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的分化与应用
芍药品种的演变

芍药品种的演变一、芍药栽培品种的花型演变芍药组植物野生种的花瓣为5-13枚,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花瓣逐渐增多至300枚左右,有的台阁型品种甚至多达880枚。
芍药花瓣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无性花瓣”,即花朵外围的正常花瓣(也叫“外瓣”),由萼片瓣化而成的彩色花瓣也包括在内;另一种是“有性花瓣”,就是由雌雄蕊性器官瓣化形成的花瓣(也叫“内瓣”)。
芍药品种雄蕊演化1、雄蕊瓣化这是芍药栽培品种花器演化的主要方向。
最先为单瓣型花器中雄蕊的花丝和花药增粗变大,雄蕊群体呈现金灿灿的半球状,命名为“金蕊型”;其后,雄蕊变成狭长的花瓣,有时花瓣边缘会有黄色花药的痕迹,再继续演化,花药痕迹逐步消失,狭长的花瓣群体组成隆起的半球形,命名为“托桂型”;有的品种在外瓣与变瓣之间残留一圈正常的雄蕊,命名为“金环型”;雄蕊变瓣继续演化,再展宽伸长,全花呈现高起的冠状,命名为“皇冠型”;最终,雄蕊变瓣完全瓣化,内外瓣难以区分,全花如绣球状,命名为“绣球型”。
雄蕊瓣化是由花心向外演化的。
在雄蕊瓣化形成的花型中,中心部位的雄蕊瓣化较充分,由中央到外围雄蕊瓣化的程度顺次降低。
瓣化瓣在花托上的排列不规则,其间常杂有正常或退化的雄蕊,雄蕊数一般在150-200枚之间,最多可达300枚以上。
这类花型因全花高高隆起,称之为“楼子类”,在芍药栽培品种中占主要地位。
2、雄蕊退化首先表现为花药退化形成针状物,继而变小消失。
雄蕊退化在花型演化中不起主要作用。
芍药品种雌蕊演化1、雌蕊瓣化首先雌蕊的柱头伸长展宽,进而演变成黄绿色或带深色斑纹的“内彩瓣”,质地稍厚硬,不易脱落,容易区别于其他花瓣;最后黄绿色或带深色斑纹消失,色彩和瓣形与正常花瓣无明显区分。
雌蕊不同的瓣化和演化程度,对区分和构成花型,特别是对台阁花品种的花型形成和鉴定有重要作用。
2、雌蕊退化随着楼子类品种的演化,在较高级的花型中(如皇冠型、绣球型),常见到雌蕊退化以至消失的现象。
二、芍药品种的花型分类特征芍药品种单花类:花朵由单朵花构成1、千层亚类:花瓣向心式自然增加,排列整齐,形状相似,由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只着生于子房周围,随花瓣增多而相应减少直至消失。
花中宰相——芍药

形状
芍药的花朵呈杯状,花瓣多层次 ,通常是内层花瓣比外层花瓣颜
色更深。
花期
芍药的花期通常在夏季,具体时 间因品种和气候而异。
芍药的果实和种子
果实
芍药的果实为蓇葖果,形状类似荚果,内有种子 。
种子
芍药的种子呈黑色或深褐色,形状类似椭圆形。
繁殖
芍药的繁殖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03
芍药的生长习性
芍药这一名称的由来,据 说是由于其花形和芍药花 相似而得名。
芍药的分类
芍药属于植物界中的被子 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五桠果亚纲、芍药科、芍 药属。
芍药的起源和分布
芍药的起源
芍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中国本土的植物之一 。
芍药的分布
芍药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等亚洲国家,以及北欧 和北美等地区。
不同品种的芍分布
芍药属植物共有30余种,其中中国有20余种,分布范围较广。
芍药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芍药的文化背景
芍药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 吉祥之花,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芍药的象征意义
芍药象征着富贵、高雅和 纯洁,被视为一种具有观 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 。
古代文学中的芍药
在古代文学中,芍药经常 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和 人,如“采采卷耳,不盈 顷筐”等诗句。
THANKS。
温度
芍药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25℃。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通过喷水、遮阳等方式进行降温。在寒冷的冬季,应 采取措施进行保温,如移入室内或使用保温材料覆盖。
浇水与施肥管理
浇水
