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 (2)
走进罗布泊

有些路,很多人可能一生只走一次;有些地方,很多人可能一生只去一次;但更多的人,可能一次也走不了,一次也去不成。
——题记死亡之海罗布泊刚刚立秋的南疆,还有几分酷热。
虽然清晨也有丝丝凉意袭来,但一眨眼的工夫,□孟凡号就被骄阳彻底地“拉拢腐蚀”了。
驶离在全军数一数二的花园式营区——马兰,顾不上欣赏道路两边参差不齐的骆驼刺和红柳,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罗布泊开始进发。
说起罗布泊,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神秘与玄幻。
若不是原子武器、楼兰美女、彭加木失踪等广为人知的事件,估计很少有人会提及并记住它,更谈不上实地走上一遭。
疾驰的车内,空气有点沉闷,大家既不知道从何处聊起,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究其原因,我想,估计是大家都不知道随之要看到的罗布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缘故吧!可能是在新疆工作多年的缘故,我看到的书多多少少都会有与罗布泊相关的文字。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蒙语为“多水汇集之湖”,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
由于形状宛如人耳,又被誉为“地球之耳”,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
《山海经》很早就有记载,称之为幼泽,后来也被称为盐泽、蒲昌海、牢兰海、洛普池、罗布池等。
听一些曾经多次参加我国核试验任务、在罗布泊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讲,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他们经常到罗布泊的饮马河(传说班超出使西域时曾在此饮马,故名饮马河,后称孔雀河)拉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河水慢慢变少了,于是他们就挖坑蓄水,待浑浊的水澄清了再用车拉到工地。
老兵还说,在那个从生活区到试验区拉一车水比一车油都贵的年代,从孔雀河里拉水可是节约了部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70年代初,孔雀河就彻底干涸了。
为了验证老兵的说法是否准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有关记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曾经送给周恩来总理一张卫星拍摄的“地球之耳”的图片,上面就清晰地显示了罗布泊已经干涸。
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罗布泊变成了“死亡之海”,还是人为的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地想着“死亡之海”和罗布泊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人们一说起“死亡之海”,就会不自觉地和罗布泊联系在一起呢?“此地多有恶鬼热风,遭则皆死,无一存者。
《邓稼先》习题-1-2-3

《邓稼先》习题一、阅读下列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B.殷红(yān)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C.燕然(yàn)癌症(ái)鞠躬尽瘁(cuì)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鲜为人知(新鲜)B.家喻户晓(说明)至死不懈(松懈)死而后已(停止)C.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锋芒毕露(全、都)D.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________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________邓稼先去了,________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B.如果而竟C.如果可就D.假使而竟5.对下列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的延长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D.表示意思的递进二、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___________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_________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作者_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_家,获1957年__________物理学奖。
三、阅读课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何共同点?在性格上有何不同?2.文章为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初中作文初中满分作文范文 愿做罗布泊的胡杨 (2)

愿做罗布泊的胡杨“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柏拉图如是说。
——题记荒凉的戈壁,沙和卵石铺成的广袤世界。
没有生命的迹象,满目苍凉。
地表热浪推涌,晃动出似水的虚幻与缥缈。
戈壁就这样赤身裸体,面对苍天,始终保持着坦荡、沉寂和冷峻。
它像是在对人类暗示着一个真理,人类永远都无法同这里沟通。
而我,就是这被人称作“生命的禁区”的罗布泊中一棵胡杨。
当罗布泊的漠风停止咆哮,浪沙平息时,我陷入了旷古的沉思中。
远处,地表中钻出一根根笋尖,地面被掀翻了似的,出现一片翠绿的帷幄;几叶扁舟,在那水榭楼台间穿梭往来,眼前的一切,像是天上的仙境。
当我凝视舟上渔家女的倩影,几乎目堵到她黛眉下清纯的面庞时,一缕袅袅炊烟遮挡了我的视线。
一瞬间,落日栖霞在缥缈幻化中隐去。
莫非这是我对罗布泊昔日美丽风光的眷恋,莫非是我在沉思历史的不幸?不,我是胡杨,临风枯立的胡杨!我属于罗布泊,我在湖畔不朽地伫立千余年,遥望着进入罗布泊的最后村庄――底坎尔。
人类总是把生存与生命混淆。
严格地说,当我们成片成片地枯死时,才感悟到生存的短暂。
我们却用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的存在,这又是多么壮观。
生存不包蕴生命的全部意义,生命既然开始,就将把生存交给死亡去延续。
死而不灭,祖先说,那本身就是一种风景。
我不悔。
在这儿,我可以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在这儿,我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林清玄说:“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一个门框,哪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找生命的出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不悔,是的,愿做罗布泊的一棵枯立的胡杨,笑看风景,体味生命的真谛。
高分作文秘籍1、多练审题尤其是对于哲学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内涵。
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把握就越大。
吃透话题的实质,弄清它究竟向我们要什么。
但当材料审读感到困难时,如遇到诗歌类的材料,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干脆撇开材料,就抓住话题来思考。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题库汇总1.[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以”用作连词、可译作“因为”的是()。
A.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C.终夜不寝以思,无益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单选][1分]关于出版物消费过程的文化性,说法错误的是()。
A.消费者取得出版物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B.完整的出版物消费过程由取得和使用出版物两个环节构成C.消费者对出版物内容的消费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的消费过程相同D.出版物消费过程是消费者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3.[单选][1分]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不具有()特点。
A.言文分离B.行文简练C.艰涩难懂D.注重格律4.[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古文标点完全正确的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B.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单选][1分]清代藏书家中以()四家最为有名,号称天下四大藏书家。
A.瞿、杨、陆、丁B.毛、范、黄、钱C.朱、黄、翟、杨D.章、李、陆、丁6.[单选][1分]关于出版活动中的“复制”,说法错误的是()。
A.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B.印刷是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之一C.电子期刊可以由读者直接下载到计算机上阅读,所以不必经过复制D.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信息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7.[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是()。
A.倘若他能够成功地飞越长江,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B.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C.因为只站在水边,发一阵子空想,所以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D.虽说是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8.[单选][1分]“所有医生都是医务工,所有护士都不是医生,所以,所有护士都不是医务工。
感受罗布泊——精选推荐

