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雷雨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雷雨》教案

人教版《雷雨》教案

人教版《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雷雨》的背景、作者及剧本的结构特点;(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及在剧中的作用;(3)掌握剧本中的重要语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和人物关系;(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剧本中的情感冲突;(3)学会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揭示的人性光辉和悲剧色彩,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2)理解家庭伦理关系,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3)树立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剧本的情节安排和戏剧冲突;(3)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2)剧本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3)演员表演时对角色内心活动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雷雨》的背景、作者及剧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梗概;(2)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3)思考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戏剧冲突;(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剧本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堂练习(1)简述剧本的人物关系;(2)分析剧本中的主要矛盾冲突;(3)阐述剧本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2. 课后作业:(1)深入剖析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在剧中的作用;(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剧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其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剧本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雨巷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雨巷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课目标】领会诗歌创建的模糊迷离, 低回感人的境界。

【教课假想】掌握中情意象,深入领会诗歌感情。

【教课步骤】一、导入:今年夏季有一个很显然的天气特点,是什么 ?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 , 天是湿淋淋的 , 地是湿淋淋的 , 让我们的心情忍不住也有几分湿淋淋的。

雨老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郁闷、无可名状的悲伤,但这类奇妙的情绪又很难正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 , “雨巷诗人”戴望舒特别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 下边 , 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

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 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状况?依据学生回答总结: 戴望舒生于杭州,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 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前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 贞洁而温柔 , 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 3 月 5 日 , 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 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 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 意志单薄 , 爱好想象 , 躲避现实 , 犹豫不决。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 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 又有这样浪漫轻柔的性情, 戴望舒笔下贱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 下边就让我们共同赏识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读。

2、赏识完了这首诗 , 我们不谋而合地感觉到了《雨巷》的魅力 , 那麽 , 你们感觉这首诗美在哪处 ?有好几个男生信口开河”丁香同样的姑娘美! ”( 生笑)这个姑娘美在哪处?她长什麽模样 , 穿什麽衣服 ?( 生寂静 )无从知道 , 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 , 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同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 展现丁香图片 ) ?丁香 , 别名紫丁香。

春天开花, 花紫色 , 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由于它的高洁与艳丽 , 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难过的象征频频吟咏,古来已久。

《雷雨》(节选)第一教时教案及课件说明(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第一教时教案及课件说明(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禺的有关情况,了解《雷雨》在现代话剧史是的重要地位2、熟悉节选部分剧情,了解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文学的舞台性3、分析周朴园的思想性格,理解其思想的双重性二、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学生朗诵和讨论三、教学重点:了解戏剧冲突,把握故事情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开始,课堂安静后,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音量放到最大)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随着声音消失后,教师导课:“刚才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让大家经受了一场雷雨的震撼。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剧坛有一剧本问世,也犹如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当时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有了可与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这部话剧就是曹禺先生的《雷雨》。

”随着教师的导语结束,(点击鼠标,屏幕上显出字幕:〈〈雷雨〉〉(节选)曹禺)(二)作者简介:1、点击鼠标,屏幕变换,出现曹禺先生的图片及相应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

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

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

1、教师点击鼠标,显出雷雨介绍。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

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是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震惊剧坛,至今长演不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雨霖铃》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色。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课要点鉴赏词,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课难点品位诗词意像,领会作者感情。

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步骤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能够分为几个派别?(生:两派。

豪迈派和婉约派。

)豪迈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 柳永 ) ?”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晨风残月’ 。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派别的不一样特色。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低的“杨柳岸晨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一对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因为善于词曲,熟习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眼前推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 :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类打击以后,别无出路,就只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漂泊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渐渐减退时,才更名柳永,考中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暮年死于润州( 江苏镇江县 ) 。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晓乐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批合适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哀悼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因此这支曲原来就是寄望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足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色,写委宛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觉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觉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通用)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通用)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通用)教案:《雷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的课文《雷雨》。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雷雨之夜,农村家庭矛盾冲突的激化,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说《雷雨》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封建家庭矛盾和社会现实,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雷雨天气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b. 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如雷雨象征社会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象征意义等。

c. 讲解小说的寓意,揭示封建家庭矛盾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1. 小说《雷雨》情节概括2. 人物形象分析3. 象征手法分析4. 寓意解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2.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

3. 请找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解释其寓意。

答案:1. 小说的情节概括:小说讲述了在一个雷雨之夜,农村家庭矛盾冲突的激化,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2. 主人公形象特征分析: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勤劳、忍辱负重的农村妇女,她在家庭中受到压迫和欺凌,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包身工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包身工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教课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归纳课文的内容重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归纳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忍野蛮的反人道实质,接受感情教育【教课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联合的写作方法。

【教课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绘和抒怀谈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点【教课方法】讲读法谈论法【教课课时】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信、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能够写人,能够写事,也能够写问题。

由于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应的是真人真事;又由于它是“文学”,就要求反应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同意必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 : :新闻性、文学性、真切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从前留学日本,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结盟的倡始人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很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愿》《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构造掌握段落、记述、说明、谈论1— 8 ( 1— 5)起床的情形(6—8)包身工的根源和身份9— 17 ( 9— 11)早饭的情形(12—17)剖析包身工发展的原由18— 25 ( 18— 23)上工的情形(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盘剥包身工而飞腾膨大的趋向26— 33 总结全文。

概括包身工的凄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定消亡四、在认识课文构造的基础上,以发问的方式指引学生细读描绘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觉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归纳包身工的凄惨遭受。

A)分别朗诵1— 4 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虑:1、这一场面描绘按什么次序着笔,下面的剖析哪一项不切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集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D)2、试用一个词归纳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雷雨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雷雨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雷雨【一】一、目的认识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剖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财产阶级的罪恶实质二、要点认识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剖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解读、鉴赏、剖析五、过程【一】、点拨《雷雨》是曹禺先生 1933 年创作的优异话剧剧本,是一部优异的现实主义惨剧。

