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题。比如在行为动词方面,其数量的多少就看法不 一,有人理解上百,有人理解上千。在对言语行为 分类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与界限还 存在模糊不清的方面。这些层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很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力图完善和发展这种理 论,但很难取得突破,至今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研 究成果。语言学家赛尔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得到了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关注,国内许多学者对 其研究成果也一直跟进学习。在翻译中我们要搭建 跨文化的桥梁,作品中反应出来的第一要素便是文 化要素,一个作品的诞生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息息 相关。我们只有掌握了切实有力的理论基础,才能 将翻译工作做到恰如其分,完整表达两种文化思维 方式,深刻刻画情感表达,而不仅仅局限在文字的 转换。(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刘文凤(1990 ~),女,现为西
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 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王冰冰、白薇 . 一个故事的三种说法:民 族/历史叙事的弥合与分裂—藏族女作家梅卓小 说论 . 西北民族大学 [J].2012,3. [2][4] 梅 卓 .《 太 阳 石》[M]. 太白文艺出版 社 .2006,10.P41.P63. [3][5] 胡沛萍 . 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史论 [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4,5.P185.P188 [6] 张懿红 . 梅卓:民族立场与民族想象 [J]. 青海社会科学 .2007,2. [7] 徐寅 . 非女性主义的性别想象—管窥藏 族女作家梅卓文本中的性别群像 [J] 青海社会科 学 .2013,3.
择权的桑丹卓玛”⑦,在这其中洛桑达吉由最初的 无处安放的灵魂,到后来的桑丹卓玛激情澎湃的爱 情,以及最后和桑旦卓玛共同孕育了一个美丽的小 生命,卑微的一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生存的 理由和存在的价值再次得到确认人生已没有任何遗 憾。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体 现 了 “ ” “ ” Wed e a i sns i o e i ) 言 则 行 ( ocr i t n a n sm tn 这 tnh g i y g h g 样的语言 观。这一理论 在 2 0世 纪 5 0年 代 末 由 哲 学 家 约 翰 ・
该句 只是描述 一 件事 。施 为性 话 语不 同于 表述 性 话 语 , 它 没有真假 之分 , 有 合适 不合 适之 分。例 如 , 说 话人 说 “ 但 当 I
维普资讯 httΒιβλιοθήκη ://第 2 3卷 第 4期 陈成辉 : 言语 行 为 理 论 对 翻 译 的 启 示 l 2l
言 彳 理 论 对 翻 译 的 启 示 口语 ’ 口I 为 ; J
陈 成 辉
( 西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西 桂 林 ,4 04 广 广 5 10 )
奥 斯 丁 (onL A sn 首 先 提 出 , 此 后 的 2 — 3 Jh . ut ) i 在 0 0年 间 , 在
语 言学 界 产 生 了 巨 大 影 响 。 语 言 学 家 先 后 对 其 合 理 性 、 理
n ets h ‘ 帅 isi H.M. . ran ” , 果 没 有 适 当 的 场 合 , h D S Bi ni ’如 t a 适
当 的人 选 , 的 话 语 便 达 不 到 以言 行 事 的 目的 。 他 随 着 研 究 的 深 入 。 斯 丁 又 把 施 为 句 分 成 显 性 施 为 句 奥 和 隐 性 施 为 句 两 类 。 显 性 施 为 句 , 他 原 先 所 说 的 施 为 句 即 ( 类 句 子 以 主 语 是 第 一 人 称 , 态 是 现 在 时 , 语 动 词 是 该 时 谓 行 事 动 词 为 主 要 特 征 ) 如 :I re o l edo” 隐 , “ o r ut c s t or。 d y o o h e 性施为句 则指不具 备上述特 征 的许 多其它 种类 的语 句 , : 如 “ l edo” Co t or。这 类 句 子 大 都 可 以 加 上 显 性 施 为 句 所 具 有 e sh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作者:买力克扎提•尔西丁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27期摘要: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学好英语是一门艺术,需要用语言来传递,而言语行为理论是当前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英语翻译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中重语法轻语境的观念。
因而本文围绕言语行为理论展开了论述,并探究了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实践;作用分析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16-02引言随着规定语言学向描述语言学的转变,人们对语言行为的关注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学者的关注点已倾向于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受语法限制的语言,这就使传统的规定语言地位受到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描述挖掘人们说出这句话的动机,并让接收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概述言语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提出并且创立的理论,之后赛尔对其理论进行了展开和发展,他们认为语言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言内行为;第二类,言外行为;第三类,言后行为[1]。
就具体的各个层次而言,所谓“言内行为”,就是直接从字面表现出的意义,即直接发出的声音和组成的词语;而“言外行为”就是指那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所谓的“话外之音”,其往往会以语境为转移,理解起来要费力一些;而至于“言后行为”,就是说话后通过分析所产生的结果或者后果,即听话者听懂了说话者话外之音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例如,英语短句“It is not here”,从具体的翻译实践来讲,从言内行为的角度出发,说话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其中的字面含义,没有涉及其他任何实际的交际意图;从言外行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可能是对某一些现状不满而发出抱怨,为了不想直接表达出来,采用了一种委婉的说话语气;从言后行为的角度来讲,有可能是说话者希望听话者能够听懂其中的弦外之音,从而希望周围的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动作措施等。
论言语行为意义理论指导下的交际翻译