芍药不耐涝,浇水时应注意避免积水。在生长期,应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干燥。在夏季高温时, 可以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以保持植株水分平衡。
芍药的常见品种

芍药的常见品种1、芍药按花期的早晚分类如下:•早花类,花期为5月10~18日间,如粉绒莲、墨紫楼等;•中花类,花期为5月18~25日,如赵园粉、莲台等;•晚花类,花期为5月25~30日,如冰青、黄金轮等。
2、芍药按花型及花瓣形状分类如下:—单瓣类:花瓣约为1~3轮,宽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共有5~15枚花瓣,雌蕊、雄蕊正常,此类接近野生种,有单瓣型。
如紫玉双、粉绒莲、紫蝶献金等。
—千层类:花瓣多轮,层层排列渐变小,内外花瓣差异较小,雄蕊仅生于雌蕊的周围,不散生于花瓣之间,雌蕊正常或瓣化,全花扁平。
此类花型有:•荷花型——花瓣4轮以上,花瓣宽大,大小差异不明显,具正常雄蕊、雌蕊,如荷花红、乌龙捧盛、大叶粉等;•菊花型——花瓣6轮以上,自外向内渐小,雄蕊数目渐减,雌蕊通常退化变小,有2~10枚,不稳定,如红云映日、朱砂盘、向阳红等。
•蔷薇型——花瓣极度增多,向外向内变小,雌蕊、雄蕊多消失。
如白渔冰、大富贵、沙白、冠群芳、贵妃出浴等。
—楼子类:有显著的外瓣,通常为1~3轮,雄蕊均有部分瓣化,或渐变成完全花瓣;雌蕊正常或部分瓣化,花型扁平或逐渐高起,有以下几种:•金蕊型——外瓣明显,花药增大,但仍具有花药外形,呈鲜明的金黄色,花丝加粗。
青岛及日本有此类品种。
•托挂型——外瓣明显,雄蕊进一步瓣化,呈细长的花瓣,雌蕊正常。
如巧玲、美菊、砚池漾波等。
•金环型——外瓣明显,雄蕊瓣化仅限于花心部分者,在雄蕊瓣化瓣外围,仍残留一环正常雌蕊。
如雪盖黄沙、赵元粉、紫袍金带等。
•皇冠型——雄蕊多数均瓣化,花心部分高出,在瓣化瓣中,常挟有完全雄蕊及不同瓣化程度的瓣化雄蕊;雌蕊正常或部分瓣化,外瓣明显。
如大红袍、大富贵、西施粉、沙金冠顶、冰青、墨紫楼等。
•绣球型——雄蕊瓣化瓣较宽,长度与外瓣近等长;雌蕊、雄蕊全部瓣化,或在瓣化瓣与外瓣之间仍残留完全雄蕊,或散生于瓣化瓣之间。
如平顶红、山河红、紫绣球、紫雁飞霜、花红重楼等。
—台阁类:全花可区分为上方、下方两花,在两花之间可见到明显着色的雌蕊瓣化瓣或退化的雌蕊,有时也出现完全的雄蕊或退化雄蕊。
芍药生长时间管理

芍药生长时间管理引言芍药是一种常见且受欢迎的花卉,其美丽的花朵以及独特的色彩让人们喜爱。
然而,要确保芍药健康生长并开花需要一定的时间管理。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芍药生长时间管理,包括芍药生长的基本阶段、适宜的栽培季节以及一些管理技巧。
芍药生长的基本阶段芍药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基本阶段,理解这些阶段对于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种子发芽阶段:芍药的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成功发芽,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这个阶段,芍药的种子将开始长出细小的根和叶。
2.幼苗生长阶段:一旦种子发芽,芍药将开始生长为幼苗。
在这个阶段,芍药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水分来促进生长和发展。
3.营养生长阶段:当芍药幼苗茁壮成长后,它们将进入到营养生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花草将逐渐长出叶子和花蕾,并且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支撑快速的生长。
4.开花阶段:最终,当芍药达到成熟时,它们将开始开花。
在这个阶段,芍药会产生漂亮的花朵,吸引昆虫传粉,以及繁殖后代。
适宜的栽培季节芍药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栽培季节来确保最佳的生长结果。
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1.温度:芍药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芍药适宜在温暖的季节生长,温度范围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
春季和秋季是最适合栽培芍药的季节。
2.光照:芍药需要充足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
因此,在栽培芍药时,选择一个光照充足的位置非常重要。
