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购买历史的价格歧视的动态效率研究

合集下载

价格歧视与市场经济研究

价格歧视与市场经济研究

价格歧视与市场经济研究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供求”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中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制定的。

但是,尽管市场价格应该是基于供需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在相同或类似的经济产品或服务中,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消费者销售。

这种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能力不同。

价格歧视的实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供应情况,正确分析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合理确定销售价格。

价格歧视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经济中,例如旅游业、电影业、医疗保健等领域,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旅游行业中,价格歧视是普遍存在的。

旅游公司为了吸引更多顾客,通常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比如说推出折扣机票、酒店优惠等等。

这种策略既能吸引价格敏感的顾客,又能提升利润空间。

同样,在医疗保健领域中,价格歧视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

医疗服务的价格往往取决于病人的保险类型和健康状况,如果没有价格歧视,病人将承受更多不必要的费用负担。

然而,价格歧视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如果价格歧视过度,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公平的影响,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和监管机构制定措施监控价格歧视的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的实现依赖于完整、有效的竞争。

价格歧视可能削弱市场的竞争力,并对顾客造成不平等的影响。

单一的价格歧视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降低充足竞争下的顾客利益,并限制竞争对手的市场进入。

然而价格歧视也可能增强市场经济的保护力。

因为价格歧视会导致顾客对不同品牌和产品进行更有意识的购买,从而通过竞争、创新等方式提高资本效率,为市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价格歧视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价格歧视策略能够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

但是,政府和监管机构在监控价格歧视方面需要保持敏感性,了解市场的动态变化,以确保价格歧视不成为不合理优惠和不公平负担的工具。

价格歧视与市场效率的研究

价格歧视与市场效率的研究

价格歧视与市场效率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价格歧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价格歧视,指的是在同一市场中,对不同消费者或群体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

价格歧视的出现有时会引发争议,因为它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公正的做法。

然而,从市场效率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也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

首先,价格歧视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市场中,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和支付能力。

通过对不同消费者采取不同价格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其次,价格歧视可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在不同的价格策略下,消费者会对不同的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

通过对不同消费者采用差异化定价,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新产品。

这使得市场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

此外,价格歧视还可以通过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福利水平。

通过对不同消费者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企业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这使得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提高其满意度和福利水平,从而增加市场效率。

然而,价格歧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价格歧视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对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不同的消费者支付不同的价格,可能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平等感。

其次,价格歧视可能加剧市场垄断和寡头垄断的程度。

一些企业可能通过价格歧视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并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限制竞争,降低市场效率。

针对价格歧视的问题和挑战,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市场效率和公平性。

首先,建立健全的反垄断和竞争政策,限制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行为。

其次,加强消费者保护,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同时,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的培育,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综上所述,价格歧视虽然有其争议性,但从市场效率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福利水平。

价格歧视与市场效率

价格歧视与市场效率

价格歧视与市场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歧视成为了商界中的热门话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

无论是在超市购物还是在网络购物中,不同人购买同一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种价格歧视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究竟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有何影响呢?本文将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价格歧视。

首先,价格歧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效率。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价格歧视则使得市场上不同需求程度的消费者能够支付自己所能承受的价格。

这种差异化的定价策略能够让供给者在市场中实现最大利润,同时也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例如,航空公司通过不同的折扣策略来吸引不同类型的乘客,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航班的座位,提高了航班的载客率。

这样一来,供给者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而消费者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合理的价格,整个市场也更加高效。

然而,价格歧视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影响,阻碍市场效率的达成。

一些企业可能滥用价格歧视权,以牺牲消费者利益来追求更大的利润。

特别是在垄断行业,企业通过歧视性定价来提高垄断定价的效果,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这种行为会让市场变得不公平,也会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

例如,某些制药公司可能会对重要的药物进行价格歧视,使得某些患者面临无法支付生命重要药物的困境。

这种情况下,价格歧视显然阻碍了市场效率的实现。

另外,价格歧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价格差异过大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直接互相交换价格信息,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同时,价格歧视也可能引发公众对企业的负面印象,破坏企业声誉。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时代,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一旦消费者感受到被不公平对待,可能会选择转向其他更加公平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因此下降。