感 受 罗 布 泊沈世豪 王保民 林俊明死亡之海中国大西北的罗布泊,系我国著名的核试验场区,洋洋10万平方公里,人称“死亡之海”。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被称为“曼哈顿工程”的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基地,选择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默果尔多军事基地,该地在洛斯阿拉莫斯以南的200英里处,也是片炎热干燥的无人区,人称“死亡之旅”。
两者只差一字。
罗布泊离厦门有多远?乘飞机飞到新疆乌鲁木齐,改乘汽车走高速公路奔驰5个小时,到基地生活区马兰,然后再换车,走数百公里,才到它的腹地。
因此,那是遥远的地方。
走过的国内外地方不少,但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广袤的大戈壁。
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滩,单调的暗红、浅灰,似乎在远古的时候,被天火烧过了。
只长着一蓬蓬的骆驼刺,还有低矮的红柳。
一侧有山,不高,绵延数百里,没有一棵树,连一根草都不长,沟壑纵横,铁锈色,就像是传说中的外星人用铁水浇铸而成似的。
没有人烟。
没有牛羊。
更听不见文人笔下浪漫旷远的驼铃声。
只有惯于搞突然袭击的风,呼啸着,用嘶哑的嗓门喊着寂寞至极的歌。
一辆崭新的汽车,如果遇到戈壁上特别厉害的风,只需行驶几小时,车上的烤漆就会被刮起的沙砾和小石块刮得精光,变成一辆破破烂烂的铁皮车。
人类历史在这里停止脚步已经数千年了吧。
它无情地被人们遗忘了。
来自秀色厦门的我们,倒吸了一口凉气,仿佛一步跨越了千年风雨,闪电般地涉过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走回到古楼兰时代的梦境之中。
伟人山戈壁寂寞,依稀是守望了千万年。
是谁在渺无人烟的罗布泊首先发现了这一奇景,已经弄不清楚了。
当晚起的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原来铁铸似的山,就便成了柔情依依的弥漫着梦幻般的深蓝色图画。
只要在没有浓雾遮蔽的时节,抬头一看,远处的天底下,绵延的山脊,突然幻出了一个世人皆无比熟悉的卧像:毛主席,毛泽东!所有到这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惊呼。
那宽阔睿智的前额,那挺起的鼻梁,那慈祥的面容,甚至下巴那颗独具一格的伟人痣,都栩栩如生。
浅析罗布泊环境问题2

