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显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
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初探

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初探古代文学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首先,讨论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有必要着重讨论其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讲,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基础可以归结为两个:过程性评价的普遍性和美学文学教学的特殊性。
过程性评价的普遍性是指,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过程中关注并加以书写,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能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取有关古代文学的信息,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更有成效。
另一方面,美学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叙事性的剖析,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敏感度。
另外,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注重实现周到的学习路径,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水平。
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考核形式,从而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考核形式可以分为日常考核、期末考核,以及考核期绩效总结考核形式。
日常考核可以通过讨论、回答、写作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期末考核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出勤率,课外阅读量,作文成绩等。
考核期绩效总结考核形式则是在完成一定课程和固定任务时进行总结,以评价学生在古代文学学习中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
最后,还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来推动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
首先,要求教师要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效的学习环境,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及时给予学生有用的指导意见,以及把握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进程,监督学生的学习。
论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

未 系统 阐释 与 归 纳应 用 型 高校 汉语 言 文 学 专 业 学 生 应 具 备 哪 些 核 心 能 力 ,更 未 全 面 落 实 当 下应 用 型本 科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与 方 法 。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文 学;专业核心能 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82—02
一 、 中 国古 代 文 学 课 程 教 学 现 状 概 述
科 汉语 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关于应用型本科汉语 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是 高校汉语 言文学 专业 的基础必 修课程 ,这 核心能力培养 问题 的思考与实践已迫在眉睫。
门课 既因其 内涵的丰 富在 汉语 言文 学专业 中 占有 重要地 位 ,又
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建构新 的核心能力培养 目标
因其 内容 的古 老 幽深而相 对稳 定 ,多 年来在 教学 目标 、教学 内
应用型本科 的汉语言 文学专业在传统汉语 言文学性方 面变 化不大 。针对应用 型高 的基础上 ,应注重学生所学与职业需求 的结合 ,培养学生快速适
校 的汉语言文学 本科生教 学 ,古代文 学传统 的教学方 法和模 式 应职业需求 、在就业时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的专业核心能力 。汉语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教学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急需进行现代转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历史演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以及现代转型的必要性等方面的探讨,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运用技术手段等措施。
通过对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值得期待的是,这种现代转型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素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现代转型,历史演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技术手段,转型效果,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文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现代转型和更新。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提升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理解深度。
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文论传统、加深对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从而丰富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
古代文论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
通过研究古代文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
古代文论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和更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讨
圃 严 铭
内容 摘 要 : 中国 古代 文 学课 程 教 学 改革 , 是 一个 老 生 常 谈 的 话 题 , 但 又 是 极 其 值 得 我 们 去探 索 的话 题 。 长期 以来 , 由于教 学 宗 旨偏 离 实 际 、 教 学 方 法 古板 落 后 , 该 课 的教 学 缺 乏 生 机 和 活 力 ,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本 文试 结合 学 生 的实 际和 教 学 的实 际 , 阐 明教 学 改革 的 几 个 关 键 点 , 探 讨 中 国古 代 文 学教 学 改 革 的 可 行 性 路 径 , 说 明只 有 将
年级 学生 , 随着知识 不断积 累 , 认
的扫描一遍 , 这样, 学完 了唐代文
学史却 没有 系统 读过李 白、杜 甫 选集 的人绝非少 数 ,学完 了明清
文学史没 有读过 《 水 浒传 》 《 聊 斋
中国古代 文学课 程教学改
革 的关 键 点 长 期 以 来 , 由 于 古 代 文 学 教 学 宗 旨偏 离 实 际 , 教 师知识陈 旧 ,
