生产计划统计管理等功能,成为一种集测、控、管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低故障率、便于维护和可扩展等优点,因此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幅提高。

二、机电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就是使工业机器人或数控机床模拟人脑的智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具备定的推理判断、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可大幅提升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甚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对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可预见机电体化技术将向着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机器人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机器人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机器人技术导论》课程论文(注:本文参照百度搜索文库,进行了相关具体的整理与归纳)《类人型机器人——ASIMO的问世》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评定:类人型机器人——ASIMO的问世简介相信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最初印象,会是来自于科幻小说或是科幻电影里,而今,人类的创造能力就如同其无限的想象能力一般,机器人早已不是存在于虚拟的世界里,它已随着科技的进步“登堂入室”,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机器人”一词起源于捷克语,意为强迫劳动力或奴隶。

这个词是由剧作家Karel Capek 引入的,他虚构创作的机器人很象 Frankenstein 博士的怪物——由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而不是机械方法创造的生物。

但现在流行文化中的机械机器人和这些虚构的生物创作物没多大区别。

想象一下未来的生活,机器人在你家里帮你煮饭,帮你做家务,帮你打扫房间或者在你工作的时候递上一杯热热的咖啡?机器人已经能够代替人类做很多人类不想做的事情,甚至不能做的事情。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现代化工厂中,机器人已经很早就代替工人组装汽车,尤其是那些重复性很高的工作。

现在的商场里,也早已开始出售各种类型的清洁机器人,能够自动帮助你清洁家里的地面,虽然目前功能上单一了一点,但是毕竟也帮你做了不少工作。

日本的本田公司(Honda)在1986年就开始类人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到了2011年为止已经20多年了。

在这20多年中,他们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ASIMO的研制成功让Honda公司成为目前这个领域最领先的公司。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了解一下ASIMO 是如何工作的,基本的原理是什么。

ASIMO的名称由来ASIMO, 代表 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

是日本本田公司开发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步行机器人。

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爬楼梯,慢速奔跑的双足机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智能机器人的学习报告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X专业:自动化班级:2012-4【摘要】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蒸汽机,电气,信息3大工业革命,这三次巨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程。

而如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诞生到现在,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相关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工业机器人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用于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系统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机器人技术代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高研究成果,涉及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机器人的研究、制造和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公司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

目前,国际上各大公司都在竞相研制各类先进机器人,以向世人展示其强大的工业实力。

【关键字】分类结构硬件组成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一、机器人分类机器人按其智能程度可分为一般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

一般机器人是指不具有智能,只具有一般编程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机器人。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智能机器人定义。

大多数专家认为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感觉要素,用来认识周围环境状态;二是运动要素,对外界做出反应性动作;三是思考要素,根据感觉要素所得到的信息,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动作。

感觉要素包括能感知视觉、接近、距离的非接触型传感器和能感知力、压觉、触觉的接触型传感器。

这些要素实质上就相当于人的眼、鼻、耳等五官,它们的功能可以利用诸如摄像机、图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器、导电橡胶、压电元件、气动元件、行程开关等机电元器件来实现。

对运动要素来说,智能机器人需要有一个无轨道型移动机构,以适应诸如平地、台阶、墙壁、楼梯、坡道等不同的地理环境。

它们的功能可以借助轮子、履带、支脚、吸盘、气垫等移动机构来完成。

在运动过程中要对移动机构进行实时控制,这种控制不仅要包括位置控制,而且还要有力度控制、位置与力度混合控制及伸缩率控制等。

智能机器人的思考要素是三个要素中的关键,也是应赋予机器人的必备要素。

思考要素包括判断、逻辑分析、理解等方面的智力活动。

这些智力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而计算机则是完成这个处理过程的主要手段。

智能机器人根据智能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1)传感型机器人——具有利用传感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接近觉、力觉和红外、超声及激光等)进行传感信息处理及实现控制与操作的能力。

(2)交互型机器人——机器人通过计算机系统与操作员或程序员进行人-机对话,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与操作。

