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陶渊明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 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 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 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後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 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 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请种亢,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 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主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 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斋酒具,於半道栗里之闲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 门生二儿舁(一作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抑 後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後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一作赴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 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 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 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常侯之。值其酿熟,取头 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 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後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 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於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 後后。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 生。(宋本《陶渊明集》)

05 魏晋南北朝 第三章 陶渊明

05 魏晋南北朝 第三章 陶渊明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 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是老庄 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 不同于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 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它是一种状态, 非人为的、本来如 此的、自然而然的。陶渊明希望返 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 化的、天真的性情。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 概括陶诗的风格, 然 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 策; 陶诗不仅仅是朴素, 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 绮丽。
《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 草木 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 相 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 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 君情定何如?
二、儒释道三者的融合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之说, 又来自他本人 的生活实践, 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 而思考 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 的两个主要结论, 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 是陶渊 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 “道”, 偏重于个人的品 德节操方面, 体现了儒家 思想。
一、中国文学的新题材: 田园诗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 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 生活为内容, 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 甘苦,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 一人。
一、中国文学的新题材: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 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
四、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赠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 他自己的特点: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 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 为自己塑造 了一位仁者的形象。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三章陶渊明
陶渊明

一、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 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 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 人。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 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 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一)、居家读书时期 (二)、时仕时隐时期 1、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2、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3、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4、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三)、归隐田园时期
二、陶渊明的思想



(一)、陶渊明坚守“固穷”的思想 (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 其一,表现在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其二,表现在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其三,表现在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二、创作及分类ຫໍສະໝຸດ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 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1、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是田园
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 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 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 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 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 向永不熄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酒与人生
一、回归家园情结——归鸟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对富 贵、名利、地位的超越; 安时处顺,随遇而安——对 世道变迁的超越; 乐天知命,委运乘化——对 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
二、对自由的向往——流云
三、峻洁的人格———孤松 四、对生命的珍视——秋菊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一、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陶渊明的诗、酒与人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去留。”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葛巾 滤酒”的故事)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 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 自身的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2、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
自卑与自傲的性格特征,使陶渊明经历了三仕三 隐的痛苦徘徊。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已。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饮酒》第十九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患。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萧统、苏轼、朱熹、汤汉,使陶确立了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三、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四、酒与菊:中国文学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1)田园诗派和隐逸诗人之宗 (2)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4)酒与菊的象征。
四、魏晋风流的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 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 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酒是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 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三章陶渊明【参考书目】冈村繁《陶渊明——世俗与超俗》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41岁辞归。

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四十岁时彻底归隐。

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

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二.陶渊明的性格《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三.文化上的陶渊明——田园:核心符号《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与子俨书》:“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漾,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三章 陶渊明

2.咏怀,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围绕出 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品格。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陶诗的一大
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一、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二、渊源: 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遗音而协左 思风力。
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 2.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 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 其三是远。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陶渊明的诗歌题材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二、思想内容
1.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 类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 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对淳朴的 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 民的友好感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第五节 陶渊明的重大贡献
1.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
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2.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作业
1.试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一、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始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
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 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
二、陶渊明的思想: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1.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 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三章 陶渊明

18
2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 人生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 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 学思考。
3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 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以求归返一个“真我”。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用 自己的言谈举止、诗赋文章,创造了一个 艺术化的人生。
14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 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悟到的人生哲理,其 中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陶诗表现了他 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 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 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 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言浅意深,富 有启示性。
15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常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诗的 艺术特点。然而在平淡朴素之中,又表现 出警策、绮丽的特点。陶渊明笔下的景物 和事物,往往是极为平淡朴素的,然而一 经诗人的妙笔点化,便具有了淳厚的意味 和情趣。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 书》)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 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二十九岁以江州祭酒的小官步入仕途, 之后的十三年中,他几度为官,又几度辞 官,直到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隐园田。
1
辞去彭泽令彻底归田,是陶渊明一生前 后两期的分界线。在此之前,他希望有所 作为,又眷恋田园生活,不断在官僚和隐 士这两条道路中变换选择;在此之后,则 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一直过着躬耕田园的 生活。
9
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 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 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 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 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 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六》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三章陶渊明