为了确保价格歧视在市场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相关监管和政策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价格歧视行为的监管力度,防止企业滥用价格歧视权力以及不公平的定价行为。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需求差异,向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差异定价的行为可能会对市场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1.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积极影响1.1 提高社会福利价格歧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支付能力分配资源,使得那些支付意愿较高的消费者得以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例如,学生票、老年人优惠、员工福利等价格歧视策略,让特定群体能够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获得更为合理的价格,有助于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1.2 鼓励创新和研发价格歧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经济回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

通过差异定价,企业可以更好地回收研发成本,并为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创新动力能够推动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发展。

1.3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歧视可以使得有限的资源被高价消费者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如果企业没有价格歧视的机制,其只能以一种平均价格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可能出现低价消费者过度浪费资源的情况。

通过差异定价,资源将分配给最能够为其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消极影响2.1 产生不公平现象价格歧视可能导致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享受不同的待遇,产生不公平现象。

一些特定群体的消费者可能因为支付意愿较低而无法购买到产品或享受服务,这将使得社会福利不平等。

例如,某些高价药物或医疗服务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是无法负担的。

2.2 引发市场垄断行为价格歧视可能被一些垄断企业滥用,以牺牲市场效率追求自身利益。

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定价区别对待消费者,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这种行为将导致市场缺乏有效竞争,资源分配不合理,对市场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2.3 增加交易成本价格歧视可能增加市场交易的成本。

不同价格的制定和管理可能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规制研究

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规制研究

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规制研究【摘要】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市场中越来越普遍,引发了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系统分析了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概念、特点、形式以及现有的规制措施。

然后探讨了影响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因素,并对其经济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提出了规制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建议,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现状和挑战,为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促进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 规制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概念和特点, 形式, 规制措施, 影响因素, 经济效应, 建议, 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商品或服务的条件下,个别消费者之间或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之间因为某种原因被要求支付不同价格的现象。

在传统零售行业中,价格歧视往往更容易被发现和受到监管,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个性化定价和大数据算法的应用,价格歧视变得更加隐蔽和普遍。

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其个人信息、历史购买记录、地理位置等因素而被定制不同的价格,导致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

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兴起,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等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价格歧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价格歧视不仅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机制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规制措施变得迫在眉睫。

只有充分了解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概念、形式、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才能提出有效的规制建议,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1.2 研究意义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规制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电子商务平台在定价策略上存在的价格歧视现象,为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电子商务平台价格歧视的概念和特点,可以帮助了解电子商务平台在定价时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定价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子商务市场的运作方式。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价格歧视这一商业手段越来越常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越来越普遍,企业往往使用价格歧视来提高利润和市场份额。

然而,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价格歧视的原理及分类价格歧视是指在相同产品的不同客户之间存在价格差异。

产生价格歧视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和市场信息不对称。

根据信息对称性、市场结构分类可将价格歧视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度、第二度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第一度价格歧视是指按客户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分别制定商品价格的价格歧视。

即按照不同顾客的需求程度制定不同的价格,使得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利润。

例如,适用于一些服务商(如电子书店和航空公司)的个性化的价格策略。

第二度价格歧视是指按照顾客的购买数量分别设定商品价格的价格歧视。

这种价格歧视是在大多数折扣的情况下得以实现的,因为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更多数量的商品。

例如,超市购买时按照数量给予折扣。

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按非顾客唯一标识符(如年龄、性别和职业等)设定商品价格,在此分类价格歧视中,只有一组价格策略,甚至没有逐个顾客分配的方式。

例如,学生、老人以及残疾人的优惠价格。

二、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企业使用价格歧视的一个目的是增加市场收益,但是,过度的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1、降低消费者福利价格歧视使得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到相同的产品时付出不同的价格,这会产生从富人到穷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隔阂,这种现象体现了市场上的不公平。