文, 也不 能顺利地 阅读古诗 文 , 不 少 人 即 使 参 看 现 代 注 释 也 看 不 懂
古 代 诗 文 。 而 我 们 的 课 程 教浒 的“ 礼”
文 化 ,分 析 那 些 有 个 性 的 女 性 人
物形象 和巧 妙的叙事艺 术 ; 讲《 聊 斋志异 》 , 在关 注鬼狐花 妖的故事
从这些方面入手 , 抓关键点 。 1 . 教 学 宗 旨必 须 要 切 合 学 生
实 际
宗 旨。笔者认 为古代文 学的教学
宗 旨除 了让 学 生 了解 文 学 常识 外 ,更 重 要 的还 是 提 高 学 生 阅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更好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具体而言,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包括课外实习、社会调研、文化体验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地方文化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置地方文化相关课程,加强对于地方文化的教育。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3. 强化实用性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学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还应该加强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如写作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编辑出版实务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或者创业过程中更具备竞争力。
4. 强化跨学科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如与新闻传播、外语、编辑出版等专业进行跨学科合作,开设相关课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37卷第3期Vol.37No.3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VOCATCONALTECHNCCALCOLLEGE2021年6月Jun.202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辛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96089)[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课时矛盾、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全面的考核方式,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903907893[收稿日期]2020-9-9中国古代文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从先秦直至明清,跨度达几千年。
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历朝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文人生平、交游,文学思想、评论,各体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大量文学作品等。
面对如此巨大、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教学内容设置枯燥、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并由此引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结果。
因此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亟待教学改革。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时间跨度长、朝代更迭、作家作品繁多,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特点。
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有限的课时量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矛盾。
再加上当前高校教育中压缩传统课程课时的现状与趋势,使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教学方法固化而缺乏创新性。
由于教学任务重,古代文学教师很难分身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
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理论而轻作品的倾向。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选择“三段式”教学方法,即时代背景、作品分析、表现手法特色,由此造成课堂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拓展性不足等问题。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

用多种 资料 和手段对 中国古代文学及其 发展过 程进行灵 活和
内容丰 富的 阐释 ,增 加学生对 中国古代 文学 的直觉和感 性认
当然在这一 教学 过程 中 , 应该十分注重现代化 手段 的应 用
和学科 信息 的全 面准确把握 。 教学 内容要注重体系的规划和设 计 ,以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来 实现古代文学 课程体 系的教学 实 践, 制作 出切实可用 的多媒体教学课 件 , 于课件所 包容 的信 对 息要进行精心地规划和设计 , 如果 仅仅是把教案搬到课件上就
识, 提高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第二 , 从学生 接受 的角度来说 , 由于本课程 对文献资 料的 依赖程度较高 , 他们如欲深入掌握课程 内容 , 扩大知识范 围 , 进 行论文 撰写 , 须阅读较多 的古籍及研究著 作 , 方面 的需 要也 这
野, 拓展其知识面 , 同时也可以促进 同行间 的学术交流 和切 磋 , 形 成一个开放 的 、 良好 的学术 氛围 , 对于激发 教师和 学生 的 这 科研热情也会起 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
及学生普遍存在 的古代文学学科 内容与 当今社会距 离遥 远 、 无 现 实使用价值 的思想观念而 提出的 。长春大 学的林红 撰文指 出: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在其 自身发展 过程 中形成了相对 固定 的 “ 文学史模式” 其教学 目的 、 , 内容 、 模式 和方法手段在新 的历史 条件下 已表现 出陈 旧、 滞后 的特征 。这种 现状 不利于学科未来 的发展建 设 , 因此 , 有必要结合本 学科特点与社会 时代发 展需 求进行改革 。 林红 的观点指 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专 业教学 的传统特征 和 影响其发展的症结所在 , 也代表 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许 多教 师
高校课题申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国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国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国学课程;教学改革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自课堂改革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学教学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争相发言,有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不能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效果;第二,为了课堂创新,将诗、乐、舞等来演绎古典诗歌,无疑表象是好的,有时驾驭不好,难免本末倒置;第三,对于古典文化,有时存在古今异义,就要放在当时的背景及时代考订字句的涵义,这对大学文学老师无疑是一个考验,要求老师触类旁通,当前有些课文被教师断章取义,失去课文原有的意义。
