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原子弹功臣 看电视转播才知自己造的是原子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王宏1964年1O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莫名其妙被转学今年68岁的沈惠泉身体单薄,脸庞清瘦,说话语速较慢,脸上总挂着微笑,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老。
他说自己来温州暂住,在亲戚家里接受采访不方便,坚持大热天坐公交车出来接受采访,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1937年,沈惠泉出生在市区木杓巷。
195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把沈惠泉叫到办公室,了解他的出身、海外关系等家庭背景。
让他意外的是,书记告诉他,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和另外一些同学将被选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学习,但具体学习什么专业,连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沈惠泉没来得及疑问,就兴奋得想跳起来,北京大学是他当初考大学的愿望,再说是国家需要,沈惠泉马上同意了学校的安排。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大学校园内,学生政治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沈惠泉兴冲冲到北京大学报到后,学校老师说,他们要先去农村锻炼,地点就在北京的门头沟。
门头沟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农村,沈惠泉到了那里以后,在一户农家里住了下来。
可那户农家没有多余的床,他只好找来几块木板拼凑起一张“床”。
在门头沟,沈惠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土、种地、种菜、挑水,什么农活都要干。
很快,他的手上就磨出了一个个茧。
“但是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劳动多长时间,难道把我从复旦转学过来就是为了种地吗?”回忆起当初的这段生活,老沈坦言,当时因为年轻,难免对此有些顾虑。
第一堂是保密课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沈惠泉回到了学校。
“原来那一个月的劳动,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到学校,沈惠泉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原子能研究。
而这个专业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才有设置,属于尖端的科技领域。
原子弹是谁发明出来的?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

原子弹是谁发明出来的?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
就科学技术而言;发明原子弹是人类智慧催生的一项伟大成就,可惜,人类现在生活在它的核阴云笼罩的恐怖中。
主要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美国发明制造了原子弹。
而美国第一次在人类身上使用后,爱因斯坦曾深深的表示过后悔。
其实原子弹由欧洲科学家理论指导,由正义科学家推动,美国政府组织实践,最终由奥本海默领导的科学家集团发明了原子弹。
“原子弹之父桂冠”戴在了美国人奥本海默头上。
二战之前,核技术开发最早来之德国,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发现,寻找矿源提炼浓缩铀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核裂变释放的高能量是用于军工事业的首选。
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写信,论证了美国拥有原子弹核武器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是物理理论学家,曾经是获得过诺贝尔广义相对论物理学奖,在他的带动下,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爱因斯坦也因此获得美国原子弹之父的殊荣。
刚研制原子弹的时候,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二战接近尾声,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两颗原子弹,摧毁了两座城市,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留下了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这就是原子弹的威力,是科学的力量,也是日本侵略者罪有应得,选择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历史趣谈历史中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花了多少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中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花了多少钱?导语: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分别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一枚原子弹。
这是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在战争中实际使用原子弹攻击目标。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分别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一枚原子弹。
这是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在战争中实际使用原子弹攻击目标。
原子弹的威力让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其后,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不过,新中国并不打算排斥原子弹。
1950年,毛泽东访问莫斯科回来之后,曾对身边的警卫员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
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这样,中国的原子弹试验开始进入议事日程。
毫无疑问,进行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其耗费的巨大资源,对新中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当苏联撕毁援助协议,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遇到了很多争议。
不少人提出让原子弹研制下马。
陈毅等几位老帅坚决支持中国继续研制原子弹。
在一次会议上,他说了一句个性鲜明的话:“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
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极为机密!美国原子弹爆炸内幕被公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极为机密!美国原子弹爆炸内幕被公开
导语: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次核武器研究计划,作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曾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
那么原子弹爆炸的内幕都有什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次核武器研究计划,作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曾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
那么原子弹爆炸的内幕都有什么呢?
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重视研究原子弹
1932年,着名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纳粹迫害,被迫离开德国到美国定居,很多在欧洲工作的犹太裔科学家也陆续逃往美国,他们告知美国:德国正在制造原子弹!科学家们知道,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
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因此呼吁美国抓紧研制原子弹,当时军界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个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们看作怪人。
科学家们心急如焚,为了增加说服力,他们推举爱因斯坦作为代表,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
但爱因斯坦署了名的建议报告并未引起罗斯福的重视,只是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劝说,因为他下令研制之后的第一笔拨款只有6000美元,相对于最后的总投入20亿研制3颗原子弹,显然是杯水车薪。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这成为美国加快研制原子弹的一个转折点。
1942年6月,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开始,由于研制计划的总部开始设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因此叫做“曼哈顿计划”。
新墨西哥州人迹罕至的一片沙漠,在1942年以后突然热闹起来,美国原子弹研制的心脏机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建在了这里。
全美国只有12人知道整个工程情况,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从事原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 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导语: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主席决定,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
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
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进攻我们,我们要有办法对付他。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
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也要有办法回击他。
所以,中央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
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要靠自己研制,同时,要争取外援。
