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简析纽马克(Nida Eugene Albert Nida)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两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的平衡与选择。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纽马克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文章将总结纽马克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纽马克(Eugene A. Nida)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这两个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对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视原文形式、结构和修辞的文本,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等。
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公文等。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姜海清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能动地指导着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姜海清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315.9
【相关文献】
1.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谚语翻译为例 [J], 皮维
2.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对白翻译为例 [J], 蒋慧
3.翻译中的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理论中行事语力及翻译 [J], 王军
4.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庭审口译问语翻译的语用研究——以孙杨听证会总结陈述中问语口译为例 [J], 郭宁宁
5.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型文本翻译过程研究 [J], 郭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壮麟 .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2. [3] 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绍忠 . 语境与语用能力 [J]. 外国语 ,1997. [5] 刘润清 . 英语教育研究 [M]. 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从言语行为理论来提高翻译的要求,就要求 我们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真正领会作者 的主观意图和作者的表达期望,力求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仅刻画故事细节,还要着色情感,使译文与原 文对于读者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以语用等效为指导 原则,尽最大可能对原著进行还原。
言语行为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口头的表达,它 也可以解释书面的言语能力,所以,理论本身对翻 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双方达 成的命题来完成的,它非常需要言外之力的配合。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是停留在命题层面显然
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得到充分 的展示与表现。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作品所要表 达的内涵,由于认知环境等的不同,读者很难对作 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诉求等进行细致的把握。这样 的翻译难以将原文的文化环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不 能如实反映作者的意图。
言语行为理论就其本质而言,它反映的是句 子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递信息,而且可以完成特定的 行为。在这个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
语言交பைடு நூலகம்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构成,所有话语 除了含有说话者想表达的意义外,还带有浓厚的交 际成分,奥斯丁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在什么意义上来 讲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它们的三种基本意义。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雷花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1(000)014
【摘要】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中除了传达言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表明源语作者意图的言外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言后行为.本文旨在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言外行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2页(P242-243)
【作者】雷花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江西机电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的翻译学探究 [J], 田苗
2.言语行为理论与广告幽默语言及其翻译 [J], 向丹
3.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对比霍、杨对刘姥姥语言的翻译 [J], 王旭
4.行为与交际:功能派理论的发展与翻译概念的革新——浅谈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和她的翻译行为理论 [J], 张芸芸
5.克服语言障碍,强化学习——论斯金纳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障碍学生语言学习上的应用 [J], 贾慧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对等”的概念,即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应该 达到语义和语用上的对等。他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追求这种对 等,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
贡献与影响
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01
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概念或事
物。
语言的系统性
02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语言的动态性
03
语言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是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传递和理 解信息的必要手段。
对现代翻译学的启示
要点一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强调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 重要性,为后来的翻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 法。
要点二
翻译理论的跨学科性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具有跨学科性质,为翻译学的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启示,促进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
06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影响 与展望
04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要点一
语言与文化差异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中最大的挑 战之一是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为了 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译者需 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
要点二
保持原文风格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 原文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更重要 的是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艺术性。因 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 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2021年41期总第58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翻译理论:翻译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翻译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1翻译行为理论简介翻译行为理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德国籍芬兰职业翻译家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提出的。
在曼塔里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ChristianeNord,2005)曼塔里认为翻译过程可比为一种行为,强调对于行为的参与者以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分析理解。
作为一种翻译互动形式.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因素包含以下几种:f1)翻译作为一种有意图的互动;(2)翻译作为一种人际互动;(3)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4)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5)翻译作为一种文本处理行为。
基于这几点,在翻译时,我们应该予以更多的考虑以便使译文更为顺畅贴切。
2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2.1大量使用专业性词汇为了达到表意准确,专业性强的目的,商务信函常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性词汇,具体表现在使用大量的行话、缩略语以及专业术语等等,例如、FOB(离岸价格)、irrevocableL/C(不可撤销信用证)。
可以说,大量使用专业词汇能够使商务信函表达得更加准确有效。
2.2用词规范正式作为一种正式的公函语体,商务信函中正式词汇与基本词汇并存.这样才能显示商务信函的规范正式等特性。
例如,商务信函中常用inaccordancewith来代替accordingto。
又如.“Therefore,weherebyregisterourclaim withyouforthefollowingsum.”其中带下划线的hereby一词则体现商务语言的正式规范性。
当然商务信函中也经常利用构词手法以及词类转换手法来体现其语言的正式性与规范性。
2.3运用结构严谨复杂的长句与套语由于商务英语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因此其中往往套用一些长旬,这些长句结构完整,成分多,层次多,充分体现了书面语体的典型特点。
