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灾荒报道的“民生关怀”意识——以对“丁戊奇荒”的报道为例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丁戊奇荒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1875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依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已无太多钱粮赈济灾民。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对于当时的河南来说,主要是靠江南义赈和河南地方士绅的民间自救。
一、官赈的弊端与传教士的刺激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之所以推动了民间救济的发展,就在于在此次灾荒中,传统官赈的弊端层出不穷,再加上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刺激,才最终促成了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地方士绅救助等民间救济的兴盛。
首先,官赈救荒迟缓。
清政府规定灾害发生后要经过报灾、核查等程序后才予以赈济,其中核查又包括勘灾和查赈两项。
报灾必须由州县官员详报于道府,道府再接着报告给督抚,最后由督抚再报于朝廷。
而这一过程近则需半月,远则更需一整月,等到朝廷放赈之时至少已灾后数月之久。
此时灾区早已物价飞涨,嗷嗷待哺之民早已挨饿数月,能够等到赈济的大都是平时有一定家业的人,贫苦百姓则饿殍遍野。
其次,官赈腐败现象严重。
清朝后期的赈济中有“清灾”和“浑灾”之分。
“清灾”即指在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较为清廉,钱粮能够按照规定发放下去,并且灾民可以得到切实的救济。
“浑灾”则与之相反,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如在报灾时,地方官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隐瞒灾情、匿灾不报,并延误放赈,致使灾情加重。
光绪二年(1876年),卫辉府知府李德均虽然据实报灾,但藩司刘齐衔却“指为恫吓之事,详情立予撤任,无论被灾轻重,解粮均限八分之数,致道府州县相戒不敢言实”各地仍继续催征,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钱粮发放下来之后,地方官又往往私自挪用。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如今,云南、贵州等西南5省遭遇的空前大旱已持续了半年多,部分地区的旱情百年一遇。
虽然云贵降水丰沛,但历史上也不免遭遇旱灾,1764年云南大旱,滇池就曾干涸见底。
中国大地向来多灾多难,尤以旱灾最为揪心。
秦汉至清朝两千余年间,共发生了1022次旱灾,平均两年一次。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处起义,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导火索。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更是一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从1876年到1879年,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4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1300万。
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因以1877(丁丑年)和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故称其为“丁戊奇荒”。
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最深,又称“晋豫大饥”。
“二百余年未有之灾”1875年初,年仅4岁的光绪,刚刚被扶上皇帝宝座,北方很多地区便先后呈现出干旱迹象。
当年,京师和直隶地区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一年后,旱情加重,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受干旱影响,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等农作物全面歉收,产量减半,山东收成甚至不及往年的三成。
《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大旱引发的饥荒,致使一些灾民“饥则掠人食”,过境者往往失踪,人们为此甚至“相戒裹足”,不敢远行。
1877年,华北旱情急剧升级,尤其是山西,旱荒空前。
