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或以上的gyrA和parC突变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显著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
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
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
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其抗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治疗策略:1.组合用药:针对临床上难以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的组合疗法。
脓肿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突变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的相关性

脓肿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突变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的相关性陈素婷;聂文娟;尚媛媛;梁倩;付育红;马异峰;初乃惠;黄海荣【期刊名称】《结核病与胸部肿瘤》【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目的分析脓肿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的突变形式及其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菌株为2008至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分离的、且经16SrRNA、rpoB基因、hsp65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测序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
用微孔板阿尔玛蓝染色方法测定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
PCR扩增临床分离株的gyrA和gyrB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
结果7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包括45株脓肿亚种和25株马赛亚种,其中68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0株对莫西沙星耐药),交叉耐药率为14.3%(10株/68株)。
不论是脓肿亚种还是马赛亚种,所有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OR)序列第83位为丙氨酸,而gyrB基因QRDR第447位和464位分别是精氨酸和天冬酰胺。
马赛亚种临床株的gyrB基因的第541位氨基酸不同于脓肿亚种临床株,存在苏氨酸置换成丝氨酸的亚种间氨基酸多态性,可用于脓肿分枝杆菌亚种鉴定,但未发现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相关的氨基酸突变。
结论脓肿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的突变形式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总页数】5页(P157-161)【作者】陈素婷;聂文娟;尚媛媛;梁倩;付育红;马异峰;初乃惠;黄海荣【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国家结核病临床实验室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7【相关文献】1.结核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的交叉耐药性及gyrA和gyrB基因突变分析 [J], 李国利;陈澎;孙昌文;张灵霞;李邦印;赵雁林2.脓肿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突变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的相关性 [J], 陈素婷;聂文娟;尚媛媛;梁倩;付育红;马异峰;初乃惠;黄海荣3.青岛地区左氧氟沙星耐药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J], 邹悦;王军;苏海涛4.氟喹诺酮耐药与结核分枝杆菌中gyrA和gyrB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J], 王志锐;谢彤5.郑州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突变特征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 [J], 梁丽丽;苑星;刘新;崔秀琴;高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集的18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开展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评定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数。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数可以达到121株,占比64.71%,其中以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同时耐药为主。
改良Hodge试验的阳性菌株检出率达到52株,阳性率为42.95%。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较为复杂,为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可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此减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酶;耐药性;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一种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极易导致医院发生感染事件。
作为一种假单胞菌属,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和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成为威胁重症治疗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感染病菌[1]。
更为不利的一点是,随着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所出现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防控的棘手问题之一,因而明确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尤为关键[2]。
本文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集的18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集的18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试验质控菌株ATCC27853。
1.1.方法本次试验选用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所生产的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作出的解释标准来评定药敏结果。
在改良Hodge试验中,在无菌状态下制备大肠杆菌0.5麦氏浊度菌悬液并10倍稀释,而后用棉签蘸取菌液涂布MH平皿,在MH平皿上常规放置厄他培南纸片。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刘文广【摘要】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the resistance of which to quinolon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main mechanism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quinolone resistance are: change of antibacterial drag target site structure to avoid th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drags; efflux pump system makinge the drag excreted out of bacteri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for the mechanism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ance to quinolones.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日趋严重.目前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点结构,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主动泵出系统使药物排出细菌体外.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现就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11【总页数】3页(P1650-1652)【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耐药性【作者】刘文广【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革兰阴性杆菌,是最严重的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可以在人体内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住院患者和疾病患者。
然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成为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以及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靶变异和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
靶变异是指细菌通过修改或改变其靶位点,从而使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不能有效作用于其细胞。
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转移性基因传递等方式实现。
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是指细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其他耐药菌株中获取耐药基因,进而表达耐药性。
这种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多种耐药性。
面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多种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发展和减少副作用。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在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同时或连续靶向细菌的不同机制。
由于耐药性机制的多样性,单一抗生素很容易激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而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此外,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还可以扩大抗菌谱,增加对多种耐药性细菌的敏感性。
这对于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和治疗复杂感染特别有效。
