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阶段质量卷第七至第八课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解析)

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解析)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

)(《习惯于失去》杨振宁教授认为: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不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某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以应用于“读书”“学习方法”等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用心阅读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高中语文选修 中外传记选读(人教版 练习):单元过关检测三 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 中外传记选读(人教版 练习):单元过关检测三 含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三(7~8课)(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田塍.盛.器澄.澈瞠.目结舌B.信笺.渐.染缄.默草菅.人命C.贫瘠.跻.身汲.取佶.屈聱牙D.角.色谲.诈猖獗.倔.头倔脑项,前三个均读“chéng”,最后一个读“chēng”。

B项,均读“jiān”。

C项,“跻”读“jī”,其他读“jí”。

D项,前三个均读“jué”,最后一个读“ju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傀儡淬火不啻长途跋涉B.缝罅纨袴强悍关心倍至C.手谕骋请暇想真知灼见D.砥砺缪误猛鸷名列前茅项,“倍”应为“备”。

C项,“骋”应为“聘”,“暇”应为“遐”。

D项,“缪”应为“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虽然反腐倡廉,但党中央果断决策,“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手软。

(2)由于连日暴雨,这条大街大量积水,堵车非常厉害,有时简直让人。

(3)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路途远、历时长、任务重,采访团成员一个个。

A.寸步难行如履薄冰步履维艰B.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寸步难行C.如履薄冰步履维艰寸步难行D.步履维艰寸步难行如履薄冰:形容行走困难。

寸步难行:形容走路、行动困难,也比喻开展某项工作困难重重。

“步履维艰”与“寸步难行”都有行走困难的意思,“寸步难行”在困难程度上大大超过“步履维艰”。

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

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①句写反腐难度大,工作难以开展,用“寸步难行”程度太深,故应填“步履维艰”;②句说的是道路堵车厉害,行人行走困难,故应填“寸步难行”;③句强调任务艰巨,采访团成员行事谨慎,故应填“如履薄冰”。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俄方优先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进一步扩大经贸、能源、科技、人文、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升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7-8课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7-8课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7-8课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阶段质量卷第七至第八课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阶段质量卷第七至第八课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八) 含答案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八) 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八)(时间:40分钟满分:52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负笈.(jí) 纨绔..(wán kù)砧.板(zhān) 不胫.而走(jìng)B.造诣.(yì) 夯.实(hāng)不啻.(chì) 拾.(shè)级而上C.着.(zháo)重吴大猷.(yóu)跻.身(jī) 中规中矩.(jǔ)D.热忱.(chén) 潜.在(qián)步骤.(zhòu) 扺.(dǐ)掌而谈解析:选B A项,“砧”应读zhēn;C项,“着”应读zhuó;D项,“扺”应读zh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合璧涵养颁奖名列前矛B.烦琐秘诀闲暇举一反三C.麾下辩论栋粱因材施教D.窘相安祥贪婪按部就班解析:选B A项,矛—茅;C项,粱—梁;D项,祥—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作为一个曾经几乎一文不名的患者,她几乎碰到过一贫如洗的状况,但作为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她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D.面对CBA霸主广东队,北京队历史上第一场总决赛就引人入胜....。

有了这场胜利打底,对于后面的比赛,北京队的将士们就更不用害怕了。

E.近来,二手房市场依然火热,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房东临时调价现象屡见..不鲜..。

解析:选CE 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

也指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B项,“闲言碎语”,指没有根据的话,也指与正事无关的话。

此处属望文生义,可改为“只言片语”。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 含解析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 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沈从文及其作品如汩汩的湘江水,在默默流淌中告诉了世人许多许多。

晚年的沈从文调转了人生的方向,让生命的航向适时转了一个弯,在隐忍中孕育了辉煌。

他告诉我们改变亦是一种美丽,从他的人格魅力来看,坦诚、直率,讷于口而敏于心,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

他告诉我们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世人对其“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坚守的力量”。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改变”“人生”“坚守”等话题作文中。

示例冷板凳上守候成功有些人生必得经历挫折,有些花儿必得等待春天。

虽然有些花儿的“春天”来得晚一些,但每一朵花儿,必有它自己绽放的模样。

有一位并不漂亮的女孩,曾经有一个梦想: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唱自己的歌。

但有一天,在一名著名音乐人的制作室里,一盆冷水向她泼了过来:“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样不漂亮,我看你很难在歌坛有所发展。

”听了这话以后,女孩并没有选择离开,反而默默地留了下来,她端茶,倒水,制作演出时间表,替歌手拿演出服装……别人问她为什么,她郑重地说:“不为什么,这里是离我的梦想最近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她微笑着站在了自己的舞台上,用并不惊艳但十分温暖的嗓音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她就是曾被评为“最具真实感的歌手”刘若英。

生活就是这样,往往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获得成功。

如果暂时得不到成功,那么就先站在离成功最近的位置,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A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

第二段中说诗歌用以“颂美或讽谏”,发泄、申诉冤屈或不幸,可见《诗经》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含意。

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C项与第四段中“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的内容不符。

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B项,第三段中说宋国人民做了歌儿对华元唱,可见“徒歌”并非都“没有曲调”。

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

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

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

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

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

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

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

”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

”即拘留汝为。

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

”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

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

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

”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②完颜宗弼:金兀术。

③僇(lù)辱:羞辱。

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阖门:全家B.时秦桧当国..当国:主持国事C.见其议论英发..英发:抒发D.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历历:清晰准确的样子解析:C项,英发:不凡。

答案:C5.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答案: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时而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解析:A项,“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有误。

根据原文可知,宗弼让宋汝为去见刘豫,宋汝为宁愿被处死也不愿见他。

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愿意被处死做南宋的鬼,怎能够忍心背叛朝廷,对所担任的使命不忠。

(2)宋汝为拿着丞相吕颐浩的信给他,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祸福”可视为偏义复词,偏向“祸”),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

【参考译文】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侵犯京师,(宋汝为)全家被害。

(宋)汝为想报国家与父兄的仇恨,建炎三年,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宋汝为拜见部使者陈述边境之事,部使者送他到皇帝的行营去陈述,高宗皇帝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特增补他为修武郎,做为京东运判杜时亮的副手,奉送国书出使金国。

当时刘豫做东平节度使,丞相吕颐浩想通过宋汝为送信给刘豫。

宋汝为行程中暂时停留寿春的时候,遇到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军队,不(能够)与杜时亮相见,宋汝为独自驱马进入完颜宗弼军营,将要呈上国书。

宗弼十分生气,劫持并捆绑了宋汝为,想加以辱。

汝为全无惧色,宗弼考虑宋汝为不屈服,于是解开绳子接纳他,并说:“这是山东忠义之士呀。

”并让他前往去见刘豫,宋汝为说:“只愿意被处死做南宋的鬼,怎能够忍心背叛朝廷,对所担任的使命不忠。

”宋汝为坚决抗争不前行,最终才回到京师,濒临死亡的情景有四次。

刘豫称帝后,宋汝为拿着丞相吕颐浩的信给他,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祸福”可视为偏义复词,偏向“祸”),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

刘豫惊惶失措地站起说:“你这个使者!你这个使者!让我自新归朝廷,谁能以我为忠臣呢,难道不见张邦昌的事情吗?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还用说什么呢?”就拘留了汝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