3.湿度:芍药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适宜的湿度范围在50%至7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可能对芍药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芍药生长时间管理的技巧为了更好地管理芍药的生长时间,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1.种植时间表:根据芍药生长的不同阶段,制定一个种植时间表。
将种植、浇水、施肥等活动安排在适当的时间,以确保芍药的顺利生长。
2.浇水控制:芍药需要适量的水分来促进生长,但过多的水分可能导致根部腐烂。
因此,根据芍药的需求,控制好浇水的量和频率。
3.施肥管理:及时施肥可以为芍药提供必要的养分,但过量施肥可能造成生长过快和营养不良。
女科之花──芍药

女科之花──芍药汇报人:2023-12-02目录•芍药的基本信息•芍药的药用价值•芍药的种植和养护•芍药的开发和利用•芍药的未来展望CONTENTSCHAPTER01芍药的基本信息•芍药,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粗壮,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外皮粗灰褐色,内部肉质白色或黄白色。
茎高40厘米至70厘米,无毛,基部具数个鳞片。
叶为二回三出复叶,轮廓卵形,小叶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下面深绿色,无毛。
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红色、粉红色、白色。
•芍药分为草芍药、川赤芍、美丽芍药等多种品种。
草芍药是药用栽培植物,原植物与栽培变种在植物形态上无明显的区别。
川赤芍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云南等省区。
美丽芍药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地。
芍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芍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中就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的诗句,表达了对芍药的赞美和怀恋。
在古代,芍药被视为吉祥之花,具有祝福和祈愿的作用。
同时,芍药也是爱情之花,常被用于表达爱意和相思之情。
在文学、诗歌、画作中,芍药经常被赋予美好的形象和寓意。
CHAPTER02芍药的药用价值芍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红肿和疼痛。
抗炎抗菌解热镇痛芍药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芍药能够降低体温,缓解疼痛,常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
030201芍药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芍药对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胃肠道疾病芍药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安全性:芍药在常规使用剂量下是安全的,但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芍药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
副作用:部分人使用芍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副作用。
芍药的分化及其应用的探讨

( 成都 中医 药大学 药学 院 ・中药 材标 准 教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四川 成 都 6 13 ) 117
摘要 : 芍药 自梁代起 , 开始依花 色、 产地划分赤、 并逐渐从 功 能、 治上 区分 开来 , 白, 主 形成 了“ 白补 赤泻 、 白收赤散 ” 的经 验 总结。现代 中药学以赤芍长于凉血逐瘀 , 归为清热 凉血 药 ; 白芍长 于补 血养 阴, 归为补虚 药。然芍 药入 药历史悠久 , 分 化 以前 ,伤 寒论》 金 匮要略》 《 《 等所载方剂均统以芍药入药 。现代临床工作 中, 些方 剂 中芍 药品种 的选择 常 常被 混淆 , 这 同一 方 中用 药 不 一 、 用的 现 象 以及 流 通 环 节 混 杂 的情 况 也 给 临 床 带 来 困扰 , 否 会 对 临 床 疗 效 产 生 影 响 , 有 待 于从 混 是 尚 物 质基 础 、 理 药 效 等 方 面进 一 步 的研 究 。文 章 就 芍 药 的 分化 及 其 应 用作 一探 讨 , 药 为后 续研 究提 供 思考 。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 R S A C 00V L.1N . IHZ E E IIEA D M T RAM DC EE R H21 O 2 O4
