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_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周黎安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的性质与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特定模式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及其各种特有问题的内在关联。
本文认为,晋升锦标赛作为中国政府官员的激励模式,它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根源,但由于晋升锦标赛自身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其激励官员的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它目前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
关键词:晋升锦标赛 地方官员的激励 中国经济增长一、引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一方面表现为GDP增长速度高、持续时间长。
从增长速度来讲,自现代以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30年间保持每年将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
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许多学者估计,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不止30年,有可能长达40年。
但另一方面,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奇迹的神秘之处在于其“非常规”的性质: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若干增长条件,如自然资源禀赋、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并无独特之处,甚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人均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按照这些理论的预言,中国不应该有经济奇迹发生。
由于诺斯的开创性贡献(North and Thomas,1971;North,1981),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被认为只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增长的内在源泉,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制度安排。
最近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司法制度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政府的结构以及受到的权力约束也同样影响经济增长(Shleifer and Vishny,1993;Delong and Shleifer,1993;La Porta等,1998)。
中国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制度”优缺点及启示

地方官员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研究[J],经济研究,2007
对社会的影响
1.教育、医疗卫生与福利等公共产品投入 不足,地区差异大 2.间接影响社会价值观
弊
唐睿,刘红芹,从锦标赛到二元竞争: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逻辑—基于1998&2006 年中国省级 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2
“晋升锦标赛制度”的优点——为什么采用晋升锦标赛制度
通过理论与实例
“晋升锦标赛制度”的缺点——哪些因素影响使设计偏离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例
※
考核、激励制度——经济影响——政治影响——社会影响
启示
1.偏好是会变化的,目标是需要调整的——边际 2.树一旦扎下去就会自成体系地生长(利益维护者) 3.转移矛盾≠解决矛盾 事实上我们为每一个选择买单
“砂砾的如今,是高山的过去”
谢 谢 观
赏!~\(≧▽≦)/~
利
GDP 636463(亿元)
1989年
GDP 16992(亿元)
1.多任务VS单标准——激励扭曲→资
源配置扭曲 2.偏好替代——目标在变化
弊
• 信度(衡量指标的选择):GDP—总量,无法兼顾质量、 公平
数据简报:1980-2014年中国各年度GDP及增长率一览,中国经济网,2015
考核与激励的目标——效度与信度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研究[J],经济研究,2007
市场化中的角色冲突
政府职能的转变
经济竞赛——个人晋升
裁判员:
政府
※长期人为扭曲生产要素价格
各省成绩:GDP
参赛者:
政府
市场化中的角色冲突
政府职能的转变
经济竞赛——个人晋升
官员晋升锦标赛与竞争冲动

官员晋升锦标赛是指上级政府对 多个下级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设计的一 种晋升竞赛,竞赛优胜者将获得晋升, 而竞赛标准由上级政府决定,它可以是 GDP增长率,也可以是其它可度量的 指标。晋升锦标赛作为一种激励和治理 手段绝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明,在改革 前的毛泽东时代就常被使用,如大跃进 时期各省市竞相就粮食产量大放“卫 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晋升锦标赛的 现象。
■(责编 马静 美编 澎湃)
May, 2010 PEOPLE'S TRIBUNE 27
第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政 府官员处于一个非常封闭的“内部劳动 力市场”,即一旦被上级领导罢免、开 除,就很难在组织外部找到其它工作。 官员个人也不能随意选择退出已有的职 位,仕途内外存在巨大的落差,产生一 种很强的“锁住”效应,造成一旦进入 官场就必须努力保住职位并争取一切可 能的晋升机会。
26 人民论坛 2010 05 下
第五,锦标赛的激励效果是逐层 放大的。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省、市 (地区)、县和乡镇五级政府构成,晋 升锦标赛可以发生在中央以下的任何一 级地方政府之间,而中国“块块”行政 管理体制在不同层次上的同构性使得晋 升锦标赛得以普遍推行。比如说,在省 一级干部之间采取以GDP为基础的锦标 赛竞争的话,那么省级官员就必须提供 较高的GDP增长水平。为此,他们可能 会在辖区内的市一级推行GDP锦标赛 竞争,而市又会在县一级推行锦标赛竞 争,如此一层一层地往下推进。各级地 方政府官员都在不断放大的锦标赛激励 下,为了出人头地而努力。
这样就给地方官员施加了很大的压 力,形成一种非常残酷的政治竞争。由 于中央对每一级别的行政干部有任职的 最高年龄的限制,所以从政者必须在一 定年龄升到某个级别,否则就没有机会 了。比如近年来中央对省部级干部的退 休年龄规定为60岁,假设一任的时间正 常为5年,这意味着一个普通从政者要 逐级提升为省部级干部,在最顺利的情 况下也需要20年时间,但通常来说远不 止这些时间。
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理论与证据

