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随想(节选)

合集下载

(整理版)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整理版)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一)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创造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懊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

〞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自来水、、电灯、电影、电视、、电脑、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新事物?是因为工业开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

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1%-2%,粮食不仅可供全国食用,还可大量出口。

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带开工业;工业那么带动经济;经济的开展又促进科技开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科技、工业、经济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开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

前些时候有个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

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否那么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开展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从根本原理转变为工业速度在这50年尤其实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

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容量每18个月就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科〞,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7、作者说“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表达“非常惊人〞的一项为哪项A、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新事物。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

(重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和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技巧。

3.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难点)【学法指导】讨论法、问答法、比较阅读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

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2.背景介绍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几.乎(jī)光纤.(xiān)趋.势(qū)芯.片(xīn)挠.头(náo)聘.用(pìn) 着.眼点(zhuó) 弥.补(mí) 胆怯.(qiè)4.解释词语。

高中生科学精神作文三篇

高中生科学精神作文三篇

高中生科学精神作文三篇(篇一)高中生科学精神作文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

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

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

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

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13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

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的求实创新精神。

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

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

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的结论是错误的。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0.1克镭。

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

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科学精神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科学精神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科学精神01理性思维重点: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理性思维,要求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02批判质疑重点: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批判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在写作时,要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人云亦云,并且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03勇于探究重点: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一个人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高中生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也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能浅尝辄止,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押题预测汇编【押题预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1910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

随后他知道有一一个竞争者: 挪威人阿蒙森。

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

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待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

学习科学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家精神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家精神心得体会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科学家精神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科学家精神心得体会1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奇特的一幕,主要讲的是如何辨别鸡蛋质量的好坏,那个神出鬼没啊,我都不知道它是怎样辨别的了!于是,我便让妈妈帮我回忆刚才所发生的。

而妈妈却不屑一顾,轻蔑地对我说:“你又不做这个实验,你弄它干什么!”我听了以后,恼羞成怒,便给予反驳:“怎么不行啊,难道只有科学家可以做吗?”妈妈见我如此倔强,不得不说出了如何做这个实验。

妈妈说完后,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辨别鸡蛋好坏是这么简单啊!可是这个是真的吗?我们就来辨别一下吧。

我们需要的是一盆水,5—10个鸡蛋,再来一勺食用盐,这辨别鸡蛋好坏的材料就齐啦!首先,我们要把那一勺盐放置水里,然后再把它搅拌均匀,这时,水的颜色就发生了转变,转变还挺大呢!从清澈无色,便到了有一点点的白色。

再接着,我拿起那几个鸡蛋,一股脑的倒进了水盆里面。

鸡蛋在里面翻腾了好久,也得不到一丝的平静,好像在里面打架呢!真有意思。

好,别的话不说了,就看这些鸡蛋们的反应吧,这些鸡蛋的反应不一,有的是浮了上来,还有的是沉了下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啊,这些鸡蛋有的新鲜,而有的却不新鲜,这些新鲜的鸡蛋和不新鲜的鸡蛋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可能都是一只母鸡下的。

把不新鲜和新鲜的鸡蛋一起倒入盐水里,是为了让坏的鸡蛋慢慢浮起来,那为什么坏鸡蛋会浮起来呢?因为好鸡蛋是饱满的,而坏鸡蛋是有一些小小的空间的,之所以把这些坏鸡蛋放入盐水里,就是因为让这些空间“出卖”了这个坏鸡蛋。

大家都知道物体浮起的原因吧,我们就是抓住这个科学原理来辨别鸡蛋好坏的。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影子,就是看你知道不知道利用,科学带给了我们许多许多,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科学,科学做一切的事物,也要我们去创造科学。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 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 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设问 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 1.选段以_ 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 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为了阐释清楚说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 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 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 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 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 创新上的异同。
科:基础科学;技:应用技术
根据文章主旨的提示,我们如何把文 章分为两大部分? 世 纪 之 交 的 科 学 随 想
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 人类的生产力”。
二、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词能否去掉,为 什么?
体 现 了 说 明 文 语 言 的 准 确 性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 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 速度还在与日俱增。
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 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作者简介

