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发挥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并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在2024年有幸研读了《伤寒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伤寒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多种类型的伤寒病及其病理特点、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其中,明确的病状描述和丰富的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新知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

在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不可治之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也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个别施治,与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伤寒论》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开启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大门。

综上所述,《伤寒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学习收获。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
卫、 营、 伤 营卫 俱 伤 为 纲 。方 氏据 此 将 太 阳篇 分 为 卫 中风 、 伤 寒 、 营 营卫 俱 中伤 风寒 三篇 。将 桂 枝 汤 证 及 其 变 证 一 类 条 文 列 人 “ 中风 篇 ” 麻 黄 汤 证 卫 .
主 错 简 , 新 考 订 , 重 新 调 整 了 篇 次 、 文 , 对 重 并 条 他
肌 表 营 卫 之 气 与 邪抗 争 , 则形 成 太 阳病 , 太 阳为 故
医 家 已在研 究 《 寒 论 》 伤 上作 了一些 新 的尝 试 。如
病最 易 , 而其 邪 之 出 入 , 病 之 传 变 , 最 能反 映 疾 又 伤 寒 的顺 逆 。所 以说 , 经 应 以太 阳为 纲 。故 方 氏 六 在 《 问》 或 中指 出 : 经 为 纲 , 为 目 , 经 皆然 也 , “ 变 六 太 阳一 经 , 关 有 始营 卫 之 道 二 。”】 ‘ 寒 本 天 紧 [2 风 ]
机一 条 , 纲 一 经 纲 领 , 择 本 经 至 当之 脉 证 而 表 提 必
及 条 文前 有 “ 寒 ” 字 的列 人 “ 伤 寒 篇 ” 青 龙 伤 二 营 。 汤 证 及 有 关 营 卫 两伤 的条 文 ,如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证 、 枝二 麻 黄一 汤 证 、 枝 二 越 婢 一 汤 证 等 列 人 桂 桂 “ 营卫 俱 中伤 风 寒篇 ” 他 说 : 经 为 纲 。变 为 目。 。 “ 六 经 皆然 也 。 太 阳 一经 , 紧关 有 始 病 营 卫 之 道 二 . 所
不 解 。 纠 正这 种 混 乱局 面 。 要 满足 医疗 和学 习的需 要 , 迫 切要 求 有 一个 新 的读 本 。宋 代 以来 , 些 则 一
对 伤 寒 六 经辨 证 。 氏认 为六 经 应 以太 阳 为纲 。方 方 氏认 为 太 阳 主 人 身 之 表 , 外 邪 袭 人 , 犯 肌 表 , 而 首

经典发挥——从《伤寒杂病论》到临床

经典发挥——从《伤寒杂病论》到临床
白, 脉沉 涩细缓 。乃肝寒 脉凝 , 行 当归四逆 加吴 茱 萸 生姜 汤 方 , 当 去渣取 汁温 服 , 2次 。 血 用 日 不通 , 致月经 停 止 , 导 而病 “ 经” 归 、 闭 ; 白芍 、 枣 活血 养 血 , 红 细辛 温经 按 : 人 厥 阴, 随 其 厥 阴之 病 则 治宜养 血通脉 , 温经散 寒 ; 当归四 散寒 , 拟 桂枝通血分之 阳 , 木通通 经络 化 , 素问 ・ 《 至真 要 大论 篇》 : 帝 说 “
春月某 日就诊 。1年前 开始 发 生月 则稽 迟 , 而不 行 ” 故其 小 腹 不温 泣 ,
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之滞 , 草补 中以益血 气生化 之源 , 日: 阴何 也 ?歧 伯 日: 阴 交 尽 甘 厥 两 当归 1 2克 , 枝 1 桂 0克 , 白芍 吴茱萸 、 以逐 陈寒 , 生姜 共奏养 血通 也” 。两阴交 尽 谓之 厥 阴 。厥 阴为
・作 者 单 位 湖 北 中 医学 院 (30 1 40 6 )
厥 阴为病 , 进则 阳胜而发 热 , 退则 阴
Ta i o a hn s dcn o r a 2 rdt n lC ieeMe iieJ un l 1 i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20 0 7年 l 0月
木通 1 0克 , 甘 草 1 炙 0克 , 茱 萸 姜 、 为 桂枝 汤 , 和 营卫 , 和 吴 红枣 善 调
1 0克 , 姜 1 。 生 0克
以上煎 服 , 2次 。 日 药 服 5剂病 愈 。
血气 , 阴阳顺接之常 , 寒去脉 复其 使
通 , 回经 潮 , 服药 5剂病愈 。 厥 故
按 : 素 问 ・上 古 天 真 论 篇 》 《 说 : 女子 ……天癸至 , 脉通 , 冲 “ 任 太 脉盛 , 事 以 时下 ” 月 。王 冰 注 : 所 “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2017-08-12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

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

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

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1 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

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

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

每天1剂,水煎服。

服3剂即头痛消失。

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

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

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如太阳病篇,共有条文178条,方剂74个,而讨 论太阳病典型病证的只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而 大部分则是讨论其兼证、变证、类似证的证治,其 中变证尤多。就其论主证的证治,亦多非典型的, 如太阳中风证的证治,其典型的条文只有12、13、 95条,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其典型脉 证,其主方是桂枝汤。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其丰富而灵活的辨证论治 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认为,讨论《伤寒论》的理 论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从辨证方法和 治法方药两个方面展开。下面我想重点谈谈《伤寒 论》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这个话题。 《伤寒论》虽说是113方,因禹余粮丸(88条) 有名无药,又有4方是单味药(蜜煎方、文蛤散、猪 肤汤、甘草汤),所以具有配伍意义的实际上只有 108方。

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 汤,如前法。”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 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虽以六经病分篇,但对六经病 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 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 通过对这些复杂病情的讨论,从而揭示诊察 的规律和方法。

2.实验研究
例如历来争论最多的桂枝汤的作用,是发汗还是止汗? 富杭育等对桂枝汤的实验研究表明,桂枝汤有双向调节作用, 即在不同的机体机能状态下,既能发汗,也能止汗,既能使 过高的体温下降,又能使低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证明了古 人“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论断。
查显元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进行了实验研 究,实验方分为: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 术、桂枝汤去芍加茯苓白术。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加茯苓 白术汤在镇痛、解热、发汗、利尿等作用为优,提示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药物组成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为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