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家乡的一位历史人物——于慎行
于姓的历史名人

于姓的历史名人1、于定国:西汉丞相。
字曼倩。
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少时随父学法。
为狱吏、郡决曹。
宣帝时,任廷尉。
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时人所称赞。
后为丞相,封西平侯。
2、于吉:东汉末期的道士,汉族,琅琊(今山东胶南)人,被普遍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三国志》记载为孙策所杀。
3、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
三国时期魏国武将。
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
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
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4、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
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磾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父亲于提为陇西郡守,荏平县伯。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时,因于谨的原因被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5、于志宁:于谨的曾孙,于宣道之子,过继叔父于宣敏。
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于志宁辞官回乡。
617年,李渊起兵入关中,任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629年,任中书侍郎,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阳县公。
640年,兼太子詹事。
643年,李承乾被废,东宫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表彰。
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于志宁再任太子左庶子。
太宗去世,李治继位,于志宁任侍中。
650年,加光禄大夫之位,进封燕国公。
652年,兼太子少师。
656年,转太子太傅。
659年,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665年,于志宁薨,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融入家乡特色——让版画藏书票课堂化茧成蝶

融入家乡特色——让版画藏书票课堂化茧成蝶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
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因此,把周边的乡土文化开发利用起来,把家乡的特色融入到美术课堂藏书票的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创作形式等丰富生动,不再单一。
一、寻乡之物,做艺术之品对于学生们来说,地方文化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更易于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开发地方课程。
藏书票以画为主,其内容无一定限制,大都由藏书人的兴趣自由选定。
在美术课堂藏书票的教学中,我突发奇想,何不把家乡的特色融入到藏书票的内容中?让小小的藏书票承载山水,宣传家乡、赞美家乡、传承文明、走向未来。
如:“平阴玫瑰、济南72名泉之一洪范池、大寨山、翠屏山多佛塔、玫城公园、白皮松、胡庄大教堂、千年古村东峪南崖等美景;以及平阴梨丸子、东阿烧饼、孝直肘子、洪范豆腐皮等美食”。
大家平时见过、吃过、特色地方也去游玩过,所以创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玫瑰的花瓣刻画的再饱满一些”“大寨山不够险峻,刻画的应该再锋利一点”“洪范池的石头柱子可以加些点、线、面的效果”抓住家乡的特色,融入藏书票的教学之中,使之得到推广与探究。
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形式的多样、形状的不统一,更彰显了作品的造型美、艺术美。
我校一直注重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有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孩子们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亲身经历参观、调查、收集资料和讨论的实践过程,获得真实体验,初步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以及这些景区的历史渊源、发展变化,体验着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集乡之人,画历史名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家乡名人作文怎么写7篇

家乡名人作文怎么写7篇写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之中写人,写事也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写事。
人因事而鲜活,事因人而彰显。
人事相因,互为依托。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乡名人作文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家乡名人作文怎么写1说起我们湖北的名人,那可多的去了,从古到今数不胜数,有医药学家李时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田园诗人孟浩然,地质学家李四光,体操名将杨威……在灿若群星的名人中,其中有一颗星最闪亮,他就是最令我景仰的三国时期军事指挥家——诸葛亮。
人们称诸葛亮为“神算”,是名副其实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吗?年轻有为的周瑜本想刁难一下诸葛亮,可神机妙算的利用雾浓的特点,便请人造好草船,这样诸葛亮就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勇气过人,还记得“空城计”的故事吗?当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兵临城下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唯有诸葛亮稳如泰山,镇定自若,当他头束纶巾,手持羽扇,笑容可掬的焚香弹琴时,那潇洒的风度,那过人的勇气,令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吓破了胆,也让后世文人为此倾洒笔墨,赞叹不已。
诸葛亮不仅智勇双全,而且仁慈大度,令人叹服。
还记得“七擒孟获”的故事吗?当南蛮首领孟获第一次被诸葛亮擒拿住时,孟获心有不服,认为诸葛亮只是运气好,后来诸葛亮七次擒住孟获,有七次放虎归山,周围的士兵都疑惑不解,认为打仗根本不用讲究“仁义”二字,可诸葛亮却认为:以德服人,才能让对手心悦诚服,才能让对手忠心归顺。
当诸葛亮心服口服的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时,你能不为诸葛亮的仁至义尽所感动吗?诸葛亮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智,勇,仁义的化身,在我的家乡襄樊就建有纪念诸葛亮的圣地——古隆中。
当我徘徊的这风景优美的古隆中时,耳畔不时想起年轻的诸葛亮在这里苦读诗书的声音,浮现出刘备与诸葛亮谈论天下大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络绎不绝的有人来到这里游览参观,作为诸葛亮的老乡,我感到无比自豪。
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家乡的名人。
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作文(通用25篇)

