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

中医药通报 ・ 仲景研究
● 陈瑞 春
关键 词 伤寒 论 用 药法 临床 实践
说 “ 气 《 寒论 》 伤 用药 法度谨 严 , 变化 汤 , 表寒虚证 的桂枝 汤 ; 里热 实证 的 论 》 :伤 寒 …… 心 下 逆 满 , 上
灵 活 , 而不死 , 而 不乱 , 有 规 白虎汤 、 严 活 是 承气汤 等 , 法方 药的 统 冲胸 , 则 头 眩 , 沉 紧 , 苓 桂 枝 其理 起 脉 茯
律 可循 的 。兹 就其 若 干 问题 , 合 结
一
性, 是极其严 密 的。例如 , 一病 白术甘草 汤主之 。 《 匮》 “ 走 有 ”金 有 水
临床实践 , 谈点 粗浅 的体 会 。
者 , 姓 , ,0岁 , 李 男 5 腹泻 经 年 , 复 肠 间 , 反 漉漉 有 声 , 之 痰 饮 ” 谓 。本 病
确 定主证的前提下 , 层层 伸展 , 有顺 皮 , 服后竟无 反应 。前后互 参 , 涩 效 。 比如 , 小 青 龙 汤 的 运 用 而 收 以 有逆 , 随证变方 , 示人 以规矩 。 不止 , 中无 益 , 土 抑 木 , 和 寒 论 , 照原 文 “ 温 培 调 按 伤寒 表不 解 , 心下 有
考》《 、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 等著作 8 独著《 部, 陈瑞春伤寒论》 伤寒实践论》 和《 。
・ 者掌舷 江西中医学魔 30 6 30 0
若 表 证 突 出 , 中酸 敛 之 五 味 、 其 芍
药, 且往 往用 量 宜轻 。因为 小 青龙
T a i o a h n s  ̄en o r a 9 r d t n lC i e e Me i eJ u l i n
一
作者简介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对张仲景之《伤寒论》关于治咳喘之经文、方药及其机理进行分析。
认为治喘大法为发则治标,缓则治本;宣降肺气、祛痰化饮、理气和胃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治法。
标签:伤寒论;张仲景;哮喘;方剂;经方《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圣书”。
它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1]。
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笔者作为一名儿科医师,临床所见小儿外感病发病最高,这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密不可分。
而咳、喘则是小儿外感病中的常见病证,笔者就将临床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小儿咳喘的部分体会简述如下。
小儿咳、喘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甚则肺气郁闭所引起,病位在肺。
可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身疼痛等症状,属《伤寒论》之太阳病范畴[2]。
据临床辨证之寒热不同,笔者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进行治疗。
1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2条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3]。
其病机为肺主气而司呼吸,邪热壅肺,宣降失司,故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热迫津泄,则有汗出。
其“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
因此,本证重点在于肺热壅盛[4]。
该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倍重于麻黄,可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又能外透肌表;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更增平喘之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伤寒论》温扶阳气法临床运用举隅

笔者受其学术思想熏陶 、 影响 , 在三十多年 的临床工 作 中,
对一些 阳虚阴寒患者 运用 温扶 阳气法治疗 , 取得 了较 好疗 效 ,
举例如下 。
1 心痹 ( 风湿性 心脏病 ) 张某 , 4 , 1 7 女 6岁 于 9 7年 3 1 月 7日初诊 。主诉 : 下肢关节 疼痛 1 余年 , 疼痛加重 , O 近来 卧床不起 2 。现病史 : 年 患风心病 并发心衰 1 , 1 7 年 6 4年 于 9 5 月在市某医院行“ 左径二尖瓣扩张
中图分类号 : 2 R2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7 2 4 (0 80 - 0 5 -0 10 - 3 9 20 )2 0 9 2
延 长至 1 1 , 年 次 且症状 较轻 。证 明仲景温扶 阳气法对 本病亦 汉代张仲景 的《 伤寒 论 》 奠定 了 中医学辨证 论治 的理论 基 础, 其所创经方将理 、 、 、 法 方 药有机地 结合在 一起 , 开创 了中医 学 辨证论治 的学 术 体 系。《 寒 论 》 立 的 汗 、 、 、 、 、 伤 创 吐 下 和 温 清、 补八 法, 中温法 即温扶 阳气之法 , 《 消、 其 是 伤寒论 》 整个 治
疗法则 中始终贯穿的基本 精神 。体现了《 素问 ・生气通 天论 》 : “ 阳气者 , 若天 与 日, 其所 , 折 寿而 不彰 , 天 运 当 以 日光 失 则 故 明。重视人 体阳气 的重要思想 。 ” 我国著名 中医学家 、 教育家 、 现代经方大 家吴佩衡 ( 笔者 外 有 效。 2 痹证( 冠心病 , 湿性 关节炎) 风 王某 , ,6岁 , 2 0 女 7 于 0 6年 2月 2 0日初诊 。主诉 : 冠心 患“
湿 活 动 。现 卧 床 呻 吟 , 关 节 酸 痛 , 关 节 剧 痛 , 瘦 无 华 , 膝 髋 面 两
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

24中国乡村医药咳嗽在临床上可见于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本文借助《伤寒论》中与咳嗽相关之条文,结合经方在咳嗽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对咳嗽的六经证治进行一些阐述。