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时称:“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jìn)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当时在山西,饥民为了活命,树皮草根都已吃光。
绝望的民众甚至取小石子磨粉,和成面状吃下,或掘观音白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裂。
当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时候,“人吃人”的惨剧便发生了。
灾荒与社会——以临汾“丁戊奇荒”为中心之考察

第2 期
山西煤 炭管 理 干部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Co a l - Mi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o r s Co l l e g e
V0 1 . 2 8 NO . 2
2 0 1 5年 5月
荒。 在 太平 县 , 甚 至 出现 了“ 岁人有 掘 鼠穴者 , 秋 粟至 三五 斗 , 色 微黑 , 食之 , 人 多受病 ” 嘲 的现 象 。
河水断绝 , 数十余丈 , 半1 3 方接” 的情况。光绪三年 , 旱 灾 的范 围扩及 到 全市 ,各 地 出现 粮食 大 量减 产甚
至 绝收 的情 况 。吉 县大旱 , 麦 歉收 。浮山 “ 麦薄 收 , 秋
由此 可见 ,鼠害对 庄稼 造 成 的危 害又加 剧 了这次 灾
1 8 7 7 年、 1 8 7 8 年灾害达到巅峰。位于晋西南 的临汾
地 区是 这次 灾荒 的重 灾 区 ,对 临汾地 区社会 造成 了 巨大 的冲击 。
一
、一
场 由旱灾 引起 的 多种 灾难 。
光绪 二 年 , 各 地 旱灾 1 3 益加剧 , 临汾 大 旱 荒 , 汾 西 则 大旱 , 民饥 。 大 宁则 秋 禾未 收 , 曲沃夏 麦歉 收 , 吉 县 境 内甚 至 出现 了“ 陨 霜杀 嫁 , 冬十二月, 壶 口上 流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0 9
作者简 介 : 原可心( 1 9 9 3 一 ) , 女, 山西忻州人 , 山西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2 0 1 4级历 史与旅游文化硕士研究生 。
1 8 7
原可 心 : 灾 荒 与社会
灾异思想影响下的政府应对:以“丁戊奇荒”为例

历史 学 院 , 京 北
[ 摘要 ] 灾异思 想在 晚清社会依然发挥 着影 响。在严重的“ 丁戊奇荒” 间 , 期 灾异 思想被激发 出来 , 并且在影 响着整个社 会。清政 府发动 了声势浩大的祈 雨活动, 诰诫大 臣敬 畏天 戒 , 真修 省 ; 认 下诏 罪 己, 灾异发 生的责任 归咎 到政府 治理 不善 , 将 同时诏 求直言 , 希望大 臣上书揭露政 治弊端。这些都表 明 , 灾异 思想对于儆 戒君主改善政治 、 揭露社会弊端具有一 定作 用。 [ 关键词 ] 灾异 ; 丁戊奇荒 ; 府应对 政 [ 中图分类号 ] 29 3 K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5— 4 2 20 )2— 23— 4 [ l0 3 9 (0 9 1 0 1 0 收稿 日期 ] 20 0 09— 9—1 9 [ 作者简介 ] 孙淑松 , , 男 山东寿光人 , 京师范大学历 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 史专 业博 士生 ; 北 黄益 , , 南汩 罗人 , 女 湖 北京 师范 大学历 史学院文献专业博士 生。
然而自然界是变化多端的在正常的现象之外总会存在当时人们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这些异常现象违背了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识但当时又无法做出正确的诠释所以人们就将这类异常现象视为上天对人类社会失序的警示劝诫认为这些怪异现象是由人事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反映于自然中就引起了自然界的种种异常现象
20 0 9年 第 1 2期 总第 15期 9
葛兆光先生认为:古代 中国一直存在着十分强大而且 想在内的整个汉族文化体系。从清代汗牛充栋的文集 、 “ 笔记
久远的传统观念系统, 即宇宙与社会 、 同源同构互感 , 人类 它 来看, 无论是清统治者还是饱渎诗书的士子们, 他们对灾异 是几乎所有思想学说及知识技术 的一个总体背景。 l 正是 思想的热情并没有出现消减的迹象, ”l 他们痴迷于记载各类异 基于宇宙、 社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同构互感, 人类会将 自身
天人感应灾异观与近代灾荒救治——以“丁戊奇荒”为中心

