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性行为__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ppt课件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ppt课件

Katharina Rei ss(凯瑟林 娜·赖斯)
text type;
《翻译批 language 1971 评的可能 function
性与限度》 (功能主 义翻译批 评理论)
把文本功能范畴 引入翻译批评, 将语言功能、语 篇类型和翻译策 略相联系
Justa Holz-Ma nttari(贾斯 塔·赫兹·曼塔 利)
纽马克则认为功能主义过于简单化,强调信 息而牺牲丰富的意义,损害原语文本的权威性。
结语
功能翻译反映了翻译理论的全面转向,即由原 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 更加注重功能和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正如Mona Baker所说,目的论视译文为翻译的 焦点,译文不再由原文而是由其本身的目的决定。 焦点由原文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自主的挑战------译 语文本的创作,这是对翻译理论的革新。
[4] 黄采苹.目的论视角下《牡丹亭》典故英译的对比.外语 [J],2010(09): 127-128.
[5] 李宏亮,功能主义翻译视角下“八荣八耻”的两个英译 本比较.前沿[J], 2010(20): 165-166.
[6] 孙蕾.功能主义目的论指导下的服装品牌的翻译.出国与 就业[J], 2011(3):80-90
• 白芝(Cyril Birch)译: How can this heart, mere wisp of straw, give thanks
for light by loving parents shed?
• 汪榕培译: How can I e’er requite My parents for their caressing light!
Thank You ~ ~
文章居多,而侧重于文学类翻译的文章较少。有很多研究依然停留在 表面,研究不系统、不集中,有些文章只是简单地介绍翻译目的论以 及探讨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应用,不少论文仍然是在进行重复性的工作。

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9-12-23[作者简介]王茹茹(1984-),女,山东巨野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王茹茹(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摘要]《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即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和衡量译本质量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实用翻译;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0X(2010)02-0060-02———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一、功能理论及其贡献德国翻译目的理论(Skopos theory )又称功能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创立的一个学派。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以下简称诺德)就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她直接用英文编写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诺德讲述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基本思想和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的翻译的忠诚原则。

书中还提及该理论在译者培训、文学翻译、口译中的应用以及对译者翻译道德观的影响。

正如诺德自己在书中所说:“We shall thus be looking at functionalism as a broad ap-proach,trying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ts parts wherever possible and necessary.”《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的一大特色在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教学经验,她所提出的主张和翻译教学思想都极有建树。

该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向我们展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等等。

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_概述_目的性行为_析功能翻译理论_

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_概述_目的性行为_析功能翻译理论_

收稿日期:2008-09-15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并不是20世纪的产物,但系统完善的功能翻译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德国形成。

早期的文学翻译和圣经翻译者主张字字对应的翻译,而翻译的结果往往让人迷惑不解。

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甚至最关键的问题都不是语言学。

由于语言学并不能真正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开始探索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它途径。

最终,功能翻译理论学者找到了一种用文化来解释翻译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交际情景的特殊性以及语言情景因素与非语言情景因素的关系。

这一理论使我们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功能翻译理论的开拓者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Reiss ),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和翻译教师。

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她第一次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开始对翻译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

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J .Vermeer )则发展了这一理论,创立了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杰出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 ),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n )”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只涉及源语文本的使用。