然而,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是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抗生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药物代谢酶的激活或抑制,从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和毒性。
其次,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叠加,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外,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还存在成本问题。
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会增加治疗费用,对患者经济负担较重。
临床分离的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共同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临床分离的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共同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张国栋;王莹;朱红胜【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对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均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方法收集经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为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0株,琼脂稀释法复查最小抑菌浓度(MIC)值。
改良三维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逆转录PCR 分析细菌外排系统表达情况。
结果琼脂稀释法与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相同。
所有菌株均未产碳青霉烯酶,PCR扩增测序未发现基因改变,逆转录PCR检测外排系统发现以mexX和mexC基因表达增加为主,其调控基因扩增测序发现4株mexC过度表达的调控基因nfxB Gly→Val(GGC→GTC),6株mexX过度表达的调控基因mexZ Val→Gly(CTG→CAG)。
结论外排系统调控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外排系统MexXY-OprM和MexCD-OprJ过度表达是引起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5页(P646-650)【作者】张国栋;王莹;朱红胜【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检验科,江苏苏州215001;南京市浦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3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检验科,江苏苏州21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gyrA和parC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研究 [J], 邱红;胡礼仪;彭涛;刘兴晖;李毅2.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的研究 [J], 黄兴富;范华3.环丙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特征及耐药机制 [J], 魏新素;刘永太;舒颖;魏龙;秦勇4.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J],5.氨曲南联合环丙沙星或美罗培南对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敏研究 [J], 龚美亮;刘云霞;邹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amR突变协同靶位基因突变对沙门氏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

RamR突变协同靶位基因突变对沙门氏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付晓平;李嘉彬;蒋红霞【摘要】从实验室保存的沙门菌中筛选出33株对环丙沙星呈现不同敏感程度的分离株,采用PCR方法检测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突变和外排泵调控基因ramA的负调控蛋白编码基因ramR的突变.结果表明,33株沙门菌中,凡是高水平耐药菌和环丙沙星耐药菌株都发生GyrA和ParC的多位点突变,突变主要在gyrA和parC基因的QRDR,即GyrA发生83和87位的双突变(S83F/D87G,8株;S83F/D87N,5株;S83L/D87N,1株),ParC发生57和80位的双突变(T57S/S80R).15株对环丙沙星敏感性下降的菌株中,有5株在gyrA83位发生单位点突变,有5株在87位发生氨基酸的取代(3株D87Y,2株D87N),其余4株在4个靶位基因的QRDR都没有发生任何突变.对33株沙门菌ramR扩增测序后发现,15株菌的ramR发生突变,共有4种突变类型,M83T(n=6),A37S(n=3),T18P (n=3)和氨基酸的缺失(n=3).剩下的18株,无论对环丙沙星敏感/敏感性降低还是耐药,ramR没有检测到任何突变.【期刊名称】《兽医导刊》【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3页(P51-52,175)【关键词】沙门氏菌;ramR;PCR;外排泵【作者】付晓平;李嘉彬;蒋红霞【作者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30;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正文语种】中文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源性感染疾病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而在临床上治疗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时,氟喹诺酮类一般是首选药物,但由于临床药物的滥用或不合理添加使得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不断下降[2]。
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主要归因于喹诺酮决定区基因的突变,GyrA的突变是最常见的,而且突变通常发生在83位和87位,GyrA单位点的突变通常能够引起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的敏感性下降,而ParC的突变通常伴随着GyrA的突变,且能够导致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药高水平耐药[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一)自1940年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的开发与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最初在土壤样品中寻找新品种,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抗生素,继而开创了用化学方法全合成或半合成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经历了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的飞跃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喹诺酮抗菌药物的问世及其新的衍生物的不断研究与开发,使该类药物的抗菌谱扩大和抗菌作用的增强;其他如氨基糖甙类及大环内酯类经过结构改造,各自均有新品种问世。
随着抗生素研究的进展其作用原理及细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业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高效杀菌剂,对人的毒性极小,(过敏除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按其结构分为青霉烷、青霉烯、氧青霉烷、氧青霉烯、碳青霉烷、碳青霉烯、头孢烯、碳头孢烯、单环β-内酰胺(氮杂丁烷酮)等十类。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肿胀、溶菌。
而哺乳动物真核细胞无细胞壁,故不受影响。
细菌具有特定的细胞壁合成需要的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当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PBP结合后,PBP便失去酶的活性,是细胞壁的合成受到阻碍,最终造成细胞溶解、细菌死亡。
PBP按分子量的不同可分为五种:每种又有若干亚型,这些PBP存在于细菌细胞的质膜中,对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不同的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力,一是根据与PBP亲和性的强弱,二是根据其对PBP 及其亚型的选择即对细菌的作用特点而决定的。
同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对PBP的亲和性是不同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与这些PBP的结合阻碍其活性而显示抗菌活性。
MIC90的值可间接反映抗生素与PBP的亲和性。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其耐药机制涉及以下四个途径: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或以上的gyrA和parC突变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显著相关(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2 Nov;40(5):440-4.)题目:114个临床分离出的源自泌尿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和parC基因突变和氟喹诺酮类的体外活性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快速检测(Mutations in the gyrA and parC genes and in vitro activities of fluoroquinolones in 114 clinic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derived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nd their rapid detection by 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铜绿假单胞菌的氟喹诺酮类(FQ)耐药性已经蔓延。
本研究旨在调查代表性氟喹诺酮类耐药性(例如左氧氟沙星(LVX))和临床泌尿道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和parC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进行快速检测。
对114个临床分离株的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分离株的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进行排序。
采用DHPLC对特殊图谱和他们的DNA突变模式进行关联。
在114个分离株检测中,22个分离株(19.3%)对左氧氟沙星具有耐药性。
发现了6种氨基酸突变(gyrA中有Thr83Ile,Asp87Tyr和Asp87Asn,parC中有Ser87Leu,Ser87Trp和Glu91Arg)单独或联合存在。
一共有10种突变模式。
与野生型或单个突变相比,有两个或以上突变的存在与左氧氟沙星耐药显著相关(P<0.0001)。
根据DHPLC色谱峰数目和图谱的重现性等数据鉴别出氨基酸突变数。
总的来说,两个或以上的gyrA和parC突变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显著相关。
DHPLC便于检测耐药等位基因,并提供了一个快速(每个
样品5 min)、经济(每次测定96个样品)且可靠的方法来鉴别铜绿假单胞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
此快速检测系统可以通过DHPLC图谱预测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
(选题审校:李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