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钱谦益佚文考论

合集下载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蔡赞,字钱谦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史观令人深思。

钱谦益认为,文学的開展受到文化的制約。

文学的完善是以思想與文化融合的形式来进行的,而文化正是一個社會歷史,一種共同的思想和思想表現的結果和勝利的形式。

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是其文學的基礎,而文学則是文化熱情的提出者和它的最終形象。

因此,钱谦益提倡文学應該以文化為模板,通過文学创作來傳達思想上的精神,把文化思想體現於藝術創作中。

钱谦益還聲明,文学不僅是文字、韻律和節奏的詩作,而且還包括哲理,社會和政治分析以及抒情等多種形式。

他認為,文学是對人類社會以及人性化歷史的綜合現象的一種理解,與人的精神生活及其生活的一部分有關。

文学的創作應該不僅限於分析現實有其存在的形式,而且還應該對普遍價值進行褒揚和調劑,把文學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基本活動之一,藉此加深人們對文學的理解與認知,更有助於推動文學的發展,為人類文化生活帶來更多歡樂。

從钱谦益的文学史觀來看,文學不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還是一種思想和文化的結晶,文学在發揚正氣,表達出生活的意義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文學的發展是以文化為框架的,文化的變化對文學的縱深引發了重大的影響,因此如果要發展文學,就必須尊重文化社會傳統,在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同時,通過文學創作來認識文化,以及人性本質。

钱谦益论文列朝诗集小传论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七子的抨击及其动因

钱谦益论文列朝诗集小传论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七子的抨击及其动因

钱谦益论文列朝诗集小传论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七子的抨击及其动因摘要: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七子及竟陵抨击最甚,竟陵不受好评,在当时为学界共识,对七子的抨击却往往惹人非议。

钱牧斋对七子的抨击态度如此激烈,固然有门户之习方面的原因,然联系牧斋所处之环境及其文运系乎国运的观点,则不难理解作为文运转折点的七子何以会激起牧斋的愤激之情。

牧斋以为,七子为文运之转折点,国运盛衰亦从之转变。

关键词: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七子钱谦益对七子的激烈抨击往往为人所不解,论者多指为出于门户之争,钱谦益欲借打击七子来抬高自身的地位。

本文联系钱谦益编撰《列朝诗集》的修史动机,分析钱氏抨击七子的原因不限于埴坫之争,更有身处鼎革的贰臣对国运的反思。

钱谦益本着文运系乎国运的观点,认为七子为明朝国运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明朝由盛转衰。

一、钱谦益对七子的抨击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七子派抨击不遗余力,对于李、何、王、李四人及其追随者的效法汉唐,钱氏多次使用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词语予以抨击,称之“模拟剽贼”(李副使梦阳)、“窜窃剽贼”(蔡孔目羽)、“讹谬之学”(何副使景明)、“谬种流传”(李按察攀龙)等等。

小传中对七子的抨击于“李梦阳”条的表达最为人所关注:“献吉生休明之代,负雄鸷之才,倜然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

信阳何仲默起而应之。

自时厥后,齐吴代兴,江楚特起,北地之埴坫不改,近世耳食者至谓唐有李、杜,明有李、何,自大历以迄成化,上下千载,无余子焉。

呜呼,何其誖也!何其陋也!夷考其实,平心而论之,由本朝之诗,溯而上之,格律差殊,风调各别,标举兴会,舒写性情,其源流则一而已矣。

献吉以复古自命,日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

牵率模拟剽贼于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桐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天地之运会,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而必日汉后无文,唐后无诗,此数百年之宇宙日月尽皆缺陷晦蒙,直待献吉而洪荒再辟乎?献吉曰:‘不读唐以后书。

论钱谦益对“李、何、王、李”的差异性品评

论钱谦益对“李、何、王、李”的差异性品评

在《 答唐 训导 汝 谔论 文 书 》 中, 钱 氏这 样评 价
李梦阳:
“ 弘、 正 之 间, 有李献吉者, 倡 为 汉 文 杜
者疑或笑之 。当是时, 李献吉 以学杜雄压海内, 窜 窃剽贼 , 靡然成风, 九逵 ( 蔡羽字 ) 不欲讼言攻之 ,
诗, 以叫号于世, 举世皆靡然而从之矣。…… 献吉之才 , 固足 以颠顿驰骋 , 惟其不深惟古人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4 2 0 7 ( 2 0 1 3 ) 0 2—0 0 6 0— 0 5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一l 0
作者简介 : 侯丹, 福建师 范大学文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佛教 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 。( 福 建福州 3 5 0 0 0 7 )
者也 ”, 毫 不 留情 地 揭 示 出李 梦 阳 的 “ 汉魏 盛唐” 说 泥古不 化 , 丧失 创造 个性 乃 至模 拟剽 窃 的缺点 。