(3)自主型机器人——在设计制作之后,机器人无需人的干预,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自动完成各项拟人任务。

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基于感觉控制的智能机器人(又称第二代机器人)已达到实际应用阶段;基于知识控制的智能机器人(又称自主机器人或下一代机器人)也取得较大进展,已研制出多种样机。

二、机器人的结构组成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和复杂机械五大部分组成。

具体如下:执行机构——即机器人本体,其机械臂部分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等于机器人的自由度大小。

出于仿生学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

驱动装置——驱使执行机构运动的机构,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信号,借助于动力元件使机器人进行一系列动作。

它的输入值是电信号,输出值是线位移量和角位移量。

机器人使用的驱动装置大部分是电力驱动装置,当然也有采用液压、气动等进行驱动的机器人。

检测装置——其作用是在机器人运行实时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及工作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信息进行比较后,对执行机构发出调整指令,以保证机器人的动作按照预定的要求进行。

控制系统——根据进行方式分类有两种。

一种被称为集中式控制,即机器人的全部控制交由一台计算机完成。

另一种是分散(级)式控制,即采用多台计算机来分担机器人不同部分的控制。

而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为点位控制、连续轨迹控制和力(力矩)控制等。

目前来讲,机器人在工业应用最为广泛(约占70%到80%),而工业机器人中应用最广的是机械臂,目前一般机械臂的自由度数不超过6个,而有的时候工厂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在满足一般生产要求动作的情况下,反而适当地减少l到2个自由度以使效率最大化。

从技术观点出发,把机器人手臂的6个自由度分成两部分,即臂部确保3个自由度,腕部为l到3个自由度,这样的分配方法,符合臂部3个自由度决定它在空间的位置,腕部3个自由度决定它的姿态的技术要求。

机器人臂部的3个自由度可以由移动副和转动副以不同形式的组合而成,而这种组合形式不仅决定了机器人手臂的运动坐标形式,同时也决定了机器人手臂在空间运动范围内的不同的形状。

各种坐标形式不同的臂部运动,即运动范围分为以下四种:直角坐标型、圆柱坐标型、极坐标和关节型。

三、机器人的硬件组成机器人系统具有3个基本部件:机械手、控制器及动力源。

在某些机器人系统中可以看到第4个部件,端部执行件,有关这些部件将在下面小节描述。

这些微信息处理器不是8位、16位就是32位的信息处理器。

这种功能使控制器的运行具有非常好的柔性。

控制器可通过通讯线路发出电子信号,发出能与机械手各轴线进行沟通的电信号,机器人机械手与控制器之间这种双向交流可使系统的位置及运行维持在不断修正及更新得状态下,控制器还可以控制安装在机器人手腕端部的任意工具。

控制器还有与工厂中不同计算机开展交流的任务,这个通讯网络可使机器人成为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基本定义,机器人是一台可再编程序的多功能机械手。