▪ 3、行役: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宋)罗大经《鹤 林玉露》丙编卷五: 士岂能长守山林, 长亲蓑笠,但居市 朝轩冕时,要使山 林蓑笠之念不忘, 乃为胜耳。陶渊明 《赴镇军参军》诗 曰:“望云惭高鸟, 临水愧游鱼。真想 初在襟,谁谓形迹 拘。”似此胸襟, 岂为外荣所点染哉!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 《咏二疏》:
▪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 《责子》
▪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告子俨等疏》
▪ 告俨、俟、份、佚、佟: ▪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
▪ 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 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 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至44岁,离开官场彻底 归田的第一阶段,经济情 况尚好,心情较为轻松愉 快,过着“躬耕自资”的 生活;有《归去来兮辞并 序》。 44至62岁,家中失火,生 活贫困,平淡清净外表下 的苦闷与悲愤交织,与劳 动人民的距离缩小了。


63岁病逝于家。
江西九江陶渊明墓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之际,中国长期陷于分裂与 混乱。这个时期,玄学、佛教、道教都很盛行,统 治阶级亦重儒术。 陶渊明是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 他的出仕,是想做一番事业,也为了吃饭,“畴昔 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他的退隐,原因一是当时 仕途险恶,为了避祸全身;二是厌恶官场黑暗,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三是做官繁忙辛苦,与自己 爱好自由的习性不合。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安贫乐道和崇 尚自然是其人生的准则和支柱。 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其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 作的高洁人格对后世文人影响甚深。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 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 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 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 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 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 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 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2.表现躬耕劳动及与农人的友谊
如:《归园田居》其二:96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反映农村经济的凋蔽和农民生活的 贫困 (《 庚 戌 岁 九 月 中 于 西 田 获 早 稻 》100)
一、 陶渊明的诗歌
按题材、内容可分五类:
(一)田园诗 成就最高,数量最多,又可分为四类: 1.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恬淡
心情。如:《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归园田居95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咏史诗
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如《咏荆轲》、《拟古》等。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歌颂或同情, 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 意志。
《咏荆轲》105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eng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指“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之类; “无我之境”就是“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以物观物”的状态,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dan起, 白鸟悠悠下”就是“无我之境”。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饮酒》20首、《杂诗》 12首、《读山海经》13首和《咏贫士》7首、 《咏荆轲》等 。 继承和发展了阮籍、左思的优良传统,主要 写他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壮志 难酬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情操, 曲折地暴露并批判了时政的混浊、黑暗和对 自然的喜悦。
《饮酒》 其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 《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归 局去 部来 )兮 图
七、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 种新的题材,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 境界,后人相沿成风。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 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 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 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的美 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鲁迅: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 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三)行役诗
抒发行役的辛苦与对官场的厌倦。 (四)赠答诗 如《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 (五)哲理诗 如《形影诗》、《答拟挽歌辞》。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 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 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 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 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 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2.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 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 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 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 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 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 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 有其峻洁。‛ 。

名句: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言浅意深,含意隽永。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二、散文和辞赋也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历代 传诵的名篇佳制。 《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 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 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 心声。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外枯 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 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 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 情味于平淡之中。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看若 散缓,熟看有奇句”。 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 然美》:陶诗的确淡,但淡得有味,是由至 醇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ju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反对剥 削压迫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思考与练习
1.论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论述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成为后代 文人的楷模
他诗歌中所表现的高洁人格和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 污的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 俗之流为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傲岸不屈,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 脉相通。 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 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归 去来”。 龚自珍赞许陶渊明:“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 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 多。”(《舟中读陶诗三首》)
第三章 陶渊明
宋 刻 递 修 本 《 陶 渊 明 集 》 主讲:郭其智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
陶渊明: (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 世号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今九江西 南)人。
陶 渊 明 逸 致 图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司 马。 一生分四个时期 : 29岁前 。读书居田时期,真纯率性自然的 性格。“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 酒》其十六)、“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其八)、“少无适俗韵,性本爱 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29岁至41岁,三仕三隐,时出时归。先后做 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 军刘裕的参军,彭泽县令。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 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 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 默默,又题诗云:‘……我生君之后,相 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 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访陶公旧宅并序》)
北宋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 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 皆莫及也。‛(《与苏辙书》) 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 人。‛(《论诗三十首》)

三、陶渊明的创作
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120余首,另有赋3篇:
《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 辞》。 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 清陶澍shu注的《靖节先生集》。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逯lu钦立校注《陶景、事、理的 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 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饮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 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 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