时珍 国医国药 2 1 0 0年第 2 卷第 4期 1
芍 药 的 分 化 及 其 应 用 的 探 讨
关 键 侧 : 药 ; 分化 ; 应 用 芍
中图分 类号 : 2 2 7 R 8 .1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80 0 ( 0 0 0 -9 3 2 10 -8 5 2 1 )40 6 - 0
芍 药 为 临床 常 用 中药 , 载 于 《 农 本 草 经 》, 为 中 品 。 自 始 神 列 金 代 , 家 多 以赤 芍 偏 于 行 血 凉 血 , 于 散 邪 而 泻肝 火 , 医 长 区别 梁代 芍药分赤 、 白以来 , 历代 医家多认为其 功效 、 主治均有不 同, 于白芍偏 于养血益 阴 , 长于敛 阴柔肝而平 肝 阳, 兼能安 脾 , 注解 《 逐渐形成 了“ 白补 而 赤 泻 、 白收 而 赤 散 ” 的 经 验 总 结 。现 代 中 伤寒论》 中首次提出“ 白补而赤 泻 , 白收而赤 散”的总结 , 后世 对 药学 分 类 , 赤 芍 长 于 凉 血 逐瘀 , 为 清 热 凉血 药 ; 以 归 白芍 长 于 补 血 影 响较 大 。至 此 , 、 赤 白芍 分 用 才 渐 为 公 认 , 后 的 本 草 论 著 对 白 此 养阴, 归为补虚药 。《 中国药典} 0 5年版 (I ) 20 部 规定 赤芍来 芍 、赤芍的功效主治 、 加工炮制 、 分布栽培 、 临床运用等 方面予 以 并 源 于毛 茛 科 植 物 芍 药 P enalc oaP l 或 川 赤 芍 P eci 区别 , 详 尽 记 载 。 ao i at r a . i l f 1 .vi hi t 至明代 , 对赤 、 白芍 的配伍运 用及炮制 对功效 的影响进 行 了 L nh 的干 燥 根 , yc . 白芍 来 源 于 毛 茛 科 植 物 芍 药 P at oaP l .1c r a . l f i 1 的干 燥 根 。两 者 产 地 加 工 亦 仅 有 白芍 去 皮 水 煮 的差 异 。 总 结 ,本 草 纲 目》 : 白 芍 药 益 脾 , 于 土 中 泻 木 。 赤 芍 药 散 《 谓 “ 能 芍药药用历史 悠久 , 代分 化 以前 , 统 以芍药 入药 。《 梁 均 伤 邪 , 能行血 中之滞”, 景岳全 书》 《 则详 述 了赤 、 白芍 的功效差 异 , 寒论》 金匮要略》 《 等典 籍所 载方剂 均统 称芍药 , 未有功 效 、 主治 并 首 次 明确 指 出 白芍 有 安 胎 作用 。 划 分 。现 代 临 床 工 作 中 , 些 方 剂 因疗 效 确 切 , 有 旺 盛 的 生 命 这 仍 清代 , 芍独立应用 , 清热 凉血 、 血止痛 方面 大行其 道 , 赤 在 活 药品衍义 》 “ 载 赤芍 , 味苦 力 而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芍 药 分 化 以前 的 成 方 中 芍 药 品 种 的选 择 常 并对其配伍应用有 了较广泛 的记 载。《 带酸人肝 , 专泻肝火 ” 本草求真》 “ 。《 载 赤则有散邪行 气之 常混 淆 , 一 方 中 用药 不 一 、 用 的 现 象 以及 流 通 环 节 混 杂 的 情 能泻 , 同 混 能 血 经 邪 况也给临床带来 困扰 。这是否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 响, 我们认为 意 , 于 血 中活 滞 。故 凡 腹 痛 坚 积 , 瘕 疝 痹 , 闭 目赤 , 聚 外 腹 因于 积 热 而 成 者 , 此 则 能 凉 血 逐 瘀 ” 王 清 用 。 尚有待于从物质基础 、 药理 药效 等方 面进 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芍 肾为 疝 , 内为 瘕 , 川芎 伍 枳 药 的分 化 及 其 应 用 , 本 草 学 源 流 对 功 效 主 治 的 分 化 及 分 类 依 据 任 创 血 府 逐 瘀 汤 便 以 赤 芍 与 当 归 、I 活 血 , 柴 胡 、 壳 行 气 , 从 解气分郁结 , 活血 止痛代表 名方。《 配本草》 为 得 载 标准 , 临床 应用中存 在的问题 等方面作 一探讨 , 从 以期 为后 续研 行血 中瘀滞 , 赤芍 “ 槟榔 , 得 治五淋 。配香 附, 治血崩漏下 ” “ , 血虚 , 疮溃 , 无实 究提供思考 。 热者 , 禁用” “ , 恶石斛 、 硝 , 硝石 、 甲 、 芒 畏 鳖 小蓟 , 反藜 芦” 本 。《 1 芍药 的分 化 亦 “ 1 1 魏 晋以前 , 以芍药入药 赤芍 与白芍 同源 , . 