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几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产品。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吗?不清楚的话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
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
【功能主治】
祛风行湿,清化郁热。
主寒湿之邪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唐祖宣方
上面就是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一些知识,作
为一种中医方剂,既然它的养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个养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体范围内,一旦超过了这个身体养生范围内,就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所以大家要懂得适时适量。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一、风湿热痹
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 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 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 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 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 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 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十三、痹症(颈椎病) 李*玲,女,34岁。081223 左侧肩部疼痛两个月,近 二十天逐渐加重,影响睡眠, 自述以前夜间时时汗出,疼 痛尚轻,近日无汗,疼痛加重,二便可,无头晕,入暮偶泛 恶。 脉沉弦细,舌淡白嫩苔白腻。 六纲:少阴伤寒+阳明 微热 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桂枝40 白芍30 知母30 制附子40 生 白术50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麻黄20 四剂; 二诊:疼痛略减。 脉沉细,舌淡白紫嫩苔白腻。 原方加重附子用量。 处方:桂枝40 白芍30 知母30 制附子50 生白术50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麻黄20 四剂; 三诊:疼痛大减,已 可安睡。 脉沉细,舌淡紫苔薄白腻。 上方续进四剂。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 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证见:形体较 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 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 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 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 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 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 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 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 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 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 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 追访3年未复发。
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历节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中医药学中有一方名为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历节病。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由桂枝、芍药和知母三味中药组成的,其中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十分重要。
桂枝为本方的君药,具有温阳发汗的作用。
它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芍药为本方的臣药,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它能够舒筋活络,减轻疼痛,对于风湿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知母为本方的佐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能够清热祛湿,消肿止痛,对于湿热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合理,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原则是在药性、归经和药味上相互补充,以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桂枝温阳发汗,芍药活血止痛,知母清热解毒,三味药物相互配伍,既能温通经络,又能活血化瘀,同时还能清热祛湿,从而达到治疗风湿历节病的效果。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的功能作用。
它适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肌肉酸痛、关节疼痛,以及湿热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风湿历节病属于八纲辩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寒热、疼痛、肿胀等不同的病症。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根据八纲辩证原则,通过温通寒凉、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的作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还可以根据六经辩证医理进行应用。
风湿历节病可以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风湿痹型等不同类型。
在六经辩证中,寒湿型属于太阳经寒湿之病,湿热型属于阳明经湿热之病,风湿痹型属于少阳经风湿痹之病。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风湿历节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总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十分重要。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风湿历节病的基础方,其药物配伍合理,能够发挥各药的特点和作用,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的治疗效果。
张仲景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

张仲景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你知道吗。
我们经常说的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在中医上都属于痹症。
