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3 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出版社教案

西南大学出版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整数加减乘除运算。

2. 提问:在整数运算中,如果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该如何计算?(二)探究新知1. 教师展示例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思考运算顺序。

2. 学生独立完成例1,并展示解题过程。

3. 教师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4. 教师展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思考小括号的作用。

5. 学生独立完成例2,并展示解题过程。

6. 教师总结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更简单。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3题,巩固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括号的作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括号的作用,使学生掌握了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 -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符号。

2.能正确阅读和解决包含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3.借助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

2.能够理解和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教学难点1.将混合运算题目记录下来,并正确解决。

2.通过反复实践,能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解法以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程序1.引入教师通过出示包含加减乘除符号的小数四则运算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发对混合运算的兴趣。

2.基础讲解教师针对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符号的定义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对于这些符号的加减乘除运算在数学中的实际意义和运用。

3.混合运算讲解教师对混合运算的特点进行讲解。

运用例题进行分析和练习,深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4.实例演练教师通过试卷、小练习等方式进行演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包含混合运算符号的问题,并适时进行课堂讲解。

5.考核讲解教师对于四则混合运算的考核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强化逻辑思考能力和计算速度。

6.复习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复习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混合计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1.案例演示法:突出混合运算实际运用场景,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2.群体讨论法:通过单项测试、小组测试等方式,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合作的能力。

3.案例练习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筋骨清晰、形式多样的例题进行演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竞赛评价法:通过竞赛、评价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1.及时反馈学生解题情况和进步。

2.定期安排小考测试和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

3.对学生进行集体轮流讲解给出的混合运算题目,提高学生对于混合运算题的掌握程度。

总结本节课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练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混合运算中的重难点。

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进行的。

教学目的是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理解运算法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四步式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的正确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入课题。

口算:(卡片)
(二)新授
1.教学例1:79-100 5 2;教学例2:54+100 5 3。

思考问
题:这两道题包括几级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三个小朋友正在买东西,文具盒每个7元,他们买了6个文具盒,买书包用去55元,你能算出他们一共用去了多少元吗?
(三)总结
只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只有乘、除法混合的运算,也是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加、减、乘、除法混合的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算式中有括号的,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来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西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和解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口算和解题。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以支持课堂讲解。

2.教师还需准备一些口算和解题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练习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通过示范一些简单的口算和解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概念讲解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就是一种将加减乘除结合起来进行的混合运算,它通常是由一个式子组成的,需要根据记号和算式的优先级依次进行计算。

2.运算法则。

在进行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时,需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计算:先乘除,后加减。

在进行乘除运算时,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也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讲解案例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讲解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综合练习练习分为两个部分:1.口算训练:询问学生口算的答案,通过这个方式来帮助学生训练口算能力,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解题练习:通过几道练习题来检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业布置通过几道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时与学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西南大学出版社官网教案

西南大学出版社官网教案

一、课程背景本课程为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编写。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的区别,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能够灵活运用。

4. 培养学生确定位置的能力,能够根据描述确定物体的位置。

5.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

6.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7.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8. 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性质。

9.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统计的能力,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10. 通过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乘除法运算律。

3. 确定位置:根据描述确定物体的位置。

4. 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

5.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性质。

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8. 统计:进行简单统计,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9. 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7春四年级数学下册1四则混和运算教案3新版西师大版20170418429

2017春四年级数学下册1四则混和运算教案3新版西师大版20170418429

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相关练习,练习二
教学目标: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复习上节例3和例4的解题方法
2.说出课本练习二:第1,2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二、指导学生做课本练习二各题:
1.第1、2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计算、共同纠错;
2.第2题,解决问题
提示:先求出田径组人数,再求出武术组的人数是田径组人数的几倍?
列式解答:
3.第4题.
1.指定的运算顺序
2.添括号
3.计算
比较:计算结果为什么不同
(1)(2)(3)(4)
第5题.
1.先计算,
2.再比较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