统 药用历史悠 久 , 草 述 》 对 赤 芍 的 功效 及 配 伍 运 用 作 了 详 细 阐 述 , 赤 芍 药 同 橘 皮 、 香 、 瓜 、 草 , 中恶 腹 痛 ; 芎 劳 、 花 、 藿 木 甘 治 同 红 生地 黄 、 当归 、 白 汉 以前统称以芍药 。其名始见于《 诗经 ・ 风》 伊 其相谑 , 郑 “ 赠之 芷 、 芥 , 破 伤 风 , 热疼 痛 ; 荆 治 发 同牛 膝 、 归 、 黄 、 当 地 延胡 索 、 楂 、 山 以芍药”, 山海经》 《 已有其 分布最早 的记载 , 当时华北 、 中一带 华 泽 兰 、 蓝 花 、 灵 脂 , 初 产 恶 露 不 下 , 痛 , 月 加 肉 桂 ; 金 红 五 治 腹 冬 同 均有分布 , 详述其 功效始 于《 神农本草经》, 为中品 , 列 谓其“ 主邪 银花 、 白芷 、 鲤 鱼 、 花 地 丁 、 枯 草 、 草 、 甘 菊 , 一 切 痈 鲮 紫 夏 茜 生 消 气腹痛 , 除血痹 , 破坚积 , 寒热疝瘕 , 止痛 , 利小便 、 益气 ” 。 肿; 同香附 、 当归 、 地黄 、 胡索 、 延 青皮 , 治经 阻腹痛 , 五灵脂 、 加 蒲 南北朝时期 开始 有对 赤 白芍划 分 的思 想 , 梁代 《 草经 集 本 黄 , 散 恶 血 , 败 血 。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 出 赤 芍 长 于 化 瘀 能 逐 ”《 提 注 》 芍 药 的记 载 首 次从 产 地 角 度 明 确 提 出 赤 、 对 白芍 之 名 , 未 但 “ 赤 故治疮 汤 者多 用之 , 为其能 化毒 热之 指 明具体方法 , 时在 实际应用 中也并 未将二 者从功效 、 此 主治上 清热 ,化瘀血 , 者较先 , 瘀 血 不 使 溃 脓 也 ” 。 明显 区分 开 。 现代 , 、 赤 白芍 发 展 成 为 功 效 迥 异 的两 个 药 , 芍 长 于 凉 血 逐 赤 12 金代 以后, 白分化 至今 及 至 隋、 、 . 赤、 唐 宋初专 著 , 如《日华 白芍长于补血养阴 。赤 芍还发展 为多基 源药材 , 除芍药 和川 子 本 草 》 仍 统 称 芍 药 。但 医家 已 开 始 对 赤 、 等 白芍 功 用 有 了 较 多 瘀 , 全 . bvt xm. 毛 .bv— 的认识 , 并逐 渐分 开使 用 , 逐渐开 始有 了零 星记载 , 《 如 太平 圣惠 赤 芍 外 , 国 尚有 草 芍 药 P ooaaMai , 叶草 芍 药 P ooa t vrwl ot e( t fs r. 美 丽 芍 药 P m i i ei等 1 a a. im ta Sa )t n , l i p e . a e L v. 0余 r 方》 将赤芍独立 出来 , 并列举其 的代表方赤 芍药 汤 , 治赤 痢多 , 腹 变 的根 做 赤 芍 药 用 。市 场 调 查 表 明 , 通 的 赤 芍 主 要 为 流 痛不可忍 。《 开宝本草 》 载 “ 亦 赤者 利小 便下气 , 白者止 痛散 血 , 种 ( 种 ) 芍 药 P eciL nh 的野 生 品 的根 , 白芍 来 源 一致 。 vihi yc . t 与 其 花 亦 有 红 白二 色 ” 图 经 本 草 》 “ 药有 二 种 , 者 金 芍 药 , 。《 载 芍 一 1 3 分 类依据研 究 赤 、 . 白芍分类标 准 , 古今不一 。总结起来 , 大 二 者 木 芍 药 (即赤 芍 ) 救 病 用 金 芍 药 , 白多 脂 肉 ; 芍 药 色 紫 。 色 木 致 有 按 颜 色 、 地 、 制 加 工 、 否 栽 培 、 域 5种 标 准 区分 。 产 炮 是 地 瘦 , 脉” 多 。但 此 时 , 、 赤 白仍 以 根 色 和 花 色 的差 异 而 区分 。 1 3 1 以颜 色 区分 以花 色 区分 始 于 梁 代 《 草 经 集 注》 白 芍 , . . 本 “ 其花纯 白 , 大而美丽 , 根亦 白色 , 名”。以根 的颜色 划分赤 、 故 白 收 稿 日期 :0 90 -1 修 订 日期 :0 91 -5 2 0 -82 ; 2 0 -12 芍始 于宋代《日华子本草 》 赤色 者多 补气 , “ 白者 治血 , 此便 芍药 基金项 目: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中 医 药行 业 科 研 专项 ( o20 0 0 7 N .0 77 0 ) 。《 此有 两 种 : 者利 小便 下 �
怎样栽培芍药

怎样栽培芍药芍药为芍药科芍药属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北部。
一、生物学特性芍药具备粗壮的肉质根,秋末自根上收到白色红润的稀释根,并在根基部产生新芽,新芽于早春取出地面,初出来时为红色或黄绿色。
茎腋生,高可达1米,花期4至5月。
芍药耐寒力强,在北方可露地越冬,夏季喜凉爽气候。
喜阴光,稍耐阴。
以排水良好湿润的壤土、砂壤土为宜,忌粘土,不宜种植在低洼处及盐碱地。
以分株产卵居多,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为白露至迎春间展开。
花谚曰:“春分分后芍药,至旧不开花。