所以,控制器必须包含某种形式的记忆存储器,以微信息处理器为基础的系统常与固态记忆装置连同运行。

这些记忆装置可以是磁泡、随机存取记忆装置、软塑料磁盘或磁带。

每种记忆存储装置均可存储编程信息以便以后回忆使用。

动力源是向控制器及机械手供给动力得装置,有两类动力供给机器人系统。

一类动力是供控制器运行的交流点动力,另一类被用于驱动机械手各轴。

例如,若机器人的机械手由液压或气压装置控制,则控制信号被发送到这些装置才能使机器人运动。

每个机器人系统均需要动力来驱动机械手,这种动力既可由液压动力源、气压动力源,也可以由电力动力源提供,这些动力源是机器人工作单元总的部件及设备中的一部分。

当液压动力源与及机器人机械手底座相连接,液压源产生液压流体,这些流体输送到机械手各控制元件,于是,使轴绕机器人底座旋转。

压力空气被输送到机械手,使轴沿轨道作直线运动,也可将这种气动源连接到钻床,它可为钻头的旋转提供动力。

一般情况下,可从工厂得供给站获取气动源并做调整,然后将它输入机器人机械手的轴。

电动机可以是交流式的,也可以是直流式的。

控制器发出的脉冲信号被发送到机械手得电机。

这些脉冲为电机提供必要的指令信息以使机械手在机器人底座上旋转。

用于机械手轴的三种动力系统任一种均需要使用反馈监督系统,这种系统会不断地将每个轴位置数据反馈给控制器。

每种机器人系统不仅需要动力来开动机械手的轴,还需要动力来驱动控制器,这种动力可由制造环境的动力源提供。

在大部分机器人应用的场合见到的端部执行件均是机械手手腕法兰相连接的一个装置,端部执行件可应用于生产领域中许多不同场合,例如,它可用于捡起零件,用于焊接,或用于喷漆,端部执行件为机器人系统提供了机器人运行时必须的柔性。

通常所设计得端部执行件可满足机器人用户的需要。

这些部件可由机器人制造商或机器人系统的物主制造。

端部执行件事机器人系统中唯一可将一种工作变成另一种工作的部件,例如,即日起可与喷水割机相连,它在汽车生产线上被用于切割板边。

也可要求机器人将零件安放到磁盘中,在这简单的过程中,改变了机器人端部执行件,该机器人就可以用于其它应用场合,端部执行件得变更以及机器人的再编程序可使该系统具有很高的柔性。

机器人技术最经常使用的传感器分为接触式的与非接触式的。

接触式传感器可以进一步分为触觉传感器、力和扭矩传感器。

触觉或接触传感器可以测出受动器端与其他物体间的实际接触,微型开关就是一个简单的触觉传感器,当机器人得受动气端与其他物体接触时,传感器是机器人停止工作,避免物体间的碰撞,告诉机器人已到达目标;或者在检测时用来测量物体尺寸。

力和扭矩传感器位于机器人得抓手与手腕的最后一个关节之间,或者放在机械手得承载部件上,测量反力与力矩。

力和扭矩传感器有压电传感器和装在柔性部件上的应变仪等。

非接触传感器包括接近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声敏元件及范围探测器等。

接近传感器和标示传感器附近的物体。

例如,可以用涡流传感器精确地保持与钢板之间的固定的距离。

最简单的机器人接近传感器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射机和一个光敏二极管接收器,接收反射面移近时的反射光线,这种传感器的主要缺点是移近物对光线的反射率会影响接收信号。

其他得接近传感器使用的是与电容和电感相关的原理。

传感器有静态探测与闭环探测两种使用方法。

当机器人系统的探测和操作动作交替进行时,通常就要使用传感器,也就是说探测时机器人不操作,操作时与传感器无关,这种方法被称为静态探测,使用这种方法,视觉传感器先寻找被捕捉物体的位置与方向,然后机器人径直朝那个地点移动。

相反,闭式探测的机器人在操作运动中,始终受传感器的控制,多数视觉传感器都采用闭环模式,它们随时监测机器人的实际位置与理想位置间的偏差,并驱动机器人修正这一偏差。

在闭环探测中,即使物体在运动,例如在传送带上,机器人也能抓住它并把它送到预定位置。

为使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和动作所执行的各种控制手段。

作为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包括范围十分广泛,从机器人智能、任务描述到运动控制和伺服控制等技术。

既包括实现控制所需的各种硬件系统,又包括各种软件系统。

最早的机器人采用顺序控制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机器人采用计算机系统来综合实现机电装置的功能,并采用示教再现的控制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机器人控制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离线编程、任务级语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能行为控制等新技术。

多种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智能机器人的实现。

四、机器人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待完善。

目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方向有如下几类:机器人机构技术——目前研究重点是机器人新的结构、功能及可实现性,其目的是使机器功能更强、柔性更大、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同时研究机器人一些新的设计方法,探索新的高强度轻质材料,进一步提高负载自重比,并且机器人机构向着模块化、可重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