它的“ 始形态 , 是天命 主义的禳弥论。 l(9 原 就 ”J 2 2r )  ̄ 《 诗经 ・ 大雅 ・ 云汉》 记载 :天降丧乱 , “ 饥馑荐臻”《 ;诗 经 .、 雨无正》 / 雅・ J 记载 :昊天疾威 , “ 弗虑弗图”《 ;论
、
问题 由来及 研究 概况
语・ 颜渊》 记载 :死生由命 , “ 富贵在天。 西汉董仲舒 ” 对这一理 论进 行 丰富 , 成 了较 为 完 善 的天 人感 应 形
灾异观 。他认 为 “ 凡灾异 之本 , 生 于 国家 之失 。国 尽
“ 丁戊奇荒” 中国近代最严重的旱灾之一 , 是 发 生在 17 8 1 9 , 中 17、88 8 年 其 7 87 17 年灾情最严
重 。这 两年按 照天 干 、 支纪 年 法 分属 “ 丑 ”“ 地 丁 、戊 寅 ” , 以这次旱 灾史称 “ 年 所 丁戊奇 荒 ” 。灾情 涉及北
观点 来解 释 。他 们认 为人 间的一 切 灾 害饥 荒 , 是 都
半个 中国, 中山西、 其 陕西、 河南、 河北、 山东灾情最 重 。在 这次灾 荒 中 , 死亡 10 0 0万人 以上 , 山西省 “ 筹 田数 十年未 尽 辟 ”[(o 8灾 荒 发 生 后 , 。 l8 1 v- ) 随之 而 来
家之失乃始萌芽 , 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 谴告之而不
知变, 乃见怪异 以惊骇之 ;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 其殆 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在这种 ”] 3
观念的支配下 ,人们对一切人事修咎 , “ 莫不认为是 天 帝所决 定 , 自然 的灾 害 , 产 的丰 歉 , 用这 种 对 生 都
[ 中图分类号]26 K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7 —11( 0)4 08 — 5 1 2 272 90 — 0 0 6 0 2
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丁戊奇荒

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丁戊奇荒的契机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规定,法国人可以在通商的五口建造教堂,“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法国)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
”此后,传教士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中华帝国了,虽然此时他们的活动范围尚被限制在长江以南的五个通商口岸,不得深入中国内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1860年10月25日签署的《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中,本来只是规定,将以往被没收的天主教教产,交给法国驻京钦差大臣,由其转交给“各处奉教之人”。
但在签署此条约时,法国特使葛罗的翻译德拉马神父从中捣鬼,偷偷在第六款中文文本后添加了:“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粗心大意的清廷官员竟然没有发现德拉马神父的捣鬼,对此条款加以承认。
这样,天主教传教士可以自由在内陆各省活动。
到了1862年,法国又迫使清廷免除中国天主教徒在迎神、庙会等公共活动中应当承担的费用。
此后法国以天主教在华利益保护人自居。
凡是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不论国籍,只要发生纠纷,均可以向法国公使馆提出保护请求。
随着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的签署,天主教取得了在中国各省传教的权利。
而根据利益均享原则,其他各国可以分享此项权利,这样信奉新教的英、美等国传教士也可以公开进入中国传教了。
新教在华走上层路线,主要活动在沿海口岸与城市,面向知识分子传教。
在资金上,新教传教士依赖于所在国团体与个人捐助,而天主教传教士则要在华自谋生路。
新教传教士很少干预中国地方事务,主要在华进行教育、医疗及各种慈善事业,并由此发展教徒。
以李提摩太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教传教士,活跃在近代中国舞台上,为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带动了新教的传播。
从李提摩太身上,可以看到新教在华传教的轨迹。
额头上有一个伤疤的英国人李提摩太,早就立志于献身传教事业。
1870年2月他到达上海,随后转赴烟台。
此前已有英国新教传教士在烟台开展传教工作,但是前景并不乐观,当地人对传教士普遍持敌对态度。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 、 隶等 北方五 省 , 波及 苏北 、 北 、 直 并 皖
陇东和川北等地区 , 造成 上 干 万 人 的 死 亡
《 申报 》 此次 旱 灾 倾 注 了较 多 的 人 力 、 对 物