风、湿、寒三种邪气长年入侵从而导致关节、膝盖处出现麻木、酸痛、沉重、不灵活的症状。
接下来就跟大家解读一个名方,叫桂枝芍药知母汤,此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
张仲景是这么描述此方的:“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wāngléi)......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这个诸肢节疼痛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小到手指关节、大到膝盖关节,有疼痛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风湿关节炎等。
身体羸尪是变形的含义。
羸指的是弱的意思,是说肿大、身体虚弱。
现在我们来看看此方的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这张方子,也可以看作是桂枝汤变化而来。
以一种好理解的方式来说明,方子中的麻黄、桂枝、附子、生姜四味药相当于组成了一个强大、强力的先遣队。
对骨缝、关节深处的寒邪发起进攻,全部搜刮出来。
而附子和桂枝除了搜刮的任务以外,还有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去壮肾阳,修复关节因常年的寒邪入侵,而造成的损伤。
二者配合就像两个大网,调动身体的阳气,对寒气发起进攻。
而麻黄则是可以打开身体的毛孔,清理被搜刮出来的寒邪的“尸体”。
生姜也更像是在战后检查战场的士兵,“装死”的寒邪,都逃不过生姜的双眼。
解决了寒邪,还有风、湿二邪的存在,这里桂枝和附子就需要白术的帮忙。
白术能够提高桂枝、附子的温、热性,这样就能够在湿邪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消灭它。
而防风有个称号叫“能除诸风”,不但可以抵御体外的风邪来犯,还能把体内的风邪赶出去。
这个风药的精妙在于还能除湿,就像在通风的地方吹干的衣服。
而白芍则是收敛的作用,不让麻黄桂枝的药性用太快,太猛,免得伤到身体。
知母则是清热、化热。
甘草是个老好人,用来调和各个药材之间的矛盾,不让药方起内讧。
所有药配伍,先搜刮寒邪,顺带收拾湿邪,最后清理风邪,再对身体进行进补。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1) 临床上若表现以喘息、头晕、得热后症状减轻、肢冷、麻木、疲倦乏力、纳差、舌淡、脉滑、脉沉、脉细等气血、阳气不足之象明显者,可原方白术、附子加量,同时加用补虚药,如黄芪、当归、大枣、鹿角胶、仙灵脾、杜仲、续断等药物以加强补气血、补肾温阳之效。
( 2) 临床上若表现以局部红热、发热、恶寒、口干渴、舌红、薄苔、黄苔、脉弦、脉数等湿热偏盛者,可原方知母加量,同时加用清热药、或祛风湿药中药性偏凉者,如忍冬藤、黄柏、苍术、薏苡仁、石膏;如果伴有口咽干燥、舌苔燥、脉细等伤阴的表现,可加用滋阴清热药,如生地、石斛、麦冬等。
( 3) 临床上若表现以四肢关节肿痛、活动受限、遇冷或阴雨天症状加重、白苔、腻苔等寒湿偏盛者,可原方桂枝、麻黄、白术、附子加量,同时加用具温阳散寒除湿功效的药物,如川乌、草乌、细辛、鹿衔草、徐长卿等。
( 4) 临床上若病程长,伴见皮肤瘀斑、皮下结节、舌质暗等瘀血痰浊病理表现,可加用活血药、化痰药,如乳香、没药、白芥子、山慈菇、穿山甲等药,亦可加用蜈蚣、全蝎、地龙等虫类药,以加强其搜风活血通络之效。
( 5) 临床上病久可损及肝肾,多伴见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表现,可加用补肝肾之药,如牛膝、续断、杜仲等。
( 6) 由于桂枝芍药知母汤病位在肢体、经络,而藤类药多具有入四肢、通经络、利关节的作用,故多用藤类药于治疗痹证。
临床上桂枝芍药知母汤可随证加用藤类药物,证候偏寒者,可加海风藤、伸筋草、鸡血藤;证候偏热者,加桑枝、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
( 7)从常用加味药中以及原方药物可组合成部分常用方剂,如寒湿偏胜,可合用乌头汤( 川乌、麻黄、黄芪、甘草) :兼有表虚者,可合用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兼见气血不足者,合用当归补血汤( 黄芪、当归) ;湿热偏盛可合用四妙散( 苍术、惹苡仁、怀牛膝、薏苡仁) ;风湿偏表者,可加用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甘草、川芎、藁本) 。
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

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活血祛瘀、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由桂枝、芍药、知母等草药组成,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作为一种方便服用的剂型备受欢迎。
因此,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的生产工艺至关重要。
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原料加工、药材配比、颗粒制备和包装四个环节。
首先,需要对桂枝、芍药和知母等原材料进行加工。
桂枝需要去除表皮和节部,芍药去除根茎和泥沙,知母则需要进行淘洗和切片处理。
这些加工措施旨在去除杂质、提高药材的质量。
接下来是药材配比环节,根据原方中各草药的用量比例进行配比。
桂枝、芍药和知母的比例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同时,酌情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如食用色素、甜味剂等,以提高颗粒剂的口感和色泽。
然后是颗粒制备环节,主要包括研磨、过筛、混合、浸膏、浓缩和干燥等步骤。
首先,将经过加工的药材进行研磨,使其变成细粉末状。
然后,通过过筛,将粉末分离出不同级别的颗粒。
接着,将颗粒进行混合,确保各个成分均匀分布。
随后,将混合后的药粉浸泡在特定的溶剂中,使溶液中浸膏浓度逐渐升高。
浸膏完成后,将其进行浓缩,使药液逐渐变为浓缩液体。
最后,通过干燥,在适当的温度下,使浓缩液体变为颗粒状。
最后是包装环节,将制备好的颗粒剂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验和灭菌处理。
颗粒剂的包装一般采用密封塑料袋,以防止潮湿和氧化。
在包装前,需要对颗粒剂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颗粒大小、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同时,进行灭菌处理,确保颗粒剂的无菌。
从以上的生产工艺可以看出,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的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掌握一定的制备技术和设备。
同时,要注意药材的加工和药材配比的准确性,以及颗粒制备过程中的控制和质量检测。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操作,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
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加工、药材配比、颗粒制备和包装四个环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能主治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能主治简介桂枝芍药知母汤,又称桂枝汤,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
该方剂是由桂枝、芍药和知母等药物组成,经过煎煮等制作而成。
桂枝芍药知母汤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功能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主要功能包括:调和营卫、温经散寒、解表散寒、宣阳化湿、清热解毒等。
主治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主要主治疾病包括:1.风寒感冒:桂枝芍药知母汤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因风寒引起的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寒等。
