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专题五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项羽本纪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了解项羽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

2. 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项羽本纪》的背景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项羽和刘邦的关系。

2. 项羽的生平事迹:江东起兵、垓下之战、乌江自刎等。

3. 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

4.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本纪》的背景、人物和事件。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项羽的评价和感受。

4. 写作法: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分析essay。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2. 阅读:《项羽本纪》全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讲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项羽的评价和感受。

5. essay: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分析essay。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essay: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项羽人物分析的深度。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项羽本纪》和史记叙事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项羽本纪》的相关文本,便于学生对照学习和参考。

2. 相关注释资料:对《项羽本纪》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项羽相关历史资料:关于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项羽。

4. 视频资料:关于楚汉争霸和项羽的视频资料,可以用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历史背景。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项羽本纪》,使学生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检测

项羽本纪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项梁尝有栎阳逮.(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20)奈若.何3、翻译(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3)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1、(1)lù(2)yuàn (3)gāng (4)zhuī(5)dài (6)chēn (7)yì(8)chuāng (9)wěn (10)chóng tóng (11)jīn (12)miù2、(1)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2)有罪相连及(3)阴,暗中;部勒,部署,约束(4)故,缘故;事,事情(5)敬畏(6)超过,盖过(7)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行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8)九,多次:绝,截断,断绝(9)壁,名词用作动词,安置营垒(10)辟,通假字,通“避”(11)伏,通假字,通“服”(12)绐,欺骗(13)于是,在这种情况下(14)地方,土地方圆(15)西,向西挺进(16)王,使动用法,让我做王(17)被,遭受(18)乃,竟然(19)暴,迅速(20)你3、(1)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版含解析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3分) A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B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解析 A 项,“繇”同“徭”。

答案 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B .何兴之暴.也 暴:暴力 C .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察看 D .才气过.人 过:超过 解析 A 项“竟”应为“使……完毕”的意思;B 项“暴”应为“迅速、突然”的意思;C 项“视”同“示”,“出示、展示”之意。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 B.⎩⎨⎧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其.守礼义 C.⎩⎨⎧ 梁以.此奇籍无不一以.当十 D.⎩⎨⎧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何楚人之.多也解析介词,因为/介词,用。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D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解析A指“身边的下属”;B指“地方方圆”;D指“治理”。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项王军壁.垓下”的“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B.项梁怒.之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解析例句与C项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而A项“亡”为使动用法;B项“怒”为为动用法;C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项“王”为使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3分)A.尚不觉寤而不自责B.与籍避仇于吴中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解析D是被动句。

A是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为定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第12课项羽本纪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第12课项羽本纪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12课 项羽本纪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期山东..为三处 B .地方..千里C .吾知公长者..D .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B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纵:即使C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为:替、给D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卒:同“猝”,仓促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B .项王自度不得脱C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D .乃持项王头视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③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④江东虽.小,地方千里A .两个“乃”相同,两个“虽”也相同B .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C .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D .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也不同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B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C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 .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项羽本纪演练 含解析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项羽本纪演练 含解析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有帝业,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汉军已经完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
(2)阻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垮,遭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于是称霸据有天下。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项羽本纪(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项羽本纪(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项羽本纪[根底运用层]1.以下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乃持项王头视鲁B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C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D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D [A 项,“视〞同“示〞,出示、展示;B 项,“繇〞同“徭〞;C 项,“被〞同“披〞,穿上,披上。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梁以此奇.籍 B .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C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D .项梁怒.之 C [A 项,认为……是奇异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 项,以……而疲惫不堪,意动用法;D 项,以……而发怒,意动用法;C 项,使……受苦,使动用法。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D [A 项,古义:拒绝;今义:感谢。

B 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土地。

C 项,古义:近臣;今义:表示概数或者方位。

]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 B.⎩⎪⎨⎪⎧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C.⎩⎪⎨⎪⎧梁以.此奇籍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何楚人之.多也 C [A 项,介词,在;B 项,代词,他(指项羽);C 项,介词,因/介词,用;D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5.以下各句句式类型和例句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A.项籍者,下相人也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C.不忍杀之,以赐公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D [例句为被动句。

