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功能理论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简述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形成这一理论有三个杰出贡献者:Katharine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
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
(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2、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
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
(《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
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
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
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
(《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指的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它认为一段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它在特定文化中的功能,以及它在这种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它在社会中的用途,也就是它的功能,而不取决于它的内容。
即语言是用来完成特定社会任务的工具,其中包括政治、宗教、经济和教育等任务。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以保护母语文化而不是表达原文中的语义为主,从而尊重本土文化。
这可以通过采取一种精心审慎的方法来实现,即在源文的内容和技术层面上照顾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
例如,采用本土表达、表情符号和引用等技术手段进行功能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机说明书 新闻 鲁迅 《狂人日记》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 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 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 人”!
在某些情况下,译文的功能可能与原文的功能相异 There are occasions when the function of the TT may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ST. e.g. Gulliver’ Travels operative---expressive 目的语也可能与原语不同的交际功能 A TT may have a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 from the ST. e.g. An election address operative---informative (analysts finding out policies) expressive (finding out how policies be presented)
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关注翻译的过程,把翻译过程看做是 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综合体”
所提出的翻译方法运用到特定文本翻译中还存在问题---商业、金融文本包含 很多表面简单实则复杂的暗喻,如牛市(bullish)、熊市(bearish)
Whether text types can really be differentiated.文本类型能否真正区
分开来---如商业报告,对董事会是信息文本,也可以是说服股东相信公司在 有效运转的操作文本
The translation method employed depends on far more than just text type. The translator’s own role and purpose, as well as socio-cultural pressure, also affect the kind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Aim of her functional approach: systematizing the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s
P73
Four text types
Informative -reference book
Expressive Operative Audiomedial -poem -advertisement -film
What is translation: purpose-driven, outcome-oriented human interaction and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 involving intercultural transfer 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做事有目的所驱动、以结
“单纯事实的交流”:信息、知识、观点等,这时 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维度是逻辑的或者所指的,交 际中的焦点是内容或“主题”---信息型文本 “创造性行文”:作者使用语言的美学特点。文本 作者或发送者被置于一个很显著的位置,文本的形 式也变得十分重要---表情型文本 “引起行为反应”:吁请功能文本的目的在于呼吁 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 语言的形式是对话式的,其焦点是“吁请”---操 作型文本 视听类语篇:如电影、视觉和语音广告,即上述三 类文本辅以视觉形象、音乐等
递,是评判译文的决定因素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ext type.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
信息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的内
容。翻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要是要使用明晰 化技巧;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式。
语篇类型的功能性特征及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
语言功能 语言维度 语篇重点
信息类
物体和事实)
表情类
出信息者的态度)
操作类
受语篇者发出召唤)
信息性(描述 表情性(表达发 吁请性(对接 逻辑性 关注内容 审美性 关注形式 对话性
关注吁请效果
译文应该
翻译方法
传递指示内容 传递审美形式 唤起所需反应 “直白语言”, “同一”策略,“顺应”, 按需要明晰化 采用原语作者 等效 的观点
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
信息类 参考书 报告 演讲 操作说明 旅游手册
传记
官方演说 剧本 表情类 诗歌
布道
竞选演说
讽刺文学
广告
操作类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redominant function of the ST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by which the TT is judged. 原文的主要功能是否能得到传
5.1
Reiss: text type
approach
Reiss’s work in the 1970s builds on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ce but view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word or sentence, as the level at which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and at which equivalence must be sought.
言内、言外的指导标准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1. 言内标准(intralinguistic
criteria):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上 的特点;
2. 言外标准(extralinguistic
criteria):情景、主题、时间、地点、 接受者、发出者及“情感暗示”(幽默、 讽刺和情感等)
Although interrel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riteria vary according to text type
Discussion of the text type approach
Significance: It moves translation theory beyond a consideration of lower linguistic levels, the mere words and pages, beyond even the effect they create, toward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
Critiuld only be three types of language function. 为何语
言的功能只能分三种----- Nord: “phatic function”(寒暄功能—问候语)
There are questions marks as to how Reiss’ proposed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to be applied in the case of a specific text.如何将赖斯
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即译者应该采用原语作者的 观点;
操作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使目的语接受者产生预期的反
应。翻译应该使用“顺应”策略,以期对译文读者产生同 样的效果;
视听类语篇需要采用“辅助”方法,给文字加上视像
和音乐。
MP3充电使用方法 Charging Method 将电源线一端插入本机的DC5V插孔,另一端USB插 头插入PC的USB接口,或连接标准5V 500mA的充 电器接口,充电中“紫色灯”闪动,充满电量后 “紫色灯”停止闪动。 One end of wiring be inserted in DC5V, another end with USB jack be inserted in USB jack of PC or other charging with standard 5V 500mA jack; twinkle under charging and no twinkle after fully charged.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Key concepts
Functional theories from Germany in the 1970s-1980s
mark a move away from static linguistic typologies; Reiss: equivalence at text level;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Xu Yuanchong, 1997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