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架神州游太空——浙版美术教案
我驾神舟游太空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我驾神舟游太空美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3. 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 绘画神舟飞船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神舟飞船的画法。
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神舟飞船细节的描绘。
2. 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收集神舟飞船的图片和资料。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3. 布置教室,营造太空氛围。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导入:1. 教师出示神舟飞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神舟飞船的外观特点。
2. 学生分享对神舟飞船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1. 教师讲解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飞船头部、飞船身部、飞船尾部的构造和功能。
2. 教师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如: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和任务。
三、示范:1. 教师示范绘画神舟飞船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观察和细节描绘。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画神舟飞船,教师巡回指导。
四、练习:1. 学生独立绘画神舟飞船,发挥创新意识,添加自己设计的元素。
2.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欣赏、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
2.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深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下节课分享。
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六、教学拓展: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款我国航天器的模型进行制作。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航天器的构造、功能以及发射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航天器的外观设计,如何体现科技与美学的结合。
2019-2020年浙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1.我驾神州游太空教案设计

2019-2020年浙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1.我驾神州游太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飞船等有关航天知识,学习飞船纸模型的基本造型方法。
2.通过尝试制作火箭或飞船,进一步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来美化生活的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祖国先进的航天技术,知道现代科技的价值。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
重点:有创意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飞行器难点:如何巧妙地利用自己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加工来表现飞船或火箭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剪刀、胶水、可乐瓶、纸筒、卡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火箭模型若干件。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谈谈关于宇宙、太空和火箭等,初步了解航天知识和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观察、讨论、分析飞行器的造型特点和创意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火箭的形状特点,启发学生学习将平面的纸材制作成立体的火箭。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自己身边废弃物的形状和材质,互相启发可以制作飞行器的构思,进一步拓宽创作表现思路。
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飞行器的制作。
5.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巡视并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辅导。
6.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并提出拓展要求: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太空新的发现、探究新的飞行器制作方法。
附送:2019-2020年浙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12.向齐白石学画蔬果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欣赏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作品,感受齐白石作品的艺术趣味与艺术特点。
2.通过研究与尝试,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蔬果形象,初步掌握用笔、用墨的方法,提高水墨画的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与表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对齐白石及其作品的了解,学习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蔬果题材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与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课前准备:(生)中国画绘画工具(师)学生的作业纸、教学演示的工具、教学课件、蔬菜与水果的实物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与水果的实物,请学生观察与感受:桌上摆了什么?2、师:老师这儿有两幅表现蔬果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呢?小结:它是以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蔬果的,水墨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画种,也称为“国画”。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上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1课我驾神舟游太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
难点: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人一组),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教师)课件、范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太空飞行器的模型等教学过程1.提问导入。
(1)世界上除了鸟儿会飞外,还有什么东西会飞?(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了解太空。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事先收集的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教师补充小结并板书:宇宙飞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 欣赏图片。
(1)提问: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部分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2)教师小结,板书欣赏要点:①形状;②色彩;③结构;④其他因素。
4.学生创作。
(1)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提问:在太空遨游时你希望驾怎样的飞行器?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①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②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③创作:掌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比赛。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 创作小组内商讨创作方案(教师) 有关绘画和手工的材料工具教学过程1.强调要点。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况。
(2)各小组在30分钟内创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对遨游太空的感受在创作中具体地表现出来。
2.学生制作。
(1)主题:体验太空。
(2)准备:交流2分钟,安排好分工。
(3)建议:①注意安全;②要有创新;③结合未来发展方向;④最好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我驾神舟游太空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我驾神舟游太空美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3. 通过对神舟飞船的描绘,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表现太空氛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船体、推进器、太阳能电池板等。
2. 神舟飞船的特点:高速度、长寿命、安全性好等。
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飞船。
4. 太空氛围的表现:辽阔的宇宙、璀璨的星空、飞船飞行轨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神舟飞船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表现太空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神舟飞船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神舟飞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飞船的结构和特点。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示范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表现太空氛围。