因为价格歧视减少了消费者中较为穷困的那一部分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额,因此,它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且会造成垄断旺盛的市场样貌。

而且在经济学中,减少了消费者福利的价格歧视也会导致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政策制定者注意的地方。

2、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歧视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与商品的边际成本不匹配,这就意味着一些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满足,这对于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非常大。

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研究)

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研究)

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研究)
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近年来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个体属性或市场条件,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差别定价的行为。

电商平台可以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购买历史等数据,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定向定价,以提高销售收益。

但是,这种行为也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首先,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满和抵制。

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商品支付不同的价格,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和抵制,导致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度降低,甚至选择转向其他的购物渠道。

其次,价格歧视也可能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如果电商平台对某些消费者进行定向定价,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部分消费者身上,从而使得其他的竞争者难以获得市场份额,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最后,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也可能引发消费者的隐私问题。

电商平台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购买历史,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或者被滥用,将对消费者的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

同时,电商平台也应该建立公正的价格机制,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中国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现象分析

中国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现象分析

中国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现象分析一、概述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中国电商平台成为了人们购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近年来,中国电商平台中出现了一些价格歧视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中国电商平台存在的价格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二、定义价格歧视,即在同一市场中,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针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通常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采取较高的价格,并对需求较不敏感的消费者采取较低的价格。

三、中国电商平台的价格歧视现象1.基于个人信息的价格歧视在中国电商平台中,一些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浏览记录、购买历史、地理位置等等,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

例如,某些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的搜索历史,向其展示不同价格的商品。

2.基于手机型号的价格歧视一些电商平台会根据消费者使用的手机型号来确定商品的价格。

例如,在某些电商平台中购买商品时,使用iPhone等高端手机的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3.基于地区的价格歧视一些电商平台会根据不同的地区设置不同的价格。

例如,在某些电商平台中,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四、价格歧视的成因1.数据收集技术的提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商家可以更精确地获取消费者的信息,从而实现个性化定价和价格歧视。

2.消费者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不对称性,商家可以在知道消费者的信息后,采取价格歧视策略,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3.不完善的法律规定目前在中国电商行业存在着针对价格歧视的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的情况,也增加了商家实施价格歧视的可能性。

五、解决价格歧视问题的方法1.提高消费者的信息透明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消费者对于其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可以有效降低商家价格歧视的可能性。