3.再比较计算结果为什么不同 4.小结
第6题:
可反复试添试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四、拓展延伸:
9页思考题
五、教后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读写含有加减乘除混合的整数运算式;
2.能够利用运算知识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3.战胜数学恐惧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授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三、教学重点
1.整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2.读写四则混合运算式。

四、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式的读写和计算。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准备
黑板、彩色粉笔、拓展练习题集。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的定义。

2.讲解
板书: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定义,加减乘除运算符的标志,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

学生跟随老师口算示例题目,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计算规律。

3.练习
•在黑板上,教师出示一个整数运算式,学生对其进行简单计算,并口头念出答案。

•将运算式分拆为只含一种运算符的式子,再进行计算。

•让学生用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计算拓展练习题,并在答案后检查是否计算正确。

4.巩固
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总结学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合理讨论构造算式。

5.作业
布置相应的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了解和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课上多次提高学生口算计算速度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西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西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西师大版我是一名四年级数学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的章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法则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的规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运算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5元,又买了一块橡皮花了3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2. 讲解与演示:我利用黑板和粉笔,结合PPT,向学生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解释。

3. 随堂练习:我在讲解后,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进行计算和解答,以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清晰的符号,将运算顺序和法则展示给学生,方便他们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

例如:1. 小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5元,又买了一块橡皮花了3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2. 小华有20个苹果,他给了小明6个,又给了小红8个,请问小华还剩下几个苹果?答案:1. 8元2. 6个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知识点: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材第4~6页,例3,课堂活动1,2,练习一,1,2,5,思考题。

◆教学提示
例3是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时,重点防在引导学生列出混合运算算式后讨论运算顺序。

首先得出“师徒合作的零件个数÷师徒两人每时共做的个数=师徒合作的时数”,从而列出“(147-27)÷(12+18)”。

再讨论“为什么要用两个括号”、“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例3的计算后,可引导学生对照计算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培养计算能力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与态度:
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注意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难点
掌握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多媒体出示工厂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很多制造工厂,因此,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怎样才能培养技术高超的工人呢?其中,由有经验的工人担当师傅,新工人作为徒弟,经过几年的学习,就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间加工零件的工厂,看看里面的数学问题吧!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刻体会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二)探究新知:
多媒体出示课本第4页例3情境图。

①让学生仔细读题,提问:用你们现有的知识能做出这道题吗?
②你们能用自己话概括这道题的思路吗?
③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
师徒合作的零件个数÷师徒两人每时共做的个数=师徒合作的时数。

④让学生在刚才总结的文字的基础上列出式子:(147-27)÷(12+18)
⑤讨论为什么这个式子要有两个括号?
⑥讨论有两种括号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先做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⑦完成例3的计算过程。

⑧引导学生对照着计算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

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计算的本质。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页,课堂活动1。

用6,3,2,4这四个数借助加、减、乘、除和括号等运算符号列出结果是24的算式。

答案不唯一。

2. 教材第5页,课堂活动2。

不计算,判断每组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再集中订正。

(四)达标反馈
习题:
教材第5页,练习二,第1题计算。

①(220-185)×14 ②500-300÷25 ③25×(33+19)
④(459-27×5)÷36 ⑤(53+19)÷(12×2)⑥(253-195)×(72÷6)
答案:
①490;②488;③1300;④9;⑤3;⑥696。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在使用小括号的时候,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第3课时:
1.教材第5页,练习二,第2题。

2.教材第6页,练习二,第5题。

3.教材第6页,练习二,思考题。

答案:
1.21元;
2.459,45;
3.答案不唯一,仅供参考。

(3+3)÷(3+3)=1 3÷3+3÷3=2
3×3-3-3=3 (3×3+3)÷3=4
(3+3)÷3+3=5 3+3+(3-3)=6
3+3+3÷3=7 3×3-3÷3=8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一般步骤
概括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老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

老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老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学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老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老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老师可以利用自我提出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根据合作的方式(互相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老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老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地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老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会遇到新的问题,当这种行动过程中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中国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时,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