浅析罗布泊环境问题摘要研究干旱地区罗布泊的历史形成原因以及现在发展状况和 深入讨论罗布泊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折射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前言 通过对罗布泊干旱问题的研究,从历史发展轨迹,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变迁等等方面研究分析来了解其干旱原因以及寻求解决改善治理办法关键词罗布泊、干旱、环境问题一、 历史形成原因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被叫做“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
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怮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属暖温带大陆性极端干旱荒漠气候。
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怮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县、孔雀海、洛普池等。
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
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
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
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
描写现在罗布泊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现在罗布泊的句子唯美(篇一)标题:罗布泊的唯美描写:珍美沙丘间的无尽风华1. 在罗布泊,广袤的黄沙热浪中,世界仿佛沉睡在无边的孤独之中。
2. 金黄的沙丘如同遥远星辰的涟漪,轻盈地绵延至天际。
3. 罗布泊的夜晚,星空似倒映在银色湖泊中,令人心旷神怡。
4. 这里的阳光如同软绵绵的细沙,轻轻洒落在肌肤上,温暖而舒适。
5. 沙漠里笔挺的植物,倔强地从黄沙间穿插而出,仿佛在向世界诉说着坚持和希望。
6. 罗布泊的湖水晶莹剔透,似镜面一样倒映着天空和远山,湖边的景色让人沉醉。
7. 沙丘上一阵阵微风吹过,沙粒在阳光下闪烁着如金属般的光芒,像是一幅幅艺术品。
8. 这里最迷人的风景是那一望无际的沙漠,它的存在感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
9. 游走在罗布泊的边缘,沙漠的歌声在耳边响起,仿佛有无数美丽的乐音在轻轻诉说。
10. 罗布泊的夜晚,星光洒落在沙漠上,仿佛一颗颗明亮而温暖的灯,照亮了前行的路途。
11. 夕阳西下,罗布泊的沙丘被柔和的光芒覆盖,如同摹写着绚烂的油画。
12. 漫步在罗布泊的沙海中,脚下的沙粒仿佛在歌唱,让人心情愉悦。
13. 这里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罗布泊的唯美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14. 沙丘上的风景如梦如幻,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15. 在罗布泊的夜晚,沙丘之间那漫天的星辰璀璨如钻石,令人陶醉。
16. 罗布泊的黄沙融化了一切尘世烦恼,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感受。
17. 沉浸在罗布泊的辽阔中,仿佛与世隔绝,只剩下内心的宁静。
18. 这里的风光如诗如画,仿佛一幅幅壮丽的油画跃然纸上。
19. 罗布泊的沙丘随风起舞,展现出自然力量的磅礴之美。
20. 沙漠中屹立不倒的沙丘,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述说着古老的传说。
21. 漫步在罗布泊的沙滩上,脚下的沙粒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
22. 罗布泊的沙漠,给人一种无垠之感,仿佛可以触摸到无穷的可能。
23. 在这片黄金汪洋中,人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的弥足珍贵。
24. 罗布泊的沙丘如同黄色的海浪,波涛汹涌地向前推进,令人陶醉。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课外阅读题(二)(部编版,5篇,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课外阅读题(二)(一)失去声音的鸟哑樵一群鸟在天上飞。
它们的队伍包括十八只麻雀、三只乌鸦、两只喜鹊。
它们飞着。
没有方向,没有目的。
飞,只是因为它们还能飞。
只有飞着,它们才知道自己还活着,生命还没有像遗落的阴影一样弃它们而去。
这里是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
没有人知道这群鸟是什么时候飞进来的,只知道,它们从飞进来,就没有吃过一点食物,喝过一点水。
因为罗布泊无人区根本没有食物和水。
在鸟儿们的字典里,“天高任鸟飞”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它包含了人类的经验和它们自己的体会。
哪儿有鸟不能飞的地方呢?直到自由的翅膀将它们带进罗布泊。
这是个陌生的世界,没有它们所熟悉的任何东西。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因为树,也只不过是死了若干年的枯桩而已。
它们飞着,互相安慰着,喊着,直到完全发不出声音,只是依赖生命的本能,机械地飞。
直到一群探险者来到罗布泊,它们才看到一线生机,跟着探险者的车队一路飞着。
一位有经验的探险者喊:停车。
他知道,鸟儿们对自己将要飞往哪里已经不关心,它们最需要的是水和食物。
探险者们停下来,拿出随身带的水和食物放到地上,鸟儿们迅速覆盖过来。
鸟儿们温顺极了。
喝着水,吃着东西。
探险者把它们一个个抓住,放入纸箱内,他们明白必须用这种办法才能把它们带出无人区。
有四只麻雀在他们的手中死了。
它们已飞到了生命的极限。
如果没有遇上探险者,它们可能会在飞翔途中掉落下来,同自己的影子一起在黑沉沉的大地消失。
探险者给我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问他:“在罗布泊无人区,水是最珍贵的东西,你们为什么要拿出有限的水给鸟儿们喝呢?”探险者回答:进入罗布泊无人区之后,人和鸟的命运是一样的,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各种可能的危险,我们也已暂时失语。
那时,鸟已成了我们的同伴,救助它们,就救助了二十三条性命。
也似乎是在救我们自己。
后来,探险者和鸟儿们一起出了罗布泊无人区。
在库尔勒,探险者们还举办隆重的放飞仪式。
据说,现在也常有一些小鸟,如同探险者的闯入一样来到罗布泊,而探险者也无一例外地想办法把它们带离无人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资料展播:向学生展示、介绍有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测: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四、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五、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
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六、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
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七、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八、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
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道四盲
过去:绿洲仙湖罗布泊今日:沙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