(张炜,2008)商务信函中常见的套语如“Itwillbehighlyappreciated ifyoucouldc ooperatewith USin thematter.”3从翻译行为理论下几个因素考虑商务信函翻译3.1从翻译作为文本处理行为的角度考虑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曾对于文本类型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信息型、表情型以及操作型三种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摘要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中除了传达言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表明源语作者意图的言外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言后行为。
本文旨在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言外行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Speech Act Theory and TranslationLEI Hua(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AbstractTransl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ech act. In this sense, except for conveying locutionary, the more important for translators is to convey and express illocutionary act of author, so as to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perlocutionary act in the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speech act, and on this basis, describe the guiding role of illocutionary act to translation.Key wordsSpeech act theory, illocutionary act, translation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在其着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提出的。
此理论的核心是言即行,说话就是做事。
他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以言指事,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这一行为并不能构成语言交际);言外行为即以言行事,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即以言成事,指说话所带来的后果。
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后者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说话人的意图一旦被听话人领会,便可能带来后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
如:例1:――husband: “The bell is ringing.”――wife: “I’m in the bath.”――husband: “.”丈夫说“门铃响了”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告诉妻子门铃响了;言外行为――叫妻子去开门;言后行为――妻子听他的话去开门,或者拒绝他。
妻子的回答“我在洗澡”也同时实施了这三种行为。
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夫妻俩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联系,丈夫说“门铃响了”,而妻子说的是“我在洗澡”。
也就是说他们俩所实施的言内行为毫无关联。
但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推导出妻子话语的言外行为:她不能去开门,叫丈夫去开门。
所以这句话带来的言后行为就是丈夫可能自己去开门。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言语交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领会说话人的意图即所说话语的言外行为,并是否按照这一意图来采取相应的言后行为。
后来,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在Austin的这一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外行为分为五大类:表达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和宣告类。
并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她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比如上文提到的例子中,妻子说的那句话表面上实施的言语行为是陈述,但实际上实施的言外行为却是指令,也就是说妻子是通过实施陈述这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指令这一言外行为的。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言外之意”,以及听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
2 翻译中的言语行为对等翻译可被视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言语行为,它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行为,因此也应当包括以上三种行为。
为了完成语言的“成事”功能,译者应当意识到三种言语行为,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将它们传译给译文读者,以求达到译文和原文在三种言语行为功能上的对等。
好的译作必须译出言外之意,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把握好其言外之意,并努力通过有效的翻译途径传达出来,进而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相应的言后效果。
翻译要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把握原文的语用意义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以言行事”,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图或语用用意。
3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指导Austin和Searle在言语行为理论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用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从言语行为理论着手研究翻译,我们实际上是在调整对翻译对等判断的标准:取得对等,并不仅仅在话语的命题内容方面,而且还在其言外之意和言后效果方面。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
因此,读者的反应和译文所达到的效果等文本之外的因素也必须在译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只有当译语读者对译文产生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产生的反应相似,翻译才算是有效的。
如:例2: 鲁大海: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把他拉下去!鲁侍萍: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上述例子摘自曹禺的剧本《雷雨》,这组对话发生的背景是鲁侍萍的儿子鲁大海在资本家周朴园的家里挨了打,他的母亲和周朴园的儿子周萍间的对话。
这里还需要交代的是周萍其实是鲁侍萍在周家做丫鬟时和周家少爷周朴园所生,但周萍本人并不知道。
在这组对话中当鲁侍萍看到儿子鲁大海被打,心里十分难过,所以想去质问周萍。
但当面对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鲁侍萍的母爱之情难以自制,通过“你是萍”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但一想到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他的母亲,她又很快改了口“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萍和凭之间的谐音有着丰富的感情内涵,很好地表现了鲁侍萍想认儿子而又不敢认的矛盾和痛苦的心情。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再来看看王佐良先生给出的译文:Hai: Let go of me, you hooligans!Ping: Hustle him outside!Ma: You are hooligans, too! (Going across to Zhou Ping)You’re my― 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 What right has you to hit my son该译文很好地抓住了原文场景中说话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力,虽然“free with your fist”与原文的字面意义相差甚远,但从my到mighty的转变把鲁侍萍那种矛盾而痛苦的心情表达地淋漓尽致,让译文读者产生了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达到了言后行为的一致。
在翻译作品时要想准确理解人物对白的含义,关键是要抓住说话人所说话语的言外之意,那么应如何理解言外之意呢?我们知道任何言语活动都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交际者需要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发话者的意图。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句子的字面意思,要深入了解语境:(1)所处的语言环境,即话语中所谈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2)情景或情境语境,即人们交际时共处的社交环境,如交际场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3)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等。
在人物话语的翻译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人物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语境中说出的话可能具有的言外之力。
如:例3:“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Pride and Prejudice)译文:“我看倒没那个必要。
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了,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到兴许会看中你呢。
”这是班内特太太在得知内瑟菲尔德庄园被一位有钱的单身绅士宾利先生租了之后,要求班内特先生带她和女儿们去拜访宾利先生,班内特先生对她所说的一段话。
译文通过“倒没那个必要”,“…行了”,“索性…”和“你的姿色不亚于…”和“兴许会看中你”将班内特先生反对班内特太太这一提议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妻子这种贪图钱财、爱慕虚荣的性格的不屑,还对她的没有自知之明进行了嘲讽。
4 结语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中言外行为因其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在实际翻译中的指导意义十分明显。
而要翻译言语行为中的“言外之意”,就要弄清其所在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在原文中的意向及其语用含义,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吴勇.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1).[4]张万年.浅析人物言语行为分析对译者策略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