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作文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作文(通用2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作文篇1提起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我就想起了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人物,他就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刘备,是那关羽、张飞重情重义的兄弟;是那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爱才的皇帝;是能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机智的皇叔。
他知人善任,因此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遭遇失败不放弃,所以才会成为皇帝。
刘备爱民如子。
有一年,他治理的小县城发生了旱灾,他非常着急,制定了很多方案来治理,旱灾才得以解决。
他还志向远大,旱灾一过他就辞了官。
与关羽、张飞结为异性兄弟,外出闯荡。
后来参加了镇压黄巾之乱的战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备既虚心又真诚。
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第三次还专门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离草堂还有一里地时,他便下马步行。
得知诸葛亮在睡觉时,关羽轻描淡写地说:“也许是他徒有虚名,故意装睡。
”张飞气冲冲地说:“哼,干脆将他用绳子绑出来。
”而刘备则在草塘台阶前跪下,直到诸葛亮自然醒来,他才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相见。
有一次翻课本时,我发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千古名句竟然是刘备临死前对刘禅的教导,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这不仅是他对刘禅的教诲,更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啊。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其他史书中,刘备都是我最喜欢的人。
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作文篇2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为平仲,又称晏子。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我之所以欣赏晏子,是因为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劝谏。
有一次,齐景公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了烛邹。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于谦作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于谦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于谦,真心觉得他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
首先,他的名字听起来就很亲切,像个老朋友。
于谦生活在明朝,那时候可不是个简单的年代,皇帝和权臣之间的斗争可谓是水深火热。
不过,他却能在这个大环境下,做出很多让人佩服的事情。
于谦不仅智勇双全,还特别有风度,简直是人间正道的光辉。
说到于谦,我得提提他那段“抗倭”的经历。
那时候,日本的倭贼横行,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于谦可是个勇士,他不仅身怀绝技,还会用脑子,他制定了许多聪明的战略,带领士兵们打击倭贼。
这种勇气和智慧,让人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真是个不怕死的英雄!而且,他特别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来激励士兵,像个老大哥一样,大家都愿意跟在他身边。
更有趣的是,于谦的性格非常好,特别和蔼可亲。
他和百姓的关系特别好,总是关心他们的生活。
你知道吗?当时很多官员都像高高在上的神仙,不太理会老百姓的苦楚。
而于谦呢,他时常会走进百姓中间,听听大家的心声,帮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简直是个“接地气”的好官。
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呢?于谦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点,就是他的幽默感。
想象一下,在打仗的时候,他还能逗得士兵们哈哈大笑,真是太有才了!他总是能用一些俏皮话来缓解紧张的气氛。
这样的领导,让士兵们感到安心,打仗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
这个幽默感,不仅让他赢得了士兵的心,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也非常重视教育,这一点我特别欣赏。
他不仅是个战士,还是个知识分子。
于谦常常提倡读书,他觉得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想想现在,有些人连书都不愿意看,真是“穷则思变”,这句话说得多好!于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知识和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人要是想出人头地,得不断学习。
而且,于谦的忠诚和正直在历史上也一直被人们传颂。
他在面对权臣时,毫不妥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
这样的品格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但他却选择了坚持,真是个了不起的角色。
在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方位的人物形象。
素材作文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0篇)

