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本—泥泥狗

合集下载

淮阳特色文化--泥泥狗

淮阳特色文化--泥泥狗

阳文化——泥泥狗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主题的探究,初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容、特色、文化渊源和社会价值,学习如何发现和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民俗文化,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增强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查阅、调查、访谈的方法收集有关信息。

整理信息后,进行品鉴交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泥泥狗文化的实践活动,然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主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热爱家乡的感情,认识本民俗文化在承载传统、凝聚民族、发展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重难点分析重点:“泥泥狗文化”信息的品鉴我国民俗文化的传统悠久,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极其丰富的种类。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的特产,是豫东一带妇孺皆知的泥塑艺术品。

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

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

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统一在豫东,最大的庙会莫过于淮阳太昊陵庙会。

庙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它几乎遍布所有的乡村。

一到这个季节,淮阳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群众就会云集来,虔诚地祭拜人祖伏羲,然后逛一逛规模宏大的庙会,算是了却一年的心愿。

泥泥狗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活动建议方案一、活动任务1.收集、整理淮阳泥泥狗信息2.交流、品鉴泥泥狗信息(内容、形式、情趣等)3.认识泥泥狗文化的社会价值(人文、艺术、经济等)二、活动内容1.在图书馆、网站或民间、泥泥狗市场收集相关信息2.对本组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3.组间交流探究成果,师生合作共同品鉴4.泥泥狗的模拟制作(动物、飞禽等)5.师生协同完成本次探究活动的评价和成果展示三、活动组织形式——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泥玩具,这些泥玩具都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原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泥玩具,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泥泥狗”。

每年正月初、中秋、冬至,都有许多人购来把玩。

河南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

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

“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

在二月会期间,每天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

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

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女阴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延的永恒主题。

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的泥泥狗,是伴随着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淮泥玩具的总称,系当地独有的民间艺术品,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

,传说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蕴含着神秘的色彩。

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若购买“泥泥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

近年,淮阳泥泥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阳乃至豫东一带的人,很多都还记得这首歌谣。

曾几何时,依托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这样韵味悠悠的歌谣。

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种美丽的祝福,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平安。

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

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淮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这里土地富饶水美物丰人杰地灵;淮阳是人祖之一的伏羲在此建都,因为受黄河的冲击这里有肥沃的砂质黄土,土地异常肥沃伏羲在此从渔猎转向农耕。

淮阳因地处淮河以北称为“淮阳”(古人称河北为阳河南为阴)在远古淮阳称为“宛丘”!《诗经》有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如若说远古比较遥远那就古代好了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它属于官姓,淮阳自古也称为陈地,在春秋时期孔子出使列国最后一站便是陈国,遭遇挫折看透官场由此回到曲阜成为万人师表的“亚圣”!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就发生在这里程胜吴广的点将台还在!司马迁的《史记.陈胜世家》中有记载“狐鸣呼曰‘陈胜王大楚兴….’攻至陈…”西汉时期这里曾是陈王韩信的封地,三国末年时是陈思王曹植的封地!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记载着黄河文化文明不朽的传奇,其中之一便是妮妮狗。

妮妮狗的文化魅力到底是什么?1.泥泥狗是历史沧桑在远古社会人们最先接触到最广泛的材料恐怕就是泥土了!人们用它来捏造东西,所以有女娲捏土造人之说!人们最先驯服的动物就是狗,他帮人们打猎因此泥泥狗的名字是这样来的。

2.泥泥狗是远古生殖文化的积淀泥泥狗是远古社会人们对生殖的崇拜,我们只知道西方对生殖的崇拜是断臂维纳斯还有原始维纳斯雕像,而泥泥狗记载着中国远古对生殖崇拜的的文化符号,泥泥狗有黑、白、红、绿、黄等纯色调的调配符合远古人们的审美!(就以这个泥泥狗而言白色的代表两性关系,中间的是某动物的生殖器符号。

)3.是氏族的图腾的体现是各部落联姻的体现,就以首尾交接这个泥泥狗作品而言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两个不同信仰的部落联姻。

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联姻战争兼并而形成今天五十六给民族繁荣的局面!(首尾交接氏族联姻)4.是氏族信仰的体现就以斑鸠来说,它是古代爱情的圣物!《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有的一只斑鸠背着好几只斑鸠叫做“子子孙孙”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人口的渴望,自古中国人就有多子多福之说!有的是一个公鸡中国人比较喜欢隐喻公鸡的谐音“恭吉”有恭祝你大吉大利之说!还有的马背上坐着一只猴子寓意“马上封侯”有大吉大利官运亨通之意!等等制作流程1.选泥制作时先进行挖泥采用的是当地三米以下的黄胶泥,地上的泥土因为沙土比较多比较松软粘性不太强,所以选用三米以下的粘性比较强的黄胶泥。

泥泥狗中考满分作文

泥泥狗中考满分作文

泥泥狗中考满分作文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色彩。

说到我的家乡,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

小时候就听爷爷说,淮阳是太昊伏羲氏建都和长眠之地,太昊陵是龙的传人谒祖朝拜的圣地。

每年二月二,都会有好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聚集在庙会上游玩,这里有好多好吃的,也有好看的杂技。