“ 粗 材笨伯” 之 小传》 中不厌其烦地
提 到 。如在 蔡羽 条 中借其 批判 杜 甫诗转 而 驳斥 李 梦 阳之 流 : “ ( 九逵 ) 居尝论诗 , 谓 少陵不足法 , 闻

为拟 古乐 府 :
当时及其后的诗坛产生了恶劣影 响 , 钱氏对此深
恶痛绝。
要其撰著 , 可 得 而 评 骘也 : 其 拟 古 乐 府 也, … … 易五 字 而 为 翁 离 , 易数句 而为东 门
6 0
1 . 刖
醐 渊
姆嗍
论钱谦益对“ 李 何、 王、 李" 的差 异 性 品评
侯 丹
摘 要: 明亡后 , 钱谦益 对以前后 七子及 末流为代表 的复 古派进行 了品评 。钱 氏对 七子派 四大领袖 人物表 现 出不 同的品评 态度 , 对李 梦阳、 李攀龙批判否定 , 对何 景明 、 王世 贞同情赞扬。这种 差异性 的品评 态度 体现 出钱 谦益欲廓清文坛弊病 , 构建正统诗 道的意愿 。 关键词 : 钱谦 益 ; “ 李、 何、 王、 李” ; 朱彝尊 ; 差异性品评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_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_

2024 年第 1 期第 64 卷(总 307 期)No.1 2024Vol.64 General No.307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 *——兼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高明祥摘要: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

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将这组诗的写作背景误以为是钱氏因黄毓祺案牵连而被关进南京狱,从而造成一系列失考。

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大多从外证考辨,如从这六首诗出发,则可更加明晰钱氏被关押的地点以及柳如是暂居之地与生辰等问题。

陈寅恪又在这组诗中挖掘出钱氏“思念故国,讽刺清朝”之意,但是钱氏此时明显还是寄希望于清朝的当权者为自己洗刷冤屈。

在钱氏后来的回忆写作中,他对丁亥年被捕事,又产生新的态度与感情。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及明清诗文研究的现状做出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 钱谦益; 《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DOI :10.13471/ki.jsysusse.2024.01.005钱谦益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三月的最后一天被捕,《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便是他在狱中所作。

钱氏曾于顺治初年两次被捕,这是其中一次,后世常常混淆,诸家亦产生不同说法。

柴德赓《〈鲒埼亭集〉谢三宾考》认为钱谦益于顺治四年三月因山东起义事(即谢陛案)被捕北上,关进刑部狱;顺治五年四月因黄毓祺案被捕,关进南京狱①。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则认为钱谦益于顺治三年归家即因谢陛案被捕北行,不久便被释放;顺治四年三月因黄毓祺案被捕,关进南京狱②。

那么,关于《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的写作背景,则产生两种说法:一是柴德赓所认为的钱氏因谢陛案被捕,关进刑部狱;二是陈寅恪所认为的钱氏因黄毓祺案被捕,关进南京狱。

姑且不论钱氏被捕之原因,这两种说法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关押地点的问题。

《亳里陈氏家乘》所收钱谦益、吴伟业佚文考论

《亳里陈氏家乘》所收钱谦益、吴伟业佚文考论

《亳里陈氏家乘》所收钱谦益、吴伟业佚文考论
《亳里陈氏家乘》是一部收集了陈氏家族历代先贤的家谱。

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被誉为研究明代文化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这部家乘中,记载有钱谦益、吴伟业等人的佚文,这些文献资料往往被认为是了解他们生平、思想及文化水平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这些佚文的考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明代文化历史,也对于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钱谦益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其思想影响深远,被尊为清代“思想界一绝”。

《亳里陈氏家乘》所收的钱谦益佚文主要涉及到他的文化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推崇孔子文化的重要性,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文献资料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作为一名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为我们认识明代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吴伟业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佚文中,大多数涉及到他的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并展现出他的精湛书法和诗词才华。

这些佚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才华横溢的文学和艺术成就,还能够为我们认识明末清初文学艺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综上所述,钱谦益、吴伟业的佚文是了解明代文化、思想、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深入探究明代文化、思想、艺术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