力和财力 。 先 , 首 报社 自 印《 贫 粮》 本 , 馈 读
在 报 纸 上 刊 出 本馆 告 白 , 分 送 各 慈 善 局 并
报 道 中 常 出现 “ 民 可 怜 、 境 奇 惨 ” 充 灾 处 等
满 人 文 关 怀 的 字眼 。
二、 灾荒 救 济
此 次 旱 灾 是 清 朝 有 史 以 来 最 大 的灾 害 , 及 范 围之 广 、 波 灾情 之严 重史 上罕 见 。
省 亢 旱 》 《 地 苦 早 》 《 台 旱荒 情 形 》 、北 、烟 、
《 申报 》 灾荒报道 的
“ 民生关怀 ”意 识
以对 “ 丁戊奇荒’的报 道 为例 ’
■夏 燕燕 刁爱兰
【 摘要 】“ 丁戊奇荒” 清代 历史上发 生的最大的一次 灾荒 , 为 旧中 国 是 作 影响最 大的报纸之 一的 ( 《 申报 ) ) 对此次 灾荒进行 了全 面报 道, 陈述 灾情、 呼吁
苦、 关注百姓 的冷暖痛痒 、 喜怒哀乐 , 想百
姓之所想 , 百姓之所急。 灾荒报道中 , 急 在 《 申报 》 积极 反 映普 通 百姓 生 活 、 照 他 们 关
的 生存 状 况 。
杂觳 升 许 , 未 煮 熟 之 时 , 他 故 去 了 村 还 因
后 . 来 后发 现 所 煮 之 食 已 少去 一半 。 询 回
和 “ 地千里 、 殍遍野” 悲惨景象 。由 赤 饿 的
于 这 次 大 旱 以 17 、8 8年 为 主 , 这 两 8 7 17 而 年 的 阴 历 干 支 纪 年 属 丁 丑 、 寅 、 以 人 戊 所 们 称 之 为 “ 戊 奇 荒 ” 又 因 河 南 、 西 旱 丁 : 山 情 最 重 . 称 “ 豫 奇 荒 ’“ 豫大 饥 ” 对 又 晋 、晋 。 此, 以刊 登 社 会 新 闻 为 主 , 注 国 计 民 生 关 的《 申报 》 说 , 此 次 旱 灾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来 对 报 道 , 里 行 间 流露 出 “ 生 关 怀 ” 识 。 字 民 意 《 海 》 “ 生 ” 释 为 “ 民 的 生 辞 将 民 解 人 计 ” 即 百 姓 的 曰常 生 活 、 民 生 计 百 态 。 , 人
推 销 , 所得 之 款 悉 数 赈 济 灾 民 。并 在 报 将 纸 上 刊 载 了 大 量 的 救 灾 报 道 , 望 读 者 多 希
关 心 灾 区 , 自 己所 能 救 助 灾 区 。 以说 , 尽 可 对于此次旱灾的报道 , 大部 分都 是关 于 如
仁 浆 义 粟 陆续 运 赈 , 百 万 哀 鸿 得 保 生命 俾 耶 ?不 禁 泪 随 笔 下耶 。l 于 山东 的 灾 荒 , ‘ 埘 2
如 移 粟 之 法 也 。 省 收 养 难 民 即 移 民 之意 邻
也 , 乎 以 工 代 赈 果 能 溶 深 河 道 , 成 沟 似 开
《 申报 》 者 大 声 疾 呼 , 望 救 民 于水 火之 记 希 中 。 关 心 百 姓疾 苦 之 情 溢 于 言 表 。 进 入 17 87年 , 害 继 续 蔓 延 , 南 、 灾 河 山西 、 西 、 陕 直隶 等 省 旱情 相继 扩 大 。 以 而 山 西 、 南最 为严 重 。在 《 民 情 状 》 河 饥 一文
社会各界救 灾, 现 了 ‘ 体 ‘ 关 怀 ”意识 。在 救 灾过 程 中发挥 了 巨大作 用 。 民生
【 关键词 】灾荒报道 申报 民生关怀 丁戊奇荒
在 中 国近 代灾 荒 史 中 , 多学 者 对 “ 诸 丁 戊 奇荒 ” 予 了 较 多 关 注 , 为 它 是 清 代 给 因 历 史上 发 生 的 最 大 、 具 毁 灭 性 的 一 次 灾 最 难 。此 次 旱 灾 从 17 86年 开始 整 整 持续 了 四年 , 灾地区包 括山西 、 南 、 西 、 受 河 陕 山 对 京师 等地 的旱 情 给 予 了 关 注 。17 年 , 86 灾荒 一 直 向北 , 伸 到 山 东 一 带 , 时 《 延 这 申 报》 的报道 重点 也随之 转移 到了 山东 。 《 如 东
《 台灾 甚 》 。 “ 年 山 东 烟 台 各 处 旱 灾 烟 等 今 较 广 , 经将 大略 情 形 先 后 登 报 。近 日又 业 得 西 人 来信 言及 该 处 荒 象 颇惨 , 民 饿 毙 穷 者 以 干 百计 。 得 使 治 天 下 者使 菽 粟 如 水 安 火 , 阊 阎 无 冻 镊 之 虞 耶 ? 又安 得 千 万 艘 俾
荒房屋 田产典当一空 , 亲丁十口均已饿毙 ,
仅 剩 下 甲和 他 的 老 母 。 “ 亦 卧病 在 床 奄 母
奄 一 息 ” 甲遂 行 数 十 里 外 为 母 寻 食 物 , , 得
之 法 》 , 者 强 调 ,则 招 商 贩 运 以 工 代 中 作 “ 赈 令 民捐 赀而 已 , 之 所 行 商 贩 民捐 等事 今
何救助灾区的。
( 发表社论讨论救 灾之 策 1 )
对 于 此 次 灾 害 ,申 报 》 表 的社 论 较 《 发
多 。 《 地 方 宜 设 善处 灾民 之 法 》 《 以 如 论 、论 工 代 赈 》 《 赈 济 不 如 裕 民 》 《 荒 田宜 、论 、论 急耕 织 》 等 , 出 了 很 多 切 实 可 行 的救 等 提
济方 法 。如 在 《 赈 务 似 乡家 本 小 康 , 因旱 讲 近
体现出“ 以人为本” 的思想 。 媒关注“ 啭 , 民
生 ”体 现 民 生 关 怀 , 指 传 媒 关 注 普 通 百 , 是
姓 的生 存 状 况 和 生 存 空 间 ,关 心 百 姓 疾