3. 学生创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绘画工具表现自己心中的神舟飞船,注意表现太空氛围。
4.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太空题材的美术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神舟飞船结构和特点的了解,以及他们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认识。
2. 评价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表现太空氛围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美术上册《我驾神舟游太空》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和地球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
5.反思与评价的多元化
在本案例中,反思与评价环节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特点。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此外,家长参与评价,使学生在家庭中也得到了鼓励和支持,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写一篇关于“我驾神舟游太空”的想象作文,要求不少于300字。
五、案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1.创新性主题设计
本教学案例以我国航天事业为背景,结合三年级美术学科教学目标,创新性地设计了“我驾神舟游太空”的主题。这一主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时代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使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宇宙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段关于我国神舟飞船发射的视频作为开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空探索的壮丽场景。视频结束后,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太空中的神舟飞船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们有机会驾驶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你们会看到哪些奇妙的景象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问题导向进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完成一幅太空主题的绘画作品。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小组成员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我会对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并从中汲取经验。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我驾神舟游太空 |浙美版(2014秋)

我驾神舟游太空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太空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
难点:有创意的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蜡笔、记号笔、黑色或浅蓝色卡纸。
(教师)准备好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声音导入1、给学生听一段火箭发射倒数计时的音频。
2、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学生:火箭。
教师:你们谁知道中国首次发射成功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是什么?学生:“神州五号”宇宙飞船。
教师:2003年10月15日驾着我国自行设计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的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的是谁?学生:杨利伟。
教师:2012年6月15日,“神州”九号载着我国航天飞行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升入太空。
其中刘洋是我国第一位女性航天飞行员。
揭题:今天我们来实现2012年的又一次“飞天”,也驾神舟游太空,来画一画我们驾神舟游太空的画面。
(板书课题)设计题图:(二)与古代对比(用8字概括你这个部分所要做的事或是解决的问题)①出示嫦娥奔月的飞天图教师: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了。
(出示古代固体火箭图与现代的神舟飞船图比较2者的技术、结构和外形)②教师:看着我们的古代的固体火箭与神舟飞船,它分别给你们什么感觉?学生:现代的看起来很高大、很有气势。
③教师:那我们来仔细看看我们的神州飞船是有那几部分组成的?学生:机身、机翼。
④教师:再仔细观察,它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长长的椭圆形,旁边还有几个短短的椭圆形。
⑤教师:那你们心中的飞行器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⑥教师:我们是不是穿着自己身上的这样的衣服就可以去太空呀?学生:宇航服。
⑦教师:对是宇航服,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最早得航天员的形象,(出示新石器时代“天神”的头盔图)。
三年级美术上册《我驾神舟游太空》教案、教学设计

5.课后拓展,延伸学习: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查阅太空探索资料、创作太空主题绘画等,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化对太空知识的学习。
6.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意表现等。
2.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模型、PPT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太空知识和神舟飞船。
3.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空基本知识,了解神舟飞船的结构和功能,为创作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认为太空中最有趣的天体是什么?为什么?
b.你心中的神舟飞船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b.实践与创作: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技法,设计并制作神舟飞船。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
c.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引导学生发现优点,改进不足。
3.重视创意,鼓励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将太空知识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在作品中。
a.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b.我国太空探索的伟大成就。
c.个人对太空探索的憧憬和期待。
3.学生课后收集太空探索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书籍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共同拓展太空知识。
4.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共同探讨太空知识,增进亲子关系。
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我驾神舟游太空 浙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我驾神舟游太空浙美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空是什么,培养对太空的兴趣;
2.学会运用简单的形状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太空,运用形状进行创作;
2.教学难点:如何将太空元素与形状有机结合。
三、教学过程
1. 直观感受太空
1.教师给学生介绍太空,观看真实的太空照片或视频,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太空这个神秘的世界;
2.学生模仿太空中的自然界神奇色彩,自行涂色表现。
2. 形状与太空元素有机结合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何形状,提供一些太空元素的图片,如:火箭、卫星、行星等;
2.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形状,自由组合或调整形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太空场景。
3. 完成作品
1.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色彩创作自己的太空场景;
2.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作品并让同学们互相欣赏。
四、课时安排
本课程为单节课,共计45分钟。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鼓励他们交流、合作;
2.在本课之后,可供学生自主游戏海洋鱼类抠图、森林树木抠图等,培养学生动手和审美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作习惯;
3.可以在作品上增加评价,给予孩子良好的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本课程中,通过观看真实的太空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太空的神秘与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太空的兴趣;并通过组合形状和太空元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整个课程兼顾了理论和实践,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学习,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架神州游太空——浙版美术教案
课题:(浙版美术教案)我架神州游太空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我架神州游太空”的能力。