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
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诗歌愛情理论来自接受史民国初年
凱歌
戰争
诗史
钱谦益
理论 詩史
國師
钱谦益
錢謙益
策士
詩學
明遺民性
詩人
理論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讨论钱谦益的“诗史”理论及其于清代的接受史,也论述钱谦益个人的诗史创作实践。分上下两编, 上编包含两章,第一章考论明遗民性诗学在清初发展的历史环境和理论脉络,第二章对钱谦益在有清一代和民国 初年的接受史进行考察。下编包含三章,分别对三组诗歌展开文本细读,这些作品均来自钱谦益的《投笔集》。
读书笔记
这是《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一章錢謙益 的詩史理論與 明遺民性詩學
第二章錢謙益 在清代的接受 史
1
緒言 《投筆集》 解題
第三章國家: 2
詩史預奏的凱 歌
3 第四章戰争:
作爲國師與策 士的詩人
4 第五章愛情:
忠與愛於别離 時
5
結語錢謙益 “詩史”再議
作者介绍
这是《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钱谦益佚文辑考

钱谦益佚文辑考

=>?@AB<,!!"!G<%y&!"{#!F$%&'"(•)*!+,-!,B./0'1{23!45{"065{<!7l8!9:;!<<=>l?"{()<@!C1&"$A'%k&$A<"B!% y&CD1{!06C1B67XE!7l F{<)GH"#$%!!!%y&"$!%k&$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作为文坛宗主,钱谦益生平著述宏富。

今人钱仲联先生搜集其诗文作品用力至勤,整理编校为《钱牧斋全集》,分《牧斋初学集"三册*《牧斋有学集》三册*《牧斋杂著》二册$该书网罗繁富,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囿于资料的分散和典籍的见闻,《钱牧斋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

自该书刊行后,学界时有辑佚成果出现。

①笔者新见其书札四①关于钱谦益佚文的辑佚成果,计有:张晖《钱牧斋集外评语二则》,《文学遗产》2&&9年第3期;张明强《新发现钱谦益佚文考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3年第3期;张明强《钱谦益集外文〈浮石禅师诸会语录序〉录考》,《文献》2&14年第1期;王彦明《钱谦益佚文考释》,《文献》2&14年第5期;孙中旺《钱谦益集外佚文〈山居诗引〉考论》,《图书馆杂志》2&14年第1&期;赵会娟《钱谦益集外文四则》,《文献》2&15年第3期)王 《$见钱谦文释2229诗0》,《文学术论丛》第五辑;陈开林《钱谦益集外佚文二篇辑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17年第3期;张明强《钱谦益集外文二篇考释》,《图书馆杂志》2&19年第(期;陈开林《〈钱1〈12229辑钱谦文〈:学序1》,《图书馆杂志》2&19年第(期$1723清4*54献(第八辑)~*qBd#F#0!""#a%?$兹移录文本进行整理#并加以考释#以就正于方家$—钱谦益佚札周亮工《赖古堂尺牍新钞》内中载录钱谦益尺牍十一篇,其中《示从子求赤》(见《赖古堂尺牍新钞》二选《藏弄集》卷十一)三篇①,均载《]%》十,C《家mIAi》中文)《l g&》'见《赖堂新》选《m》十,篇+(,载《H%》十%,A0《A g&%;》)《l》,载《H%》十,A0《wC7》)《l\@7》,载《]%》十,A0《lT\7》,文本“?《]%》完备,缺文末一节;《与周减斋》,已载《牧斋有学集"卷四十六,题为《'y Y》$]篇,《钱》$!!"#"#$%$J''T:'fS v'6}Y%'~L3'3(-@™!'f"x_#%nt_$~%F3'%&'o(%)P'*+D)v,$-|D3&3Y%9f./'01235'f/s4%5678'X9:;z Y%<=>G2?@'Au B%m C D Ez'%f w)F fG'u-H'f I q%JK L'LMNOP@%{Q R S'TP b Y%①按,其二"赵浚谷子有俊才”一篇,又见王肯堂《郁冈斋笔塵》卷二,文首一节云+%李廓庵先生尝为余述其师赵浚谷先生之议论也。

钱谦益的文献学成就撷析

钱谦益的文献学成就撷析

斤一、钱谦益生平简述钱谦益(1582—1664年),江苏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雯、牧翁等[1]。