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封锁我们,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想争取苏联给我们一些援助。
但是,有一条界线,只是争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
也就是说,搞原子弹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国自己的。
你来援助我可以,我欢迎你、感谢你,但是,你不能与我共同拥有,共同使用。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所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你不要和我一起来共同管这个单位,管这个事情。
这就是中央当时搞原子弹的方针,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任务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
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氢弹是二机部负责,导弹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
毛主席对原子弹研制有一个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中国科学院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我国原子弹的故事

关于我国原子弹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防建设的挑战。
作为一个刚刚摆脱了百年屈辱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在科技和军事领域还十分落后,面临着来自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决定研制自己的原子弹,以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超级大国的垄断地位。
新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发展核武器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他们认为,研制原子弹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尊严的需要。
于是,他们果断决定,要大力发展核武器,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选定了一个名叫“5100”的地方作为科研基地。
这个地方位于中国的南方,气候宜人,地理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
这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能源,为研制原子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我国采取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
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参与研究,同时选派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出国学习先进的核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成立了一个名为“5100研究所”的专门机构,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总体研制计划方面,我国采取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是向苏联等国家寻求技术支援,学习和掌握核技术的相关知识;第二步是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积累经验和数据;第三步是进行模拟试验和实际爆炸试验,最终实现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在研制过程中,干部群众表现出了坚定勇敢的精神面貌。
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探索和创新。
那段峥嵘岁月中,有许多人付出了努力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数不胜数。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刻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在打破外来封锁和提高国防自保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尊严,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自立自强不息之信念。
总结评价:我国在投身于高科技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彰显了民族尊严和坚定自立自强不息之信念。
演讲故事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1979年,一颗核弹头试验落地后,没有爆炸,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必须找到这枚弹头!”“不行,核弹随时会引爆,核辐射可是要人命的,谁去也不行啊!”同志们惊慌失措,争论不休,不知该如何是好。
“大家都不要争了,我去。
它是我设计的,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不能没有它!”说完,邓稼先只身一人走进了核爆中心区,经过搜索,他终于找到了那枚宝贝的核心部件,正静静地躺在地上。
他走过去,把这枚核弹碎片捧了起来,细细端详。
邓稼先完全明白,他手上这枚制造氢弹的钚239,有着怎样的杀伤力。
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
但他全然不顾,直到确认核弹头基本完好,他才喘着粗气、走出弹坑,“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研制成功,到氢弹爆炸,苏联用了6年多,美国7年多,法国8年多;而中国,两年零八个月。
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可好消息背后的代价是,由于长期从事核武器事业,放射物早已侵入他的骨髓癌症病魔多年缠身,邓稼先一生为中国人民所做的,其实并不复杂,只有五件事: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核禁试,刚满一只手而已。
但无疑,这是一只巨掌,它宣告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从此不可被践踏,它宣告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永远不可撼移!同学们,我们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地球的另一边,巴以冲突、俄乌战争,世界并不太平!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因为邓稼先这样的先辈们,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才有我们今天的民族自信和国防安全!各位中华儿女,我们必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吾辈自强,强国有我!。
历史趣谈明朝的军事实力有多强?试爆炸原子弹成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的军事实力有多强?试爆炸原子弹成功
导语:锦衣卫北镇抚使许显纯令该机构上报研究成果,并将所发现的雷石(即铀)代到京城,在王恭厂密室中查看雷石时,发生了爆炸,好在所上缴的雷石很
锦衣卫北镇抚使许显纯令该机构上报研究成果,并将所发现的雷石(即铀)代到京城,在王恭厂密室中查看雷石时,发生了爆炸,好在所上缴的雷石很少,刚刚达到爆炸极限,所以并为引起极大损失,但知道这一秘密研究的人都在这场爆炸中丧命,使得该技术没能流传下来。
明朝著作《天变邸抄》中记载了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在北京西南隅王恭厂发生的一次神秘爆炸。
据后人估算,此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一万至两万吨TNT,然而当时王恭厂存放的火药总数不过数万斤。
那么这场爆炸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这要从明朝张居正推行新政说起,在军事方面张居正启用戚继光进行军事改革,并设立专门机构对火器进行研制,负责对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弗朗机等火器进行改良。
该机构一直进行一项秘密研究,便是核试验,实验地区设立在山西大同附近。
当蒙古俺答被明朝封为顺义王,明蒙之间缔结“隆庆和议”后,结束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状态。
大同地区没有了蒙古人的骚扰,并且矿产丰富,其中也包括铀矿,明朝称其为雷石,据传是几个戍边的将士发现了这种石头,以为是金矿,在进行溶质时发生爆炸,此次事件被当作地震记载下来,但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其实这并非鼠疫,而是核爆炸后的核辐射所导致的现象,朝廷开始重视此事,并派人调查,后来发现了“铀”这种物质。
此机构便一直在大同附近开采铀矿并进行秘密核试验。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原子弹功臣看电视转播才知自己造的是原子弹
导语: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年过去了,当年在青海金银滩原子城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青春的建设者们,如今分散全国各地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年过去了,当年在青海金银滩原子城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青春的建设者们,如今分散全国各地,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在合肥,就生活着500多名来自核工业部原国营221厂的退休职工。
他们居住在三里庵街道西园新村、五里墩街道团安村小区等地。
苦中作乐坚守神圣使命
1958年底,年仅17岁的董殿举从部队转业,来到青海原子城。
在国营221厂两弹研究基地扎根34年,他将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金银滩大草原。
“刚来时,这里是一片荒草滩,野草比成人高,风沙刮过眼睛都睁不开。
”董老清楚记得,他是第一批到达的。
很快,国营221厂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高校及国防方面的人才。
由于基地海拔高,过完8月就要穿棉衣,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异常艰辛,物资极度匮乏。
首批到达的职工只能睡牛羊圈,吃青稞面,喝水要去十几公里外的河沟挑。
“不少人有高原反应,出现浮肿。
”
由于空气稀薄条件恶劣,他们生了孩子无法带在身边抚养,只能放在老家让老人照顾。
因长期分离,孩子们对父母印象很陌生,甚至不愿喊“爸爸妈妈”。
就这样,董殿举他们依然苦中作乐。
粮食不够,自己开荒种地,挑易成活的土豆、油菜种。
实在不行就挖野菜、野萝卜、蕨菜充饥。
好在那时年轻,大家也没觉得辛苦,就这样一直坚持着。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