但每次去我都会被一种全身漆黑、造型奇特的泥玩艺儿吸引,这种泥玩艺儿就是泥泥狗。

泥泥狗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相传太昊伏羲氏首先驯服了狗,让狗为人类守家护院。

那时候,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来保护生灵的,于是狗就成了伏羲部落的图腾标志。

这些泥制品也就以“狗”命名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泥泥狗放在嘴里还能吹出响声。

一开始,我是被它的声音所吸引,后来我才知道,泥泥狗是用泥捏的,全身以黑色作底,以红、黄、白、绿、粉五色做点缀,而且造型不一,据说每次庙会上会出现500多种造型。

爷爷说,泥泥狗是一种祭祀物,所以又被称为“陵狗”,每年太昊陵庙会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泥泥狗入陵祭祖。

泥泥狗 知识

泥泥狗 知识

泥泥狗知识泥泥狗:解读中国古代护宝神兽泥泥狗,又称作“倪倪狗”或“泥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陶瓷制品。

它形态可爱、造型逼真,是古代人们喜爱的工艺品之一。

泥泥狗外形呈现出一只张大嘴巴的狗,嘴巴放在地上,形成一个庞然大物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收藏品。

泥泥狗作为陶瓷制品中的典范之作,赢得了广泛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和神秘的历史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泥泥狗的来历和意义。

一、起源:泥泥狗的历史泥泥狗最早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云南省。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泥泥狗的制作技术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古代陶瓷器的器身上有泥泥狗的形象作为装饰,可以说它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了。

二、制作工艺泥泥狗的制作过程需要多道工序,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揉泥、造型、烧制等多个环节。

首先是原料的准备,泥泥狗的原料主要是以黏土为主,再加上其他化学物质进行调配,使黏土具有可塑性和韧性。

接下来是揉泥,将调配好的黏土进行揉捏,使其稀释均匀,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工艺。

之后是进行造型。

揉好的黏土会被分割成相应大小的块,然后根据泥泥狗的形状进行塑造,要注意的是,泥泥狗的造型要求生动逼真,形似活物,让人看了就能有亲和感,这是泥泥狗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是进行烧制。

经过制作后的泥泥狗会放入特定的窑内进行高温烧制,烧制的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高温能够使黏土变得致密,提高产品的耐久度和质量。

三、造型意义泥泥狗以其可爱的外形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它的外形灵感来源于狗,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和寓意,因此泥泥狗也有着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先,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它象征着友善、忠诚和忠实。

泥泥狗作为一种陶瓷制品,一方面承载了人们对宠物狗的喜爱和祝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忠诚和友善。

其次,泥泥狗的张大嘴巴形象也被人们视为招财的象征。

人们相信它的大嘴巴可以吞下财富,带来好运和财运。

因此,泥泥狗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财富和好运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

淮阳“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淮阳“泥泥狗”二月二,龙抬头。

一年一度的人祖庙会又要开始了,不由的想起了那淳朴憨厚的“泥泥狗”了。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伏羲、女娲和神农,都曾在现今河南省的淮阳活动过。

淮阳古称宛丘,亦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

伏羲、女娲是兄妹,是人类的始祖。

太昊陵是传说埋葬伏羲头骨的地方,陵前建有庙宇殿堂,称为伏羲女娲庙,民间称为“人祖庙”。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把伏羲、女娲作为男女结合的神媒加以祭祀。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人祖庙会”。

四面八方的男女都集聚到这里来拜祭,以祈求婚姻美满、子孙昌盛。

庙会期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其中大部分摊位是卖玩具的,而玩具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土里土气、希奇古怪的被称为“泥泥狗”的民间玩具。

说到淮阳庙会就不能不说泥泥狗,这“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吹之有声,它是被当作祭祀人祖伏羲用的一种“圣物”、“吉祥物”。

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泥泥狗的制作沿袭是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一起流传下来的。

传说当年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时,把剩下的泥捏成了小鸡、小狗洒向人间。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又单单用狗来作名呢,也有不同的传说。

据史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太昊伏羲氏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个圣明的帝王,为百王之先,居三皇之首。

当时狗被认为是上天派到尘世拯救生灵的保护神,后来还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搜神记》卷十四《盘瓠篇》中说:古代高辛氏时,有狗叫“盘瓠”,好五色衣,是蛮夷族的祖先。

在豫东一带有这样的传说。

伏羲的“伏”字,即人与犬合成的,由此可以推测,伏羲氏族曾把狗作为本氏族的图腾。

因此,“泥泥狗”的问世也应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关。

太昊陵人祖庙会是“泥泥狗”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故“泥泥狗”亦名“陵狗”、“天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为淮阳太昊陵所独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狗”。

听老年人说,在豫东一带有一种古老的风俗,“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赶庙会的老斋公斋婆们,一定要带回去一些泥泥狗,把泥泥狗送给儿童或亲友,据说可以使人消灾祛病,吉祥平安,颇为神圣。

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

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

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作者:林迪来源:《时代报告》2014年第12期“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阳乃至豫东一带的人,很多都还记得这首歌谣。