第四,多媒体和板书孰轻孰重,忽略文本,弱化板书,造成重点、难点一带而过,不突出的局面。
上述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学教学在课改中存在不足,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从事教育的我们还缺乏辩证观,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出现本末倒置。
对于这些现象,有些教育家提出了“本色语文”,“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课题界定课题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国学教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2.课题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国学班课程涉及对先秦诸子百家讲解,涉及古典文献,也就是繁体字,古今异义;3.课题研究范围是整个中国文学,就是广义的国学4.课题研究对象繁星璀璨的中国文学长河,以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为主,以各时代的文学为辅。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的现状:二十世纪美国人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
因此,教师应该考虑让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及有所收获。
2、国内的有代表性的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三是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另外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古代文学应用型人才教学特色
精品课程既是教育部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课程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迫切需求的系统改造与创新升华。
精品课程建设既是一个载体。
又是一个平台。
作为载体,鲜明地显现出学校教改方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作为平台,形象地体现出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平台与载体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能在精品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内夯实“重基础、宽口径”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迈出个性人生追求的第一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改革,鲜明地显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
一、活跃的学术动态发展显现出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滞后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一流教材”、“一流教学内容”为标识的,一流就是不能落后于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教学内容是由教材来载述,通过教材的文字表达、概念定义、图表符号等显现知识的系统性、信息的科学性、视野的开阔性、学术的前瞻性与思想的先进性。
凝聚着教师心血与学者成果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与纸质版本的限定,教材滞后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充实与学术动态的快速发展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课程体系而言,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增添鲜活的新知识,这在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华民族在艰难而漫长的历史演进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国粹学”。
不仅以大智慧、大气派的进取态势对中华民族产生过并且正在产生着不同程度的不同层次面的积极影响,而且以“学科优势”、“文学情怀”、“人文精神”的力量,撑起课程一片天。
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相融为一体的古代文学课程,其史显现着文学发展的“脉”。
其作品凸现着文学内核的“魂”,并融两者,体现着文学鲜活多元的“态”,显现出文学史发展的无限魅力与代相传承的生命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文学史》问世,给古老的封闭的“国粹学”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古代文学课程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后高等学府文科类的修业课。
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相继问世。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古代文学课的设置层次面更宽泛,各个高校所用的古代文学教材可谓“百花齐放”。
然而,不同版本标志性成果的古代文学教材的课程体系建构模式。
均以男性创作为主。
菲薄着女性与女性作品。
这丢掉了文学发展的一脉,失去文学抒写情怀的一魂,破坏了文学史发生“现场”的“原生态”,不仅限定了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深层底蕴的研究,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营造。
古代文学内在精神所显现的是人类思想与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展现其丰富深厚的创造性,是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建构培养人才宗旨所在。
性别把人分为男性与女性。
女性在文学创作上是否有自己的创造性?唐代诗人王建在《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中日:“万里桥边女校书。
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唐才子传》载:薛涛字洪度,为成都乐妓,居地浣花里,性辩慧,娴翰墨,通史书,工小诗。
元稹使蜀,遂相知相识。
元稹返京登翰林,作《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
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皆停笔。
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其诗赞颂薛涛杰出的文才和口才。
待到武元衡人相,奏授秘书郎,有了“女校书”之名。
女性名“校书”,始于薛涛。
男性,才子。
女性,只能谑称为扫眉才子。
扫眉才子不逊色于才子,为何古代文学课程体系菲薄女性?传统观念起着不良影响。
《诗经·小雅·斯干》诗日:“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
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
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周礼》有太卜之官,掌占梦。
太卜占梦有熊罴之象。
是生男的吉兆。
有虺蛇之象,是生女的兆头。
生了男孩睡在床上,穿着华美的衣裳,带着精工细做的玉璋,声音肃然洪亮,红色的蔽膝耀眼辉煌,成人后将是一家之长,邦国之王。
生了女孩就让她睡在铺席的地上,穿的衣裳由包婴儿的被子改做的,身上佩物是陶制的纺锤,只能讲些酿酒做饭的家务事。
从着装服饰的现实待遇到人生未来的安排,男性女性有着天壤之别,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性别锁定男女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