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理论与证据一、本文概述《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理论与证据》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运行中的证据支持。
文章首先对锦标赛机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官员晋升体系中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随后,文章将分析锦标赛机制的理论依据,包括激励机制、竞争效应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阐述锦标赛机制在我国官员晋升体系中的运行特点和作用机制。
接下来,文章将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探讨锦标赛机制在我国官员晋升中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文章将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检验锦标赛机制对官员晋升的影响,并揭示其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官员晋升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全面揭示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为推动官员晋升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作为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在中国政治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理论基础源于经济学中的锦标赛理论,该理论最早由Lazear和Rosen(1981)提出,主张通过设定晋升竞赛来刺激参与者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绩效。
在此基础上,周黎安(2004)等学者将锦标赛理论引入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晋升锦标赛”概念,用以解释中国官员的晋升激励。
文献综述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晋升锦标赛机制的运行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官员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例如,周黎安(2007)指出,晋升锦标赛通过政治晋升激励地方官员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锦标赛”。
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也提供了丰富的证据支持。
如Li和Zhou(2005)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官员晋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市级官员晋升,光靠经济不行

市级官员晋升,光靠经济不行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4年第17期□杨其静不存在基于经济增长业绩的锦标赛当前最流行的说法是,在中国地方官员之间存在基于经济增长率的锦标赛或者标尺赛。
不过,我们认为这肯定不符合中国现实情况。
首先,各种相关文件反复强调中国选拔干部的第一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这意味着,若某位干部被认为有德有才,则他并不需要经济增长业绩就可获得晋升,甚至破格提升。
其次,“谁高谁升”会从根本上否定上级组织,尤其是中央的权威,从而有悖于中国核心的政治制度。
不仅如此,经济增长率高的市委书记并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具有治党治国能力的政治家。
正因为此,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并未明确地把经济增长业绩作为干部提拔的依据,经济增长业绩仅是众多实绩分析项目中的一项。
正是这样的现实原因,我们在2003~2012年的市委书记样本中没有找到支持晋升锦标赛或者标尺赛的证据,即并没有发现那些经济增长率高或者经济增长率省内排名靠前的市委书记系统性地享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业绩就完全不重要。
或存在基于经济增长率的资格赛由于市委书记的晋升机会主要是省内的副省部级岗位,因此,对他们的考核选拔自然由中央组织部来负责组织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市委书记是否能得到晋升,最关键的是,是否能够得到提名。
与省级领导晋升不同,在选拔副省部级干部的过程中,享有实际提名权的人员涉及多个层次。
首先,修订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特别规定“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还应当努力达到中央对高级干部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当时那些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其他重要国家领导人相中的候选人将在晋升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其次,由于整个选拔和任命工作是由中组部直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因此,中组部主要领导对副省部级领导的人选也具有重大发言权。
另外,《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因此省委往往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选拔对象建议名单,以便在干部选拔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_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周黎安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0的性质与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特定模式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及其各种特有问题的内在关联。
本文认为,晋升锦标赛作为中国政府官员的激励模式,它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根源,但由于晋升锦标赛自身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其激励官员的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它目前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
关键词:晋升锦标赛地方官员的激励中国经济增长一、引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0。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一方面表现为GDP增长速度高、持续时间长。
从增长速度来讲,自现代以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30年间保持每年将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
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许多学者估计,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不止30年,有可能长达40年。
但另一方面,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奇迹的神秘之处在于其/非常规0的性质: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若干增长条件,如自然资源禀赋、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并无独特之处,甚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人均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按照这些理论的预言,中国不应该有经济奇迹发生。
由于诺斯的开创性贡献(North and Thomas,1971;North,1981),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被认为只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增长的内在源泉,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制度安排。
最近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司法制度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政府的结构以及受到的权力约束也同样影响经济增长(Shleifer and Vishny,1993;Delong and Shleifer,1993;La Porta等,1998)。
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_理论与证据_乔坤元

i k
我们的最大化问题变为:
max a, , BT a T a s.t. e (
T
x C ( a ))
a a
x C ( a ))
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政绩考核制度和企业技术创新

开。 其中, 作为外部治理 环境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转型市 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动因,因而无法更深入 地理 解外部
场国家的地方政 府及其官员行为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 治理环境如何具体影响微 观企业技术创新。地方官员作
重 要动因。 因此, 不同于 笼 统 地分析 制度 环 境 对 技 术创 新 影响的文献,[20] 一 些学者基于 转型国家“ 强政 府” 背
观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些研究大致体现如下 :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官员考核制改革如何影响企
一是从官员整体角度讨论政 府质量对企业技术创新 业的创新,可从根源上理解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所在,
的影响, 认为转型国家 地方 官员在 经济活 动中的“ 扶持 并丰富地方官员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角色的研究。
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只存于官员长任期组、受教育程度 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 行了以经济建 设为 高组 和非国有企业组。 这些组的地方官员晋升压力越大, 目标的政治锦标赛,引发地方政 府“为发展而竞争”。[9,10]
企业的技术创新越 低。 然而, 晋 升压力与技术创新的负 这意味 着当所在地的经济增长越快,其官员就越有可能
地方官员与辖区经济的绩效 关联更紧密,更能有效证实 治环境角度研究地方官员的调整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
官员晋升对微 观企业行为影响的假说,从而有助于理 解 新。官员的更替及视察等 会引致政 策不确定性和政商关
政治权力与市场的关系。(2)基于转型国家 强政 府制度 背景, 深 化了企 业创 新投资的研 究。 不同于从 经济层面 研究微 观企业技 术创新的文献,[4,5,18] 本文将契约环境 对
察 企业低技术锁定的机理,可从根源上理 解经济增长动 力转换和优化关 键 之 所在。(3) 从官员治理视角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