素材作文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0篇)素材作文历史人物故事篇1他的名字为很多人所知道,他的*更受许多人的赞扬,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相册,一起去瞻仰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在我的印象中,鲁迅先生似乎对长衫情有独钟,仿佛每张照片他都身穿长衫。
他,可以是一个对侵略者怒目相视的革命家,也可以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
而他则集合了这两点,一个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斗争的战士。
他的头发像修剪得十分平整的草丛,眉毛和头发一样乌黑且浓密。
他的眼睛和托尔斯泰的一样犀利,能看穿一切虚伪,然后以文字的形式,对它们进行批判,揭开事情的真相。
他的目光,面对敌人,像冬天般寒冷,异样冷峻面对平民百姓,则如春天般温暖。
看鲁迅先生一眼,你会被他的威严所镇住,特别是那挂在嘴唇上方的“立字须”,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比起他面部的其他部件,仿佛更加重要。
它好比托尔斯泰的眼睛,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眉宇,聚集鲁迅先生的才华于一点。
使鲁迅看起来更为坚定、执着,更能看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性格。
鲁迅先生的生平,相信大家熟悉得很: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甚大的人,堪称“中国文学之父”,是中国文坛的“总司令”。
历史是公平的,对人们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无论他的外貌美丽与否,人们都会把他永远记在心中。
素材作文历史人物故事篇2“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我国的历史人物令人敬佩;如诸葛亮,花木兰,荆轲;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历史人物的事迹;”主持人宣布“历史人物故事会”开始,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有讲《匡衡凿壁借光》的、有讲《荆轲刺秦王》的等等。
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
通过评委公开公正评分、复评,最终,郝天欣同学的《唐玄宗开元之治》获得了一等奖,吴博同学的《诗仙李白》和徐元方同学的《纸上谈兵》获得了二等奖。
东海姬出于氏源流考略(解乐晨)

东海姬出于氏源流考略(解乐晨)一壶茶一杯酒,笑谈千年往事;一个姓一部史,回眸百代传奇。
东海姬出于氏源流考略(解乐晨)此文作者为文登解乐晨老先生,也是解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
此文在问世之前,我曾和解老先生有过交流,对于文章里面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对于大水泊于氏后人了解其先人事迹和家族起源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我将此文转贴论坛。
望广大读者提出不同意见,共同交流。
中国于氏,主要有有两个大的宗派源头:一是炎帝后裔、复姓淳于氏。
周武王克尚建国以后,极力推行分封制,封同姓王、近亲功臣建诸侯国。
炎帝嫡系裔孙、原夏朝斟灌国姜姓被封于邑州,建立州国,为公爵,世称州公。
至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于杞,其州国公族定居于故国都城——淳于城,地处今山东安丘东北。
后来恢复州国,仍为公爵,改称淳于国,族裔以国为氏,遂有复姓淳于氏。
及至唐朝,为了避讳宪宗李纯的“纯”字,被迫改为于氏。
宋代以后,有的恢复了复姓,有的则一直沿袭不改。
另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于氏宗派源头,就是黄帝轩辕氏第27代孙、周武王姬发之子姬叔。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雄居全国第38位620万人(一说28位960万人)的大姓氏。
本文专就这一宗派的一大主体族系——东海于氏的源头和流向,予以粗略考证。
(一)河南沁阳邘叔时代中国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
三代之前,属母系社会,姓、氏分称,女人称姓,男人称氏。
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也用来别婚姻,固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唯有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姻。
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
应该说,从总体上看是这样。
具体说来,则是前后交错衍进的。
不少大的姓、氏,在西周前后就合二为一了。
姬出于氏,就是这样。
史学界现已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中国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生于姬水——今陕西岐山县岐水,由此得姓姬。
其曾孙帝喾,育有四子,依次为:尧、挚、契、弃。
弃即后稷,是周部落的始祖。
弃之第21代孙、兴周先驱——周太王古公亶父,居于岐山周原,育有三子:太伯、仲庸、季历。
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精选30篇)