曾几何时,依托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这样韵味悠悠的歌谣。

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种美丽的祝福,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平安。

所以,南来北往赶会的香客,回去时,总少不了带一些泥泥狗。

如今,这样的习俗似乎有些淡化。

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膨胀,让这样带着童真的梦渐行渐远,孩子们追逐着唱着歌谣要泥泥狗的童趣也越来越少了。

但泥泥狗却还停留在民间,因为泥泥狗的主要销售市场是太昊陵的二月古庙会。

而随着文化价值的回归,二月会越来越旺,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

当今在淮阳城东北的金庄、武庄、许楼等几个村子,还聚居着不少捏泥泥狗的艺人,虔诚守护着伏羲传下来的手艺。

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

捏好的泥坯晾晒干后,先过“黑”,再用青、红、黄、白“五色”点画,称为“点陵狗子”。

“点陵狗子”是最重要的工序,泥泥狗行当中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捏七分画”,捏不出来不行,但画不好就是个“死狗”,不好看。

等点画后,一块儿泥便“活”了,成了充满生命意象、栩栩如生的人、猴、鸟、兽,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创世之初,想起“抟土造人”的传说。

泥泥狗作品带有远古的遗韵实际上,题材广泛的泥泥狗作品也正反映了古代二月会的性质和内容。

《礼记.月令》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

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

带以弓,投以弓矢于高之前。

”《周礼.氏》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而无夫家而会之。

”这其实反映了往古之时的婚俗习惯,说明了二月会最初其实就是伏羲提供的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

淮阳泥泥狗:真图腾,活化石

淮阳泥泥狗:真图腾,活化石

人,下到顽皮孩童,几乎人人都能顺手捏几个小玩意儿。

如今,经过岁月的流转,这种从远古走来的艺术“活化石”也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磨合,在“变”与“不变”的碰撞中,依然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泥泥狗民间艺术传承人任国和从六岁起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捏泥泥狗,至今已经60多个年头。

任国和捏的泥泥狗主要包括传统的造人系列、图腾系列、吉祥物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7个系列。

任国和30多岁就当选为淮阳县泥泥狗协会会长,在当地算得上是远近闻名的老艺人。

说起泥泥狗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任国和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产,是历代艺人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泥泥狗的制作工艺更加细致,看起来精巧了许多,形态上也出现了很多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泥泥狗核心的文化元素不能变。

任国和始终坚持三个不变:泥泥狗造型不变、五色点画不变、文身符号不变。

这些是最能体现泥泥狗“古老”和“传统”的部分。

泥泥狗民间艺人邵波从中学起就开始去乡下寻访老艺人,学着自己捏,2001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如今,邵波的工作室已经开到了北京、郑州、开封等多个城市。

在多年实践和摸索中,俗话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

”泥泥狗是淮阳太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儿狗”。

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

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蜍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200余种。

《淮阳县志》中记载:“驰名中外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是淮阳太吴陵庙会。

此时游人满街,人声鼎沸,人们虔诚地祭拜人祖伏羲,逛一逛规模宏大的庙会,了却一年的心愿,泥泥狗则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文本—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

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

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淮阳“泥泥狗”》精选200余种“泥泥狗”作品,系统地反映了这一颇具原始风格的汉族民间艺术。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

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

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

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

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

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

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

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

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

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对“泥泥狗”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能治病”。

据说来自山南海北的香客们把“泥泥狗”带回自己的家乡,除送给儿孙和亲友外,还要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里,说是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清心明目,医治百病”。

要不;咋叫它“灵狗”呢!还有,行路客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从“泥泥狗”身上扣下一点点泥土泡茶喝,就可以治水土不服或“思乡病”。

无怪乎来淮阳朝祖进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台同胞临行前,都极虔诚地从太昊陵带走一手巾兜黄泥土回去;看来,也是为了医治眷恋祖国的思乡之情吧。

淮阳“人祖会”以“泥泥沟”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

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被病,保卫一方平安。

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

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苗、瑶、蕾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

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

”大意是说:祭祖先祖
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

很明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神,一种镇物。

淮阳人敬狗,认为狗能驱邪、保平安,是否与伏羲遗风有关值得深思。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民间小泥塑的统称,与淮阳民风、民俗有着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

淮阳"泥泥狗"的制作工艺非常特殊,分为打泥、搓坯、成型、染色和点花五道工序,费时较长。

"泥泥狗"的造型十分奇特,全身黑底色,上面绘有七彩纹饰,其文化内涵皆与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有关,被专家学者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

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

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

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

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

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泥泥狗特点: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

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

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

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

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

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

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游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

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

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

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的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

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

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

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深。

淮阳县民间艺术泥泥狗协会成立与1980年,是以淮阳县泥泥狗主要传承人为主要成员,发扬传承泥泥狗文化而组建,泥泥狗捏制世家任国和任协会会长,淮阳县城关镇金庄行政村,村民祖祖辈辈有做泥泥狗的传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下至六岁儿童,上至古稀老人,都能够捏制泥泥狗。

早在明代的陈州县志上就有记载,目前全村共有2000多人从事制作,2006年该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协会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银奖,并且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几个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