在文献学方面有所成就,收藏古籍,著录目录,校勘古籍版本,为明末清初的文献学发展发挥承上启下之功。

他在佛学方面的贡献为历代称颂,其编撰的佛典目录,不仅是佛教疏解的代表作,也是佛典目录中的经典之作。

钱谦益自幼好读史书,才思敏捷。

万历二十四年(1956年),他随父亲前往无锡的东林书院,拜访东林党名家顾宪成。

钱谦益在顾宪成的教导下,开始学习东林学派的政治思想与学术观点,为之后成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

十八岁后,他遵从父命研读《楞严经》,这为他参研佛学经典奠定了基础,使其与佛典结下不解之缘,并终生致力于佛学文学文献学研究,终获建树[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进京参加会试,考中探花,同年五月为父丁忧回乡。

当时宦官把持朝政,钱谦益不得补职,赋闲在家11年。

此间他守丧服制、遍读群书,还与当时的名家大儒、修道高僧,如程孟阳、高僧憨山大师等交游。

这段时间的经历不仅对其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佛学理论研究也日益精进。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他重新入朝为官,几经离任,后又复职。

至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钱谦益辞官南归。

几年后钱谦益又遭人诋毁未能入阁,此番经历对其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于是,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献典籍的研读和整理上。

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钱谦益在文学风气上起到了承明启清的作用。

他出生于虞山钱氏,师友中不乏奉佛者,自幼耳濡目染,对佛学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年遭逢改朝换代的大乱,眼见生灵涂炭,便乐得寄情于书籍和佛理,晚年更是以佛教的护法居士身份,揭露了禅宗内部的种种问题。

他曾提出“反经明教”佛教改革的论点,通过研究义理和阅读经典来改变教内空虚的习气,在益佛与尊经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趋向儒禅合一。

二、钱谦益藏书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藏书家,藏书数量极为宏富,“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无过于钱”[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发现钱谦益佚文考论
张 明 强
( 南京大 学 文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3 )
摘 要:清初名僧智操的《 寒松操禅师语录》 卷首收录钱谦益《 寒松操禅师语录序》 , 该文不见于钱仲联
先 生整理 的《 钱牧 斋全 集》 , 是一篇集外佚 文。 该文 的发 现有助于澄清钱谦益 的禅 宗观 , 全 面把握其对语录 的 认识 , 他并未 完全 否定 诸方语录 , 对 富新意 、 有心得 的语 录表 示肯定和赞 赏,显示其批盲禅 、 救正教 的愿 望。
补哉 !
孙默 、 顾 有 孝等 有往 来 。 有《 方外 英华 》 《 九峰 草 》
虞 山 钱 谦 益 沐 手 拜 撰 明 末 佛 教 呈 现 中兴 之 势 , 万历 元年 ( 1 5 7 3) 袁 了凡 居 士 倡 议 募 刻 线 装 本 大 藏 经 ( 方册藏 ) , 后经
《 拈来 草 》 等诗集 。
寒松 大师盖 其人 矣 。师神 充 气 浩 , 眼 正心 空 , 系洞 宗 正传 第三 十 世 , 瑞 老 人 之 冢孙 。 百 和 尚之 嫡 嗣 也 。屡 迁 名 刹 ,倒 卓 乌 藤 ,启 天 下

钱 谦 益佚 文 《 寒松 操 禅 师 语 录序 》
考释 钱谦 益主盟 当时文坛 , 交游广泛 , 诗 文搜集
之 聋 聩 。其 垂 手年 深 , 机辨 纵横 , 云蒸霞变, 四 方 问道 者 接 踵 而 至。其 一 言 半 句 , 如 珠 在 渊, 如 宝在 山 ,虽欲 隐藏 沉痼 ,讵 可 得 耶?
信 乎 佳 言 妙 句 ,照 世 明 灯 ,开 人 心 目,岂 小

