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浅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论文关键词]德国功能主义理论课程工程化设计WORKSHOP 案例教学[论文摘要]商务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必修课,但是由于学生英语根底知识薄弱、应用能力差,加上教师教学方式等原因致使课堂教学枯燥,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文章建议以德国功能主义作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对该课程进展合理的工程化设计,并分析了WORKSHOP模式与案例教学的应用。
一、引言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语体,它涉及领域的各个领域。
作为该专业的职业必修课之一,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有着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且重严密性、科学性。
它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极具实用性的实践课程。
但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进展合理的教学安排。
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许多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篇章,要求所有学生都埋头完成,然后校对,其中的翻译内容经常与实际工作与生活相差太远。
这种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的学习也进入了一个误区。
由于英语根底知识薄弱、应用能力差,学生们往往“望翻译而兴叹”。
鉴于目前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理想状况,文章拟以德国功能主义为理论指导,提出对该课程进展合理的工程化设计,并对WORKSHOP模式与案例教学的应用进展分析。
二、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一)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Katharina Reiss,Hans Vermeer,Justa Holz Mantarri以及Christiane Nord。
他们提出并开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目的法那么、连贯性法那么、忠实性法那么和忠诚原那么。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那么就是目的法那么,翻译行为所要到达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断定方法。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 h n g n olg f n n Unv ri fE o o c n a , n y , n n C ia 51 0 ) C e g o g C l eo a iest o c n misa d L w Go g i He a , hn 4 2 0 e He y
t n l t n q a i smu h mo e c n e n d ta eo e Gema u ci n l m mp a i s te t n l t n p r o e , a sn h a tn in r sai u l yi c r o c r e h n b fr . r n F n t ai e h sz h r sai u p s s p y mc t t a o t o s e a o e o
最新-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分析 精品

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分析摘要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特殊英语,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即商务英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商务贸易的完成。
因此,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必须是适合商务英语特征的,能够对商务活动起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具有对等性、目的性、等值标准性等特点,对于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文章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就该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和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应用西方的翻译研究一直以来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直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翻译需求进一步加大,功能翻译理论由此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体系,其由多种翻译理论构成,对我国现代化的英语翻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商务英语指的是应用于商务活动中的英语,包括谈判中使用的应用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加之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商务英语翻译与一般的英语翻译有较大的区别。
从根本目的来说,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商务活动,促进企业的发展。
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正是要求强调语言翻译的目的性,其对商务英语翻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是实现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理论。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早期基础理论包括有布勒的语言功能模式理论及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等。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功能翻译理论体系的健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环境基础,克里斯蒂安•诺德、汉斯•弗米尔、卡塔琳娜•赖斯和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等人物也为功能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
总体来说,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即弗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2]。
其中,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在文本翻译中,应该尽可能的寻求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对等。
例如,信息型文本应该与简单的文字表述为主,将信息表述清晰即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

J n ,O 1 u . 2 1
德 国功 能 翻 译 理 论 对 高 校 英 语 专 业 翻 译 教 学 的启 示
丛 皓 唐 春英 ,
( . 州 学 院 外语 系 , 西 贺 l 5 2 0 ;. 林 理 工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西 桂 林 1贺 广 } 4802桂 广 5 10 ) 4 0 4
收 稿 日期 : 0 10 2 2 1 -4 1 。
作者简介 : 皓(93 , , 丛 1 8 一) 女 黑龙 江 望 奎人 。
第3 期
丛皓 , : 国功 能翻译 理 论对 高校 英语 专业 翻译教 学的启 示 教 学现 状
翻译教 学一 直受 到广 大学 者尤 其是 翻译 教学 一线 教 师 的广 泛 关 注 。而在 中 国 , 今 的翻 译教 学 效 现 果 仍然 不理 想 。传统 的 翻译教 学认 为 : 翻译 就是一 种 语 言转 换成 另一 种语 言 。在这 种 教 学模 式 中 , 学 “ 生完 成 练 习 , 教师 给 出参 考 译文 , 结合 译文 讲解 技巧 ”7。翻译 仅被 视为 一种 词汇 、 [ ] 短语 以及 句子 的语 码
该 理 论应 用到 高校 英语 专业 翻译 教学 中的成果 不 多 。本 文将 着重 对这 方 面的 问题进 行探 讨 。
1 德 国功 能 翻译 理论