”将芍药根全部凿成,除去泥土,依自然裂缝打碎,除去腐坏根,每丛带3至4个芽,肉质根和须根必须尽量多留,尽快栽完。
柏树前必须裂稃土地,施足基肥,栽种深度以覆土后低于顶芽3至5厘米为宜,柏树后覆土要略高于地面以免新芽填平。
花圃供产卵用的植株,三四年分株一次。
用做切花或观赏用的植株,通常10年左右分株一次。
播种一般在培育新品种时采用。
种子寿命短,应随采随播,播后当年秋季萌发幼根,翌春出芽。
芍药幼苗发育缓慢,生长快的四五年可开花。
柏树后二三周施肥一次,以后见到干活再淋。
枯水期前要灌冻水,同时施一次液肥,可以安全越冬,且第二年生长强劲。
芍药畏风不食欲不振,为严防春季大风危害,可植于背风向阳处,或设风障。
芍药建议生长季维持土壤湿润,春季旱情应当特别注意施肥。
芍药喜肥,每年应当施肥三四次,通常在萌芽期、孕蕾期和辛年以后施肥,秋冬抬粱式一次基肥,以确保当年和去年生长强劲。
芍药花大而香,上市早,是优良切花。
剪取切花应含苞欲放时,花梗长度为30厘米,过长影响母株生长。
为了并使芍药花上开绚烂,可以叶面施肥复合肥,当现蕾时,将两端蕾切除,以确保主蕾的营养供应,达至生长强壮、花色艳丽。
芍药的介绍

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又称将离、没骨花等,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属于毛茛科芍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于中国和西伯利亚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种植,并因其美丽花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芍药的花朵大而华丽,花型丰富多样,有单瓣、重瓣之分,颜色包括红、粉、白、紫等多种,花瓣质感细腻,花香淡雅宜人。
其花期一般在春季末至初夏,与牡丹相近,因此又有“花中二绝”之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芍药寓意着美丽、富贵和依依不舍的情感,常被用于诗词歌赋之中表达情感或寄托寓意。
此外,芍药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根部可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镇痛解痉等功效,在中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芍药的分化与应用
【摘要】“白芍”和“赤芍”现在分别应用于临床,但在《伤寒论》及中国早年传统方剂中只有“芍药”之称,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传统方,多年来已备受关注。
该文通过对芍药属野生种分布、栽培历史、“芍药”炮制方法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认为历史之“芍药”与现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前者加工与炮制方法发展中的衍生应用之一。
【关键词】白芍;赤芍;炮制;分化
“白芍”和“赤芍”现在分别应用于临床,但在《伤寒论》及中国早年传统方剂中只有“芍药”之称,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传统方,多年来已备受关注。
本文从芍药属野生种分布、栽培历史、炮制方法发展等方面力求探析芍药分化应用的历史概况,为现代临床正确应用“白芍”和“赤芍”提供帮助。
1 芍药野生种源与分布
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也是世界上最早引种栽培的花卉之一。
《山海经》记载“条谷之山,其草多芍药;秀山,其草多芍药;司之山,其草多芍药;洞庭之山,其草多芍药……”,说明野生芍药在我国自古就分布广泛。
经大量实地调查和古今文献证实,芍药科仅有芍药属(Paeonia),本属分三组:芍药组、北美芍药组和牡丹组。
芍药组共22个种,5个变种,其中分布我国的有9个种,欧洲13个种5个变种。
我国分布的9种野生芍药如下[1,2]:
1.1 芍药P. lactiflora Pall. 分布于我国东北480~700 m海拔的山坡、草地、林下及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及甘肃、宁夏、四川等地海拔1 000~2 300 m的山坡草地。
为亚洲特有种,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本种在我国分布范围仅次于草芍药,但却在芍药属中栽培历史最悠久,是中国芍药品种演化的唯一种源,对世界芍药品种形成影响最大,也是“白芍”药材长久以来主要药源种,其野生植株根亦作“赤芍”药用。