论言语行为意义理论指导下的交际翻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服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意义理论可以为翻译提供指导,大大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言语行为意义理论是指一种关注语言使用及其意义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范围包括语言行为中的陈述、命令、询问、承诺、威胁等不同类型的表达。
在该理论下,语言行为不仅仅是传递语义信息,更重要的是发出符号表述意向。
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意图转化,即源语言中言语行为意义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得以准确表述。
在交际翻译中,言语行为意义的转化至关重要。
例如,英语中说“Can you pass me the salt?”,如果直接翻译为“你可以给我递盐吗?”虽然语义表述正确,但并未转移源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即“询问”。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请帮忙把盐递给我”,这样才能符合英语中的言语行为意义,并让交际双方在目标语言中意思相通。
根据言语行为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意义的转化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层次来实现:第一,认识源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
在翻译前,需要对源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有清晰的认识。
这包括对不同语言类型的陈述、命令等言语行为意义的了解,以及如何通过语音、语调等方式来传递言语行为意义。
第二,选择正确的目标语言形式。
在源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基础上,需要选择最符合目标语言言语行为意义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翻译。
这需要准确理解目标语言中的语言行为类型,例如中文中的承诺、询问等。
第三,转化言语行为意义。
在选择了正确的目标语言形式之后,需要将源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言语行为意义。
这需要翻译人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第四,修正翻译错误。
在翻译后,需要对翻译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
这可能源自翻译人员对源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理解不准确,或是翻译选择的目标语言形式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言语行为意义。
试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试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论文摘要:广告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
广告语言中包含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在广告中被直截了当表达出来,而暗示语在广告中没有明确体现,它需要顾客通过正常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推断出来。
语言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既是广告中暗示语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又是对广告中的暗示语进行司法解释的有力证据,它影响、制约着商业广告的存在、发展和应用。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广告语言;明示语;暗示语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上个世纪50年代,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开辟了语用学的新领域。
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
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本身体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来掌握。
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多少有“言外之意”的意思。
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
人类的每一个话语都能全面地体现出这三个层次的行为。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说话人如何通过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表层文字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
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说话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又取决于听话者的知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断推理。
试论语用学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是交际者通过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产生一般含 义 ;二是 交际者在遵守合作原则基础上 ,有意违 反某些准则 而产生特殊 含义 。当人们 为传达某种 潜在的真正意图 ,则会 在遵守合作原则 的基础上
Aug . 2 01 3
试论语用学理论在广告语 中的运用
孙 颖 崔 雪梅
(1 .东 北农 业大 学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3 0 ; 2 .哈 尔滨师 范大 学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摘 要:如何有效利用广告的宣传手段 ,达到销售 目的,成为商家关注的经营策略之一。由此,广告语 的表达效应尤为重要。语用学是研 究语言运用 的学科 ,基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
两个 因素 ,而广告 目的正是通过巧妙地使用语言
和文 字 ,传递 信息 并促 进销 售 。从 语用 学 角度 看 ,广告 活动 是广 告商 和 消费 者相 互沟 通 的过 程 ,由消费者 的接受程度 ,判断信息是否得到有
效解读 。因此 ,广告语 的有效应用与语用学密不 可分 。 目 前 ,诸 多学者 已从各 自角度 ,对语用学
则、语用预设及关联理论 ,对其在广告语 中的运用进行探讨,挖掘广告语的语用机制,为合理设计广告语,
达 到更好广告效 应提供参考 。
关键词:广告语;语用学;广告效应 中图分类号: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3 8 0 5 ( 2 0 1 3 ) 0 4 — 0 0 4 8 — 0 4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3 — 1 2 作者简介:孙颖( 1 9 7 9 一 ) ,女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 向为语言学、英语教 学法。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篇建构与翻译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篇建构与翻译策略