功能 翻译 理论 又称 功 能 目的论 , 2 从 0世 纪 7 0年代 开始 , 由德 国学 者 莱斯 、 费米 尔 、 曼瑞 特和诺 德 等 先后 提 出并 丰富 和完善 , 辟 了翻译 理 论 研 究 的一 个 新 视 角 。1 7 开 9 1年莱 斯 的《 翻译 批 评 的可 能 性 与 局 限性 》 书是 该理 论 的开端 。她 的 翻译批 评理 论 ( rn; t ncics 指 出 , 一 T a , i r i m) l o a ti 翻译 批评 家不 应 依据 原 文 的一 些 特征来 判 断译 文 的优劣 , 而应 依据 译 文是 否在 一定 的翻译 情 境 下实 现 了其功 能 来 判 断译 文 的优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功能派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提出较早,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所强调的翻译的功能性和使用性,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使用性,即翻译必须具备满足用户的目的和需求的功能。
这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同样适用。
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翻译的基本目的和使用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用户意识。
这要求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所翻译文本所涉及的领域知识的了解,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
其次,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即翻译必须在一定的背景和目的下完成任务。
这意味着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语言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时代,语言使用的环境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亦必须随之不断调整和创新。
教学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交互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去处理特定领域文本并形成翻译能力的自觉,为未来翻译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也就是说,翻译需要阅读技巧和社会意识。
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相关课程如科技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专业内容教育,使学生熟悉这些领域的特殊语言,掌握常见的语言结构、语法和解释方法,从而提高专业阅读技能。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的来说,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提供了许多的理论支持和启示。
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提高交际能力、阅读技巧和专业知识,形成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于英语翻译人员高素质的需求。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 商务英语是实用性文本,以广告为例,其交际性很强,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度的调整,包括增译、减译、转译等灵活方法会实现预期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商务英语广告运用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
此前西方多数翻译理论家持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即翻译等值理论,这种理论把翻译看作类似密码转换的过程,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
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等值理论在实际翻译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同时在许多情形下也是没有必要的。
弗米尔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随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实”的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导的功能确定的。
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是受众。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给译者提供了多源信息的一部分,允许译者选取性地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决定。
诺德为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成分必须根据译文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提供了标准。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传意,诺德的“功能加忠实” 不是对形式或内容而言的,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是否对等,就文本功能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领悟原语文本的基础上,以译入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不同语境因素,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与目的语发挥同样的传意效果,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较等值翻译理论和极端功能主义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在应用文体的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10卷第6期[收稿日期]2012-11-25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王锁栓(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对世界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及教学产生了重大和积极的作用。
本文通过论述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贡献,分析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作用,旨在帮助我校进一步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44(2012)06-0044-03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
该派理论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翻译界的重大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论是目的论,而目的论的理论直接来源于赖特的行动理论。
赖特认为人们行动的特征就在于他们的意向性或者说目的性。
正是在行动理论的启发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意识到作为人类交际行动的翻译也脱离不开其本质特征:翻译的目的性。
换言之,即便译者面对的翻译材料是相同的,但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就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他们创作出的译本也会迥然不同。
这就是目的论常被提及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段或翻译策略。
为了避免为了翻译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原则:所谓功能指的是译文的目的,而所谓忠诚就是译者在翻译交际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参与该活动各方的意图和期待。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来源于交际理论,而交际理论又脱胎于现代信息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借鉴和应用了上述两个理论。
自此,翻译不再被视为解码和编码的纯语言的范畴,而被视为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活动。
那么,作为一个兼收并蓄的现代西方译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和启示呢?启示之一:对我校的翻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蒙古财经大学自成立商务英语专业以来总共使用过四套教材:其中有梁为祥,李刚编的《新理念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程》;有曾文华,付红桥编的《商务英语翻译》;有车丽娟,贾秀海编的《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第二版)和余富林,王占斌编的《商务英语翻译》。
