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可编辑全文】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三维目标]1.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预习导引]1. 目标点击(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3)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学法指导(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3. 作者简介光未然,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

1913年11月1日出生。

4. 背景资料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

《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
一、教案
教材:《黄河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2.学生准备好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2.阅读理解:学生认真阅读《黄河颂》,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
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3.课堂讨论:学生就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名句进行解读和讨论,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归纳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黄河颂》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5.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对《黄河颂》的理解。

二、课后练习
1.请说明《黄河颂》是由谁创作的,他是怎样表达对黄河的敬仰之
情的?
2.简要介绍一下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谈谈你对《黄河颂》这篇文章的感受,你觉得它有哪些优点和亮点?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觉得如何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
以上是《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深入理解这篇经典名篇,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愿我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奋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添砖加瓦!。

黄河颂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黄河颂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黄河颂》导学案学习目标1. 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学法指导(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学习课时:2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生字注音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浩荡.()臂膀.()九曲.连环()2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 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二、自主学习(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1课时课题:《黄河颂》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巓()澎湃()狂澜()浊流()滋长()哺育()摇篮()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澎湃:3.原文填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南。

惊涛澎湃,()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成九曲连环;从()下奔向()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两面。

4.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⑵5.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6.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扮演——【合作探究】1.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5.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展示提高】1、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1.“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评论:【巩固拓展】课外语段阅读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CC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CC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diān (巅)峰流xiè(泻) 发yuán(源)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4.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5.背景链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黄河颂》学案3

《黄河颂》学案3

《黄河颂》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走近光未然:2.了解黄河大合唱:3.给下列生字注音巅()哺()澎湃()澜()4.解释词语澎湃:浩浩荡荡:5.朗读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二、合作交流,文本探究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三、课内检测,巩固提高1.《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________为配合音乐家________而创作的组诗,它共有________个乐章。

2.文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3.在结构上,《黄河颂》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展开的。

4.诗中多次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5.阅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文中………字统领下文。

(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①近镜头特写:②鸟瞰全景式总写:③纵向描写黄河:④横向描写黄河:(3)本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4)“劈成南北两面”的“劈”字用得好,试作分析。

第5课 黄河颂(河山带砺 声声不息)学案 解析版

第5课 黄河颂(河山带砺 声声不息)学案 解析版

第5课黄河颂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黄河大合唱》,积累“狂澜”“屏障”“浩浩荡荡”等常考词语。

2.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重点)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难点)4.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等。

背景链接1938年,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

同年秋冬,诗人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根据地活动。

中国雄奇的山川,英勇的战士,时刻强烈地感动着诗人。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诗歌层次第一部分:朗诵词部分。

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第二部分:歌词部分,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

描绘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歌颂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第一层:望黄河。

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颂黄河。

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学黄河,诗歌的尾声。

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任务二品味诗歌诗意美这首诗歌是赞美黄河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概括、分析诗歌的内容。

◎开篇的朗诵词有什么作用?诗人以呼告手法,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直称读者为“朋友”,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读来倍感亲切。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水流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习目标】诵读文本,感受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

品味、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把握黄河的形象。

3. 联系时代背景,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预习检测】1.高山之巅()劈开()气魄()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2.(1)我站在高山之diān__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2)惊涛péng pài________,/掀起万丈kuáng 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jiǔqūlián huán________;/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píng zhàng________。

(4)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yù________下/发扬滋长!选出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澎湃(bài)山巅(diān)气魄(pò)急风劲草B.浊流(zhú)扮演(bàn)构筑(zhù)九曲连环C.哺育(pǔ)发源(yuán)屏障(zhàng)一泄万丈D.摇篮(lán)宛转(wǎn)流泻(xiè)浩浩荡荡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就儿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同步学案
第一学时
一、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1、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
《黄河大合唱》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共有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3、写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请给下面划线的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 屏障(píng zhàng) 狂澜(lán) 哺(bǔ)育澎湃(péng pài) 九曲连环(qū) zhuó(浊)流wǎn (宛) 转气pò( 魄)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气魄:1.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2.气势。

(4)澎湃:1.形容波浪互相撞击,2.比喻声势浩大。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是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文中指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

)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概括出黄河伟大坚强的“性格”,引出下面的歌词。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生动描写,由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

首先,使歌词部分结构清晰;其次,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与热爱;第三,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5、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进行赞颂。

6、最后四行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7、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亲切、自然,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浓烈。

第二学时(随堂练习)
1. 下列诗句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C )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掀起/万丈狂澜
2.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来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黄皮肤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天边际的黄土地
B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人的群落
D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人的群落3、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1)、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_______
(2)、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多少英雄的故事,_______!
(3)、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_____
(4)、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B.“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中,“铁的臂膀”是形容黄河的无数支流。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歌词“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5、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对偶、夸
张)
(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比喻)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比喻)
( 4)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我爱你中国
瞿琮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皑皑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1)这首诗歌涵盖内容很广。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它分别写了什么?
从时间上看,它写了春、夏、秋、冬。

从空间上看,它写了天上、地下、南、北。

(2)“我爱你,中国!”诗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四次反复出现,利用具体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抒发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3)仿照下面的例句,分别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夏天: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

冬天: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7、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诗词名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也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