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或技巧上的考虑。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则是德国第二代功能翻译学派学者的杰出代表,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她是德国功能学派中首次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目的性行为__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__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三)诱导型文本 重诱导
广告
1体裁
公示宣传语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2关注点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 麦斯威尔咖啡
重内容
简言之
忠实再现原文内容的所有细节
重形式 近似原文的形式规范并保留原
文的美学效果
重诱导 忠实于原作者意欲获取文本效
(二)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
又称“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即“目的语文本必须能被接受并且有意义,与 文本可接受的目的语环境连贯一致。”
更具体一点,“译文必须被接受,并达到与接 受者环境连贯一致的程度。”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即 “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
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
宾惠廉 William Chalmers Burns 将 John Bunyan 的 The Pilgrim’s Progress 译为中 文
目的是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渗透到当时的中 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来 鲁迅、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
目的在于“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比如: 由于跨文化交流中语用意义的不 同,“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转换的不 等值现象不可避免等。
而语言学派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自己理论 体系框架内部所做出的各种调整,似乎只 是越来越混乱。此时,以新的视角重新审 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 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三 产生和发展
凯瑟林娜·赖斯 文本类型说 Text Typology
翻译行为
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 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马红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提要: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本文论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期为翻译学的建构做些事情。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原则; 方法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0100( 2007) 05- 0118- 3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Methodsof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M aHong Lin Jian qiang( Shangha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China)A 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 ranslation is a goal orien ted activity. Th 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view point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 ethods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K ey word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princip les; methods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 K 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 H ans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 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信半疑
eg: These statements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目的语的 读者,信息的翻译 应直白易懂。
(二)表达型文本 重形式
文学散文
1体裁
文学小说 各种体式的诗歌

2关注点
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和艺术 形式
比如: 由于跨文化交流中语用意义的不 同,“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转换的不 等值现象不可避免等。
而语言学派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自己理论 体系框架内部所做出的各种调整,似乎只 是越来越混乱。此时,以新的视角重新审 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 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三 产生和发展
凯瑟林娜·赖斯 文本类型说 Text Typology
目的性行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Contents
一、定义 二、思想渊源 三、产生与发展
一 定义
德国学者诺德(Nord)曾给过一个明确 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 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
二 思想渊源
1、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 中早为有所领悟—— 尤其在文学与《圣经》 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发现不同的背景呼唤 不同的翻译。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 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 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 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 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三)诱导型文本 重诱导
广告
1体裁
公示宣传语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2关注点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 麦斯威尔咖啡
重内容
简言之
忠实再现原文内容的所有细节
重形式 近似原文的形式规范并保留原
文的美学效果
重诱导 忠实于原作者意欲获取文本效
汉斯·弗米尔
贾斯塔· 赫兹·曼塔利 克里斯蒂安
·诺德
翻译目的论 ( Skopostheorie)
翻译行为理论
(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功能加忠诚原则 (Function-plus-Loyalty
Principle)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本 类 型
表达型 expressive texts
诱导型 operative texts
重内容 重形式 重诱导
(一)信息型文本 重内容
1体裁
新闻发布和评论 新闻报道 商业信函 教科书 官方文件 。。。
2 评判标准
❖首要标准:必须确保内容和信息充分展示 于目的语之中。
❖第二标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彻底性,目 的语必须占主导。
(二)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
又称“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即“目的语文本必须能被接受并且有意义,与 文本可接受的目的语环境连贯一致。”
更具体一点,“译文必须被接受,并达到与接 受者环境连贯一致的程度。”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源语文本的仿 制。”
三、三者的关系
忠实法则(语际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目的法则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
1、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跨 文化转换活动. 2、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The great earth makes herself hospitable with the help of the grass.
【郑译】大地借助于绿草, 显出她自己的 殷勤好客。
【冯译】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
将“hospitable”译为“挺骚”等 低俗词汇,破坏了是个整体意境, 也有违泰戈尔的本意,情感风格皆 与原文本不符。
即 “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
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
宾惠廉 William Chalmers Burns 将 John Bunyan 的 The Pilgrim’s Progress 译为中 文
目的是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渗透到当时的中 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来 鲁迅、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
目的在于“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翻译行为
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 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加忠诚”
( functio本在目标情境下按预设的 方式发挥作用。
“忠诚”即译者、原文
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 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选择=结果
❖ 从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 Cicero ) , 到哲罗姆( Jerome)和马丁·路德( Ma rtin Luther)都明确表述过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 困境及翻译主张。
然而, 20世纪60~ 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 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 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 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 的弱点。
1971年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 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 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 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信息型
文 informative text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夫妇译)
(三)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
❖又称“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其要点是,“语际连贯应该使源语文本与 目的语文本之间存在着语际连贯一致。 ”
果的手段,保留文本固有的诱导 功能。
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
. 一 、“目的论”(Skopostheorie)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 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 定。
但凡行为都有目的
二、目的论三大法则
(一)目的法则(Skopos ru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