这些教材的一个特点在于有的教材的集中介绍商务英语的技巧与方法,而有的则侧重介绍商务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商标、信函、合同以及说明书的翻译,有的把翻译技巧和商务语篇翻译囊括于一部教材之中。
作为亲身使用过这些教材的翻译教师,笔者感到这些教材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教材从未提及适合这些文体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笔者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
第一,我国颇有影响的传统译论几乎总是围绕着文学体裁做文章———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鲁迅的“信与顺”、傅雷的“形似与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和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而文学体裁与商务文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适用于文学体裁的翻译理论指导商务语篇翻译有一些文不对题。
第二,当下的中国翻译理论家还未提出影响深远的翻译理论,虽然他们提出了一些操作性颇强的理论。
这其中就包括黄忠廉先生的“变译理论”,但笔者仔细研读后发现黄的理论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第三,中国翻译界学者对西方译论一般都抱着褒贬不一的态度。
以奈达为例,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经历了从备受推崇到备受冷落和责备的过程。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译界对其批评、质疑和指责的过程。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商务语篇翻译中的适用性已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充分论证。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涉及该派理论在商务语体中中英互译的可行性的论文已达万余篇。
此外,从这四套教材的翻译材料看,译者也在自觉,不自觉的使用着该派理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些教材中系统,全面的介绍该派理论。
其次,这些教材的翻译练习的目的有欠明确。
翻译练习的要求都显得过于简单:不是“将以下段落翻译成英语”,就是“将以下段落翻译成汉语”,而根本没有对译文的目的、用途、接收者及原语的时间、场合、语境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说明和介绍。
这样,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毫无翻译策略可言,他们只能对翻译材料做简单的字对字、句对句及段独段的“全译”,而教师也只能根据翻译答案给出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其结果就是翻译课程变成了呆板的教授精读的词汇及语法的规范,失去了必要的对译文文本接受者、接受的动机、译文文本接受的时间和地点等诸多发性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针对目前我校教材的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师需加大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教学。
翻译教师不因尊一家之言,而应该有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的教学心态。
翻译教师不因在教学过程中简单评价各派理论的得失、高低、优劣,而因将评价权交给学生,交给学生的翻译实践。
第二,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基础上,翻译教师因选择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和导向的翻译材料,而翻译材料的译本最好有两种之多。
这样,学生在赏析译文的时候就会结合老师所讲的翻译理论,从而得出自己对各派翻译理论适用性和可行性的判断。
第三,在讲评学生的翻译作业时,教师应将多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译本并行陈列,因做到多讲少评。
针对学生译文的差异点,教师因与学生充分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教师因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做翻译的创造性。
启示之二:对我校的翻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在译员培训过程中发展成熟的,而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又大多本身就是培训翻译的专家,而我校目前的翻译教师实际情况是大多教师是毕业于英语翻译专业的研究生。
我们对翻译理论的掌握还比较全面,但翻译实践的经历却比较少,还缺乏相应的商务理论知识,因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对我校翻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翻译教师积极参加名校组织的翻译研修班。
第二,积极参与和争取社会上的各种翻译活动,在大剂量的翻译活动中,磨练和加强翻译教师的翻译实践。
第三,广泛开展外语学院和其他商务学院的交流,夯实和更新翻译教师的商务知识。
第四,积极鼓励我校翻译教师去英语国家专修启示之三:对我校的商务英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把译者的地位视为跨文化的专家,而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内蒙古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的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班容量更是不断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对我校开展有效的翻译教学极为不利。
笔者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针对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班容量过大(一般在40名之多)的情况,我校本专业的班容量应该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翻译课上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并且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
第二,将翻译教学和翻译实习统一起来,我校应广泛地与社会上的翻译机构和翻译公司合作,创建自己的实习基地。
学生课下的翻译作业应多选自这些翻译机构的实战材料,并且老师应将学生的翻译结果及时反馈给这些翻译机构以接受他们和社会的检验。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辅修二学位,选修经贸专业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商务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描述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贡献并结合分析我校的教学实际,针对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和改进的建议,以期其对我校的翻译教学有一些裨益。
[参考文献][1]Christian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李和庆,黄皓,薄振杰.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萨茹拉]The German Functionalists Skopos Theorists'Enlightenmenton Teaching of Business TranslationWANG Suo-shuan(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010051,China)Abstract:Since the emerging of the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in Germany in the1970's,it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orld's translation as well as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in China.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German functionalist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im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n this sector in this university.Key words: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Business English;Translatio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