——浙版美术教案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我架神州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我架神州游太空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自古以来,太空对于人类总是神秘莫测的,我架神州游太空人类渴望探索太空的奥秘,却苦于没有方法,直到1961年前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成功,终于为人类揭开了太空的神秘面纱。
美国也随后实现了多次登月计划。
而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泱泱大国,同样热切盼望着在太空中的某个星球上留下中国的国旗,烙下中国人的脚印。
XX 年10月15日,宇航员杨利伟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为我国探索太空书写了历史新篇章。
本课以《我驾神舟游太空》为题,通过了解太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神游太空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创造能力。
教材选了杨利伟驾“神州五号”宇宙飞船航行太空的图片及其他飞船、卫星图片等,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亲近
科学的情感及了解太空的欲望;另外,教材也选择了一些学生作品,更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创作(可以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灵感,使学生在激情昂扬中想象自己驾神舟游太空的情景。
2.重点、难点。
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
难点: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人一组),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师)、范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太空飞行器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世界上除了鸟儿会飞外,还有什么东西会飞?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了解太空。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事先收集的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教师补充小结并板书:宇宙飞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欣赏图片。
(1)提问: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部分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2)教师小结,板书欣赏要点:①形状;②色彩;③结构;④其他因素。
4.学生创作。
(1)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提问:在太空遨游时你希望驾怎样的飞行器?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①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②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③创作:掌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比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创作小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有关绘画和手工的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强调要点。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况。
(2)各小组在30分钟内创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对遨游太空的感受在创作中具体地表现出来。
2.学生制作。
(1)主题:体验太空。
(2)准备:交流2分钟,安排好分工。
(3)建议:①注意安全;②要有创新;③结合未来发展方向;④最好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构思、构图、技法及学生的合作方面作指导。
4.展示作品。
让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互相评价作品。
5.课外拓展。
(1)要求各班进行作品展评。
(2)举办有关太空知识的讲座。
(3)鼓励对太空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究太空的奥秘。
●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资料,准备记号笔、蜡笔水彩画的作画工具(教师)、范作、把教室布置成类似太空的环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学生谈谈在“太空”的感受。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有关太空的科普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太空遨游模拟实验),并提问:看了录像你了解到哪些太空知识?(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
(4)针对学生交流的内容,教师小结。
2.畅述想法。
(1)学生谈谈:①怎样把教室设计成太空舱,成为一艘宇宙飞船?②如果想要去太空遨游,需要哪些必备工具?③遨游太空需要注意些什么?(2)出示宇宙飞船的模型或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宇宙飞船的构成。
3.动手创作。
(1)明确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教师建议:设计时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注意飞船和宇航服等的形状和色彩;注意飞船内外的环境。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动手创作。
4.评价作业。
(1)学生介绍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5.课外拓展。
(1)继续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
(2)写写创作的体会或有关遨游太空的故事。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准备手工材料,课前分好合作小组、范作等教学过程 1.总结作业。
表扬优秀作业。
(从创意、科学意识、情感投入等方面评议。
)2.欣赏思考。
(1)欣赏相关的手工制作作品。
(2)思考:这些作品使用了什么工具材料(注意材料的质感?)
(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3.分组创作。
(1)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并在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2)交流创作意图,各组汇报创作计划。
(3)建议:可以用各种纸张及瓶子、纸盒等材料进行制作。
(组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分组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自评。
(2)各组互评。
5.课外拓展。
(1)阅读有关太空的书籍。
(2)讲有关太空的故事给好朋友或父母听。
(3)将手工作品布置教室。
课外资料宇宙家族有哪些成员什么是宇宙呢?一般认为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的成员中,我们最先认识的是太阳系。
太阳系的家族包括太阳、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还有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围绕太阳周而复始地旋转。
太阳系只是广大恒星世界中的一员。
我们在夜晚见到的满天星斗,绝大多数都是像太阳这样能发光发热的恒星。
这些恒星的温度、亮度、体积都不一样。
众多的恒星往往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组成星团,与气体和尘埃物质构成一个直径为几十万至几千万光年的星系。
银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直径就有10万光年。
当然,宇宙中还有众多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河外星系,它们的外型和结构存在着差别,距离有近有远。
假如几个星系之间距
离较近,就组成了星系团。
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中生活的?太空是个重力十分微小的地方,在那里,宇航员的生活方式与地面大不相同。
由于失重,宇航员吃饭和喝水可不像在地球上那样自由。
比如吃饭,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样,饭会一粒一粒飘满整个房间,并且饭粒会随着人的呼吸钻进人的鼻孔。
因此,太空食品都要经过特制,装在软管或软袋里。
宇航员进餐时,先要将身体固定好,动作要轻,呼吸节奏要调节好,不能张开嘴咀嚼食物,吃东西时只能用鼻呼吸,否则食物会从嘴中逃出。
喝水也同样要把水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才行。
太空中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刷牙不用牙膏和牙刷,更不能用水,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粘在它上面,以便达到洁齿的目的。
洗脸时只是用浸湿的手纸擦一擦。
谁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地球,现在人类不但可以到达月球,而且可以在太空中行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到更远的太空去旅游。
但谁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呢?
961年4月12日的清晨,在前苏联中部的拜科努尔宇航中心发射了一枚名为“东方1号”的运载火箭,它载着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直冲云霄。
此时,在高速飞行的飞船内,加加林不时观察舱内的仪表,认真地做着记录,并及时拍下一些珍贵的照片。
上午9时,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消息:“1961年4月12日,在苏联本土,世界上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了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
”尤里·加加林就成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东方1号”飞船一共在空中停留了108分钟,绕地球一周,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
在飞船返航时,加加林启动了装在机械舱内的制动火箭,使飞船减速,然后控制火箭喷射气体的方向,使飞船脱离绕地球的轨道,飞回了地球。
在距地面7700米时,加加林被弹出生活舱,乘降落伞飘然落地。
后来,加加林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地球)地平线呈现出一种异常美丽的景色,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