1 太阳病咳嗽《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基础证包括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
前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症状以“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为代表,前贤称为“麻黄八症”。
由于此证缘由风寒束表,卫阳受遏,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也可导致肺气上逆之咳嗽,治宜麻黄汤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表寒一散,肺之宣降一复,则咳嗽自止。
后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其与麻黄汤证之鉴别要点在于有汗与否。
若出现“喘家作”,即咳喘的桂枝汤兼症,可加厚朴、杏子以增强疗效。
此外,《伤寒论》太阳病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由于饮邪流动不居,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停于身体不同部位,可引起多种症状,故本条或然证众多。
咳嗽作为其中之一,为饮停心下,水寒射肺,肺气上逆所致。
故治疗当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对于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认识、临床运用及体会,许多医家也有论述。
刘渡舟在《伤寒论临证指要》[1]中说:“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咯痰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其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莹,形同鸡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
”傅元谋[2]认为在《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的5个加减变化中,其中有4个去麻黄,故在小青龙汤中麻黄非主要药物,且小青龙汤主症为“咳”“喘”,针对的是以里饮为主而外寒次之的咳喘证,应用时更重视水饮的辨证而轻于外邪,往往去麻黄并加附片、薏苡仁以加强化痰除湿之力,用于治疗痰湿类咳嗽时效如桴鼓。
对于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功能虚衰的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张震);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杨珺超)通信作者:杨珺超,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张 震 杨珺超患者,当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对于一般患者,使用本方也只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急救之法,不可久服,一旦疾病缓减,就应当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后。
《伤寒论》预防思维特色及临床运用

2 . 1 乙肝 、 肝硬化的防治现状 : 据统计 , 近年来肝病在世界
范围 内患病率很高 , 给人类 的健康 造成 巨大损害 。其 中仅 乙型肝炎在全球就有近 4亿 的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因相 当
一
部分患者病情隐匿 , 乙肝 向肝 硬化 的演变是悄 然地递 进
眼于患者就诊 时 的症状 和体征 来辨 证施 治 , 这种 “ 见 证 治
证” 的治法 , 虽然 方证 相应 , 但 对 于乙肝 、 肝 硬化 这类 具 有 动态性 、 渐进性 特点 的疾病 , “ 见证治 证” 忽略 了证 与证 之
上看 , 针灸预 防 、 药物预 防、 服药 时间预 防 、 药后 调护预 防 , 丰富多彩 。仲景 不但 将六 经 病 动态 的过 程 阐述 得 淋 漓尽 致, 同时将 整体论治 、 动态照顾的辨证思维特色 隐含其 中。 1 . 1 预 防的整 体辨证思维 : 整体辨证 思维强调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 , 强调 人 与 自然息 息相 关 , 这 就要 求我 们在 疾 病的预 防中也应 着 眼全局 , 顺 应 自然 。如《 伤寒 论 ・ 伤 寒
胃胀 , 头 目不清爽 , 查肝功 : A L T 4 0 1 U / L , A S T 3 2 3 U / L, 肝
思维解决患者 的实 际问题 。
触 冒, 必婴暴疹… …” 另外, 在 五脏 一体 观 的理 论指 导下 , 仲景于 《 金 匮要 略》 指出: “ 见 肝 之病 , 知 肝 传脾 , 当 先 实
脾” 。这种先安未 受邪 之地 以 防传 变 的治疗 , 无 疑是 对 整
2 . 2 运用验案 : 赵某某 , 男, 4 5岁 , 2 0 1 0年 7月 2 3日初诊 。 慢性活动性 乙型肝 炎 1 0余年 , 胃胀 难忍 3天 。刻 诊 :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
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在此五个部分中,均有托名道家人物的医药著作。
[1]两汉医药著作大多与道家有关,甚至直接托名道家推崇的上古人物,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
黄老学派尊黄帝、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而其理论基础则是老子哲学。
这一时期是老子哲学的黄金时期。
[2]早在战国中期的齐国,取代姜氏政权的陈(又称“田”)氏,为强化其统治,以传说中的上古黄帝为远祖,由此兴起了“黄帝”思潮。
这一思潮实为老子学说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和发展,
故被史家称为“黄老之学”。
这一学派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影响日渐扩大,及至西汉初年,由于黄老学者盖公提出“贵清净而民自定”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并为刘汉王朝所接受,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者安邦治国的思想来源。