韦 忠 生
(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外语系 , 福建 福清 3 5 0 3 0 0)
摘
要 :言语行为具有广告语篇 的建构功能 , 其三分说对 广告文本 的特 点也有很 强 的阐释功能 。译 者 当以作者 的
意 图、 消费者的预期效果 , 即言后行为 , 作为广告翻译的根本依 据 , 并采 用有效 的语言手 段来传 递原作者 的意 图, 这样才
一
开始的问句, 形成了气势恢宏的排 比结构, 虽然其
内容不 限于某 一话 题 , 传递 的信 息 , 似 乎并 不 紧密
关联, 然而基于该广告情景语境的分析, 所有这些 信 息都是 为 了宣 传 南 非 的 目的 , 实 现 了 隐形 的 连
贯, 最后一 句 I t i s p o s s i b l e ,与前 面 的几 个 以“ I s i t p o s s i b l e ” 开 始 的排 比句 互 相 呼 应 , 构 成 语 义 的 连 贯 。最 后说话人 和 受话 人 之 间无 形 的心 理互 动 不 言而喻 : 南 非不仅物 产丰富 , 而且文化 积 淀深厚 , 值
非语言研究的对象 , 其对象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实现 的行为 ; 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包括三个层面 , 即言
内行 为 ( 1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 、 言 外行 为 ( i l l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 和言后行 为 (p e r l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 … 。言 内行
作为形式主语 , 而真正的主语为不定式 短语 , 第2 和第 4句也分别以 i t 作为形式主语 , 而真正的主语 为省略了关系代词 t h a t 的主语从句 , 符合语言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作用
"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广告翻译的可行性。
广告在原语中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即说服广告受众的目的。
而在翻译成目的语之后,其译语文本也应具有同样的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以言行事”,可以作为广告翻译的指导原则,以求得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动态意义上的等值。
论文关键词:广告;理论;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人们对逻辑实施主义与语言意义的实证研究做出的一种回应。
20世纪初期的西方分析哲学的语言学派已开始非常关注语言与哲学的关系。
他们试图精炼语言,排除缺陷和非逻辑性,并创建一种理想化的语言。
一、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发展
奥斯丁后来自己发现表述句与施为句的区分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促使他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言之发”(以言指事)、“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何自然,冉永平,2001:181)。
以言指事比较明确,不易与其他二者混淆。
但以言行事与以言成事二者有时不易区分。
我们可以借用几种符号来表示二者的差别。
“言之发”(X)、以言行事(Y)、以言成事(z)。
其中言之发中x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发出声音”与“组成词组”。
以言行事的特征是:发出了
话语x,同时就实施了Y。
所以,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说话人发出了某一话语,但并没有实现的用意,这时的话语只能是“发出声音”无法以言行事。
至于以言成事,它的产生是话语+以言行事(x+Y)的结果。
因此,以言成事是不同于Y的另一种言语行为。
以言成事成立的条件多变,具有主观性。
以言行事,这类言语行为表明说话人的用意。
奥斯丁将他的注意力放到了“以言行事”上,以致后来以言行事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代名词。
在奥斯丁研究成果基础上,塞尔等人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Searle,1965)。
塞尔认为,任何语言交际模式都涉及言语行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符号、词语或语句,甚至不是符号、词语或语句这样的表意标记,而是言语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句子(即话语)就是以言行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
塞尔的这一观点是继奥斯丁之后对自然语言中交际单位的重新认识,他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因此他们开辟了从行为的角度去探索语言使用的新道路。
"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过,广告语言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受众,并且说服他们。
其广告译文应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这里,有一点需做出说明:奥斯丁的理论中提出的是言语的行为理论,而广告中使用的是广告语言。
对于言语与语言,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早已作了区分。
语言可以说有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指从一
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方面,是语言的代码(code),为一个言语社团的成员所共知的语言体系。
而言语是语言在实际情境中的具体运用。
它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者理解的全部内容,是个人的说法,是言语的信息。
广告语言,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言语。
广告往往借助各种手段如视觉、听觉等来达到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告语言,无论它借助什么手段,都可以看作是“广告言语”,即广告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
因此,广告语言本身,可以看作是以言指事(X);而广告语言所隐含的广告商或广告制作人的用意,则可以看作是以言行事(Y);广告语言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或产生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以言成事(Z)。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英语广告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1:Hush—a—byebaby,upinthesky.Youi'ein Air—India—doyou know why,‘Cosit thecomfiest.scrumptiousestwaytotraveltoSydney.Bangkok—Bo mbay.