1.2 草芍药P. obovata Maxim. 南起我国湖南西北部、四川东南部,北至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西起四川汶川,东至日本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该种是中国野生芍药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四川东南部、贵州遵义、湖南西部、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陕西、宁夏南部及山西、河北、辽宁、吉林等15个省、区海拔800~2 000 m山坡草地及林缘都有大量野生资源,部分地区作“赤芍”药材的药源种。
1.3 美丽芍药P. mairei Levl. 分布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肃南部、山西南部等地海拔1 500~2 700 m的山坡林缘阴湿处。
根有行瘀活血止痛功效,部分地区药用。
1.4 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 分布于四川西部2 650~3 700 m海拔的山坡林下,西藏东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西南部海拔1 800~2 800 m的山坡疏林下。
本种观赏价值较高,根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经,现行《中国药典》规定可作“赤芍”入药,但并不是主源种。
1.5 另外5种分别是:山芍药P. japonica(Mak.)Miyabe et Takeda 分布中国的东北及日本,又名日本芍药。
多花芍药P. emodi Wall.ex Royle 仅生我国西藏南部(基隆)海拔2 350 m的山坡上。
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白花芍药P. sterniana Fletcher 仅产我国西藏东南部2 800~3 500 m海拔的山坡林下。
块根芍药P. anomale L.Mant. 分布于我国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及天山山区1 000~2 000 m海拔林下、山坡草地及阴湿山坡。
中亚东部、西伯利亚、蒙古地区也有分布。
新疆芍药 P.sinjiangensis K.Y.Pan 仅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1200~1800m海拔的针叶林下。
2 芍药栽培历史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芍药属植物自然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也是栽培品种起源与演化的中心。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206年)芍药就已普遍栽培,但牡丹芍药不分,皆称芍药。
至东汉末年(公元25~220年)才将草本者称芍药,木本者称牡丹(木芍药)。
此期进入人们生活或观赏或传情或药用,还都是以野生芍药或牡丹为主,且栽培牡丹长于芍药。
魏晋时期(公元265~589年),牡丹和芍药被大量引种栽培于宫廷作观赏。
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已举国尊牡丹为花王,崇芍药为花相,二者并称“花中二绝”。
自宋代(公元618~907年),以芍药P. lactiflora为起源种,各地引种栽培,驯化改良日盛,优良品种频现。
因“扬州土壤肥腻,与本草唯宜”,所以“广陵(扬州)芍药自他方移来种植者,经岁则盛,有十倍之初”,那时扬州不仅已经成为芍药的种植中心,而且品种繁多,影响久远:“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人们对芍药的观赏改良热情空前高涨。
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此情一脉相承,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现身世界各地,芍药以其顽强娇艳遍植大江南北。
后市多有《芍药谱》传世,记录品种多时可达100多种,单瓣、复瓣、起楼,姿态百韵;红色、紫色、白色、黄色,姹紫嫣红。
现在,二花不仅已成为我国品种齐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代表花卉,而且还是传统中药丹皮、赤芍、白芍的药源。
百事通
3 “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
东汉张仲景立著《伤寒杂病论》(公元206年)113方中有三十余方配伍以芍药,使用范围广泛,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均有所用。