这一学派由此一举而占据统治地位达六七十年之久,其影响遍及政治、文化、科技、民风等各个领域,当然医药学也不例外。
如就学派的思想而言,先秦、汉初的儒、墨、法等均主张积极入世而有作为,干预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惟有道家力主效法天道自然,清净无为,贵生养神,并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防治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所以医与道的共同语言较多。
[3]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儒、道、释都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互相渗透融合。
但推究起来仍以儒、道两家为最。
任氏认为:“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派很多,影响深远的不过孔、孟、老、庄四家。
四家中孟子是作为孔子的辅翼而出现的,庄子是作为老子的辅翼而出现的。
说到底只有孔子、老子两家”,[4]是非常中肯的话。
以儒、道相比较,道学更早于儒学。
从学术传承来看,诸子之学皆起于战国时期,惟道家之学在战国以前。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就曾向老子问礼,做过老子的学生。
孔子见老子后曾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5]
从现存文献典籍来看,先秦诸子中也惟有道家独盛。
《汉书?艺文志》所载“九流”(九家之学,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家、杂家、农家)之中,以道家文献著作最多,计993篇,雄踞诸子百家之冠。
尤其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亡佚两千多年的帛书《黄帝四经》,为我们研究先秦“黄老之学”提供了重要文献,确证黄帝为道家之宗。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退六经。
”可见秦汉时期道学的地位。
两汉炼丹之风席卷大江南北。
由于医、道之间的特殊关系,著名医家及其医学著作,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很少能不受道风影响而打上烙印,贤明如张仲景也不能例外。
据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介绍,侍中王仲宣20岁时,张仲景诊断他有病,“四十当落眉,眉落半年而死”,建议他服食五石汤可免。
但仲宣根本不信,给他的五石汤也不服用,后果如期而眉落,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时人认为仲景医术之神,“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五石汤由五种石药组成,现在虽不能测知究系何药,但与这一时期流行的五石散(又名“寒石散”)、五灵丹肯定有其内在联系,是知仲景善用道家炼丹石药的。
[6]过去学术界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只是用静态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医学与道家二者的关系,片面强调宗教与医学存在对立冲突的一面,而没有把二者的关系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动态观察。
医道二家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相互竞争排斥的一
面,又有彼此依托互相促进的一面。
一方面,道家出于宗教信仰目的的需要,以医传教,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也不断吸取借鉴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成就,许多医家也“援仙入医”。
[7]根据任氏的考证,中国医学最古的流派有三: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并认为张仲景是属于神农本草一派的。
[8]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说法。
刘渡舟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9]1畅《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为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明以后刊印的都是后代的辑佚本。
这部书就是按道家“轻身延年”、“不老神仙”、“长生不死”的养生思想写成的。
书中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类)。
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
分别看来,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这种三品分类法,即以各种药物的药性是否有助于养性延命和轻身不老
作为划分标准。
正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第十一》开卷引《神农四经》所说的“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上品药120种,多属补养类药物。
“多服久服不伤人”;其作用是“养命以应天”,“养命”在这里是关键点。
中品药120种,有些有毒,有些无毒,为遏病和补虚羸的药,当“斟酌其宜”;其作用是“养性以应人”,“养性”是关键点。
下品药125种,多属“有毒、不可久服之药物”,专用于除寒热、攻邪气;其作用是“治病以应地”,“治病”是关键点。
将“命”与“性”分开来讨论的最早当数老庄,老庄论生与死,即有“生之徒十三,死之徒十三”的判别。
庄子“缮性”论,便开始了“性”与“命”的讨论。
而《神农本草经》的写作,尤其是用“养命”和“养性”来分类药物的方法,显然是受了早期道家性命分别说的影响。
只是老庄论性命尚未与应用科学结合,同时也未与道家方术之士一些特有的修炼结合。
《神农本草经》可以看成是道家神仙思想有一定成熟度的产物,以养命、养性、治病分类药物,这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在仙、凡二用上找到了实用资源。
无论是道家修仙还是自然人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