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 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 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 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杨振宁多次到中国,对中 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 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 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著有《基本 粒子发现简史》等。

老师随笔 纪念“五四运动”

老师随笔 纪念“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爆发。

之前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主要来自教科书,从来也没有深入思考过。

今天,看了有关纪念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使我对它产生了不同的思考。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科学”和“民主”。

今天,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但是,总让人感觉科学精神离我们还很远,尤其是在我们的校园中,。

上网查阅,发现科学精神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精神。

科学始于好奇,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是科学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2)实证精神。

科学源于观察和实验。

(3)原理精神。

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最普遍的原理。

(4)创新精神。

科学发现的关键在于突破,科学总是在现实不再与现有的理论相符合的时候出现新的飞跃。

(5)独立精神。

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包括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聚焦在分数上,哪怕是理化生的实验课,除了应对考试,平时中我们让学生真正做了多少,特别是基于学生的兴趣他们自发做的实验又有多少?几乎没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将真正的科学精神重视起来。

“民主”,离我们更加的遥远。

一个正常的社会是应该有不同的声音的,哪怕是刺耳的批判之声。

日常中,我们经常被各种利益所绑架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自由意志。

年轻学子不应被绝对真理或终极教条所左右,应培养自身独立判断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实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青年拥有了民主的精神将来国家的民主之后才能够畅通。

拓展阅读: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

拓展阅读: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都可以看到。

究竟怎样才可以鼓励创新呢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

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50多年。

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而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他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到40%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

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这方面我自己有亲身的经验。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以后就看见很多同学他们都非常的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同学很厉害。

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3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的分数远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无法上 天, 电脑丧失功用 : 毕升 、 张衡 、 顿、 因斯坦等科 学 巨星也 不再 闪光或g - n 出现 。 牛 爱 ;j  ̄ . , - - 科学精神是正 直生命 的脊梁, 是灵与 肉的和谐结合 。善 , 本应该是科学精 神的指向。人 类社
会走向现代 , 走向太空 , 走向浩瀚 , 形成科 学的思维方式和 良好 的行为 习惯 , 抵御虎狼的 “ 病毒” 和
科 学精神是人类社会 、 尤其是现 代社会之 大厦赖于巍巍 然平安耸立 的平 台或磐石。 为什 么我们 的眼里 常含 着泪水, 因为我们 对科, 发现 自然和社会规律 , 乃至转入桃花源… …人类社会每 一次玉兰花般芬芳的进步 ,
每 一 项 旭 日般 辉 煌 的上 升 , 是 科 学 精 神 开 的 花 、 的 果 。 都 结

青山不老 , 绿水长流 。10 9 7年 1月 2 0日清晨 , 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 门捷 列夫辞世 了。 噩耗 震惊 了整个俄 国社会 。葬礼 空前 的隆重, 乐低 徊。在通向沃 尔科 夫公墓 的道路上 , 哀 缓缓移 动着的是 肃穆 、哀伤 的人 流。人 流高擎着描绘 了巨大的元素周期律表的横 幅。元 素周 期律逆 着
科 学精 神 随想 ( 选 ) 节
◆ 杨 文 丰
茫茫的宇宙 , 冷酷如铁 ! 茫茫的宇宙, 暗如漆 ! 黑
茫茫的宇宙, 秽如血 ! 腥
这是 上个世 纪之初诗人 郭沫若屹 立在地球之巅 的 “ 放号”(凤凰 涅桀》 。我 以为, 《 ) 这其 实也
可以视作 是人 类不具或 丧失了科 学精神 时, 必然陷入 的宇宙图景 , 而陷入 的社会景 象, 更惨 不 将 忍睹 : 人将非人 , 国将不 国, 地球村将 非地球村 ; 唐诗 宋词没有格 律韵脚 ; 罂粟不再被视作有毒 ; 卫
北风 , 呼啸摆 荡, 恰似 一只逆风飞 动的火凤凰 , 象征着河 山般 不倒 、 不朽的科学精神 启示 着未来。 科学精神 可以偶然感冒 , 但却不能瘫痪倒 地 , 更不得 死亡 。 天地悠悠 , 前可见 高扬 科学精神 的先人 , 能见科学精神的来者。 后
科 学精 神 永 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