《雷雨》以本世纪 20 年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经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各种瓜葛和周、鲁两家盘根错节的矛盾矛盾,揭穿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败、伪善、残忍的阶级天性,抽打了黑暗的社会。

【二】写作背景曹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激烈的抗争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想,193 3 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达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企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抗争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惨淡、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也许是一声呼叫。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感情的急迫的需要”,“忧如有一种感情的汹涌的流来推进我,我在宣泄着被压迫的愤懑,诋毁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三】作者简介曹禺 (1910 —1996) 现代有名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

身世封建官僚家庭。

1924 年入南开中学念书,宽泛阅读“五四”以来优异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集体“南开新剧团”。

1928 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布,以深沉的思想内容和优异的艺术技巧,惹起剧坛震动,成为裸露封建的财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异现实主义惨剧。

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雷雨》教案(公开课)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雷雨》教案(公开课) 新人教版必修
【活动五】
课后思考题:
鲁侍萍对周朴园又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此环节教学目标有三: 1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2 2培养能力、启迪智慧
3德智并举、升华境界。
六、
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
矛盾
反思
课题
《雷雨》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能力:
1.介绍戏剧常识。
2.把握戏剧主要矛盾冲突。
3. 品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启发相结合,创设情境课堂,在讨论、活动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戏剧尖锐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
教学
重点难点
1.分析两场戏剧主要矛盾冲突。
父子反目 天伦难续
2、学法小结
巧合
巧妙
戏剧化的矛盾冲突
【活动三】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前提下快速浏览文章,找出主要矛盾冲突,并为他加上小标题;
思考本剧情节安排的特点。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并整体把握戏剧内容;
提升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四、
小组合作探究
1、探究人物外在情感
真情——冷酷
2、探究人物心理
2.品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探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
思路
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训练能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导出新课
导入:影视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
主题介绍:
夫妻不相爱却相恨,父子不相安却相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一】
一、目的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二、重点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
解读、鉴赏、分析
五、过程
【一】、点拨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二】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
【三】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

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

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

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

1935年写出四幕剧《日出》,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上层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

1936年至1942年,他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此间他创作了反映农民与土豪恶霸斗争的三幕剧《原野》。

1938年至1940年,还创作抗战剧《黑字二十八》以及与宋之的合作的《蜕变》。

1941年创作《北京人》,通过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揭露封建主义衰败与新一代追求新生活的必然性。

1942年将巴金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

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后回到上海。

编写和导演了反映国统区人民渴望光明的电影《艳阳天》。

解放后担任全国剧协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1954年创作揭露美帝国主义罪行的话剧《明朗的天》。

1962年与于是之、梅阡合作,编写出优秀历史剧《胆剑篇》。

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

他的创作,融合了中外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他的戏剧文学
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

《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不仅使中国有了长演不衰的传统保留剧目,也得到国外戏剧界的高度赞扬。

【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雷雨【二】
一、目的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二、重点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
解读、鉴赏、分析
五、过程
【一】结构分析
明确
节选的这一部分以鲁大海出场为界,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主要写过去的矛盾。

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

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通过周朴园认出侍萍后态度的变化,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二】主题思想
这本剧本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二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三】写作特点
对话个性化是这个剧本的突出特点。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

比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周朴园由未认出侍萍打听30年前梅小姐的情况,到认出侍萍始而惊愕,继而威吓,进而以钱封口,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当侍萍已死去不再威胁他的地位、声誉时,他可以不忘掉她,一旦侍萍站在面前,他的资本家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对当年侍萍的怀念都服从于作为资本家的他的利益了。

又如鲁侍萍对周朴园,开始尽量克制,显得平静,等到周朴园露出真相,她就悲愤加交地斥责,充分显示了她刚强、自尊、质朴的性格。

另外,面对周萍打鲁大海,侍萍欲言又止,随即改口的一段话,把她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是又一特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许多人物之间都有双重关系——周朴园与鲁侍萍既同居又是主仆关系,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父子又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周萍与鲁大海既是兄弟又是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的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兄妹又是恋人、又是少爷与女仆的关系等等。

这种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四】作业; 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分析
雷雨【三】
一、目的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二、重点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
解读、鉴赏、分析
五、过程
【一】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分析
在这一幕出场的四个主要人物中,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比较复杂,不易把握,这是学习中的难点。

认识周朴园是一个既有地主阶级某些特点,又有资产阶级某些特点的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同时又不能只是着眼于其阶级属性,而忽略其作为一定阶级的人的性格的丰富性;特别是他对侍萍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确曾“爱”过侍萍,侍萍被赶走后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不能因为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为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与冷酷。

要认识到,周朴园思想行为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鲁侍萍的行为多次出现悖谬。

如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时她欲去还留,对自己的身份始隐终露,在周萍面前两度“失言”,几乎暴露母子关系。

这些现象学生理解起来都会感到困难。

学习中要努力探入侍萍心灵深处,把握其性格中的悖谬机理,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这一性格的丰富内涵。

【二】破折号的用法是:(1)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2)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3)表示语音的中断延长,(4)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请选出对下面八句话中破折号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②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③周朴园不许多说话。

(回头向鲁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④周朴园话很多。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⑥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⑦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⑧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点——矮树、篱笆、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A ②③⑦⑧ㄧ④⑥ㄧ①ㄧ⑤
B ③⑦⑧ㄧ②④⑥ㄧ①ㄧ⑤
C ②④⑦⑧ㄧ③⑥ㄧ①ㄧ⑤
D ③④⑦⑧ㄧ②⑥ㄧ①ㄧ⑤
【答】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