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精选30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篇1我的家乡在天长,一个美丽的小城,它东濒高邮湖,南近长江,北枕淮河,西临京沪铁路,物华天宝。
是皖东地区一颗明珠。
它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悠久,充满了魅力。
天长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其中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的事更是遍传天下。
朱寿昌籍贯天长秦栏人,字康叔,为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
其父乃仁宗年间工部侍郎,朱寿昌是其父庶子,母刘氏为其父刘巽之妾,后被遗弃,时朱寿昌尚年幼,从此母子分离。
朱寿昌长大之后,袭其父功名,仕途颇顺,却一直未能与生母相聚,思念之心不绝于怀。
分别五十年间朱寿昌四方打探母亲下落,后来他听我说母亲流落陕西一带,于是辞官寻母,千里迢迢来到陕西一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朱寿昌终于找到了母亲,当时老母已七旬有余,又有子女数人,朱寿昌皆接回家中供养,孝名顿传四方。
朱寿昌将功名利禄视为尘土,却千里迢迢不辞辛劳辞官寻母,如此孝心亦是感天动地,感天动地。
我的家乡让我骄傲,我爱我的脚下的热土,因为它养了我们一方人,朋友们为家乡自豪吧,更要奋发学习,为家乡添光彩。
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篇2我的家乡在洋县,说起家乡的名人,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位年过六旬的白发老人,他高挺的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老花眼镜。
从我记事以来,爷爷每天都要在宣纸上画几幅画。
右手架笔的关节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看就知道是常年联系的结果。
爷爷是一名出色的画家,他最擅长画花鸟画,荷花、梅花、兰草、菊花……他样样都会,其中爷爷画的最好的就要属牡丹了。
勾勒、勾填、没骨、泼墨一气呵成。
温柔的淡粉加上高洁的素白。
花瓣上再加几颗晶莹的晨露,在阳光照射下聚成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我家乡的一位历史人物——于慎行
“四面荷花三面柳,半城山色半城湖”,在我美丽的家乡泉城济南孕育了数不清的文人雅士,像是名满天下的易安居士与稼轩居士,都是人尽皆知的,但还有一位“三代帝王师”的于慎行先生不为众人所知。
关于先生的生平,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于阁学慎行》写道:生当隆庆、万历年间,起而反对李攀龙等人一味因袭模仿为“复古”的弊病。
由于他“读书贯穿经史,通晓掌故”,“学有根柢,词知典要”,所以其诗文“春容弘丽,一时推大手笔”,被推称“文学为一时冠”。
关于诗文让我们想起了中学时代的记忆,也能更好地认识于慎行先生其人。
于慎行先生,字无垢,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
字可远,又字无垢,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
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
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诏为首辅阁臣,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于慎行十岁时,就读于东流书院,家人和书童陪伴他,去兖州参加省学政主持的科考。
路经一桃园,正值桃花盛开,慎行折了一枝,一路玩赏来到考场,舍不得丢弃,把桃花藏在袖子里。
恰好考题为“桃花赋”,正中下怀。
于慎行挥笔而就,第一个交上考卷。
学政见案下一少年举手交卷,便起座俯身去接,瞥见其袖内桃花,顺口念到:“小学生,袖桃花,暗藏春色。
”慎行知道学政在考自己,灵机一动,深施一礼,对答:“老大人,坐高堂,明察秋毫。
”学政被少年慎行的才华达礼所打动,在卷子上直接写了“中”字,十岁的于慎行破例批准赴省参加选拔庠生的院试。
于慎行先生少年时代天资极高,学习勤奋,17岁便考中举人。
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式举人,谓之鹿鸣宴。
主考官非常器重于慎行先生这位青年才子,提出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冠礼(即成人之礼),于慎行先生以未奉父命而婉辞,一时传为美谈。
明隆庆二年(1568年),于慎行先生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散馆后,授翰林编修。
万历初年,升为修撰,充当皇帝的日讲官。
日讲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充当,像于慎行先生20多岁年纪便成为皇帝老师的极为罕见。
于慎行先生为人忠厚平恕、襟怀坦白。
不管对皇上、对首辅还是对同僚皆心胸坦荡、真诚相待。
有一次,于慎行先生等人讲课完毕,神宗让人拿出许多历代字画,叫他们赋诗题字。
先生字写的不好,只好自己作诗,请人代题,并当众承认自己写不好字。
神宗很赞赏,当即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去,神宗下令查抄张的家。
于慎行先生在这种情况下,不避嫌怨,写信给主持此事的丘橓,请他照顾张居正80多岁的老母和不成年的幼子。
丘橓给张家保留了住宅和足够的土地。
于慎行先生的高风亮节、古道热肠受到朝中一片赞誉。
于慎行先生在家闲居16年,他探讨当世得失之故,旁搜博采,属词比事,尤其是他的《谷山笔麈》记述了明朝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考溯精当,纤悉具备,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于慎行先生官至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
史书中,于慎行先
生文学成就超群,但个性保守,恪守儒家礼制。
纵观于慎行先生40年仕途,曾三次罢官,22年赋闲在家,最长的一次长达 17年。
有史学家评论他秉性忠诚,是明代官场上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