试译:乖乖睡,小宝贝,升上蓝天你尽情睡。
你可知道为何身在印航不觉累?
因为它能让你旅途最舒适,最愉快,直送你到悉尼、曼谷和孟买。
分析:这是印航公司所作的广告,即以言指事(X),其用意在于宣传印航班机的舒适,即广告商隐含的用意,可以看作以言行事(Y);并且希望达到吸引更多的乘客来乘坐印航班机的效果,可以看作是以言
成事(Z),其英文广告原文中使用了大人哄小孩睡觉时说的话,并且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来生动地再现印航的舒适与惬意,因而广告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言语行为,即以言行事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
广告在原语受众中要达到的效果与把它转换成译语后在译语广告受众中要达到的效果,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讲,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广告与其译文能达到同样的以言行事的目的,这样的翻译可以看作是原文的语用等效翻译。
因此,在广告翻译中,不仅要翻译广告语言本身(X),而且还要通过对广告本身的翻译,反映出广告语言所隐含的广告商或广告制作人的用意(Y),从而使广告语言在目的语中达到原语广告商或广告制作人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或产生的影响(Z)。
三、广告语用翻译的策略
例2:世界首例,中国一绝,天然椰子汁。
译文:NaturalCocoJuice:aworldspecia1.Youen.joybeyondallyourwords.
这是宣传椰子汁的广告,即以言指事(X),其用意在于宣传椰子汁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独特风味,即广告商隐含的用意,可以看作以言行事(Y);并且希望达到吸引更多人来买椰子汁的效果,可以看作是以言成事(Z)。
其中文广告原文中使用了“世界首例,中国一绝”,这在中国的广告中是很常见的。
但中英文广告在针对同一类的产品时围绕的诉求点不同。
按照归化翻译观,译者应当接近目的语读者,提供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文。
英语广告虽然宣传的产品或服务
不相同,但都围绕以“个性” 作为诉求点或主题,有时甚至以非常明确的针对个人的口吻,对消费者进行说服,因而往往采用第二人称“you”。
翻译时要考虑到外国消费者的这一文化习惯,如果按照广告字面意思生硬地翻译出来“世界首例,中国一绝”,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应该如王东风(2002)所言,“在翻译中采用透明顺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化陌生感”。
将言语行为理论引入英语广告的翻译,并用其作为翻译英语广告的指导原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我们可以把原语从以言行事的角度去分析,争取在译语中做到等值这样就达到了英语广告的翻译目的。
例3:AMarsadaykeepsyouwork,restandplay.
试译:一天一块Mars巧克力,工作、休息、娱乐随心意。
分析:这则广告乍看起来似乎牵强附会,但其活泼生动的语言形式及内容上都使人联想起两则英语习语: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Allwork andnOplaymakeJackadullboy.这则广告的英语原文要使广告受众相信一天吃一块这样的巧克力便能身体健康,人变得聪明。
其汉语译文也应使得译语广告受众产生同样的感觉,原文中day与play押韵,译文中“力”与“意”押韵,再现了原文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译语广告受众似乎也无法抵制这种巧克力的诱惑。
相信译文完全达到了原语广告的以言行事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
广告的翻译,目的是使译语广告受众能够产生与原语广告受众同样的感受。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以言行事说明广告的翻译要达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