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

]6.以下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古代兄弟按照伯仲叔季排行。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的文学地位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分析《项羽本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文学特色。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细读、讨论和写作,提升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文学鉴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项羽本纪》,领会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和忠诚精神。

2.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历史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项羽本纪》,了解史记的基本知识。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辅助阅读材料。

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和司马迁,激发学生兴趣。

2. 文本细读: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深入理解。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人物性格、事件意义和文学手法。

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

四、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教师评价:1. 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深度。

2. 学生对《史记》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教具:1. 多媒体投影仪。

2. 《史记》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3. 历史地图和图片资料。

辅助材料:1. 史记全文或选段。

2. 项羽本纪的注解或解读文章。

3. 历史背景资料介绍。

六、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方式梳理《项羽本纪》的主要事件。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话,增强对历史场景的理解。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每组准备PPT,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4月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项羽本纪(时间:40分钟 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不肯竟.学 竟:完成 B .毋妄.言 妄:狂妄 C .梁以此奇.籍 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 .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 详细分析:选B B 项,妄:胡乱。

2.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详细分析:选A A 项中“伏”同“服”,其他均无通假字,但值得注意的是“忼”“被”“当”,均不是通假字,因为它们本身的意思能满足句子的表意要求。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B.⎩⎪⎨⎪⎧以是知其.能绝其.甬道 C.⎩⎪⎨⎪⎧ 梁以.此奇籍无不一以.当十 D.⎩⎪⎨⎪⎧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何楚人之.多 详细分析:选C A 项,均为介词,在;B 项,均为代词,他们的;C 项,介词,因为/介词,用,拿;D 项,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亦足王.也 C .①于是已破秦军.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D .①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②及其死,鲁最后下.详细分析:选C A 项,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用作动词,东行。

B 项,①使动用法,使……称王;②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C 项,均为一般用法,军队。

D 项,①名词,下面;②名词用作动词,(被)占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 .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 .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 .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详细分析:选B B 项,文中项羽没有学完兵法。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子弟,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在巨鹿城下,前来援救赵国的诸侯军队有十多路,没有哪一个人敢出兵。

(3)并且我和江东八千名子弟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人能够归来,纵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

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诛将军以塞责。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戮,袍泽为屠乎?”..章邯狐疑,阴使侯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今秦军降,诸侯吏卒多奴到新安。

诸侯吏卒异时徭使屯戍....虏使之。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议,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B.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C.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D.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详细分析:选B“长史”为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赵高使人”句意不完整,排除A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

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后来“袍泽”引申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出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

屯戍:作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详细分析:选D“为百姓耕作”错,是为了给养边防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大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却被杀害的前车之鉴和赵高可能谋害章邯的现实情况来劝降章邯,加重了章邯的犹豫和疑惧。

B.赵高心怀鬼胎,担心秦国兵败,自己会被二世追责,恰章邯早有反意,所以准备用章邯来做替罪羊,摆脱自己的困境。

C.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且慑于楚军强大的军力,屡败之后,恰好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因而最终率军归降楚军。

D.跟随章邯投降项羽的秦兵多被诸侯联军怠慢羞辱,心中不服,所以密谋举事,被项羽将领发觉,项羽担心兵变,坑杀了这些降卒。

详细分析:选A B项,“章邯早有反意”原文无据;C项,“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错,是章邯主动联系项羽;D项,“密谋举事”错。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

这是为什么呢?(关键词:“为”“开”“竟”)(2)楚军在夜晚于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关键词:“夜”“击”“坑”)参考译文: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尚未开战。

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

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

长史司马欣非常害怕,逃回棘原军中,赵高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如今如果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

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些情况!”赵国的大将陈馀也给章邯写信说:“白起身为秦国的大将,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

蒙恬(也)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能予以相应的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借口杀了他们。

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损失要以十万为单位计算,而各地诸侯一时并起,越来越多。

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想从法律上找借口杀了将军来推卸罪责。

将军您为什么不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南面称王,订立和约一起攻秦?这与身受刑诛,妻儿被杀,战友兄弟们被杀相比,哪个结果更好呢?”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军侯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

和约没有成功,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

项羽率领全部军兵在汙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章邯派人来求见项羽,再次想订立和约。

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

”军官们都说:“好。

”项羽就和章邯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相约会晤。

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