同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生川谷及丘陵”[3]。
此中仅记载了芍药的性能
功效,但没有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就当时芍药的栽种状况来看,药源应多是野生芍药的根或性状同野生的家种品的根。
但《金匮玉函经》中见芍药有“刮去皮”[4],《注解伤寒论》中亦载有“切”等简单记述[5],说明当时所用并非现之“赤芍”。
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公元502年)中以根、花的颜色分赤白:“白芍,其花莼白,大而美丽,根亦白色,故名。
”“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可见当时虽已有赤芍和白芍的说法,但并未在药用时真正区别开来,“根以白者为佳”说明期间已普遍采用芍药家种品、根粗壮者为药,所以此时的“芍药”正品已与今天的“白芍”同源。
“白芍”炮制热处理始见于《雷公炮炙论》,后《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熬令黄”,《外台秘要》中载有“炙”,《经效产宝》中载有“炒黄”等。
宋代“白芍”沿用了前代芍药的去皮、熬制、炙制及炒制等法,又新增有“锉”“洗”“洗焙”“微炒,焙”“炒焦黄”“水煮十沸时,焙干”“炒令赤色”“酒炒”近10 种制法。
元、明、清等历代有先后又新增“酒拌炒”“酒浸炒”“蜜拌蒸制”“盐水炒制”“酒焙制”“酒浸炒”“姜炒制”“酒洗炒制”等多种制法。
在不同方法炮制过程中,原药材“芍药”的化学成分组成与比例会发生明显改变[6],不同药性得以强调和提升,配伍不同药材时或活血养血、健脾和中,或泄肝止痢,大大丰富了芍药的功能主治,甚或补前人之不及。
同时,芍药在长期种植时施与的杂交和人工改良等也会对不同时期药材成分产生重要影响,现在不同产地的“白芍”化学成分也会有明显差异[7]。
由于炮制方法的改变和栽培驯化业的发展,必然造成了“芍药”的药用分化。
笔者认为,“赤芍”就是这一过程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典型实例。
作为独立的药材,“赤芍”始见于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他将芍药独立成了白芍和赤芍两种药物,并列举各自的代表方。
此后的本草论著对白芍、赤芍的功效主治、加工炮制、分布栽培、临床运用等方面予以区别, 并详尽记载。
如苏颂《图经本草》载“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即白芍) ,二者木芍药(即赤芍) 。
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等。
实际上此时“白芍”和“赤芍”只是品种间根色和花色的差异,种源并无明显分别,二者均用芍药P. lactiflora 的根入药,前者用栽培品的根去皮并进行各种加工炮制,后者用野生植株的干燥根,不去皮,另有川赤芍P. veitchii、草芍药P. obovata 亦作赤芍入药,但质量差,临床主要用前一种。
所以“白芍”“赤芍”本质的差别应该是加工方法上的差别,而此时期同为“白芍”,炮制方法已十分丰富,并有不同配物使用的经典方剂。
综上,笔者认为,《伤寒论》及中国早年多数传统方剂中的“芍药”应该与现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芍药”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不同加工与炮制方法发展出的药性歧化的一个典例,是“白芍”临床的一种衍生应用。
同时作为传统花卉植物长期培育分化,也是“赤芍”独立的一个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秦魁杰.芍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2]王莲英,袁涛.中国牡丹与芍药[M] .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4.
[3]清?黄爽.神农本草经[M] .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12.
[4]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
[5]汉?张仲景.注解伤寒论[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6.
[6]赵亚男,周健,臧景岳.不同炮制品的亳白芍质量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2,14(4):22.
[7]刘瑾,倪嘉纳,刘力,等.不同产地白芍的质量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