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3月份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卷

北京市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卷

北京市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共4题;共20分)1. (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长篙/枯槁霉菌/细菌聒噪/恬不知耻B . 憔悴/荟萃血痕/鲜血塑造/追本溯源C . 巢穴/窠臼家畜/畜养锉刀/愈挫愈勇D . 双翼/希冀葛藤/和蔼媒妁/真知灼见2. (7.0分)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一个人能做到这两条,就能重塑自我。

B . 于丹虽成名于对《论语》的阐释,但她说,自己在考虑这些的时候已经不是在考虑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站在当下,把所有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完成一种建设。

”C . 就设备的购买而论,总得到市场去考察一番,看一看设备的品质、性价比,然后和厂商商谈价格,落实运输、安装、调试、培训、维修……等问题,没有十天半月恐怕弄不下来。

D . 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接壤的宁夏汝箕沟矿区,以出产有“煤中之王”之誉的“太西煤”(因位于我国“煤都”太原以西而得名。

)而闻名国内外。

3. (3分) (2019高三上·铜仁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

①________。

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北京市回民学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回民学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回民学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表海亭①欧阳修②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

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注)①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

②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

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

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

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

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

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

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2.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

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

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

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

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

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

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

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

2020年3月3日北京高考适应性考试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2020年3月3日北京高考适应性考试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语文 第 1 页(共 10 页)
题 试 试 考 性 应 适 文 语 三 高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 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 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 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 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 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 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 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 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 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 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 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试 试 考 性 应 适 文 语 三 高

2020届北京市高三3月份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20届北京市高三3月份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章草需要端正安适,从容稳和,而不是欹侧取势,荒卒急遽。

)。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1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拥音)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惯音)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北京市顺义区【最新】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所谓酒令,按新版《辞海》的说法:“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

推一人为令官,余以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它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

”据考证,酒令之始可以上溯到周朝初年,鉴于商朝统治者溺酒亡国的教训,由周公以王命发布《酒诰》禁酒。

“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起初本意是为了禁止酗酒而设酒令官。

在《诗·小雅•宾之初筵》第五章中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句子,这里的“监”“史”即令官,是为限制宴会上饮酒过度而设的执法官,对饮酒失仪妄言者要予以惩罚。

而后世所说的酒令与其本意恰恰相反,是劝人多饮酒的一种行乐手段、游艺活动。

从形式上看,酒令有多种多样,诗词曲文类(如作诗令、说诗令、回环令等);游戏类有拇战(或曰猜拳、划拳等)、猜枚、牙牌令、射覆、投壶、击鼓传花、占花名儿、拆字、联句等。

从内容上看,酒令有俗令和雅令、通令和筹令之分。

中国的酒令文化是一种特别、独有的酒俗。

“酒令”二字出现在历史资料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逵作酒令,学者宗之。

”但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行。

《梁书·王规传》说:“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

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此举。

’”可见,南北朝时期,酒令并不风行。

它的流行大概始于唐玄宗发明的击鼓催花,从此就自上而下传播于民间。

唐代的酒令有许多种类,据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已有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手势令、小酒令、杂法等多种,唐人的诗歌也多有反映,如白居易的“筹插红螺碗,斛飞白玉卮。

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骰盘”,刘禹锡的“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等等。

同时,一系列的行令、酒约也制定出来。

《醉乡日月》的目录里便有“饮论”“为宾”“律录事”“觥录事”“选徒”“令误”“逃席”等各项内容。

北京市2020届高三3月份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20届高三3月份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章草需要端正安适,从容稳和,而不是欹侧取势,荒卒急遽。

)。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1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拥音)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惯音)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本试卷 150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

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

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

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

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

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

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

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

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

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

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

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章草需要端正安适,从容稳和,而不是欹侧取势,荒卒急遽。

)。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1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拥音)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惯音)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

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草书大家怀素学书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

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

著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

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

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

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

庵正北七十余步有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当然,也有人说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墨池化用了他的典故。

笔冢则是怀素和尚勤练狂草弃笔无数化来的典故)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

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3 分)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材料二“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

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

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

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

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

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

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

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

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

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材料三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

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

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

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

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

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

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

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

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

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

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

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

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

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

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 分)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6 分)二、本大题共6 题,共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题。

(共18 分)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上党民走赵。

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合音)因伐赵。

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郡,成功攻下。

上党的百姓往赵国逃跑。

赵将廉颇驻军在长平,来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王龁趁势进攻赵国。

赵军屡战屡败(损失了一员副将、四员尉官)。

赵将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

赵孝成王因为廉颇损失伤亡大而又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屡次责备他。

秦国应侯范睢又派人到赵国用千金施行反间计,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

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赵王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大将。

蔺相如说:“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这就好像用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结合情况来变化。

”赵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从前,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曾经跟他父亲谈论用兵的事情,赵奢也不能难倒他。

然而并不说他高明。

赵括的母亲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但赵括谈论它却很随便。

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他做大将,那搞垮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为大将。

赵王说:“为什么呢?”她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当了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有上十位,当作朋友看待的人有上百位。

大王以及王家贵族所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士大大。

接受任命那天,一心奉公,不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被任命当了将军,就面向东而坐,接受将佐拜见,军中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给的金银布匹,他运回家里,而且每天察看好房子好地,能买的就买。

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是不一样的,希望大王别派遣他去。

”赵王说:“你不要管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趁机说:“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请求不要牵连我治罪。

”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