2.加强监管力度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可以采取监管手段,对价格歧视行为进行监督和打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提高法律规定的完善性加强电商行业的监管和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价格歧视行为纳入法律范畴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பைடு நூலகம்
是指寡头厂商根据消费者过去的购买信息对新、 老顾客进行歧视定价竞争。 有关这方面文献 主要沿着两种方法展开(Chen,2005) ,但这两种方法实际上分别近似地描述不同产业中的 现实情况。一种方法出现在Chen(1997)的文献中,在其模型中,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同 质, 消费者第二期转移购买将承受转移成本, 转移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可以细分市场并对新 老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此时厂商在第二期会通过提供价格优惠吸引竞争对手的消费者转 移,而且也会为争取第一期的市场份额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厂商的利润减少,社会总福利 产生损失,而消费者的福利也不会必然增加。后来Taylor(2003)把Chen(1997)的模型推广 到多期多厂商的情形, 也得到了一些重要且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第二种方法出现在Fudenberg & Tirole(2000)的文献中,在其模型中,他们假设消费者具有异质性偏好,厂商根据消费 者的购买历史推断消费者的偏好, 从而实现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 在第二期厂商也会通过 提供价格优惠吸引竞争对手的消费者转移, 但是价格歧视会提高厂商第一期的价格。 和统一 定价相比,歧视定价会导致更低的社会福利,而消费者剩余有所增加,相应地厂商的利润会 降低。Villas-Boas (1999) 将模型扩展到无限期情形,在其模型中每个厂商知道其过去的客 户但不能区分新客户和先前从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的客户。 他的研究表明, 在完美马尔科夫均 衡中, 价格和市场份额向对称状态收敛; 更加有意思的是如果那个结论在长期契约下也成立 的话。由以上可以看到尽管两种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研究结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歧 视定价会导致对竞争对手的消费者索取低价, 吸引部分消费者转移消费, 而对自己的老顾客 索取高价。例如在零售市场上,由于像沃尔玛这样大的连锁超市的竞争压力,消费者支付的 价格下降了, 这其中也包括那些不从沃尔玛超市购买产品的消费者; 但这种压力也减少了其 他厂商的利润空间,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导致商店,尤其是那些小商店倒闭。同时,沃尔 玛对技术的投入以及其对供应链的紧密控制也改变了上游厂商的竞争环境。 实际上,当前产业组织文献(如 Stole (2007), Armstrong (2006) and Fudenberg and Villas-Boas (2005)等人综述的)认为价格歧视确实对厂商的竞争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竞 争性的环境下,价格歧视提高了厂商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降低了行业利润,但消费者从中 获益。 既然价格歧视减少了行业利润, 为什么竞争性厂商还要采用这种策略呢?现有文献对 这个问题的直观解释是在给定竞争对手价格歧视的情况下, 如果一个厂商不采用价格歧视的 话, 它将无法吸引竞争对手的客户发生转移, 而自己的客户却被竞争对手利用价格歧视而发 生转移,这对不实行价格歧视策略的厂商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在竞争性环境下厂商实行价 格歧视其实就是一种“囚徒困境”。 3 本文的研究还与厂商研发激励的文献相关。d’Aspremont and Jacquemin(AJ,1988) 提出 了一个广义的成本节约型创新的两阶段双寡头模型。 在第一阶段, 厂商1和厂商2选定成本减 少额,R&D成本函数是二次的。第二阶段的成本缩减依赖于第一阶段的支出和溢出的性质。 在第二阶段,厂商进行(潜在)不同成本下的古诺博弈。其研究结论表明,在非合作研究条 件下,相对于次优条件来说,市场体制导致了一种创新不充分的结果。Kamien,Muller and Zang(1992)在差异化产品环境下,利用不同的R&D成本函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同 AJ (1988) 的模型一样,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次优标准而言市场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成本缩 减额。Leahy and Neary(1997)在多厂商的寡头动态模型情形下,比较了厂商R&D研发激励 的自由市场结果和社会最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倾向于减少产出、R&D 研发激励以及社会福利, 并且认为促进合作研发的公共政策是不合意的, 因为实施这种公共 政策的福利成本很高。本文利用一个三阶段博弈模型讨论了竞争性价格歧视的动态效率问 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设定的经济环境下,价格歧视不利于厂商的研发激励,也即在价格 歧视情形下厂商没有提供足够的成本缩减额。 尽管在结论上有点相似, 但是与传统的模型设 定上以及所考察问题的视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考察竞争性价格歧 视的动态效率,并将模型设定为三阶段博弈;其次,我们假设一家厂商进行研发,这就使得