2.血府瘀阻: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调和营卫、温经散寒的功效,对于血府瘀阻引起的症状,如胸闷、腹痛、经行不调等有一定的疗效。
3.妇科疾病:桂枝芍药知母汤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等。
其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缓解疼痛症状。
4.寒湿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宣阳化湿的作用,对于寒湿痹证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5.皮肤疾病: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于一些皮肤疾病,如湿疮、湿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杀灭病菌,促进伤口愈合。
6.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桂枝、芍药等药物具有疏散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事项在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忌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2.不宜长期使用:长期服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服用剂量: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方剂,具有调和营卫、温经散寒、解表散寒、宣阳化湿、清热解毒等多种功能和主治。
它在治疗风寒感冒、血府瘀阻、妇科疾病、寒湿痹证、皮肤疾病、感冒引起的头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与功效作⽤、加减【组成⽤量】桂枝、芍药各10g,知母、⿇黄、⽩术、防风、附⼦(先煎)各9g,⽢草6g,⽣姜3g。
【服⽤⽅法】⽔煎服。
【功效作⽤】⽅以桂枝、⿇黄、防风祛风通阳,附⼦温经⽌痛,配以知母、芍药养阴清热,⽩术健运,全⽅共呈通阳⾏痹,祛风逐湿之功效。
主要⽤于治疗风湿流注筋脉,⽇久化热伤阴,肢节疼痛之病证。
本⽅具有消炎,解毒,镇痛等作⽤。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以关节疼痛,肿胀,⾆红苔⽩,脉满数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适⽤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坐⾻神经痛、腰腿痛、⿇疹并发肺炎、⽀⽓管炎、肺源性⼼脏病伴⼼⼒衰竭、深部组织炎、肩关节周围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等病证,⽽必须症见关节肿⼤,剧痛,眩晕,短⽓,泛恶欲吐,脉弦弱者之病⼈。
【现代运⽤与主治疾病】1.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络,郁久化热型)治宜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以本⽅加⽯膏、黄芪各30g,防⼰15g为主治⽅。
2.肩关节周围炎(寒湿侵袭,湿热郁蒸型)治宜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以本⽅加黄芪45g,黄柏12g 为主治⽅。
若伴见⾆质紫暗,脉细涩,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乳⾹、没药各9g。
3.下肢深静脉⾎栓形成(寒湿热内郁型)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
以本⽅加防⼰、黄柏各15g为主治⽅。
若内热甚者,加苡仁⽶50g,⾦银花30g,苍术15g。
若见瘀⾎之象者,加桃仁、红花、苏⽊、乳⾹、没药。
4.坐⾻神经痛(风寒外侵,湿热内蕴型)治宜祛风散寒,清热祛湿。
以本⽅加黄芪、薰苡仁各30g,黄柏15g,苍术9g为主治⽅。
若寒偏胜者,加细⾟、威灵仙、秦艽,去掉知母。
若湿偏胜者,去⽢草、知母,加薏苡仁、⽊⽠、防⼰、地龙。
若⽓⾎两亏者,去⿇黄、附⼦,加⼈参、黄芪、当归。
若肾虚者,加桑寄⽣、续断、杜仲,再去⿇黄、知母。
5.风湿热(寒热错杂型)治宜寒热并⽤,通络⽌痛)以本⽅为主治⽅。
若发热甚者,加⽣⽯膏(先煎)30g,黄柏10g。
湿盛关节肿⼤者,加薏苡仁15g,防⼰10g,萆薢9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对桂枝芍药知母汤这种中药方剂也是一样,需要先对它进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处方】
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功能主治】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用法用量】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桂芍知母汤
【处方】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功能主治】
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
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
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用法用量】
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
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
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
②《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
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
③《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
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临床应用】
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
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3钱,生甘草3钱,生麻黄3钱,熟附块5钱,生白术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5钱,生姜1块(打)。
二诊: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
仍宜前法: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5钱,生甘草3钱,净麻黄4钱,苍白术各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4钱,生姜1块(打),咸附子3钱(生用勿泡)。
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杂志》(1981;1:38):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结果治愈14例(1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显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例平均服药21.6剂。
治疗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的27例(84.4%);抗“O”滴度下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秒)均有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血沉未见明显下降,未恢复正常范围。
【摘录】
《金匮》卷上
桂枝芍药知母汤采用传统的几种纯天然中药材制成,对一些病症有着极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无丝毫的副作用,对一些患者来说,的确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