1 5 5・
蚕州大学警 耜2 0 1 3 . 3
《 寒 松操 禅 师语 录 》 当刻 成 于康 熙 中叶 , 智 操 去 世后 不久 。 智 操 生前 曾梓 行 其 师百 愚 净斯 的全 集, 附人 《 嘉兴藏 》 。 ② 智操 示寂 后 , 其 弟子 德吴 等 编 次其语 录 、 机 缘 问答 、 偈颂 、 杂著 等 , 并 由众 弟
子德费、 德 贤等 备 资 刊刻 , 其 中后 三 卷诗 集 , 《 方
他 明确表达 了佛 教的经世 思想 和以 “ 忠孝”为核 心的儒佛相通理论 。 该 文从侧 面可见 出清初曹 洞宗 内部法 嗣 之争 , 对研究钱谦益的佛教思想 、 僧侣交游和佛 教史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钱谦益 ;智操 ;嘉兴 大藏经 ;禅 宗观 ;佚 文
作者简介 :张明强( 1 9 8 5 一 ) , 男, 河南 禹州人 ,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明清 文学研 究。
钱谦 益 的佛 学 思 想 和 交 游 。 兹将此文适 录、 标 点
诗人 、 古 文 家 和学 者 , 虞 山诗 派 的 领袖 。黄 宗 羲 《 南 雷诗 历 》 卷 -( ( A哀诗 - 钱 宗 伯牧斋 》 称其 “ 四 海 宗盟 五十 年 ” … 。 一生 著述 富赡 , 有《 初 学集 》 百 十卷 、 《 有学 集 》 五 十卷 、 《 投 笔集 ) -卷 、 《 苦 海集 》 一卷 、 《 牧斋 晚年 家乘 文 》 一卷 、 《 钱 牧 斋先
钱谦 斋 、蒙 叟、 东涧老人 。 江 苏 苏 州 常熟 人 。明末 清初 著 名

时难 以穷尽 。 今 在 北京 故 宫 博 物 院 图书 馆藏 康
熙刻本《 寒 松 操 禅 师语 录 》 [ 2 】 5 卷 首 发 现 钱 谦 益 序 文一 篇 ,e p ( 寒 松 操 禅 师语 录序 》 ( 简称 钱 序 ) , 该文 不 见 于 《 钱 牧斋 全 集 》 , 是 其 佚 文 。序文 涉 及

方今教外别传之 书, 流为世 间, 何 啻千
万, 识 者 忧 其 多 而 不 可 程 也 。余 独 以 为 不 然 。
盖 佳 言 妙 句 ,并 非 文 字 无 丝 毫 意识 之 可 寻 ,
故 古之 今 之 金 声 玉振 , 放 之 弥纶 宇 宙 , 收 之 不 存 涓 滴 ,千 灯 千 照 , 皆 可 以存 其 心 养 其 性 。

如下 , 并 对其 涉 及 的人 物和事 件 作一 全 面考察 。
寒松操 禅 师语 录序
生尺牍 》 三卷 、 《 牧斋有学集 文钞补遗 》 不分卷 、 《 有 学 集 文集 补 遗 》 三卷 、 《 牧 斋外 集 》 二 十 五卷 、 《 牧 斋集补 》 一卷 , 钱 仲联 先生 补辑 钱 氏佚文 名《 牧 斋 集再 补 》 一卷 。 以上各本 经钱 仲联先 生整 理标校 由上 海古 籍 出版社 2 0 0 3 年 出版 《 钱牧 斋 全集 》 ( 全 八册 ) , 是 目前钱 谦 益诗 文集 最 完备 的 版本 , 为研 究 工 作 提供 了 良好 底 本 。 但 仍 有 散篇 逸 出全集 之 外, 碎 金片玉 , 弥 足珍贵 , 当加 辑补 。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清词 自度 曲研 究” ( 项 目编 号:1 2 C Z W0 3 9 )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4 4 0 3 ( 2 0 1 3 ) 0 3 - 0 1 5 5 - 0 5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2 - 0 3
明代 高 僧 紫柏 真 可 、 密藏 道 开 、 幻 予 法本 和居 士 冯 梦祯 、陆光 祖 等 人 积极 谋 划 , 决 定 采用 方 册 装
( 线装 ) 代 替 传 统 的佛 经装 帧梵 夹装 、 经 折装 。 万
历七 年 ( 1 5 7 9) 在五 台 山开始 雕版 , 万历 二十 一年 ( 1 5 9 3) 迁 至 浙江 余 杭 的径 山刻 印 , 在 嘉兴 楞 严寺 流通 发 行 , 故名《 径 山藏 》 《 嘉兴藏》 。 至 康熙 末年 刻经工作基本结束 , 但 直 到 乾 隆 年 间仍 有 补 刻 。 因此 藏 刻 印 时 间长 、 主 持 者众 多 , 刻 经 总数 至今 未 有准 确 数字 ① 。 该 藏 主要 分 正藏 、 续藏 、 又 续藏 三部分 , 现藏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图书 馆 、 台北 国 家 图书 馆 、 辽 宁省 图 书馆 、云南 省 图 书馆 、四川 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