一、引言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像在线销售公司、银行、航空业以及超市这样的厂商能够收 集到消费者个体消费信息, 追踪消费者的购买历史并且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区分消费者, 从而 为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和个性化的产品,亦即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实行歧视定 价,理论上将其称为基于购买历史的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by purchase history) 。例 如, 在电信服务市场, 电信服务商通常会通过提供价格优惠吸引竞争对手的消费者转移过来。 在3G牌照发放以后,中国移动继6亿元TD终端专项激励基金名单出炉后,再次重拳出击,将 以高额的手机补贴和话费补贴的双重补贴形式给予TD深度定制产品以补贴。中国移动的双 重补贴政策将会极大激发用户对TD手机的兴趣,增强用户对TD网络的黏性,这对扩大TD 产业规模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而中国联通也将通过“3G资费半价、取消漫游、长话费用” 等措施拼抢3G用户。在零售市场中,沃尔玛凭借其早期在销售技术以及供应链模式的创新 大幅度降低了销售成本,从而逐步地在零售市场上取得了优势地位。这种“关系营销”有许 多重要的动态效应, 其中之一就是当厂商吸引新客户时, 它们会意识到对这些消费者的了解 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利润,进而会影响到厂商的研发激励。同时,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价 格歧视被视为厂商不合法的行为由来已久, 但反垄断当局在考察价格歧视行为是否合法时主 要是从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来考察, 实际上在理论界全面考察厂商的行为是否合法 1 时主要是从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以及动态效率 三个方面来考察。目前的产业组织理论文献 对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主要是考察前面两个方面,但对价格歧视的动态效率的涉猎尚且不 多。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分析竞争性价格歧视的动态效率, 以为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经 济理论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基于Hotelling横向差异化模型建立了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博弈 的第一阶段,设定某一厂商进行减少成本的研发投资;在第二阶段,厂商进行价格竞争,并 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记录消费者的购买信息; 在第三阶段, 厂商根据消费者的购买的历史信 息,对新老消费者进行区分,从而进行价格歧视竞争。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个厂商投入研发以 及创新是确定型事件的条件下,基于购买历史的价格歧视削弱了单个厂商的研发投资激励, 这就在价格歧视可能造成福利损失的清单上再加上动态无效率。 因此反垄断法执法机构从动 态效率的角度应该增强对厂商价格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从而促进厂商的创新强度。 2 本文的研究主要同两个方面的文献相关:基于购买历史的价格歧视 和厂商的研发激励 问题。所谓基于消费者购买历史的竞争性价格歧视(purchased--history price discrimination)
3
市场竞争是一种非对称性竞争,而不是前面所指的文献中的对称性竞争。 另外本文还与Martin (2004) 和Segal, Ilya, M. Whinston(2007)的研究有关。 Martin (2004) 考察了产品市场的竞争政策严厉程度对厂商研发激励的影响, 认为在竞争政策执行机构信息 不完全的情况下, 严格的产品市场的竞争政策会提高厂商的研发激励, 其直觉是厂商的研发 激励取决于研发前后的利润差, 严格的竞争政策会减少厂商研发前后获得的利润, 但对研发 前的利润影响更大,因此严格的竞争政策有利于提高厂商的研发投资强度。Segal, Ilya, M. Whinston(2007)研究了具有连续创新特征产业的反垄断政策效应,限制在位者厂商的竞争行 为的反垄断政策对创新激励的效应是双重的, 它提高了进入厂商的利润却降低了在位者的利 润, 其净效应依赖于创新的收益和供给。 在这个框架下, 他们考察了一些具体的反垄断政策, 他们的分析表明在一些情况下,保护进入厂商的政策的确能提高创新率。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主要建立基本模型,并详细描述博弈过程及数学标识, 这是分析问题的基础。在第三部分,我们分析统一定价机制下厂商的研发激励,清晰地刻画 4 两阶段 博弈的均衡特征,并给出均衡结果的重要经济含义。第四部分我们分析了价格歧视 情况下厂商的研发激励, 并与统一定价机制下的研发激励进行分析比较。 第五部分对本文重 要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并揭示这些研究结论对于反垄断和竞争政策具有怎样的公共政策含 义。
投 稿 信 息
文章题目:基于购买历史的价格歧视的动态效率研究 作者姓名:唐丁祥 蒋传海
工作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通讯地址:上海市国定路 777 号 电话号码: 13917621241 Email: tdxshufe@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介绍:唐丁祥:男,1981 年 4 月生,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 生。 现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经济系和陈智琦教授从事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竞 争性价格歧视、反垄断和竞争政策。 蒋传海:男,1970 年 12 月生,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研 究员。 2002 年 3 月—9 月受教育部选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经济系进行 合作研究和学习, 主要学习和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等。 2009 年 3 月—7 月受邀赴南加州大学经 济系和谭国富教授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竞争性价格歧视、反垄断和竞争政策。主要研究 领域: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已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 论文近三十篇,其中两篇论文在国外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